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千年河东

秦苑

<p class="ql-block">运城市,简称“运”,别称凤凰城,位于山西西南部,北依吕梁山与临汾接壤,东峙中条山。古称“河东”,因“盐运之城”得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蚩尤,尧、舜、禹,都相继活动在河东大地上。中国首个奴隶制社会—夏也是在这里诞生。</p><p class="ql-block">垣曲县的“中华世纪曙猿”化石把人类起源向前推进了1000多万年。芮城县的西侯渡文化遗址,是考古界发现的人类最早用火的实证。</p><p class="ql-block">河东诞生了春秋商人猗顿、东汉末年名将关羽、初唐诗人王勃、中唐文人柳宗元、史学大家司马光、戏曲名家关汉卿等文武俊秀,闻喜裴氏家族曾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史称“将相接武、公侯一门”,形成了关公文化、根祖文化、盐文化、德孝文化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p> <p class="ql-block">舜是轩辕黄帝八世孙,姚姓,妫氏,名重华,是中华民族共同始祖之一,被尊奉为华夏至圣。史称帝舜、虞帝、舜帝,是当时中原最强大的部落联盟首领。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走向文明的重要人物。</p> <p class="ql-block">“有虞帝舜陵”山门。舜帝陵庙始建于唐开元26年(公元738年),现存元、明、清时期建筑。</p> <p class="ql-block">舜帝上朝的地方,元代重檐歇山顶建筑,典型皇宫规制建筑,始建于唐代,后毁于战火,元代重建,明初重修,现存建筑基本保持元代结构及风格。殿内主位供奉舜帝,分别列稷、契、𦤎、夔四位大臣。</p> <p class="ql-block">古穆的陵冢启于禹时。</p> <p class="ql-block">戏台、卷棚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清代硬山顶式建筑,屋顶外观卷曲,构造奇特,舒展轻巧。每逢农历二月初二舜帝生日、九月十三舜帝祭日,具有运城地方特色的蒲剧、眉户、道情各类戏种轮番上台,连天表演,以表思舜之情。</p> <p class="ql-block">洪洞广胜寺 广胜寺分上寺、下寺和水神庙三处建筑。上寺,位于霍山之巅,寺借山势,显得威严肃穆。布局基本规整,中轴线依地形略有转折。</p><p class="ql-block">广胜寺以“三绝一奇”闻名天下: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飞虹塔、稀世孤本《赵城金藏》、华夏瑰宝元代壁画、唐代左右扭古柏,举世无双。</p> <p class="ql-block">山门,面阔三间,门额上悬“广胜禅院”匾额,两尊金刚守护两旁。山门之后是塔院,自成一体。弥陀殿、大雄宝殿、毗卢殿依次排列。</p> <p class="ql-block">飞虹塔,古名阿育王塔,建于明正德十年至明嘉靖六年(公元1515~1527年)。呈八角锥体,十三层,通告47.31米。主体全部青砖砌造,塔内中空,底层供佛,外部镶嵌七彩琉璃烧制的仿木构件,为中国十九座佛真身舍利宝塔之一。</p> <p class="ql-block">2018年8月29日,世界纪录认证机构认证“飞虹塔”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p> <p class="ql-block">净土庄严弥陀殿 明嘉靖十一年(1532)修缮,重葺瓦顶,但格局和结架方法仍是元代旧制。弥陀殿平面接近方形,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六架椽,单檐歇山顶。殿顶琉璃脊饰精美,正脊当中双凤簇拥一花牌,上书醒目的四个大字:“皇帝万岁”。法不依国主难立,佛家颂圣本来就是传统。</p><p class="ql-block">前檐当心间装有格扇,后檐当心间装有板门,四壁无窗。殿身檐柱上施五铺作斗栱。前后檐重栱双下昂,补间斗栱明间两朵,次间一朵,梢间无。两山仅施柱头斗拱,双杪无昂。“这种正侧两面完全不同的布置,又是他处所未见”(梁思成、林徽因在《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p> <p class="ql-block">弥陀殿梁架结构较为独特,在四根金柱上用大额枋构成井口型框架,外围四面用大斜梁由檐头向上伸至平梁下皮,直接挑承着平梁以上的荷载,从而节省梁架两缝。四个角上再用角梁,屋顶就用这八根木材挑起。</p><p class="ql-block">一般来讲,木结构梁架都是平置的梁栿,梁上施短柱,柱上再加梁,以撑起整个梁架。弥陀殿这种弃平置梁栿不用,而用斜材挑成的作法极富创造性。</p> <p class="ql-block">1933年在弥陀殿的十二个藏经柜中发现了广胜寺三绝之一《赵城金藏》。</p><p class="ql-block">藏经柜为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释迦殿,亦称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悬山顶,前檐设廊。大殿重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形制仍仿元代。