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杭州西湖,历来是最佳赏月之地。在白堤西端,就有一处月白风清的地方,那就是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景区,它背靠孤山,面临西湖的外湖,景观沿湖一排敞开,包括御碑亭、水面平台、四面厅、八角亭、湖天一碧楼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平湖秋月,是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被列为西湖十景之三,元代又称之为“西湖夜月”而列入钱塘十景。</p> <p class="ql-block">“平湖秋月”景观是指:每当清秋气爽,西湖湖面平静如镜,皎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故题名“平湖秋月”。</p> <p class="ql-block">南宋时期,平湖秋月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景址,这从当时以及元、明两朝的文人所创作的诗词中可以得到印证。</p> <p class="ql-block">他们多从泛舟夜游,舟中赏月的角度来抒发情感。例如,南宋诗人孙锐在他的诗中写道:“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舟”,表达了他对月亮和湖水的赞美。</p> <p class="ql-block">明代的洪瞻祖则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描绘出了一幅壮丽的湖山秋月图。</p> <p class="ql-block">在明万历年间,西湖十景的木刻版画中,《平湖秋月》一图仍然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作为画面的主体。</p> <p class="ql-block">这幅版画历经数百年,依然能够让人们感受到那份古老而宁静的美,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诗意的时代。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平湖秋月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它所代表的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从白堤西端向湖心望去,你会发现这里有一个形如圆月的平台,这就是平湖秋月最标志性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站在平台上,你可以感受到湖水的浩渺和月亮的皎洁。每当秋季来临,湖面上总会弥漫着一层薄薄的雾气,与明亮的月光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象。</p> <p class="ql-block">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景址,在康熙三十八年之后才被正式确定下来。</p> <p class="ql-block">平湖秋月景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的万历年间,当时龙王堂是西湖的龙王庙。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平湖秋月被纳入西湖十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时期,原有的龙王堂被改建为御书楼,楼前的位置铺设了跳出湖面的石平台,平台的周围用栏杆围绕,并构筑了一座水轩,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平湖秋月”匾额被悬挂在上面。后人又在原地建立了石碑,上刻景点的历史和故事,以及康熙的题词,形成了景碑亭。</p> <p class="ql-block">而在同治年间,清政府又对这里进行了扩建和改造,并设置了石平台和栏杆,同时修建了水轩和景碑亭。</p> <p class="ql-block">每当清秋气爽,西湖湖面平静如镜,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p> <p class="ql-block">其实,用不着等到秋天,春天的平湖秋月或是说一年四季的平湖秋月都是很美的。</p> <p class="ql-block">平湖秋月是西湖十景中最小的景点公园,它虽小但很精致。景区内树木葱茏,假山叠石点缀其间,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完整地保留了清代皇家钦定西湖十景时“一院一楼一碑一亭”的院落布局。</p> <p class="ql-block">过西湖白堤,来到白堤的西端,从这个不起眼的粉墙青瓦的小门进去就是平湖秋月了。门外可见门内康熙皇帝题写的“平湖秋月”石碑。</p> <p class="ql-block">题刻“平湖秋月”景名的御碑是该题名景观的重要历史物证之一,位于水院东曲桥头,原碑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巡游西湖、品题“西湖十景”、御书“平湖秋月”景名所立。</p> <p class="ql-block">御碑的保护性建筑御碑亭,是清代风格的四角攒尖顶木构亭,此亭的四面性的朝向,成功交接了白堤和孤山路口的人流路径和视线。</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皇帝巡视西湖,品题“西湖十景”、御书“平湖秋月”。