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杜甫传想聊一聊杜甫

小小执笔者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怎么写都觉得自己非常的浅薄。这篇文章前前后后历经了一个月反复修改,才勉强写完这篇文章。若有不足之处,多海涵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最开始写的时候我试图从各种文献中拼凑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杜甫,后来发现这是自己过于天真了,甚至越细读他的诗越看不懂他,他就像千年暗室中的掌灯人,深陷黑暗,手持微光,而我是站在中国新时代是光里的人,又怎能体会黑暗的幽冷和绝望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总是说杜甫很伟大,但很少有人会去了解语文教材之外的他,人们把杜甫尊崇为一座高高的圣像,敬畏却不靠近,以至于小时候的我总感觉他离我们太遥远了,诗也太难读了。但纵横中国历史上多如牛毛的文人,其实杜甫才是离百姓最近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杜甫,我们总有着刻板的印象,似乎他就是个忧国忧民,晚年还被一群孩童欺负,一个苦兮兮的老头。李白则是个年轻俊逸的形象。事实上,杜甫还要比李白小上十几岁。还有就是人们印象中,李白就是天纵奇才,而杜甫则是刻苦积累,笔耕不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事实上,杜甫的天分不比李白低,杜甫自己在《壮游》里写道,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杜甫也是个七岁做事的奇童,而且那首千古名篇《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在24岁游泰山的时候写的。所以,杜甫也是个少年天才,大家一般都觉得李白自恋狂傲。在这个方面杜甫也不惶多让,且不说他的《望岳》是一等一的狂诗,老杜即便到了37岁写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里面也炫耀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清,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意思就是自己写赋,能跟杨雄比,写诗也不比曹植差,文艺圈大佬李邕都想见我一面,大诗人王瀚也愿意跟我当邻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杜甫的狂多少还带点遗传,因为他的祖父杜审言就是个张狂到极点的人,但杜审言的狂还有京兆杜氏的家世背景做支撑,到了杜甫这里就已经不复往昔了,而且杜审言的张狂基本是认识一个得罪一个,别说给子孙留下人脉余音,不留下几个仇人就不错,要不然杜甫的老爹杜贤也就不会只混了个兖州司马的职位,人人都知道杜甫的诗好,但具体有多好,却很难说清可以这么说,无论是诗体格律,手法全维度上杜甫横断古今,在他之前没人这么写诗,在他之后全是效仿者,而诗歌也分成了杜诗和非杜诗。至于李白那是另一个维度的人,这里就不把他纳入讨论中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还是按照时间线来聊聊杜甫的一生。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珙县。虽然他们这一脉不如元祖,西晋名将杜炜,那时候显赫至极,但也是官宦世家。所以,杜甫家经济条件条件还是很优渥的,而且杜沈言虽然张狂,但写诗的水平是没得黑的。杜甫炫耀过诗是吾家事,无祖世冠古。意思就是写诗是我老杜家的传统艺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杜审言虽然人脉没留下什么,但是无形的诗坛名望也是比丰厚的,杜甫的童年没有什么忧愁。母亲走得早,但是姑姑肩负起了母亲的责任,从小就书法兴趣班,音乐兴趣班全都安排上。五岁,杜甫就看过唐朝顶级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气浑脱舞,后来又在岐王宅里听过大音乐家李龟年的演奏,看的画都是吴道子《五圣尊荣》《千官行列》,可以说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妥妥的世家贵公子配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杜甫少年时,性格还很跳脱,他后来回忆道,忆年十五心尚孩,一日上树能千回。后来到20岁杜甫又开始四处旅游,古代旅游这件事情是很烧钱的,基本上都是老父亲杜贤倾力资助,而且杜甫啃老,一直啃30到岁出头,李白都没啃那么久,因为同时期30岁的李白已经啃上老婆了哈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杜甫一出门,就跑去吴越之地撒欢三年之久,到了24岁,他才不慌不忙地跑去洛阳考进士,结果落榜,杜甫也没当回事,转头就约上朋友爬泰山散心去了,这就有了那《望岳》心气高的杜甫,认为以自己的实力光芒万丈,那是迟早的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时他还没有遭受过社会的毒打,接着杜甫又跑到齐赵大地上逛了四五年,按他的说法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杜甫就这样不务正业,一直到33岁。