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工意匠 水墨画韵— 徽州文化展文物摘录

十月红枫🍁

<p class="ql-block">  甲辰年初始,在海南省海口参观海南博物馆时,意外看到了精彩的徽州文化专题展。对徽州文化以往有些了解,但如此系统、详实、图文并茂的集中展示还属首次欣赏到。为分享国粹美好,谨实录转摘一些,以飨友人共品。同时,深诚感谢安徽博物院暨海南博物馆的精彩布展。</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州文化,是安徽南部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同精神文明的总和。古徽州境内山清水秀,因着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孕育出了内涵丰富、极具特色的徽州文化。</p><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建筑,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见证并刻录了古徽州地区历史文化和社会文明的衍进过程。徽州古建筑兴起于南宋,至明清时期,徽商富甲天下又贾而好儒,以雄厚的资金造宅第,修祠堂,建牌坊,传文明,遗留下规模庞大的徽派建筑群落,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其上的木、砖、石“三雕”艺术,不仅使之富有细部审美要素,更承载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传递着古徽州伦理观念、建筑技艺、民众生活、审美追求等诸多历史文化信息。其间的文房陈设,是徽州人就地取材并物尽其用的伟大创制,更是他们对雅致生活和诗意栖居的诠释与追求。</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古徽州人秉持着中华传统核心价值取向,顺应天地自然,营造的别样“画里乡村”,为我们今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提供了美好愿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古徽州人崇尚自然,在村落营建上秉持着“天人合一”的理念,遵循天地造化,顺应自然生态,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为愿景,大处着眼山川形势,小处致力移景于室,创建诗意的人居环境。徽州村落布局依山就势,空间规划结构严谨,建筑设计融居住、审美、功能于一体,建筑构件雕镂精湛。伴随徽商经济的繁荣,根植于丰厚徽州文化的徽州古建筑,成为我国民间建筑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乡土建筑中的重要存在。</p> <p class="ql-block">  古徽州位于安徽南部地区,历史悠远长久,文化繁荣昌盛。徽州处于江南古陆,黄山南部,原为“椎髻鸟语”的山越所居之地,是古越文化和楚文化的结合,“春秋属吴,吴亡属越,战国时属楚”。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命王翦平定江南,于新安江上游设置黟、歙二县,归属鄣郡,开始对徽州行使有效的行政管辖。西汉年间,鄣郡改为丹杨郡,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并黟、歙凡六县为新都郡,晋太康年间改新都郡为新安郡,隋开皇年间改称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 始改歙州为徽州,所辖区域基本固定,此为徽州得名之始。明清时期设置徽州府,领歙、休宁、婺源、祁门、黟、绩溪六县,府治歙县。</p> <p class="ql-block">  魏晋以来,北方战乱频仍,世族南迁,位于安徽南部的徽州成为人们乱世避祸的“世外桃源”。世族大家的衣冠南渡,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和生产建筑技术带到了徽州,对徽州宗族的宗法组织、儒家道德准则和徽州人的思想理念及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孕育了徽州建筑。</p><p class="ql-block"><b>永嘉之乱</b></p><p class="ql-block"> 永嘉五年(311年),南匈奴汉政权攻破洛阳,俘获晋怀帝。建兴四年(316年),又攻入长安,俘获晋愍帝,西晋灭亡。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士族等臣民南迁,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建立东晋,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此次迁入徽州的有程、鲍、俞、余、黄、谢、詹、胡郑等9个宗族。