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自由行之二 波茨坦

Vincent Zhou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柏林游玩一天之后,我们转战波茨坦。</p><p class="ql-block">按照原定的计划,应该继续在柏林游历,前往柏林的博物馆岛,参观岛上两家著名的博物馆,但到了柏林才获悉,其中一家正在整修,把一天的时间用于一个博物馆有点奢侈,就临时决定将目的地改为德累斯顿,但将原先安排在第三天的波茨坦游览提前到第二天,第三天则去德累斯顿。</p><p class="ql-block">我对波茨坦耳熟能详,在教二战和冷战的历史时,波茨坦会议以及在这次会议中达成的波茨坦协定和宣布的波茨坦公告都是必须仔细讲解的重大事件。</p><p class="ql-block">波茨坦会议于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波茨坦的塞琪琳霍夫宫举行,当时德国刚在5月8日无条件投降,获胜的美国、英国和苏联的领导人在此聚会,讨论如何处置德国,以及如何尽快战胜日本并处置日本的问题,这次会议的意义还在于建立战后国际秩序、签订和平条约和处理战争后果的这样的重大原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波茨坦公告》又称《波茨坦宣言》,全名为《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1945年7月26日由美国总统杜鲁门、英国首相丘吉尔和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联合发布,向日本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其无条件投降。尽管当时蒋介石没有与会,仅签名以示同意,这个公告对中国人来说意义特别重大,是对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开罗会议精神的落实,是对入侵中国的日本的讨伐和宣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国总统杜鲁门,英国首相丘吉尔,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与会时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2日美英苏就德国的占领和重建达成《波茨坦协定》,正式终止二战,确立东西方冷战的局面,规定由美英法三国占领西德和西柏林,由苏联占领东德和东柏林。从1945年至1990年,这一局势维持了整整45年,直至1989年柏林墙被拆除,苏联在东欧的统治瓦解。1990年9月12日签署新的条约,终结冷战,《波茨坦协定》才最终完成历史任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签订《波茨坦协定》时,美国苏联领导人仍是杜鲁门和斯大林,但英国首相换成艾德里,因为在此期间举行对英国大选中,保守党的丘吉尔落败,工党的艾德里获胜。丘吉尔尽管在二战中领导英国人民力挽狂澜,战胜纳粹德国,立下赫赫战功,他还是得下台,他坦然接受这一结果,他表示战胜法西斯,就是为了保卫民主制度。</p> <p class="ql-block">很可惜,我们那天未能前往举行波茨坦会议的塞琪琳霍夫宫,但因为波茨坦会议意义重大,到了此地不提及此事仍觉不妥。</p> <p class="ql-block">波茨坦毗邻柏林,有专供上班族使用的轻轨S7号线,从柏林中央火车站抵达波茨坦中央火车站只需四十分钟,车票也仅四欧元,而且类似地铁,车次频繁,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心无旁骛地在波茨坦的</p><p class="ql-block">游览,不必为赶回柏林而焦虑。</p> <p class="ql-block">在波茨坦中央火车站,根据车站张贴的交通图,搭乘96路有轨电车前往波茨坦市中心。有种怀旧的感觉,上次搭乘有轨电车还是孩提时代。</p> <p class="ql-block">市中心的风光令人惊艳,城堡、古典风的建筑,石子路,空寂无人,整个城市似乎还在沉睡之中,空气中弥漫着中世纪的宁静典雅。</p> <p class="ql-block">那儿距离我们要去的无忧宫大约1500米,决定步行前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这条街右拐,就进入通往无忧宫方向的林荫大道。</p> <p class="ql-block">在前往无忧宫途中,顺便回顾一下波茨坦的历史。</p><p class="ql-block">波茨坦在历史上的记载最早见于7世纪,当时斯拉夫人中的一支哈弗尔人在哈弗尔河畔,努特河入口处的对面建立了一座城堡,在993年的一份文件中首次提到这座城堡,将其称为Poztupimi。</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2世纪中期,德国人在距原来的斯拉夫人的城堡约700米处建立了一座新城堡,在这座城堡的周围逐渐形成居民点,而斯拉夫人的城堡则依然存在。</p><p class="ql-block">1304年,波茨坦被称为小城市(Stedeken),在1317年的一份文件中将其称之为“城堡和小城市”。</p><p class="ql-block">1345年,波茨坦获得城市权,但不具重要性。</p><p class="ql-block">1573年时,波茨坦只有2000居民,市内仅有192座房屋。</p><p class="ql-block">三十年战争后,城内的198座房屋中有119座荒废,人口也只剩下了700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荫大道上秋意盎然,树叶及地上的落叶黄澄澄金灿灿,明艳靓丽,有种满城尽带黄金甲之感觉。