</p><p class="ql-block">殿内砖砌佛坛,上设木质佛龛三间,龛上方悬挂雍正皇帝于康熙五十二年尚为亲王时到临汾赈灾,“皇四子和硕雍亲王敬书”“光辉万古”匾额。乾隆留墨如牛毛,流于平常;康熙赐字如鹅毛,重于仁义;雍正题匾如凤毛,贵于珍稀。</p><p class="ql-block">殿前甚为奇特的一对唐代古柏,树纹一左一右旋转。</p><p class="ql-block">1934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来广胜寺考察古建筑时亲手栽植的两株龙爪槐。</p> <p class="ql-block">“偏安一隅”的韦陀殿,殿堂虽小,却是别有洞天。殿内彩塑十分独特,韦陀一只腿抬起,搭在座位上,其形象不似神佛,却似身经百战的将军,正在稍作休息。韦陀两侧侍女装束十分特别。</p><p class="ql-block">殿内保存有明正德年间的壁画“神仙赴会图”,属于广胜寺现存原处壁画中的精品之作。壁画摘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天中天之毗卢殿 元代遗构,明弘治十年(1497)重修,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六椽,单檐四阿顶。从建筑形制而论,毗卢殿居于上寺诸殿之首。</p><p class="ql-block">毗卢殿顶正脊极短,与明间同广,极为罕见。垂脊之长,过于正脊数倍,好似两翼轻羽,欲上九霄。前坡蓝色琉璃聚锦灿烂醒目,琉璃脊饰烧造精致,蟠龙牡丹,鸟兽仙人,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毗卢殿殿内佛坛正中塑毗卢佛、东面卢舍那佛、西面释迦佛以及脚踏瑞兽的观音、文殊、普贤、地藏菩萨造像。正中毗卢佛前原有铜铸弥勒佛造像一尊,惜遗失,今仅存莲台佛座,佛座上铜铸千佛,俗称“千佛台”。</p><p class="ql-block">满堂悬塑地藏殿,殿内梁架布满各种悬塑,金碧辉煌。佛祖、菩萨,诸天神佛,虚空凌云,又有天王金刚、珍禽瑞兽、亭阁楼台,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广胜下寺,在霍泉之滨,与山巅的上寺遥遥相对,由天王殿、前佛殿、大雄宝殿(后佛殿)组成。</p><p class="ql-block">天王殿,建于元代(具体年份不详),单层歇山顶,面宽三间,檐下前后各出垂花雨搭,好似重檐楼阁,是一座很别致的元代建筑。 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前佛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建筑年代不详,从木构手法看,当属元代遗物,明清多次重修,殿内人字斜梁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罕见的实物孤例。四壁曾绘有明代壁画。</p> <p class="ql-block">後佛殿(大雄宝殿)元代至大二年(1309年)建,单檐悬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四间,木结构使用大横额、尊柱移柱法,形成跨度大、空间大、外观雄伟的特点。四壁曾绘满元代壁画,互相呼应,场面宏大。</p><p class="ql-block">下寺前、后两殿内四铺画工精美,色彩丰富的真正元明壁画于1929年被盗卖国外。致使国宝级的壁画至今流落海外,归期未卜。</p><p class="ql-block">被盗卖的四幅壁画现分别收藏于美国的三座博物馆中。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名为“中国庙宇”的展厅,来自下寺后佛殿东壁的元代《炽盛光佛佛会图》在家时的模样。复原壁画图片借用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门楣上悬挂《寳筏金繩》匾额。</p> <p class="ql-block">水神庙山门是兼戏台的两用建筑,重建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设计巧妙。下方是砖券的门洞。上方是戏台,是典型的明清戏台。前台是表演区,后台为化妆区,隔墙向前的一面,正中是精致的圆形砖雕“寿星渡海”,相配的砖雕对联是“莺飞鱼跃参杪谛,风平浪静寓化工”。</p> <p class="ql-block">水神庙与下寺仅一墙之隔,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供奉水神,祭祀霍泉水神的风俗性祭祀庙宇,始建不晚于唐代。</p> <p class="ql-block">明应王殿,建于元代元祐六年(1319年)。面宽进深各五间,重檐歇山顶,四周设回廊,内壁有以祈雨、行雨、酬神为主线,近200平方米的元代壁画,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是“我国古代唯一不以佛道为内容的壁画孤例”。</p><p class="ql-block">明应王,即战国时期秦国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蜀郡郡守李冰。唐代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赐封。