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消逝的南浔酒厂</b></p><p class="ql-block"><b> 文 董建国</b></p><p class="ql-block"> 南浔酒厂的前身叫南浔酿造厂,是在1956年公私合营时由南浔老怡泰、庞恒昌、房元泰等10家小酒坊、酱园合营而成(史称十老板),1958年又有张福泰、谢福顺、罗永记等三家面店合并进来,后正式更名为南浔酒厂。</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南浔酒厂坐落在古镇百间楼河东(现为运河院子民宿处),从长板桥北侧向南一直延伸至頔塘运河古道边,整个厂区呈狭长地形,当中有一条潺潺小河由西向东横穿厂区,河水缓缓一直流到洗粉兜底,河中间有一座小木桥将南北厂区相连,桥北车间生产用的是南浔“四象”之一庞家旧房子,桥南车间生产是用张家(张恒和)的旧辅房,原来厂门开在河东朝西,后为了方便人员及货物进出,将工厂大门开设在东吊桥堍。</p><p class="ql-block"> 酒厂初创时车间厂房破落,生产场地和设施十分简陋,生产工艺也比较传统,生产和办公条件相当艰苦。烧酒的炉灶和酒曲发酵用的酵池,都是工人们自己动手用砖砌的,厂长书记的办公桌是用木板搭起来的,买来商店弃用的旧货柜当文件柜,全厂仅有的一张办公桌是张福泰面店合并时带来的账桌,没有给厂领导撑门面用,而是留给急需用的财务室,我母亲董凤珍从1958年进厂做出纳会计到1980年退休,就是在这张办公桌前做了23年的财务工作。此时酒厂的工人就是公私合营后所有的老板和伙计,沈宝文担任公方厂长兼党支部书记,老怡泰老板黄瑞荣作为十个老板的代表出任私方厂长,工厂设有发酵和白酒、黄酒三个生产车间,当时员工总共仅有20多人,年生产白、黄酒约3000甏(每甏10斤)。</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酒厂有从三个地方来的酿酒师傅,来自吴江铜锣(严墓)的李云华、李炳云叔侄等人多些,从上海周浦来的俞木生师傅等人相对少些,还有从宁波慈溪请来做黄酒的季节性师傅。酒厂以生产粮食白酒为主,主要用米麦和高粱、玉米、番薯、土豆等杂粮,经过传统的酒曲发酵工艺,再用土灶烧制酿成粮食白酒。每年国庆后新糯米秋收上市,慈溪的季节性师傅就会过来开始酿制糯米黄酒,一直酿到春节前结束。我们江南人本性温和,一般喜喝黄酒,想当年黄酒也是南浔百姓过年必备的年货之一。 </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酒厂几乎没有什么机械设备,只有几台用来冷却的排风扇和手推车,生产工具是铁锹、扫帚,全靠手铲肩扛的原始手工劳作。即使三九严寒的冬天,工人们都是下穿一条裤衩、上身赤膊光着膀子在干活,就这样还是被蒸汽醺得满头大汗,夏天就更不用说啦,在酒厂做的都是苦活、脏活、累活、体力活。这里顺便说说酿酒过程中产生的酒糟,在粮食紧张、货物奇缺的年代酒糟可是个好东西,聪明的农民用酒糟来喂养猪、羊等家禽,故一般市场是买不到,要托关系走后门到酒厂才能弄到,酒厂职工每月有分配供应些酒糟的福利,于是近乡的农民纷纷找酒厂的亲戚朋友帮买酒糟。农民们用酒糟拌上柴糠、菜叶和猪草等喂猪,吃酒糟喂大的猪肥壮实且长得快,猪肉柔嫩细腻,烧时有股淡淡的酒香,比现在那些用混合饲料喂大的猪不知要好多少。当年谁家要是烧了红烧肉,那肯定是整个村坊或整幢住宅楼都飘着一阵阵馨郁的肉香,令人垂涎欲滴。</p><p class="ql-block"> 我从小随母亲进出酒厂,厂里第一代创业老工人几乎都认识,除上面提到几位的还有杨人森、柳国清、吴思华、姚巧生、朱阿花、陶觉先、沈剑平、陆长生、宋雪林、黄金海、李阿春、丁小狗、黄叔和、陈阿二等师傅们。可以说我的童年是在酒厂的大院里长大,读小学时每天都要去酒厂的食堂吃午饭,每遇寒暑假或节假日更会去酒厂玩,找酒厂的职工子女湘武、延龄、秋林、小明、阿根、小绍兴等玩耍(用现在流行语来说我们是厂二代),咔麻雀、抓蟋蟀、挖蚯蚓钓鱼,在空酒缸里躲猫猫、捉迷藏,玩得不亦乐乎。冬天逃到酒曲发酵房里取暖,夏天玩热到生产车间的排风扇前吹凉。有时还劲头十足地帮师傅们干活,爬到酵窖里去挖酒曲,用铁铲撬酒糟到灶上的大蒸笼里,看师傅们蒸酒吊酒乐此不惫,其实我们不是在帮干活,只是觉得好玩。记得厂里黄金海师傅是绍兴人,会一手修缸补甏的绝活,厂里破损的缸甏都是他修好的,我们最喜欢看他修补,有时还在旁边递个榔头什么的打个下手,只见他嘴上叨着烟头,在缸甏上钻眼打钩脚埋铁砂,看得我们是眼花缭乱。每逢寒冬或过年时节,师傅们会在空酒缸里放满蒸酒后的热水泡澡,这时我们几个小孩也会被叫去洗澡,享受泡在大酒缸里最惬意的舒服。