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版鸳鸯—赤麻鸭(No.299)

东哥

<p class="ql-block">  查阅资料,这只会飞的笨鸭子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竟然是一只有典故和出处的鸭子🦆!<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古时候就叫鸳鸯!</span>很早以前就出现在中国古代的诗歌和绘画里,是中国🇨🇳爱情💓鸟的代言鸟之一。这也是我和英国🇬🇧观鸟人聊天时说中国人观鸟比英国人早的佐证。</p> <p class="ql-block">  赤麻鸭应该算是中国古人最熟悉的鸟类之一,在清代之前其官方名称为鸳鸯。因雄鸟与雌鸟终日并游,须臾不离,所以又称其为“匹鸟”,郑玄曰:“匹鸟,言其止则相耦(偶),飞则为双,性驯耦也。”崔豹《古今注》亦云:“(鸳鸯)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思而至死,故曰'疋(匹)鸟'。</p> <p class="ql-block">  赤麻鸭是古典鸳鸯,在中国古代,人们就称赞赤麻鸭不仅色彩美丽、飞行姿态优美,而且有成双成对的特殊习性。数千年前的《山海经》中就有记载:“崇吾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比喻雄鸟和雌鸟各有一目、一翅,只有雌雄连体才能共同行动。赤麻鸭在繁殖期中雌雄双宿双飞、形影不离,飞行中扇动翅膀节奏一致,远远望去,就像一只鸟一样,正所谓“相得乃飞”。</p> <p class="ql-block">  古人先后将两种鸭科鸟类认定为鸳鸯,一种是最早的鸳鸯,现在的中文学名是赤麻鸭;另一种是后来取而代之者,原本的名称叫鸂鶒。鸂鶒“其色多紫(《尔雅翼》)”,而将它称作“紫鸳鸯”。但随着鸂鶒的“人气”不断提升,民间开始有意无意地将“紫鸳鸯”的“紫”字省去,直接呼鸂鶒为“鸳鸯”。宋代以后,鸂鶒在民间已坐稳了“鸳鸯”这把交椅,原来的鸳鸯(赤麻鸭)逐渐被人们淡忘。唯明朝官方典籍和部分文人笔下仍坚持使用二者的传统名称。</p> <p class="ql-block">  由于赤麻鸭严格遵循“一夫一妻”制,一旦求偶成功便结对生活,形影不离,终生相守,而且白色的头又有着“白头偕老”的美意,象征爱情鸟是实至名归,所以古称鸳鸯,鸳为雄鸟、鸯指雌鸟。宋代《乐府雅词》中就有“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的诗句,词人黄庭坚在《满庭芳·明眼空青》中写道“鸳鸯,头白早,多情易感,红蓼池塘”,都描写了古代鸳鸯的白头特征。</p> <p class="ql-block">  卢照邻的“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李商隐的“共笑鸳鸯绮,鸳鸯两白头”,乐府诗的“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都是在说赤麻鸭。元好问的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p> <p class="ql-block"> 因为赤麻鸭的生活习性多为成双成对结伴而行,又有一个醒目的特征是头部略呈白色,很容易让人产生“百年偕老”的联想,这就使得鸳鸯与男女爱情的联系被进一步强化。李商隐《石城》诗: 玉童收夜钥,金狄守更筹。共笑鸳鸯绮,鸳鸯两白头。梅尧臣《依韵和徐元舆读寄内诗戏成》: 鸳鸯同白首,相得在中河。水客莫惊笑,云间比翼多。在古代中国文化中,赤麻鸭(鸳鸯)常被作为是恩爱夫妻和忠贞不渝的永恒爱情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赤麻鸭的原名“鸳鸯”为什么被现在的鸳鸯抢去了呢?本来赤麻鸭叫鸳鸯或者“黄鸳鸯”,现在的鸳鸯叫“紫鸳鸯”。宋代以前,诗、书、画中的鸳鸯基本是黄鸳鸯,但北宋起民间以“鸳鸯”指紫鸳鸯,清朝时官方也认同了这一说法。白头的外形终敌不过华丽的外表,白头偕老输给颜值爆表!</p> <p class="ql-block">  部分文字资料来源于【头条百科】。</p> <p class="ql-block">  2024.2.28.摄于大理剑川剑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