</p> <p class="ql-block">梳妆图、下棋图、捶丸图、售鱼图,取其谐音就是:镜(敬)棋(祈)球(求)鱼(雨),表达古人祈祷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七百多年前的古代人,也玩谐音梗!</p><p class="ql-block">元代版的“高尔夫”《捶丸图》。高尔夫起源于15世纪的苏格兰,但此壁画在13世纪就已经完成了! 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明应王殿内南壁东侧“大行散乐忠度秀在此作场”的元代戏剧壁画,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是研究我国戏剧发展史和舞台艺术的珍贵资料,被誉为广胜寺三绝之一。1998年该画与《捶丸图》同时编入《中国历史》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霍泉灌溉工程位于洪洞县霍山山角下,属于黄河流域汾河水系。</p><p class="ql-block">霍泉形成于距今250万年的喜马拉雅山运动,从霍泉西南发掘的考古发现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霍泉就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该工程自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开始有明确的文献记载,距今已有近1400年历史。霍泉水质良好,流量稳定,多年平均流量3.86立方米每秒,现有流量3.2立方米每秒。</p> <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4日,在印度维萨卡帕特南召开的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第74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山西霍泉灌溉工程入选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山西省第一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也是中国第一个以引泉自流灌溉为特色的世界遗产项目。</p><p class="ql-block">霍泉灌溉工程主要包括以霍泉为核心的泉源工程,以北霍渠和南霍渠为核心的渠系工程,以分水铁栅为核心的控制工程,以及以水磨为核心的水能利用工程。</p><p class="ql-block">在长期的开发利用实践中,霍泉灌溉工程建立了以地亩为基础、以水户为单元、各渠相对独立的水利自治管理制度,“霍例水法”在古代灌溉工程管理中独树一帜,是研究中国古代水利管理乃至地方治理的范例,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万荣县东岳庙 创建年代不详,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至元大德元年(1297)重建,明正德十五年(1520)、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清乾隆十一年(1746)、咸丰年间屡次重修。现存建筑分列于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午门、献殿、香亭、正殿、阎王殿。院内保存有元、明、清历代修庙碑九通。</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如今的建筑结构与造型,完全属于元明遗风。清代乾隆时期山西民间一些建造技法尤为显著,改楼平面呈方形,纯木结构,明暗五层,高23.19米,十字歇山顶,底层木柱林立,中央四根高15.49米的通天柱直达楼顶。四周32根木柱构成棋盘式。面阔进深各五间,面积570多平方米。三层四出檐,全楼共有斗拱345组,而且形状极富变化,犹如云朵簇拥。楼顶覆盖黄、绿各色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金碧辉煌。其结构之巧妙,造型之精美,外观之壮丽,堪称我国楼阁式建筑之杰作,被誉为“中华第一木楼”,被《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列入全国20大名楼之一。</p> <p class="ql-block">香亭是香客焚香行礼从事祭祀活动的地方,彩绘华丽,琉璃兽脊成行,四周勾栏上流云绻绻,飞龙腾跃,各望柱头,雕工精细,形象生动。14组石碑和16尊狮柱据载由四村八社捐建,石材不同、内容丰富、形态各异,值得研究,属于明正德年间的石雕风格。四根盘龙石柱刻制有别,其中三根浮云缠绕,游龙盘旋,只有东南角那根是孤龙一条。</p> <p class="ql-block">正殿岱岳殿位于中轴线的中央位置,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殿内梁架多为圆木,犹存元代形制。中央供奉的是主神东岳大帝。</p><p class="ql-block">岱岳殿四周廊柱只有正面六根为石雕盘龙柱。</p> <p class="ql-block">万荣县稷王庙 相传上古时后稷始教民稼穑于此,因名稷神山,俗称稷王山,并为纪念后稷而建庙。</p> <p class="ql-block">稷王庙主殿是国内唯一的北宋庑殿顶古建筑。正殿的柱础分宝装莲花柱础、覆盆式雕花柱础和方形素平柱础三种。宝装莲花柱础花饰与覆盆式雕花柱础样式典雅古朴。