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周处除三害》——乍一看这个片名,有种陈旧的年代感。看完后才知道这源于一个典故,此典故见于《晋书·周处传》和《世说新语》。据文献中记载,周处原本是一个被乡民视为“三害”之一的恶霸,但他在得知自己的恶行后,改邪归正,只身斩杀猛虎孽蛟。影片中的陈桂林自然代表的就是周处,“三害”分别是指“香港仔”、“牛头”和陈桂林自己。影片英文名叫《The Pig,the snake,and the Pigeon》,这三种动物分别对应“痴、嗔、贪”这三害。“香港仔”手臂纹着一条蜿蜒的毒蛇,暗指“嗔”;“牛头”后背纹着一只展翅的鸽子,暗指“贪”;而最后出现在陈桂林西装上的那只猪,则暗指“痴”。整部影片主要讲述的就是如何除这“三害”。</p> <p class="ql-block">其实陈桂林自始至终的杀戮,并不是他想除暴安良,而是出于他自己的私欲——被别人记住。他渴望史上留名,这个“名”是好是坏他并不在乎。他说:“我不是怕死,我是怕死了没人记得。”何以让一个恶人会有这样的念想?看陈桂林的原生家庭,他只有奶奶一个亲人,除此之外无依无靠。可以试想,和奶奶相依为命的他从小到大也许就如杂草一般生长,也如杂草一般被人漠视甚至是践踏。所以他心里渴望被人看见、被人记住,他寻求活在世上的一种存在感。江湖赫赫有名的任因久送他的西装,他视若珍宝。虽然那件西装对于他而言有些肥大,并不合身,但每次行动,包括最后上刑场,他都要穿着。因为这西装代表的是任因久身上所拥有的权利和声望,这是陈桂林所向往的。陈桂林的血腥杀戮并不惹人憎恶,反而大快人心。因为他的私欲所带来的杀戮恰巧是一种正义的裁决,他除掉的是法律也要去制裁的恶人。包括他自己,最终使命完成后立马去自首并服刑,这也就除掉了最后一“害”。试想一下,如果媒体报道中出现在陈桂林前面的是一名警察,他会为了满足私欲杀了警察而让别人记住他吗?所以,陈桂林的“痴念”依旧是“害”,是有不确定性和危险性的。</p> <p class="ql-block">此外,在陈桂林的身上也能看到救赎——有对自己的救赎,也有对他人的救赎。当他听到教会大厅里悠扬的音乐响起——“曾经我茫然前行,黯夜的路上,微风刺痛着灵魂,找不到应该的方向”,那一刻他回想起自己做过的一切,顿时茫然无措,悔恨不已。他决定洗心革面,埋起枪,埋葬过去,重新来过。那是他决定自我救赎的开始,可无奈他掉入的却是一个伪善的罪恶之渊。他干掉“香港仔”,负伤的他踉踉跄跄回到理发店给受辱的小美松绑、帮她披上衣服,还把车留给小美,让她重获自由。他在教会看到小男孩口吐黑水,立马抱起他冲向医院,他识破教会的谎言,嘶声力竭地怒吼着想唤醒男孩的母亲。这些都是他对让他人的救赎。</p> <p class="ql-block">如此看来,陈桂林更像一个悲壮的英雄,只是这个英雄有时会疯到失去理智,行为极端。他为了除掉“香港仔”,迅速地将司机一刀毙命,他为了保证行动的成功率不择手段。最后教会的那场大屠杀更表现出陈桂林的凶残与人性之间的撕裂。那些愚蠢的教徒虽然执迷不悟,但罪不至死。他们需要的是从精神层面的控制中解脱出来,他们需要根除的是被植入脑中的邪念。但换个角度想,如果陈桂林足够理智,考虑周全,那他还是陈桂林吗?他的身上有私欲也有救赎,他是疯子也是英雄,这样的复杂性造就了一个内在丰满的人物形象。</p> <p class="ql-block">陈桂林,你成功了,我们记住你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