公元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遇上了李白。俩重度旅游爱好者相遇,那能干正事吗?44岁的李白带着33岁的小老弟杜甫又一头扎入了深山老林,寻长生不老药去了。也就是没让这两个家伙找到长生药,要不然压根轮不到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李杜早走遍世界了,他们在山林里探险了几个月才分别,走的时候还约好了秋天继续找片山林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次,李杜还拉上了个姓高的大诗人,三个人一块往林子里钻,这也是杜甫一生中最欢乐的时光。跟偶像喝酒,论诗,钻小树林,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杜一共见过三次,第三次是在齐鲁李白最后送了杜甫首诗,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两人此后一别,再未相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747年,35岁的杜甫开始收心,跑到长安参加考试。碰上了宰相李林甫主考,从这以后事情开始坏起来了。本来这次考试,唐玄宗是想将天下英才进入怀中,也想学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谁知李林甫一顿骚操作,导致这次考试无一人被朝廷录取,举国上下一片哗然。最后,李林甫跟玄宗皇帝说,野无遗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皇帝圣明天下英才早都在陛下麾下,所以一个人才都选拔不出来。关键玄宗皇帝很喜欢这些马屁,不得不说,李林甫这家伙把损人利己的技能点满,但这已经是杜甫第二次考试失败了,这会他已经35岁了,这男人一过35,心态就不一样了,开始有中年危机。科举的条路走不通,杜甫只能走权贵推荐做官那条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杜甫能频频出入权贵府邸,这还多亏了老杜家写诗的金字招牌,唐朝的权贵对于会写诗的人还是很敬重的,这也是杜甫虽潦倒,但没有被权贵拒之门外的原因,但杜甫不像李白和王维有公主扶一把,也没有文坛大佬帮他造势言语,杜甫当时在诗坛确实有点小透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是说唐朝的权贵名流没有眼光,欣赏不到杜甫的好,相反他们很清楚杜甫的诗写的非常好,但具体有多好,他们也把不准脉。因为写得太好了,好到超越了时代,甚至超越了人们的审美认知。大家天天读的都是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者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再不然就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到了杜甫这里,来了个,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就是为什么后人要专门把杜甫的诗单列成杜诗。就是因为其他诗人集合是一部唐诗,而他杜甫一人便是一部杜诗。汇万流而成江海,集大成者谓之圣,但是因为当时的权贵名流把不准脉,所以评价都很保守,这也是导致杜甫在当时有点小透明的原因之一。杜甫在长安屡屡碰壁,老爹也已经过世多年,留下的遗产也已经花得所剩无几了,而且长安物价高,房价高,异乡人在这里漂泊很难立足,杜甫的经济拮据陷入困境,他自己也写过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751年,39岁的杜甫给玄宗皇帝献上了《大礼赋》终于得到赏识命他待职集贤院获得了分配官职的资格。不过杜甫又在选官考试中遇上了自己的一生之敌李林甫,毫无意外被触落。这对于杜甫的打击是比较沉重的。眼看就要四十了,在长安城里要房没房,要工作没工作,要存款没存款,还远离自己的家乡。关键他还扛着老杜家复兴的希望,这要是搁李白身上早就,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钻林子去了。可他是杜甫啊,那么倔个人,他认定的事牛都拉不回,四十岁怎么了?纵然寒热百日相交战,蔽衣何啻怜联百结。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鸿鹄之志,赤子之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杜甫在长安待了十年才在公元755年43岁,被授了个河西尉的小官。主要就是负责拜迎长官,盘剥百姓。杜甫自然是不肯同流合污,就算再潦倒也不做河西尉,再凄凉也不为钱财折腰,杜甫推辞河西尉之后改任右卫帅府兵曹参军,就是个有编制的兵械仓库保安。倒是不用盘剥百姓杜甫为了生计接受了。在上任前杜甫先回家看望自己的老婆孩子,刚到家就得知自己一岁不到的儿子活活饿死了。自己再穷困好歹也是官宦世家,自己家里都混成这个样子了,更不要说黎民百姓了!他们怕是更绝望吧,再看看玄宗皇帝和皇亲贵胄,还沉浸在盛唐的美梦中,声色犬马花天酒地,杜甫以诗写史的道路就此开启。