</p><p class="ql-block"><b>安史之乱</b></p><p class="ql-block"> 安史之乱持续8年之久,大量人口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这时期,共有26个姓氏迁入徽州,分别是陆、陈、叶、孙、洪、罗、舒、姚、张、赵戴、康、施、冯、夏、李、朱、潘、刘、曹、毕、王、吕、江、许、廖。</p><p class="ql-block"><b>靖康之难</b></p><p class="ql-block"> 靖康二年(1126年),北宋亡,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及宗室被俘,史称“靖康之难”。康王赵构南渡,在杭州建立南宋政权,中原汉族大量向南迁移,史称“建炎南渡”。这时期有柯、宋、周、阮、杨、将、刘、饶、马、滕、孔、徐、韩等13个姓氏迁入徽州。</p> <p class="ql-block">  徽州古村落分布于徽州地域,早期以当地土著山越人的零散聚居形式为主,自东晋、唐末、两宋三个时期,由于中原大族迁移,村落初步形成。随着中原文化和技术的传播交流,至明初村落已达到较大规模。自明弘治至清道光年间,徽州古村落已达到繁荣鼎盛时期,至清咸丰以后才逐渐萧条衰落下去。由于徽州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结构等因素的特殊性和徽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使得徽州地区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乡村原貌格局以及历史文化风俗信息。徽州古村落是历史上徽州人生产生活的中心之一,是徽州文化的主要载体,综合体现了造就徽州文化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p><p class="ql-block"> 赵吉士在其《寄园寄所寄》中述:“风水之说,徽人尤重之,其平时构争结讼,强半为此。”徽州人重视风水,村落规划、建筑选址,都要请专门的风水师堪舆。“枕山、环水、面屏”是徽州人对村落人居环境的追求,且讲求“藏风”“纳气”。由于徽州峰峦掩映、川谷崎岖,山多而地少,因此徽州村落的选址与布局具有依山傍水、因势利导的特点,这样的规划设计对外能够形成天然的防御屏障,对内则能够满足生产生活“耕有地,饮有水”的需要。“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徽州古村落富有的独特山水意境,也是徽州人物理、生理、心理与哲理有机统一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  徽州建筑以民宅、祠堂、牌坊最具特色。徽州自古尊崇儒家文化,更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被誊为“东南邹鲁”。儒家思想对徽州人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信仰和生产生活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徽州,民居、祠堂和牌坊的存在,从来不止是建筑本身的价值,更是徽州民俗文化、宗法文化、道德伦理、民间信仰最直观的物化体现。</p><p class="ql-block"><b>民居</b></p><p class="ql-block"> 徽州人注重堪舆理念,在营造民居时,通常根据宅地方位和房主生辰来测算、选择大门位置及朝向;房屋的庭院、厢房、门窗等内部设计多秉承“持两端而执中”的理念,追求中庸对称之美,完美结合建筑的实际作用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作为合院式民居,徽州民居整体形态方正,规整有序。平面布局以“进”为单元,进门为前厅,中设天井,后设厅堂及厢房,沿纵向轴线延伸。徽州民居一般以二进为主,较大的有三进、四进甚至更多。徽州家庭注重传统伦理,民居空间分配遵循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原则。总体看来,徽州民居是以天井为核心,按规模、地形、功能灵活布局的院落组合。四水归堂,财气凝聚,东瓶(平)西镜(静)的“梦想”,在一幢幢粉墻黛瓦里被物化呈现。</p> <p class="ql-block"> 花卉草虫纹砖雕(清)</p> <p class="ql-block"> 花鸟纹砖雕(清)</p> <p class="ql-block">  古徽州人尊崇儒学,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和谐一致。大自然的万千之景,与人们躬耕农桑的田园风光一道,不仅被徽州人纳入民居的建筑构件,也微缩于他们床前案头的家居摆件和文玩清供中。</p><p class="ql-block"> 试想独坐屋内,远可观空漾山色,近可见花木从林,耳边还似有牧笛声来,自成一派动静相谐,天人合一的妙景,趣味无需多言。