</p><p class="ql-block">庑殿顶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的一种,其特点是一条正脊、四条斜脊,屋顶陡曲峻峭、屋檐宽深庄重、气势雄伟浩大,历来只有宫殿、皇陵或皇家恩准的重要门楼等高级建筑方可使用,其他官府及黎民百姓不许采用。那么,究竟为何这样一个偏远乡村里的建筑能有如此高的建筑规格,至今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殿四周围廊,檐下斗拱每间施补间斗拱一攒,前后廊檐下及两山面斗拱形制相同,均为五铺作双下昂,里外拽均偷心造,耍头妈蜂形,转角斗拱只在四角处斜出45度拱两跳。</p><p class="ql-block">稷王庙大殿有一个奇特之处,就是众多木柱中混有一根雕龙石柱,相传石柱为唐代遗物。如此混搭,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而在距稷王庙约5公里处,原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张翁庙,也叫鬼王殿,现已无存,相传该庙为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阵亡将士所建,这座张翁庙有五根石柱,却有一根木柱,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殿内中柱一列,直通平梁以下,大梁分前后两段、穿插相构,无通长梁袱,当地称“无梁殿”。</p><p class="ql-block">当年,梁思成在国外攻读建筑学专业,父亲梁启超给他捎来一本宋朝建筑专业书籍《营造法式》。他在书上看到了万荣的稷王庙和妻子林徽因曾三次来山西考察古建,却没找到这座庙宇,甚是遗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1 年,万荣稷王庙以金代建筑遗存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北京大学对稷王庙开展了再次考古勘探,在大殿前檐明间下发现了北宋天圣元年(1023)墨书,为稷王庙大殿提供了准确的年代。</span></p> <p class="ql-block">庑殿顶正脊上的全龙鸱吻。</p><p class="ql-block">大殿石台角上的辽代角石。</p><p class="ql-block">宋代铁钟。</p> <p class="ql-block">戏台由南北两部分建筑组成,其平面呈凸字形。南边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单檐硬山顶;北边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歇山顶。南北两部分的建筑在平面、梁架、屋顶方面有机的结合成了一个整体。</p> <p class="ql-block">中国专祀农耕始祖后稷最大的庙宇稷山稷王庙,始建于元朝,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建,坐北向南,平面布局采用中国传统中轴线对称式。</p> <p class="ql-block">稷王庙原在县城以南50华里的稷王山上,是相传的后稷教民稼穑之地。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迁至今地。现在的庙宇为清代遗物,主体建筑有献殿、正殿,钟、鼓二楼左右分峙。庙以木、石雕刻见称,其中的廊柱、栏板装饰以及山水人物、耕耘碾打等农事活动图景艺术尤精。</p> <p class="ql-block">绿色琉璃瓦悬山顶上的二龙戏珠和九凤朝阳。</p> <p class="ql-block">献殿面阔三间,绿色琉璃瓦悬山顶。前后檐下立栏花板上有木雕的农事活动图。木雕艺术精湛,号称稷王庙内的一绝。引人注目的木刻绝在以静止的手法展示其行走的历史,以无声的笔调描绘有声有色的世界。手持谷穗的稷王,耕耘播种的农夫,默默辛劳的牛马,碾滚的碌碡,扬谷的扇车活灵活现,画上人物既是昨日开启农耕文明的后稷及周部族,也是今日沿着后稷铺就的农耕文明线和春播、夏管、秋收、冬藏的众黎民百姓。</p> <p class="ql-block">“立我蒸民”,出自于我国古代的民谣—康衢谣。“立”就代表“粒”,“蒸民”就是“臣民”,就是希望这里的人民可以丰衣足食,有足够的粮食吃。</p> <p class="ql-block">西墙为清光二十三年(1843年)稷山知县李景椿书写的《稷王庙告成因赋七古一首》全文四百余字,诗文古朴,书法俊秀,雕技精湛,堪称三绝;东墙剔地平雕稷山八景图,诗画并茂。</p> <p class="ql-block">后稷殿建于清代,上下两层,重檐歇山顶。四周回廊,周围20根石雕廊柱。前檐明间两根立柱为蟠龙浮雕石柱、保存完整无缺,长龙张牙舞爪,威猛劲健,雕技细腻娴熟。其余为浅平雕圆柱,图案题材丰富,变化多端,精雕细刻技艺超群。二者雕造手法虽迥然不同,然各有千秋,对比鲜明,同出于能工巧匠之手。琉璃瓦顶富丽堂皇,尤以正脊雕饰华丽美观。脊中部饰三重檐楼阁三座;两侧饰芍药、牡丹花叶浮雕,顶端饰飞马行走;两端为龙吻吞脊。</p> <p class="ql-block">镂空蟠龙柱。</p> <p class="ql-block">后檐廊柱两个方形石柱与众不同。</p> <p class="ql-block">姜螈殿 供奉的就是帝喾元妃,后稷的母亲。稷王庙中最早的建筑,与殿前的四柱亭都是典型元代构建。</p> <p class="ql-block">青龙寺由工部尚书王政奉敕而建,始建年代为唐龙朔二年(662),翌年改名。