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里庙外

思故乡牛智勇

<p class="ql-block">  从小就生长在山区的我,很自然地就对山河情有独钟,这种情感一直延续至今,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感越发的强烈,所以总是想找一些时间来山上走走河边转转,一来览阅风光,二来可以放松一下心情。今日逢周末,屋外阳光明媚,微风习习,于是信步来东山的观音庙前,登高望远,天空蔚蓝,群山绵延,漫山的树木虽没有泛绿,但也在诠释着生命的存在感。我只身徜徉在山间小路,清风拂面,心旷神怡。庙前庙后确实清静,除了各种小鸟的鸣叫意外,偶尔可以听到庙宇屋檐四角的风铃声。然而美中不足,甚至令人生厌的是庙宇周围垃圾如山,柠条灌木丛下各色废弃的香火包装袋和树上系着祈愿包等遥相呼应。特别在年后,焚烧后的香灰如同一座小山一样堆积在离庙门不足20步之遥。微风掠过,不时会扬起一些灰尘。可谓是:“庙里游客拜佛烧香,庙外垃圾尘灰飞扬”,此情此景我不知道庙里的神灵们作何感想?如果说是在商业的利益驱动下,佛也要去争一炷香,那么我以为这样的神灵也并非超凡脱俗之辈,因为谁给他烧香拜佛,敬物献财,他就会为谁服务,甚至会因供品的多少来对朝拜者论赏,我觉得这样的佛不拜也罢。</p> <p class="ql-block">庙门外的垃圾</p> <p class="ql-block">柠条丛下的塑料袋</p> <p class="ql-block">树上的许愿袋</p> <p class="ql-block">庙门外的香灰</p> <p class="ql-block"> 朝拜者有着自己的心愿,或是祈福或是挡灾无可厚非。我是觉得心愿只是代表着心灵的愿望,灵魂的摆渡。更是对天地神明的敬畏,试想我们以这样的方式礼拜于神灵,而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神灵真的会保佑你吗?其实敬畏自然也就是敬畏神灵。在佛法中一直强调六根(眼、耳、口、鼻、舌、身、意)清净,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不染,有多少朝拜者不仅六根不净,还六尘尽染。</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心经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牛顿也提出过:“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其总量不变。”的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就是要告诉人们一个宏观宇宙与微观宇宙的一个辩证关系以及相互转换。二者殊途同归。至今我们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只有百分之五。为什么我们非要以人的浅薄的意识对神灵进行加持呢?</p><p class="ql-block"> 《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所以老子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道之道非常道,可明之明非常名。佛法也如此,因为万法归一。</p><p class="ql-block"> “心存善念,必有善行;善念善行,天必佑之。”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说过一句话:在你做一件违背良心的事之前,内心总会有几秒钟的纠结,如何取舍那就随你的性,不做亏心事,不违背良心,善恶本就一念之差。修心、修行、修性, 善言、善行、善念才是给自己修一条宽广的人生道路。同时你的造业力的好坏,决定着你在宇宙中产生的正负能量,而且这种能量具有一定的恒常性。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心之所向,无问西东!</p><p class="ql-block"> 最近让我特别开悟的一句话:“你眼中的你不是你,别人眼中的你不是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我想问的是:你眼中的佛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牛智勇,内蒙古凉城县人,和林格尔县职业高级中学音乐教师,呼和浩特市音乐家协会理事,和林格尔县音乐家协会主席,和林格尔县作家协会理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