</p> <p class="ql-block"><b>祠堂</b></p><p class="ql-block">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儒家文化的浸润,促进了徽州地区宗族社会的形成与运行。徽州人以血缘为纽带维系宗族关系,以族规家法为准则管理族人,以昭穆世次为序祭祀祖先,形成了“千年之冢,不动一抨;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的宗族制度。</p><p class="ql-block"> 祠堂是徽州村落的核心建筑,是宗族祭祀、议事、教化的场所。南宋时期,朱熹作《文公家礼》构建了祠堂的规模与雏形。明嘉靖年间,徽州祠堂开始兴盛。徽州祠堂多位于村落的中轴线上,风格庄重威严,一般以三进五凤楼式的砖木结构为主,各部分层次清晰,职责分明。徽州祠堂按照大小和祭祀范围不同分为统宗祠、宗祠、支祠、家祠几类。</p> <p class="ql-block">  <b>五风楼</b></p><p class="ql-block"> 五凤楼是徽州祠堂大门的屋顶装饰,五对檐角,两两对称,飞檐翘角,似凤鸟展翅,取“有凤来仪”和“五凤朝天”之意。</p> <p class="ql-block"><b>牌坊</b></p><p class="ql-block"><b> </b>牌坊,也叫牌楼,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门洞式纪念性建筑。一般多由石、码、木等材料建成。牌坊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徽州独特传统文化意蕴和崇儒尚理的物化体现。明清时期的徽州,不仅文化昌盛,也是牌坊兴建的鼎盛时期。有着“牌坊之乡”的徽州,今尚存一百余座,已然成为徽州地区独特的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 徽州的牌坊主要分为四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敕建、圣旨、恩荣和御制。</p><p class="ql-block"> 敕建:为表彰官绅乡民,由地方官申报,皇帝口头批准,资金自筹。</p><p class="ql-block"> 圣旨:由地方呈报中央,皇帝准行,有圣旨批复,资金自筹。</p><p class="ql-block"> 恩荣:由皇帝对有功E民主动提出立坊旌表,取皇恩浩荡,荣及乡里之意,地方财政出资营建。</p><p class="ql-block"> 御制:皇帝亲自下旨,国库出资建造。</p><p class="ql-block">(展图中举有四例)</p><p class="ql-block"> 鲍文龄妻节孝坊敕建牌</p><p class="ql-block"> 鲍象贤尚书坊恩荣牌</p><p class="ql-block"> 鲍文渊妻节孝坊圣旨牌</p><p class="ql-block"> 慈辇里坊御制牌</p> <p class="ql-block"><b>  许国石坊</b> 又叫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坐落在安徽省歙县县城阳和门东侧,建于明万历年间(1584年),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由于造型奇特、雕刻精美、举世无双,1988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定名“许国石坊”。</p> <p class="ql-block">  徽商,中国明清时期最杰出的商帮之一,促进了明清城镇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称雄商界数百年,创造了“无徽不成镇”的商业奇迹。徽州地区自古崇儒重教,徽商素来贾而好儒,秉承传统文化精神和儒家文化内涵的他们,获得财富后积极回乡置地、建房、助力宗族产业和乡村建设,徽州村落营建、建筑发展传承,离不开徽商资本的强力支持。而徽商也将浓厚的书卷气息和雅致的文化追求融入徽州的生产生活,促进了徽州文化产业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  康熙《休宁县志》记载:“徽州介万山之中,地狭人稠,耕获三不瞻一。即丰年亦仰食江楚,十居六七,勿论岁饥也。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皖南多山少地,农业生产不足以供养众多的人口,外出经商成为一部分人的选择,徽商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徽州地区山势高耸,而江河纵横,通江达海的新安江成为徽商贸易的重要通道,为徽商将丰富的木材资源、纸张、文墨以及茶叶对外销售提供了便捷。</p> <p class="ql-block">  中原建筑文化和古越建筑文化碰撞产生了徽州建筑;而徽商的崛起促进了徽州传统村落和建筑的发展,并使其走向繁盛、成熟。</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的徽商通过商业经营,攫取了丰厚的资本,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选择回乡购置土地。