现存中殿(腰殿)是元至二十六年(公元1289)重修;后大殿是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重修,体现了元代经典的减柱、草栿、斗拱等做法,是研究山西元代木构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其余为明清建筑。</p><p class="ql-block">2004年全国第一次国有馆藏文物普查,在这座皇家寺庙,发现了一部完整的《永乐南藏》大藏经。</p> <p class="ql-block">寺院分前后两进,后院的立佛殿、大殿和迦蓝殿内有壁画近200平方米。立佛殿壁画除北壁为明代补绘外,其余为元代原作;大殿壁画为明洪武年间补绘。立佛殿壁画是青龙寺壁画的精华所在,距今近千年,比芮城永乐宫壁画的年代还早几十年,每一幅都是国宝级文物。“相传这里的壁画是师傅画的,永乐宫壁画是徒弟画的”。题材为佛道儒三教,仙佛人鬼同堂的水陆道场画,颇为罕见。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交流与融合。</p> <p class="ql-block">唐僧取经图 明朝吴承恩《西游记》成型以前,唐僧取经在民间已经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马村砖雕墓 墓群年代为宋金时期(公元960~1234年),以砖雕的形式表现了墓主人生前居室的布居样式,一般多为前厅后室、左右配置厢房的四合院,再现了当时的建筑风格,为宋金时期建筑史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料,是戏曲砖雕艺术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稷山大佛寺,又名“清凉院”因寺内有一巨佛俗称“大佛寺”。</p> <p class="ql-block">该寺始建于金代皇统二年(1142年),元、明、清各代曾多次重修或扩建。因战乱大部分建筑遭毁。现仅存正殿,垛殿及十王洞,十六罗汉洞等。</p><p class="ql-block">正殿,系楼阁式建筑,殿内有一尊高20余米,宽6.7米,保存完好的释迦牟尼佛像。</p><p class="ql-block">在华夏大佛的范畴里,尽管有驰名的乐山和强巴大佛,可它们分别为石质和铜质,而稷山大佛独具特色,佛身是以土崖雕塑而成,亦可谓出类拔萃。堪称天下第一土雕大佛。</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土雕大佛。 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为纪念八仙之一吕洞宾而建,因地处永乐镇,俗称永乐宫,国家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创建于公元1247年至1358年间,是中国现存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宫观,同北京的白云观、陕西鄠邑区的重阳宫并称为全真道教三大祖庭。</p><p class="ql-block">金、元时期,道教得到统治者的利用和支持,道观的兴建也具有一定的规模。</p><p class="ql-block">永乐宫在1952年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中被发现,震惊学术界。当时专家勘察后认为:永乐宫是现存的元代精美的建筑,是全国最大的道教宫观,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范例,也是世界现存最大的古代壁画艺术宝库之一,其中三清殿《朝元图》是世界绘画史上群像构图发展的顶峰,是世界罕见的巨制,堪称国宝。</p><p class="ql-block">1956年,为了根治黄河水害,开发利用水利资源,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兴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而永乐宫却位于水库淹没区。1957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和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对其整体搬迁保护。1958年8月起,到1959年10月1日建国十周年前夕,成功将千余平米壁画安全剥离,并搬迁到复建新址,从而保证了永乐宫在1960年6月前按计划全部搬迁到新址。1966年8月所有壁画也全部修复安装到位,迁建工程胜利告竣。</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宫门、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在建筑总体布局上,东西两面不设配殿等附属建筑物,在建筑结构上,使用了宋代“营造法式”和辽、金时期的“减柱法”。