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大荒,是个神秘又冷且封闭的亘古荒原,黑乎乎的土地渺无人烟,荆棘丛生……</p><p class="ql-block"> 17岁,在求知欲旺盛的年龄,我因上山下乡而离开学校去了北大荒。</p><p class="ql-block"> 去北大荒时我带了几本书,一本是当年让人痴迷的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其它二本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写的《毒日头》和马克·吐温的《镀金时代》,还带了中国通史方面的书籍及数理化教材,以便于学习。那个年代,对国外的书籍管理严,我以为知青带外国作家著作的人不会很多,后来才发觉有不少人不仅带有外国作家的书籍,而且还带了数理化和外语教材来北大荒自学。</p><p class="ql-block"> 在北大荒,那时知青的劳作很辛苦。除了喂康拜因,刨粪,扛200斤重的麻袋包上五级跳板外,还有小麦大豆的人工收割,那几千米长度的大田看了真让人绝望。在这样繁重农活劳作下,许多知青还热衷于读书学习,实属不易。</p><p class="ql-block"> 许荣华(外号稀毛)下乡前是上海中学68届高一学生,带了高中全套数理化书籍,在北大荒自学完成了全部高中课程。后来,大学招工农兵学员考试,他成绩名列前茅,顺利过关。市东中学王勤模自学高等数学中函数与它们的变化率、微分和积分以及有关概念和应用的数学分支,通过自学微积分提高了数学水平,很不容易。上海59中的吴才海是个学习“英语狂”,沉迷于英语学习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据同宿舍的舍友讲吴才海经常梦里也能发出学英语的声音,可见用功之极。有时,他因嫌晚上宿舍里太闹,就带上一盏由墨水瓶改制的柴油灯,溜进小学校去看英语书。教室的门窗不齐,寒风刺骨,为了不挨冻,他从头到脚裹的严实,棉大衣一披,书倒也看得不亦乐乎,往往鼻孔熏黑了还不知道。深夜回宿舍,几个还未睡的同伴就会调侃说:“夜猫子又回窝了”。有次,他带着打字机到一机耕队师傅家里练打字,想不到散布开了流言:说他那天晚上在给“老毛子”发报!吴才海说:当时我真被吓出了一身冷汗,心想这次凶多吉少了。果然惊魂未定,所在的连就召开了批斗会。值得庆幸的是,偷念英语了,打了字了,连里并没有抄走他的书和砸了他的打字机。后来,吴才海自告奋勇当上了牧马官。寒冬腊月放马,他的鼻尖和两个大脚趾盖都冻黑了。可在夏季,东北短暂的黄金季节里,放马却颇有几分浪漫情调,万里晴空,万物向荣,蓝天碧水,鸟语花香,平静安宁的田园风光使他心旷神怡,看看英语书倒也觉得是种享受了。实在看累了,他就到水泡子里浸一会,再接着看。这种执拗的学习劲头,一直坚持到离开北大荒止。</p><p class="ql-block"> 林波是上海中学67届高中生,据说带了满满一箱子书,让人很羡慕。但是,我从未见他打开过箱子看过书,也未曾见他借书给他人。林波轻易不和人接触交谈,给人感觉有些神秘,但有位和他接触比较多的人说林波其实很健谈,懂得也很多。“珍宝岛”事件后,林波晚上总是和衣而睡,实在是个奇特的人。有天中午,我走出宿舍碰上一个小姑娘向我走来,很有礼貌的问我:“您好,请问林波住哪儿?”,我问:“你找林波?”,她点点头。我问:“你是林波什么人?”,她说:“是妹妹”。林波的妹妹长的很清秀,觉得和林波的反差还是蛮大🤫。见过他妹后,我才知道林波家里至少已有两人在北大荒生活劳作,挺不容易的。</p><p class="ql-block"> 就读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的徐寿生也是位喜欢读书的人。他很喜欢历史,曾问我借历史方面的书籍看。他读书也用功,看完书后会给你说些简单的评论,而且看书不超过一星期就还给你。后来,他去了江西就没有再联系。我一直没有见过徐寿生写过的文章,后来在知青文集中见他写的一首诗:“半山有孤坟,寂寞无人扫。不知谁家女,葬此陪风老。”,看后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可能他是以此诗纪念那些永远也不能回到上海故乡的男女知青吧。</p><p class="ql-block"> 知青张栋,特别喜欢俄罗斯文学,几乎将俄罗斯名著都看了个遍,如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父与子》《处女地》,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俄罗斯大作家的书几乎都看过,说起俄罗斯几个“大咖”的作品,他的眼睛总会闪烁出兴奋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天津知青,有不少人比较喜欢小说,特别是外国小说,有的人彻夜不眠通宵看,第二天起来可见眼眶红红的照样不耽误出工。也有喜欢写作的,如天津的鲁培勇、鲁培雄两兄弟笔耕不辍,返城后有很多好文章发表,是天津知青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 有天,一位天津知青借给我大仲马所著的《基督山伯爵》,说该本书很好看。书的内容主要是描写基督山伯爵如何扬善惩恶、报恩复仇的故事,主要情节跌宕起伏,迂回曲折,经常演化出若干意外与波折。故事紧凑精彩,情节离奇却不违反生活真实,使这本小说充满了叙述的张力,洋溢着叙述本身所产生的美。我觉得这本小说不错,既可以解闷,也可以从中学到一些逻辑思维的写作方法。</p><p class="ql-block"> 回沪后,据说上海老知青王佳彦还是很喜欢去书店觅书。繁华的都市生活没有改变老王喜欢读书的初心,仍保持了读书的爱好,挺令人感动。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读书可以明志,可以明理,可以增长见闻。书也是益友,是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高尔基说:“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读书让我们成长,让我们充实,让我们愉悦,也让我们感到心里的宁静。</p><p class="ql-block"> 在寒冷的北大荒冬季夜晚,在电压极不稳定的昏黄灯光下,有很多知青趴在冰凉的被窝里,不知疲倦的看书常常到午夜时分。干了一天的活,在疲倦的再三催促下,才极不情愿的合上书本。回首往事,当年北大荒“老三届”看书学习的情景,那翻动纸页的声音,每每想起,犹如昨日。</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老上海下乡55周年,谨以此文纪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