徽州有民谚日:“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意思是徽州人十二三岁便为了生活外出经商,远离故土,备受辛酸。于是,这种不得不“求食于四方”的印记让徽商愿回乡购置土地田产,自己可以归乡安度晚年,子孙也无需颠沛流离,远贾他乡。</p><p class="ql-block"> 徽商经济的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徽州文化的全面繁荣。徽商在家乡办书院、设义学、资文人、富收藏,极大地推动徽州作为“东南邹鲁”的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新安画派、扬州八怪等无不受徽商支持,庋藏晋唐、献书四库无不是徽商的贡献。又购族产、架桥铺路,努力维系宗族社会。徽商更斥巨资建住宅、修祠堂、筑园林。此风自明代已蔚然,入清后,鳞次栉比的民居群在徽州大量出现。徽商辟基造宅,除了改善居住条件外,也是徽商展现雄厚经济实力的方式,更是徽商作为“儒商”追求雅致生活的重要手段,推动了徽州独特地域文化的建设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  <b>鸿楼书屋</b></p><p class="ql-block"> 书屋是明清时期徽州私人藏书读书之所,世家大族和富商建造比较多。明清时期,富甲-方的徽商极为推崇程朱理学,崇文重教,建造了较多的私家书屋。如歙县吕文奎建造岩溪书屋六间,“经史子集庋藏其中,法书名画陈列于前,暇日则授徒训子,从容乎礼法,沉潜乎仁义”。鸿楼书屋位于安徽省歙县北岸镇大阜村,属于私家藏书之地。书屋入口的门罩砖雕雕刻精美,图案内容丰富,既有忠臣告老还乡、儿孙承欢膝下的兴旺场景,又有文武建功光耀门楣的画面,表现了徽州人理想的人生追求。</p> <p class="ql-block">  <b>尚文儒商</b></p><p class="ql-block"> 受儒家观念和伦理纲常的熏陶,微州自古文风昌盛,崇文重教,社会风气崇文好儒,微商自幼在徽州崇文好儒的风气中成长,重视文化习得,追求文人雅致生活,微商也被赞为“儒商”。徽州好儒尚学的文 气和微商经济的崛起,带来徽州及附近地区文房用具兴盛。徽商的鼎盛给文房用具的发展提供了温床,而文房用具的兴起又促进徽文化的传播。</p><p class="ql-block"> 《小窗幽记》云:“笔砚精良,人生一乐”。徽州自古四宝俱全,尤其徽服和歙砚,因着选料优良、工艺精洪品类繁多、风格独特、内涵丰富等特征为人们珍爱,逐渐演变为集实用与观赏于一体的艺木佳品,成为徽州地城传统文化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 徽墨被赞为“洪中之王”,有着“百年如石,一点如漆”的特性。徽服自五代发端,两宋崛起,至明清时期徽州制墨达到顶峰。明代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各领千秋。清代徽墨四大名家,曹素功、江近圣、江节庵、胡天柱,墨店遍布全国。</p><p class="ql-block"> 徽墨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加入麝香、冰片等名贵药材,经点烟、和料、杵捣、成型、晾干、锉边、描金等工序精制而成。具有色泽黝润、馨香防蛀、千载存真的特点。制作徽墨离不开墨模,墨模主要由正、背、上、下、左、右和总模共七块组成,内置墨剂,合紧锤砸而成。</p> <p class="ql-block"> 状元人物纹墨模(清)</p> <p class="ql-block">  上 双足蝉形歙砚(明);左 未央宫东阁瓦形歙砚(清);右 圆形兔纹歙砚(清)</p> <p class="ql-block">  笔筒,镇纸(尺),笔架(笔搁、笔床、笔枕……)</p> <p class="ql-block">  徽州木雕、砖雕、石雕合称为“徽州三雕”,是徽州匠人在百年的实践中集体创造出的独特建筑造型语言。徽州古建筑素有“无宅不雕花”的美誉,凡有古建之所在,随处可见三雕之美。附丽于徽州古建筑之上的砖雕、木雕、石雕构件,特色鲜明,各逞俊逸,造型丰富,题材广泛,雕造精巧,构思奇特,不仅兼有实用和装饰的功效,更渗透了徽州人的文化素养与生活情怀,是徽州人文积淀、徽商经济发展和徽州人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p> <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建筑为木结构,梁柁、撑栱、雀替、窗扇、栏杆等,皆以木雕装饰。撑栱、雀替采用圆雕技法,立体造型,内容丰富。如撑栱就有人物、狮子、鹤鹿、琵琶、凤凰等。梁柁是梁与枋结合之构件,画面有限,木雕艺人在“方寸之间”刻画了一幕幕生动的场景。窗栏板、隔扇以平面几何构图,纹样千变万化,浮雕与镂空结合,山水花鸟、草木虫鱼,生意盎然。居室之内,朝夕相对,犹如置身艺术殿堂。</p> <p class="ql-block">  <b>窗扇</b>,也称窗格扇,安装在窗框中,可开合。