</p><p class="ql-block">山门 明永乐二十年(1420)增补,面宽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稍间门楣上砖刻“道义之门”、“众妙之门”八字出自《易经》和《道德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龙虎殿(无极门)是永乐宫原有的宫门,建于公元1294年(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因殿内东西稍间原供有青龙白虎两尊泥塑而得名龙虎殿,为单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各安有高达2米的琉璃鸱吻,形态威猛,是元代琉璃艺术的精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门内挂“无极之门”竖匾,书体雄健,笔力遒劲,是永乐宫内唯一一块保持最完整的元代原木版匾,据匾额上的题记考证,它是我国元代书法家元正奉大夫参知政事枢密前使商挺所书,是非常难得的艺术珍品。</span></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又称无极殿,是供“太清、玉属、上清元始天尊”的神堂,为永乐宫的主殿。</p><p class="ql-block">永乐宫内,唯龙虎殿和三清殿的屋顶为庑殿顶,其门庑和主殿等级显示尊贵地位,其余则是歇山顶,以示宫宇崇高、三清至上的意境。三清殿单檐庑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八椽。殿身之高,大大超过了间宽,与宋制“柱高不超过间广”有异。北中三间设神坛,其上供奉道教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合称为三清。</p><p class="ql-block">三清殿壁画完成时间为元泰定二年(1325年),壁画高4.26米,全长94.68米,面积达403.34平方米,画面上共有人物286个。精美的永乐宫壁画早于欧洲文艺复兴200多年。</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朝元图”太乙真人。 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纯阳殿(又名混成殿、吕祖殿),殿宽五间,进深三间,八架椽,上覆单梁九脊琉璃屋顶。殿北部一间四柱神坛,前檐明次间与后檐明间皆为隔扇门,余为墙面。神坛上原为吕洞宾塑像,现已残毁。殿内《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完成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用连环画的形式叙述八仙之一吕洞宾。</p> <p class="ql-block">重阳殿,曾名袭明殿,亦称七真殿,建于蒙古中统三年(1262年)。</p><p class="ql-block">重阳殿是为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领王重阳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殿内出采用连环画形式描述了王重阳从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广仁王庙始建于唐大和五年(831年),是梁思成先生很遗憾没有看到的一座唐代木构。</p> <p class="ql-block">广仁王庙博物馆序庭,迎面墙壁上的黑色时间轴,罗列了中国从唐至清19座比较有代表性的古代木结构建筑剪影。按时间顺序看,广仁王庙位置明显,排在第二。脚下是广仁王庙足尺剖面图。</p> <p class="ql-block">和南禅寺、佛光寺均为佛寺不同,广仁王庙是一座道观,现存唯一的唐代道观,供奉水神“广仁王”。又因庙前原有五龙泉,泉水从庙基前沿涌出,故又称:“五龙庙”。与东南向里许的元代道观永乐宫遥对相望。</p><p class="ql-block">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降诏封天下五龙为王: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p> <p class="ql-block">正殿为河东一带唐代木结构建筑孤例。全中国唐代木结构建筑仅四座,广仁王庙庙正殿即为其一。</p> <p class="ql-block">正殿后方碑刻墙。这些石碑有的曾嵌在正殿墙内,有的曾立于大门两侧,现在为了更好地保护放在了一起。整个墙体上共有5通石碑,其中两通唐碑,3通清碑。</p><p class="ql-block">唐宪宗元和三年(808)所立的《广仁王龙泉记》碑,由乡贡进士张铸撰文、河东裴少徽书丹、河东裴绩书额,字体雄浑劲秀,详细地记载了县令于公凿引龙泉之水兴修水利,灌溉农田造福一方的事迹。</p><p class="ql-block">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所立的《龙泉记》碑,记载了扩建、修葺广仁王庙的始末。由碑文可认定庙宇的始建年代,也就是说,广仁王庙距今已1000多年,是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道庙建筑。</p><p class="ql-block">其余3通碑为清乾隆十一年刻立的《重修广仁王庙序》碑、清乾隆二十三年刻立的《重修广仁王庙乐楼记》方碣、清嘉庆十七年刻立的《重修广仁王庙乐楼记》碑,均记载了庙内清代戏楼的修建、修缮情况。</p> <p class="ql-block">古魏城遗址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城北2.5公里处,这个位置与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位置相符。