碑身的正、背面均刻康熙帝御题行书的“平湖秋月”四字。石碑还有清乾隆十六年(1761)弘历皇帝题写的诗文,刻于御碑背面。</p> <p class="ql-block">走近御碑,看到碑身正、背面均刻康熙帝1699年御题行书“平湖秋月”四字。但此碑是1980年按原尺度、原刻本、原字迹摹刻重立。碑为太湖石所制,通高2.79米,宽0.90米。碑上刻有康熙御宝。</p> <p class="ql-block">据说,清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皇帝首次南巡题写的诗文是刻于御碑背面的:“平湖新水碧如油,醮入堤杨缕缕柔。底更春秋较其月,几曾宵景一凭流。”字里行间自然把秋天的月当作最饱满,最有情怀,最诗意的月。而用来承载一年中最好的月的环境则是美的无与伦比的西湖。</p> <p class="ql-block">石碑竖立在平湖秋月的御碑亭内,碑亭的正面面对西湖的主湖区外湖。碑亭为典型的清代风格四角攒尖顶木构亭,位于东曲桥头。</p> <p class="ql-block">碑亭上有楹联:“佳景四时,最好秋光何况月;静观万物,欲平天下有如湖。” 清翰林院庶吉士陶镛(?—1766)撰,清华大学教授、美术大师言恭达(1948—)书。</p> <p class="ql-block">过碑亭前的东曲桥,西侧是平湖秋月的主楼“承香堂”。承香堂为二层重檐歇山顶木结构,灰瓦红柱,雕花格窗,飞檐翘角,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承香堂也叫御书楼,这里曾是“皇帝题匾,状元出对”的地方。康熙皇帝六次南巡,五次驻跸这里,可见其对平湖秋月的喜爱尽在不言中。</p> <p class="ql-block">主楼的二层临江面有扁“平湖秋月”,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国学大师、西泠印社第六任社长启功(1912-2005)书写。</p> <p class="ql-block">承香堂南侧木柱上,有楹联:“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清代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俞樾的夫人石冶棠撰,当代历史学家、书法家李长路(1904—1997)书写。此联为嵌字联,上下联嵌“平湖秋月”四字。</p> <p class="ql-block">主楼的各个方向都有楹联。东面有楹联:“鱼戏平湖穿远岫;雁鸣秋月写长天。” 近代文学家黄文中(1890—1946)撰,近代国学大师、语言文字学家黄侃(1886—1935)书。陇中才子黄文中,上世纪三十年代避居杭州期间,共为西湖题撰了17幅楹联。其中,写平湖秋月的有两幅。此联中上下联嵌“平湖秋月”四字。</p> <p class="ql-block">主楼西面楹联:“青嶂云横山叠翠;明湖月锁水平铺。”黄文中撰并书。汉时传说湖中涌现金牛,为“明圣之瑞”,于是称为明圣湖,又称金牛湖。</p> <p class="ql-block">主楼北侧楹联:“穿牅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清代教育家骆成骧(1865—1926)撰,著名书法家、“女书圣”萧娴(1902—1997)书。写平湖秋月的对联,大都离不开“秋”字与“月”字,而光绪年间状元,授翰林院编修的骆成骧在此联中偏偏不写“秋”、不写“月”。夏天的清风,冬天的日光穿户而来,掀开窗帘就能看见一座座青峰。西湖不仅秋天美,一年四季都风光如画,永远令人留连往返,不忍归去。</p> <p class="ql-block">承香堂的北侧通过石板桥,有月门与孤山路相通。</p> <p class="ql-block">这里才是平湖秋月的主入口。通过围墙月门圆门洞可见承香楼的月门。</p> <p class="ql-block">进围墙月门,承香堂北侧挂有扁额“入画寻诗”,清乾隆皇帝御笔。月门上还有扁“承香堂”,杭州灵隐寺方丈光泉法师题写。</p> <p class="ql-block">两柱有这样一幅对联,令人禁不住驻足玩味,扶额赞叹,联曰: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p> <p class="ql-block">初见之下,通常会疑为联中的叠字有误。仔细品读后,才反应过来,“冬日日”指的是“冬天的太阳”;“后山山”指的是“后山的山景”。这样一来,此联非但无误,反而巧妙地运用了中文语境中叠字的特点,读起来别有韵味,妙趣横生。</p> <p class="ql-block">这副对联,悬挂于“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景点外。需要注意的是,悬挂于中间的“入画寻诗”四字,并不是这副对联的横批。据记载,“平湖秋月”这个景点,自南宋时就被列为“西湖十景”第三,但是彼时并没有固定的景观地址,仅是泛指西湖的秋夜月景,直到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才被圣祖皇帝指定为现今这个地址。这“入画寻诗”四字,相传也是康熙御笔。而这副“冬日日”与“后山山”的对联,却是光绪年间的一位状元骆成骧所撰,二者相距近二百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承香堂坐北朝南,北面入口临水,南、西、东三面临湖,与北面的湖岸之间以中部入口石板桥和西、东各一座曲桥相连。</p> <p class="ql-block">主楼前铺建石台,凸出湖面,围以栏杆,是面对西湖的赏月平台。东面隐约可见杭州的主城区。</p> <p class="ql-block">西面是西湖的三岛:湖心亭、阮公墩与三潭印月。