<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唐朝《王会图》之板楯在雅安</b></p><p class="ql-block">撰文/罗洪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近来阅读宋人董逌《广川画跋》涉附国(即吐蕃)信息,便可发现其所指唐代阎立本画作《王会图》,其中画有板楯(賨人)的位置,现兹录原文:“西首以吐蕃、高昌、月氐、车师、党项而轩渠、厌达、叠伏罗、丁令、师子、短人、掸国次之;其南首以交趾、沆谿、哀牢、夜郎而板楯、尾濮、西僰、附国筰都等次之,……”</p><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来看哀牢夷,曾建哀牢国,大约形成于公元前五世纪初,公元69年归附中土,东汉朝廷以其地设永昌郡。哀牢国统治中心位于“勐掌”(保山盆地),疆域包括今云南省怒江州、大理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临沧市、保山市、德宏州、玉溪市西端、红河州西部,缅甸掸邦、克钦邦、曼德勒省北部,老挝丰沙里省、琅南塔省。</p><p class="ql-block"> 其次再看夜郎,夜郎国被中原政权记述的历史,大致起于战国时期楚襄王讨伐夜郎,终于东汉永初元年(107年)夜郎蛮夷举土内属。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派唐蒙出使夜郎,直至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西汉灭南越后,夜郎才遣使入朝,并入牂牁郡。汉成帝和平二年(公元前27年),夜郎王兴与句町、漏卧等族争斗,被汉朝牂牁太守陈立所杀,夜郎余部便胁迫周边22邑反叛汉王朝,失败后从牂牁郡迁徙至中南半岛,史称“夜郎南迁”。东汉永初元年(107年),南迁后的夜郎蛮夷举土内属。</p><p class="ql-block"> 第三看尾濮,《太平御览》引《永昌郡传》载,永昌郡西南徼外的尾濮为“人有尾,长四五寸”。《通典》卷一八七称,“人有尾”不近人情,为好怪者讹传。按此濮人与楚之濮有别,即哀牢夷。《后汉书•西南夷哀牢传》说:“衣着尾”,《后汉书•南蛮传》说:盘瓠之后,“衣服制裁皆有尾形”,与哀牢之习俗相同。许慎《说文》尾字注曰:“古人或饰系尾,西南夷亦然。”哀牢人衣后有尾饰,而被称为“尾濮”,《永昌郡传》乃谬说其人有尾。</p><p class="ql-block"> 第四看附国筰都,其地望在今雅安市汉源县清溪镇,是附国边界上莋人的重要中心。汉代在莋都首开置汉郡之先,置沈黎郡旄牛县,后历代皆在此地置郡县。《广川画跋》考《王会图》应作于贞观17年(643年),此时莋都为南登州州治,莋都派往唐廷之使节应该是“附国莋都”的使节。按附国莋都使节到达唐廷时,吐蕃已经占领苏毗、多弥、白兰且兵锋直指青海,整个藏东地区皆为吐蕃势力所控制。</p><p class="ql-block"> 板楯在夜郎和尾濮之间,其地理位置当在牂牁郡与永昌郡之间,不在今嘉陵江流域远古賨人居住的地域。这让我想起《太平广记》引唐代人梁四公所述的《梁四公记》载:“西南夷板楯之西,有女国。其女悍而男恭,女为人君,以贵男为夫,置男为妾媵,多者百人,少者匹夫。”初看《梁四公记》载,西南夷板楯之西有女国。板楯蛮本在战国以前主要生活嘉陵江流域,其西面咱有女国,这是否闹历史大笑话了。</p><p class="ql-block"> 我查阅史籍,再结合出土文物,正反映东晋时期有板楯蛮生活在女国的东面。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四川雅安羌江河边拾得一枚古印,印文篆书白文,曰:“賨侯之赆”。考古专家依据印文的笔画,与印边粘连,将此印定为魏晋之物。《通鉴》卷六十七云“巴郡太守”,胡三省注《通鉴》云:“板楯蛮渠帅……其余户岁入賨钱口四十,故有賨侯。”賨侯是西南夷板楯蛮无疑。</p><p class="ql-block"> 据考古专家推测,公元301年,賨人李特在四川绵竹揭竿而起,李特死后,其弟李流,其子李雄继续反晋。公元304年攻克成都。李雄被推为成都王。成汉开国之主李雄是賨人之后,成汉政权是賨人政权。汉嘉(雅安)是賨人的治地,这里有派去做官的賨侯便不难理解了。</p><p class="ql-block"> 雅安市的西面是否有女国?《旧唐书·西南蛮·东女国》记载:“东女国,西羌之别种,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白狼夷。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以渡。”按其地望,东女国在今甘孜藏族自治州,就是今天专家们考证的嘉绒藏族。“中有弱水南流”,即雅砻江;其东茂州即今川北茂汉羌族自治县,其东南接雅州即今雅安地区;“罗女蛮”为《方舆纪要》卷三《建昌边图》中的“罗蛮”,即今凉山州彝族;“白狼夷”即与凉山州各县和云南宁菠彝族自治县彝族世代邻居或杂居的西番人“布郎咪”。</p><p class="ql-block"> 从东晋成汉国派到筰都(今雅安市)做官的賨侯,其板楯兵的余威尚存,到唐朝贞观17年,过去300来年,唐代阎立本画作《王会图》依旧标有“板楯”,说明賨人在当地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望族,才会让“附国莋都”的使节提起“板楯”之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