根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的魏国都城确实位于今天的山西芮城县一带。</p><p class="ql-block">古魏城遗址是西周时期的魏国,与战国时期的魏国有着渊源。西周时期的魏国国君为姬姓,而战国时期的魏国也是姬姓,这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某种传承关系。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命毕万灭姬姓魏国,并把魏地封给毕万,这标志着西周时期的魏国被灭,而古魏城遗址则是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隋代,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关帝庙被大火焚毁后,历时十一年,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新修建的,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是始建最早、规模最大、建制最高且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分为正庙和结义园两部分,南部为结义园。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关公纳入被官方祭祀的对象。《宋史·志五十八·礼八》载:宣和五年(1123年)关羽被加封为“义勇武王”后,“从祀于‘武成王庙”。</p> <p class="ql-block">四龙壁位于关帝祖庙端门正南,是明代宣德年间(公元1426年——1435年)烧制的琉璃影壁,自上而下分为天、地、海三界,主体是四条蟠龙遨游飞动,衬以凤凰、麒麟、玉兔等祥禽瑞兽,赋予了这座四龙壁诸多的传统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端门 关帝祖庙正南门。重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p> <p class="ql-block">雉门 创建年代不详,清光绪九年(1883年)被火焚毁后重建。</p> <p class="ql-block">解州关帝庙留存着浩瀚的文化遗存,庙内藏有的1375件(套)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方面保有展现榫卯结构、木雕记忆的古建艺术以及230棵古树名木。这些,赋予了解州关帝庙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藻井。</p> <p class="ql-block">御书楼 原名“八卦楼”,面阔、进深皆五间。前檐出庑殿顶抱厦一间、后檐出棚顶抱厦三间,楼身四周回廊。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为纪念康熙御书“义炳乾坤”牌匾而改名。</p> <p class="ql-block">崇宁殿是关帝庙的主殿,因关羽被宋徽宗封为“崇宁真君”而得此殿名。殿前月台上置一铜鼎香炉和一长方形供案,是清人仿照古代式样铸造的。月台前阶石上,雕有卷草、流云和二龙戏珠图案,犹仿皇宫规制。大殿面宽7间,进深6间,重檐歇山顶。殿一周有26根巨大石雕龙柱。龙柱上有升龙、降龙、祥云等,雕刻粗犷有力,与柱头额枋上的精雕细刻,形成强烈对比,相互衬托,各具美韵。正如庙内碑文所云:“殿阶石柱,雕龙飞腾,庙貌宏丽,甲于天下。”</p> <p class="ql-block">“气肃春秋”坊,为四任三间三楼十戗杆结构。楼脊正中饰以琉璃葫芦,寓意福禄,两边为琉璃凤吻一对,为山西历代仅有。花板雕绘莲菊、瑞兽等图案,当心间下层额枋浮雕龙头、花卉,立柱前后置抱鼓石。牌坊两侧各铸有铁狮子和供养铁质胡人(牌坊和铁人、铁狮子均是春秋楼的有机组成部分)。狮子昂首挺胸,威武雄健;铁人为胡人形象,高鼻深目,是饲养狮子的域外人,乃明代铸造精品。不仅对研究明代的铸造技术有较高的价值,而且对于研究古代衣饰等提供了重要物证。</p><p class="ql-block">自然形成的古柏奇观“飞龙在天”。</p> <p class="ql-block">春秋楼居于寝宫北端,因供奉关羽夜读《春秋》像而得名。楼内四周的“悬梁吊柱”的结构,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会随风转动凸出来的菊花藻井,408根204组对斗拱,层层倒昂下垂,所有构建全用榫卯结构,全国罕见。</p> <p class="ql-block">二楼神龛内关公夜读《春秋》真身像。网络图片 </p> <p class="ql-block">大禹神柏 芮城县大禹渡景区禹王庙内,胸围4.9米,树高16米,树龄4000年,据传神柏为大禹治水时亲手所栽或大禹栓马神柏。神柏长势雄姿伟岸,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冠若巨伞,覆地半亩。因该树冠呈龙抬头状,站在不同的角度,都能看到龙头高昂,虬枝参天,所以当地老百姓称其“龙头神柏”。</p> <p class="ql-block">盐池神庙始建于唐大历十二年(777年)。史载唐代宗李豫赐运城盐池为“宝应灵庆池”,钦定在盐池建庙,赐封池神为“灵庆公”,列入国家祀典。池神庙是一座以崇拜自然神为主的神殿,是赞颂、礼拜大自然的神庙。