</p><p class="ql-block"><b> 窗栏板</b>,徽州俗称“槛挞衣”,意为窗户的衣服。它既不影响采光,又可以遮挡视线。因其位置正好与人的视线平齐,故而徽州人对此处的装饰较为重视。</p> <p class="ql-block"><b>  徽州砖雕</b></p><p class="ql-block"> 在徽州,砖雕多用以装饰门楼、门罩等处。门楼、门罩不仅是建筑的入口,同时也是门第等级的象征,更融合了古徽州浓厚的风水意蕴。因而,徽州人家往往会倾力打造砖雕门罩,这就带来了徽州砖雕艺术的繁盛。徽州砖雕造型优美,题材广泛,山水、人物、园景、花鸟小品,异彩纷呈,纹样丰富。很多砖雕是系列组雕,题材有民间传说、戏剧人物、地方风俗、山水楼台等。</p> <p class="ql-block">  <b>游春图砖雕(近代)</b></p><p class="ql-block"> 以镂雕、浮雕技法雕刻出游春,踏春、休闲娱乐的场景,山石树木、宝塔庭阁、小桥流水成为人物活动的背景,传达出徽州人对自然美景和美好生活情趣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游春图砖雕(局部)</p> <p class="ql-block"> 鳌鱼吐水砖雕(明)</p> <p class="ql-block">  <b>鳌</b>是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俗称“状元及第”为“独占鳌头”。因为在殿试中,选出状元、榜眼探花三甲后,就宣旨唱名,谓之“胪传”。胪传毕,赞礼官引东班状元、西班榜眼二人,向前行至殿中之殿下(天子座前的阶梯)迎接殿试榜,到达殿前则状元稍前进,站在中殿石上,这中殿石上雕刻着一条龙和一只大鳌,即古时所谓螭头或螭首。由于状元一人独占殿中的大鳌,所以就说他独占(或作站)鳌头。</p> <p class="ql-block"><b>  教化子孙</b></p><p class="ql-block"> 儒家文化浸润下的徽州,先民对子孙后代的教育尤为关注。除世代耕读,言传身教外,徽州人还善于借助建筑样式、厅堂装饰等形式,让子孙在潜移默化中重视读书考学,也通过建筑构建,表达对子孙后代能够登科仕途的希冀。</p> <p class="ql-block">  <b>几何纹样</b></p><p class="ql-block"> 徽州砖雕的吉庆图案中,还有独特的几何纹样。几何纹是中国传统的装饰纹样,如从青铜器上的“雷纹”演化而成的回纹,寓意吉利深长,富贵不断头;两个菱形压角相叠,组成的方胜纹,寓意祥瑞临门等。几何纹样有时搭配花鸟等其他图案,画面丰富饱满。</p> <p class="ql-block"><b>  人物故事纹</b></p><p class="ql-block"> 徽州人嗜好戏曲,很多戏曲故事、戏曲人物、传说中的神仙人物都成为了徽州砖雕的创作题材。徽州人崇敬英雄和历史优秀人物,期待自身和子孙也能够创造辉煌,他们也成为了徽州砖雕的创作素材。有人物造型的砖雕,往往相对复杂,构图要求多样,层层工艺精湛。前景圆雕人物,中景镂空楼台廊柱,有些还有背景的屋宁门户需精雕细琢,徽州匠人高超的组织能力与卓越的把控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b>徽州石雕</b></p><p class="ql-block"> 徽州石雕题材受材质所限,不及木雕和砖雕丰富,主要为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由于石质材料耐久,适合用于建筑的外部装饰,多用在建筑物的基座、柱础、横梁、栏板、漏窗等件上,实用与美观兼得。</p> <p class="ql-block">  <b>《结语》</b>徽州古建筑与徽州的绿水青山融为一体,创建了绿色生态的人居环境,完美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理念。行走在徽州的市井乡里,层叠的马头墙规整秀丽,粉墙黛瓦的民居如水墨画廊,祠堂建筑庄严肃穆,高耸的牌坊映衬在徽州的秀美山水间自然而凝重。无处不在的砖雕、木雕、石雕构件,雕造精巧,构思奇特,展现了古徽州神工意匠的天巧奇功,更渗透了古徽州人的文化素养和对诗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p><p class="ql-block"> 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徽州文化的传播,徽州古建筑跨越山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徽派建筑靓丽大江南北。如今,徽派建筑更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名扬天下。在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应当积极推动徽州古建筑的保护、利用、传承和发展,不断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作出应有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