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高台民居游历随笔

行摄八方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高台民居,维吾尔语为:阔孜其亚贝希巷,意思是“高崖上的土陶”,是喀什唯一尚存的生土建筑群,被称为“维吾尔族活的民俗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高台民居位于喀什古城的东南侧,与喀什老城隔路相望。景区的拱形大门气势非凡,门头的图案来自国家一级文物--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的汉代织锦护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1年,为了打造中华文化符号和还原历史风貌,喀什高台民居非物质文化遗址保护开发项目开始实施,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开发。2023年6月起,高台民居以全新的面貌正式对外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去年10月前往寻探,只见高台民居依崖而建,居家房屋密密麻麻,狭窄巷道纵横交错。建筑是大片的仿古土黄色,保持着原有的外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家家有门廊,户户有雕饰,无论房子大小都有一个庭院。高台民居的原住民已全部搬迁,改造后的房屋用于旅游经营,用作客栈和商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地民众喜欢衣着华丽时尚,这里有织染工坊,售卖的服饰色彩鲜艳靓丽、图案细腻严谨。在工坊里还可以欣赏兼具传统和时尚的绸织染技艺,了解维吾尔族丝绸文化的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维吾尔族传统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历经千年,已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台民居的“土陶人家”工坊,满屋子里的土陶制品琳琅满目。土陶技艺被称为“泥巴艺术”,工坊里一位老人在“玩”泥巴,玩着玩着玩出了一个土陶制品胚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汉书西域传》中有这样的表述:“在莎车有产铁矿的山脉。”喀什地区的铁器制作历史悠久,手工制作铁器是维吾尔族手工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代打铁人,像他们的先辈一样,敲打着各式各样的铁器,继承着祖辈们流传下来的打铁手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穿过这些反映喀什维族人传统手工艺的作坊,我们便来到了原始民居的遗址。眼前,依崖而建的高台民居依然矗立在山崖之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传从两千多年前开始,维吾尔族人就世代聚居在这里,东汉名将班超、耿恭也曾在此留下足迹,高台民居已历经了千百年的沧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千百年前,先辈用泥巴和杨树砌筑了第一层,随着家族人口增加,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这样一代一代,后辈在祖屋上加盖起第二层、第三层,甚至最高的有七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房挤着房,楼连着楼,有的还凌空横跨在小巷之上成为了过街楼,有的悬空在十字路口之上成为悬空楼,整个区域便形成了层层叠叠、密密匝匝的民居建筑群,颇为奇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着原生态高台民居的危房越来越多,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政府的关怀,原住民们已基本上都搬到了政府提供的安置小区,而这里成了“维吾尔族活的民俗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土色房屋、幽美古巷,一半是风景一半是风情,喀什高台民居的古朴和原始令人难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