舜帝曾在这里抚五弦琴吟唱《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p> <p class="ql-block">三大殿始建于唐代大历十二年(777),各代均有修葺。现存主要建筑为明嘉靖十四年遗构,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由灵庆公神祠、雨师太阳神祠、条山风洞神祠组成,为盐池神庙主殿,殿内分别供奉着青铜铸造的池神、太阳神、风神三尊神像。体现了盐池生产与太阳、风的自然关系。三大殿横轴排列,并列尊位,比肩为邻,错落有致,在中国古代庙宇建筑史上绝无仅有。</p> <p class="ql-block">运城盐池,古称盐泽、盬,亦称解池、河东盐池等,为天然内陆盐湖。山西省面积最大的湖泊,蕴藏着丰富的资源,除盐和芒硝外,还有硫酸镁、硫酸钙、钾、溴、硼和其它一些稀有元素,是一个天然的“万宝湖”。</p><p class="ql-block">运城盐池池盐历史悠久,在春秋初年,河东的池盐已经十分著名了。两汉时期,在安邑县设置盐官,管理盐业事务。宋代河东盐池的产量达到了8250万斤。</p> <p class="ql-block">苏三监狱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仅有的一座明代形制的监狱,也是现存最早的监狱。苏三监狱因北京名妓苏三(玉堂春)蒙冤落难囚禁于此及戏剧《玉堂春》的流传而闻名遐迩。</p> <p class="ql-block">补录:</p><p class="ql-block">因行程安排不周,错过万荣后土祠,借用网络图片一睹它的风采。</p><p class="ql-block">后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发展不可或缺的根脉。</p><p class="ql-block">后土祠,是古代帝王祭祀后土—土地之神地皇—华夏始祖女娲氏的处所。在上古时期,祭祀和战争是人们最重视的两件大事,所以《左传·成公十三年》有这样的说法:“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最初的祭祀对象是“社”,“社”就是土地之神,即后土地母。从商代开始,祭祀的对象除了“社”之外,又加上“稷”,“稷”就是谷神,即周代的始祖后稷。在先秦的文献中,“社稷”就是国家的同义词,可见人们对土地神和谷神的敬仰程度。</p><p class="ql-block">史载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巡行汾阴祀土,建后土祠,定为国家祠庙。并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赋《秋风词》。汉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和东汉光武帝等先后来此祭祀达11次之多。唐开元年间玄宗三次来此祭祀,并扩建祠庙。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赵恒祭祀,并大规模扩修后土祠,御制御书《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碑立于祠内。</p><p class="ql-block">后土祠在宋代规模宏大,盛极一时。自金元时起,由于建都北京,距离较远,皇帝不便亲自到此地祭拜,而派重要官员前来行祭。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索性在北京建起天地坛,以代替后土祠祭祀后土。明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京建起了方泽坛,亦即地坛后,天地坛方改称为天坛。明万历年间后土祠受到黄河侵蚀,向东迁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黄河水决,冲毁后土祠,仅留秋风楼和门殿。康熙元年(1662年),黄河再决,后土祠全毁。康熙二年移地重建。同治六年(1867年),后土祠再次被黄河冲毁。同治九年(1870年),后土祠再次移建于庙前村北的高崖上,即为今址。</p> <p class="ql-block">秋风楼,因二层藏有元刻汉武帝刘彻《秋风辞》碑而得名。楼雄伟壮阔、高耸挺拔。秋风楼凌空横跨于一条东西贯通的深沟古道之上,东依峨嵋岭,西傍黄河岸,隔水与陕西韩城司马迁祠相望。砖切高大台基,台基东西向相通,东西门门额砖雕刻字“瞻鲁”、“望秦”,南面为登楼的正门。楼分三层,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五间,四周为廊,十字歇山顶;一、二层四面各出抱厦一间。二、三层檐下斗拱承托盘座,简洁有力,结构精美古朴。楼内十二根通天金柱直通楼顶,期间以额枋、平板枋联接成井筒式构架,内部梁架与各层抱厦、围廊的梁枋联接成整体,下层斗拱三踩单昂。建筑艺术独特,楼台气势磅礴。</p><p class="ql-block">秋风楼凌空横跨的张仪古道,是通往陕西关中的交通要道,黄河岸畔的庙前古渡有史以来是秦晋交通枢纽。历代帝王将相、名流显贵祭祀后土及民间经济文化交流,均由此渡往返于秦晋之间。</p><p class="ql-block">1937年秋,八路军经此古道,奔赴抗日前线。</p> <p class="ql-block">文字资料摘自铭牌、简介和百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