站在平台四顾,宽阔平静的湖面,碧波微微荡漾,远山含翠,湖光山色一览无余,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主楼的西侧是月波亭,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有曲桥与主楼相连。月波亭为单层歇山顶十柱木构水榭敞轩,坐西面东,西阔三间。月波亭扼住“平湖秋月”景点南北两门之间通路。也就是说,所有只要穿过此景点的游人必定会途径月波亭。</p> <p class="ql-block">月波亭的取名十分雅致,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月波亭都十分符合此处“平湖秋月”的意境和韵味,当属小园林之建筑与人文佳作。</p> <p class="ql-block">入口有一幅精巧的抱柱联:“欲把西湖比西子;更邀明月说明年。”石治棠集句,宋涛书。上下联均集自苏东坡诗。上联出自《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下联出自《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之二:“更邀明月说明年,记取孤吟孟浩然。”</p> <p class="ql-block">敞轩架于西湖湖面之上,柱间设美人靠,用于临湖观景。此亭木结构为主,虽然体量宽大,但是无论是从檐瓦、挂落、靠栏等部分来看,都很注重细节的雕琢,拥有非常精致和美观的木雕。</p> <p class="ql-block">站在亭内南望,近处是一湖碧水,远处是位于西湖南侧的城隍山和玉皇山,城隍阁、雷锋塔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回望平湖秋月主楼,承香楼就像是一艘大船浮于西湖湖面。</p> <p class="ql-block">小小的平湖秋月,高阁凌波,绮窗临水,楼阁四周有曲栏画槛,九曲石桥;楼前平台三面濒湖,远视湖滨和两堤三岛,北湖风光历历在目;这里湖水澄碧,水月云天,银波万顷!喜欢这一带的临湖景色!</p> <p class="ql-block">位于景区偏西处的湖天一碧楼,原是清末民初犹太富商,“冒险家”哈同的私人别墅“罗苑”中的遗物,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新兴木刻运动的摇篮枣--八艺社所在地。如今,这里辟为西泠书画院,为湖山胜景更添一份书卷气。</p> <p class="ql-block">为双层歇山顶砖木结构。建筑三面设回廊,花棱门窗、雕梁画栋,灰瓦挑檐、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湖天一碧楼的二楼现为西泠书画院,匾额为著名书法家、原西泠印社社长沙孟海(1900—1992)题写。</p> <p class="ql-block">建筑回廊设拱顶,花饰门窗。精美、精致的木雕,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湖天一碧楼这座凝聚了百年历史文化的建筑装饰,与哈同花园的另一幢建筑梅鹤轩一样,有其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p> <p class="ql-block">建筑窗棂槅扇的雕刻图案与我国传统的门窗木雕有明显的不同,它不是以传说故事、仕学孝悌为主,而是以珍贵的文物拓片为主题,局部还有洋文雕刻。</p> <p class="ql-block">这种独特的装饰,不仅体现了主人的爱好取向,同时也反映了主人的收藏功力。中西结合的窗棂槅扇雕刻显示了主人与众不同的身份。</p> <p class="ql-block">湖天一碧楼的前方,有赏月平台。这里与附近的平湖秋月,构成了西湖赏月的醉美胜景。宋王洧有诗云:“万顷寒光一席铺,冰轮行处片云无。鹫峰遥度西风冷,桂子纷纷点玉壶”。每当清秋气爽,湖面平静如镜,皓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p> <p class="ql-block">在秋季的夜晚,当天空晴朗无云时,满月高悬于西湖上空,其明亮的光辉照耀着湖面。</p> <p class="ql-block">平湖广阔宽阔,湖水清澈如镜,此时的湖面宛如一面巨大的银镜,倒映着皎洁的月光。湖水中的倒影与天空中的月亮完美融合,营造出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在平湖秋月的美景中,还有其他元素与之相映成趣。湖边的林木和山岭在月光下显得更加静谧,与湖面上的倒影相互映衬。</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小舟轻轻划过,留下细细的涟漪,如同点缀在月光银河上的明珠。整个景观充满了宁静和浪漫的氛围,让人陶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平湖秋月的美景也因为诗词歌赋的描绘而广为流传。历代文人墨客都对这一景象进行了赞美和吟咏,使平湖秋月成为西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被这美丽的景色所吸引,通过诗词和绘画来表达对其的赞美和倾慕。</p> <p class="ql-block">平湖秋月是西湖景区中最为浪漫和宁静的一景,无论是夜晚的漫步还是坐船游湖,都能让人感受到平湖秋月带来的宁静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您可以与自然和谐共处,感受到秋夜月光下的宁静和温馨。平湖秋月的美景将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西湖之行中难以忘怀的一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