还记得每当出酒时,师傅们会抓住我们几个小孩用刚酿出来白酒喂灌,看到孩子们被酒辣呛的满脸通红,他们都会开怀大笑,这时我们都会逃之夭夭,溜之大吉,不知儿时的玩伴们如今是否还记得这些陈年往事……</p><p class="ql-block"> 1960年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粮食供应十分紧缺,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只能吃青糠、菜叶和树皮来果腹抵饿,哪里还有多余的粮食可用来酿酒。酒厂也面临着将要停产关闭的严重困境。但是工人们个个爱厂如家,不愿看到自己的工厂关门,更不愿失去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于是职工们群策群力,动脑筋想办法要自救,没有粮食就寻找替代品来生产,他们想到在解放前没有饭吃时用野果来充饥,于是就找各种野生植物来做试验,大家日夜守在厂里一次又一次试制,最后成功地用金刚刺、野凳子(两种类似板栗的树木果实)磨碎作为主原料,参与少量麦糠麸皮混合,经过延长时间、升高室温进行酒曲发酵,大搞技术革新,改进生产工艺,将土灶改成为蒸汽来提高温度和热量,采用蒸汽烧制的酿造新工艺,终于成功烧制酿造出新的粮食白酒,其淀粉含量和酒精度都达到粮食白酒的标准,就是每灶的出酒率低了些只有10%—15%,但产出的白酒清醇馨香与其他粮食白酒不相上下。南浔酒厂用非粮食替代生产白酒的先进方法被县里推广到各镇酒厂,为此,参与替代品生产白酒研制项目的车间主任李汉伦作为工人代表被评嘉兴地区劳动模范,参加了地区群英会,后来入了党并被提拔为酒厂的副厂长。</p><p class="ql-block"> 因白酒、黄酒的原料都是纯粮食,用传统的工艺精心酿制,加上当年水质和粮食都没有被污染,也不用食品添加剂,所以生产出来的白酒、黄酒质量上陈,酒香扑鼻,口感醇厚,市场反映都很好,家家户户都喜欢,可以说产品十分畅销。我曾听母亲讲起:1964年的国庆节,那是三年自然灾害结束后,民众的生活有所改善,母亲去上海探望姐姐,拿了厂里配给供应的2瓶粮食白酒,准备将酒送给嗜酒的姐夫尝尝,不料在去姐家乘坐的公交车上,酒瓶被磕碰破,酒漏洒落一地,瞬间整个车厢弥漫着酒香,傲慢的上海人却没有指责,纷纷用鼻子使劲地在闻吸,啧啧称奇地说“这是什么酒啊,真香……”到了姐姐家,闻到酒香的姐夫急忙要酒,可一听说酒瓶打破酒没了就连连跺脚,又不死心地拿着装酒的布袋闻了又闻,还用舌头舔了舔布袋上的酒渍说“是好酒,太可惜啦”,叹息的嘘嘘声不止,直到母亲应诺下次来沪如数补上南浔酒厂出的好酒才作罢。</p><p class="ql-block"> 南浔酒厂先后经历了公私合营、地方国营和全民国有等体制变革,因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故南浔酒厂隶属吴兴县粮食局所辖,所需生产原料(粮食)由国家统一调拔,生产出的白酒、黄酒则由吴兴县商业局按计划统一调配,再进行市场供应。当年酒厂可是妥妥的县属大国企,是上世纪60—70年代南浔镇五大国企之一。企业的规模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全盛时期200多名职工,工艺技术逐年改进,每灶的出酒率已提升至30%—40%。产能也逐渐扩大提高,到1976年底,白、黄酒的年产量约38000甏。企业生产稳步发展,产品市场是供不应求,在计划经济年代,南浔酒厂也是吴兴县的纳税大户,为国家和当地的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作出过贡献。现在镇东栅廊桥北岸的河埠是当年酒厂的船用码头,一船船杂粮、原料、煤炭运进厂内,一船船坛装甏酒运往各地市场商店,每天进出都十分繁忙,可想当年的酒厂是何等的兴隆与辉煌。</p><p class="ql-block"> 1970年12月,南浔酱厂又并入南浔酒厂,成立新的南浔酒厂,这样南浔酒厂的生产规模又扩大了,产品有原来单一的白酒、黄酒,扩展为生产味精、酱油、酱菜和豆瓣酱等多元产品。由于吴兴地处江南水乡,县内湖州、菱湖、双林、练市等地都有酒厂产酒,却没企业生产味精。所以,当时的吴兴县革委会根据县内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计划统筹需要,在1977年10月,将南浔酒厂改名为南浔味精厂,停止生产白酒、黄酒,专门拨款进行技术和设备改造,要求专业生产味精,兼顾生产酱油、酱菜等产品,保障县内城乡市场的供应。1984年又更名为湖州味精厂,这样延续生产到1998年,企业因经营不善而宣告破产,职工被迫下岗失业,这已是后话。