千古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入门闻嚎啕,幼儿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真正的苦难,这才开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河北洛阳长安相继陷落,唐玄宗与杨贵妃出逃,在陕西羌村避难的杜甫,后来听说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于是跑去投奔的半路上,让叛军截了胡押到了长安。同样被叛军抓,王维因为官大名气大,被严加看管,而杜甫被押到长安就没人管了。长安城烽烟四起,叛军四处作乱,杜甫进退不能,只能看着长安城的繁华盛景灰飞烟灭。他写下了《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泪,恨别鸟惊心!杜甫在长安城的刀光剑影中瞅准机会逃了出去,一路朝着凤翔奔去。碰上杜甫的唐肃宗看在眼里,大为感动,于是给杜甫授官左拾遗官,虽然不大但天天跟在皇帝身边,迟早有出头之日,但很快杜甫就为了救房琯,直言上谏,触怒了肃宗皇帝,要不是因为不轻杀言官的政治传统。杜甫的脑袋就搬家了,他被贬到华州,不再受到肃宗的重用,杜甫期间回羌村探望妻儿,一家人团圆相拥而泣,在烽火连天,兵荒马乱的年代,书信隔绝还能重逢,已是万幸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杜甫写下了《羌村》妻孥怪我在,惊定还试泪,世乱遭飘荡,身还偶然随。杜甫试图断绝,他无力守住天下太平,于是他奋笔疾书,铁笔银钩,写下了史诗级大作。《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合称三吏,三别。木头石壕村,有力夜捉人,老翁欲抢走,老妇出门看,字字泣血!杜甫用百姓的血泪融成竹蜡,点燃了千年不灭的烛火微光,惊醒盛世安逸下麻木的人们。杜甫辞去了带着妻儿辗转千里迁去蜀地避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帮助下,杜甫在浣花溪畔搭起了草堂,虽然生活清苦,但好歹有了安身之所。蜀地多雨草堂遇上大雨就是场灾难,杜甫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吼,卷我屋上三重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杜甫就是这样,自己都被雨淋湿了,还想着为天下撑伞,后来杜甫又听闻朝廷收复河南河北,他又写下了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对物质需求是很低的,所以在蜀地的日子他很知足,偶尔也会看到诸葛丞相墓时感慨万千,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在替诸葛亮惋惜,也是在替他自己惋惜,他也垂垂老矣了。公元765年,严武去世,杜甫举家迁往奎州,也就是如今的重庆奉节。在奎州的两年,是杜甫创作的高峰期,他一共写了430多首诗,那首堪称杜诗押卷之作的千古七言。那篇《登高》应势而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14个字还有八重意蕴,万里地之原野,悲秋时之凄惨,也做客羁旅,也常作客酒旅,也百年暮迟,也多病衰疾,也台高囧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这种羁旅愁思,孤独悲凉。就像是眼前的落叶和江水一样汹涌而深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此杜诗难读之处,可见一斑,大家也就为什么明白杜甫是最贴近老百姓的大诗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768年,56岁的杜甫想回到故乡了,于是他乘船出川。由于兵匪作乱,他一再改变航线,以至于大部分时间都漂泊在船上。之后,杜甫遇见李龟年,李龟年也苍颜白发,疾病缠身,他们都曾经年轻过,那么耀眼如盛唐一般,如今在时代洪流下凄凉的匆匆落幕,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和李龟年的青春年华,时代的盛世和季节的流转都在此间。后来,杜甫漂泊到湖南岳阳疲倦地写下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770年冬天杜甫在潭州的一条孤舟上去世,终年59岁。杜甫并没有在生前大放异彩,却在死后光耀万年。到了后来的中晚唐时期,元稹才为杜甫写下了墓志铭,给予了至高评价。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砸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在这太平盛世,衣食无忧,九州安宁的时代,谁还会去听一个千年前老者的呢喃呢?谁敢主动去一个触碰伟大到让人颤栗的灵魂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去读杜甫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千万要记下他!感悟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