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南关寺牌匾文化

蘭穆訊息

<p class="ql-block">  回族,由于长期接受汉族文化的熏陶,说汉语习汉字融汇汉族传统文化为所用。其中匾联这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深得广大回族穆斯林群众所喜爱。牌匾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之一,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特产。在遍布全国各地的众多清真寺中,书写雕刻和悬挂着大量的文化内涵极深匾联,这些匾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结合的一种标志,是中国伊斯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回族穆斯林对中国文化及世界伊斯兰文化的历史贡献。</p> <p class="ql-block">  兰州南关清真大寺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有着六百多年的历史。具史料记载,曾经的清真寺建筑上悬挂着很多历代名人题写的匾联。遗憾的是这些文化遗迹,随着清真寺老建筑的拆毁早已烟消云散。 </p><p class="ql-block"> 为推动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进一步拓展清真寺中国风格,近一段时间,兰州市南关清真大寺对清真寺现存的老匾联和有资料可提供的老匾遗迹进行了修复与重制。</p> <p class="ql-block">  通过一张拍摄于1933年南关寺门楼老照片,我们清楚的可以看到,门楼正中上方悬挂着一块刻有“生活”二字的竖匾。据西北民族大学马玉祥教授在“清真寺拾遗”一文中记载“南关清真寺牌坊檐下悬挂清陕甘总督松筠,于嘉庆十四年三月题赠蓝底色“生活”竖匾…”。设计人员将照片中的字迹,通过电脑摆正并抠出,使匾额尽量保持原貌。图中“生活”二字清晰可见,但是落款和题跋由于图片小,像素低,即使放大也是模糊不清的,后经请教马琦明、马玉祥两位先生,还原了款跋内容,并邀请我省著名书画家丁伟老师补书落款和题跋,使之完美呈现。</p> <p class="ql-block">  另外,还将因修建清真寺老大殿时摘下,已搁置多年的老牌匾进行了修复工作。其中有本坊已故爱国民主人士马廷秀先生书写的"教化永存”、“不落方所不落空;参悟真宰无影形”匾联、以及由已故甘肃省著名穆斯林书画家董戈翔先生书写的“道阐天方”匾额和“行恕行慈端赖真主;求护求救惟依圣人”对联牌匾。据马玉祥教授讲,该对联由清末民初本坊贤达马初晴先生撰写。值得一提的是,两块巨大横匾下方,密密麻麻的刻满南关坊老一辈清廉教友的名字。通过补漆,一个个名字再次清晰可见。后辈们在众多名字里寻找着自己的亲人,大家讲述着他们的故事,一时间念旧思潮充满坊间。</p> <p class="ql-block">  修复工作一经展开,得到了清真寺上上下下的大力支持。坊上能人马玉龙主动承担了全部的修复工作。合缝、加固、打磨、上漆等复杂工序都是由他一个人默默完成,义务工作近三个月。还有一呼百应的热心教友,几百斤的牌匾抬上抬下毫无怨言;尤其是四处奔波购买边条、油漆等辅助材料的兄弟,细心程度超乎想象;当然,还有本坊文化记录者马琦明、马玉祥两位年逾古稀的老者,不厌其烦的查阅资料,为准确还原历史做出了他人不能替代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  当老匾联重新悬挂在清真寺建筑上的那一刻,清净无染的清真古寺愈发熠熠生辉,更加庄重古朴。真主恩赐的吉庆和厚重的中国文化在这一刻融汇的淋漓尽致。南关清真寺所在地,是一条辉煌了近千年的老街,寺门前已被打造成“南关民族风味一条街”。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这里正以城市所具有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清真寺古朴典雅的古建牌坊吸引着游客的眼球,成为打卡热地。相信春去夏来,清真寺以它浑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牌匾艺术,再次成为金城兰州对外开放的一张名片而享誉四海。</p> <p class="ql-block">图/安敏</p><p class="ql-block">文/马建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