</p><p class="ql-block"> 南浔酒厂从初创到壮大,一路艰辛走来历经40年辉煌,在完成历史使命,退出产业经济大舞台后,成为南浔人民心里永久的记忆。伴随着南浔酒厂的消逝,美名远扬的南浔粮食白酒、糯米黄酒两个老牌酒品也随之消逝了。 </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在南浔旅游景区到处能看到的所谓“浔酒”,其实都是些泊来品,根本不能与当年南浔酒厂生产的酒品相媲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注:</b> 文中所涉及南浔酒厂的史料,均根据当年酒厂初创职工之一的董凤珍女士(99岁)口述回忆整理。</p><p class="ql-block"><b> 作者简介:</b>董建国(笔名 涧水),男,上世纪50年代末出生在江南水乡古镇一一南浔。函授大专、中共党员、政工师职称,浙江省新潮诗会和散文学会会员、湖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喜爱读书、写作、旅游、摄影和收藏。擅长散文、诗歌创作,已有200多篇散文、诗歌作品在全国各级报刊上发表。下过乡(知青)、当过兵、做过工,退休前为南浔某电梯制造公司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在古镇工作生活了60多年,熟知南浔的人文历史、文化风俗,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家乡。</p><p class="ql-block"><b> 声明</b>: 本文所含文字史料为作者版权所有,未经作者同意许可,请勿私自摘抄选录刊印和发表,违者作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29日写于南浔古镇</p> <p class="ql-block">南浔酒厂旧址上的休闲广场现貌。</p> <p class="ql-block">酒厂旧址上的运河院子民宿。</p> <p class="ql-block">原酒厂南侧厂房(已改建)。</p> <p class="ql-block">重新修建后的东吊桥。</p> <p class="ql-block">原酒厂的两层办公楼,现改建为琉璃商店。</p> <p class="ql-block">百间楼的长板桥。</p> <p class="ql-block">原酒厂西侧厂门处后改建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就是桥下这条小河横穿酒厂厂区,潺潺河水一直流到洗粉兜。</p> <p class="ql-block">透过围墙可以看到厂内未拆除的车间旧厂房。</p> <p class="ql-block">长板桥北的酒厂西围墙。</p> <p class="ql-block">透过西围墙可依稀看到院内未拆除的厂房。</p> <p class="ql-block">这是崸塘运河北岸昔日酒厂的船运码头。</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廊桥桥北就是建在当年酒厂的船运码头上。</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酒厂繁忙船运的河埠。</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酒厂繁忙船运的河埠。</p> <p class="ql-block">这个河埠也这是当年酒厂货物装卸的繁忙河埠之一。</p> <p class="ql-block">图为酒厂(即后来味精厂)的厂房</p><p class="ql-block"> 一一张卫国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图为酒厂(即后来味精厂)的厂房</p><p class="ql-block"> 一一张卫国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图为酒厂(即后来味精厂)的厂房</p><p class="ql-block"> 一一张卫国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图为酒厂(即后来味精厂)的厂房</p><p class="ql-block"> 一一张卫国提供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