</p> <p class="ql-block">1660年时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开始将波茨坦的城堡改建为王城宫邸,波茨坦才得到发展。</p><p class="ql-block">但开始时这个王城宫邸只是一个打猎用的行宫,后来才变成了普鲁士王家的夏宫。</p><p class="ql-block">从此时起波茨坦成为普鲁士的一个重要兵营。许多对军事重要的手工业者在这里定居。市内的居民数大增,城市不断扩大。</p><p class="ql-block">1745年腓特烈二世国王在市外造了一座人工的葡萄山,围绕着这座葡萄山修建了无忧宫、一个大花园和其它建筑。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就是这个无忧宫。</p><p class="ql-block">19世纪时许多德国的官员在波茨坦定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气象预报有雨,雨未预期而至,但天色阴沉,周围的一切显得凄美古旧,与我们即将造访的无忧宫情调倒是颇为一致。</p> <p class="ql-block">柏林先后成为普鲁士王国和德意志帝国的正式首都,但是宫廷依然驻在波茨坦,许多政府官员也定居于此。</p><p class="ql-block">1914年,德皇威廉二世在新宫签署文件正式对协约国宣战。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威廉二世退位,波茨坦丧失了作为副都的地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荫大道上的这座牌坊,类似柏林的勃兰登堡,尽管规模小了很多,牌坊上的罗马数字MDCCXXXIII转换成阿拉伯数字是1733,应该是牌坊建立的年份,近三百年了,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在纳粹德国初期的1933年3月21日,在波茨坦的兵营教堂中举行了所谓的“波茨坦日”的活动,年迈的德国总统兴登堡与总理希特勒握手,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德国军队与纳粹党联盟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1945年4月14日,波茨坦市中心受到盟军轰炸,损毁严重。同年4月30日波茨坦被苏联红军占领。</p> <p class="ql-block">在林荫大道尽头的丁字路口,我们右拐,无忧宫已经遥遥在望。</p> <p class="ql-block">古罗马风格的建筑,尽管只是无忧宫的一个边门,气势已是不凡。</p> <p class="ql-block">无忧宫入口处的地图,冠以无忧宫公园的名称,当年的皇家宫阙园林现在已经成为人民大众的游乐场所了,进入公园无需付费,只有参观宫殿才需购票入内。从地图看,这个园林面积很大,王宫只占一隅之地。</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波茨坦的游览,就集中于这个无忧宫,我们先后参观了原先的无忧宫以及后来在无忧宫宫墙内建造的新宫。</p><p class="ql-block">无忧宫德语为Schloss Sanssouci, 此名源自法语,在法语中sans意为“无”,souci意为“忧虑”,无忧宫是普鲁士国王的度假胜地,类似中国清朝皇帝的颐和园,以无忧为名,表达了国王希望在此处无忧无虑度假的心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无忧宫的正门入口,古木参天,尽显皇家风采。</p> <p class="ql-block">波茨坦是德国勃兰登堡州的州府,距离柏林市中心约26公里,是柏林/勃兰登堡大都市区的一部分,它是勃兰登堡州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该州的一个中心。</p><p class="ql-block">波茨坦之于德国正如温莎之于英国,普鲁士国王和德国皇帝将夏宫建造于此,这就是无忧宫的由来。由于德国皇室的精心经营,无忧宫成为德国境内最大的世界遗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门无人把守,任何人均可免费入内。</p> <p class="ql-block">波茨坦位于苏联占领区,属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政府尝试消除掉普鲁士军国主义的痕迹。很多历史建筑被夷为平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内朝外看去,不见金碧辉煌,却显陈旧沧桑。</p> <p class="ql-block">池塘水榭,述说着陈年往事。</p> <p class="ql-block">满眼金色,秋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无忧宫建造于1745年至1747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为此设计了草图,而真正的设计者是建筑师格奥尔格·文策斯劳斯·冯·克诺贝尔斯多夫。在1840年至1842年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扩大了宫殿的规模,将两边的侧殿向外延伸。</p> <p class="ql-block">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无忧宫的宫殿建筑以及起周围广阔的园林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原因是“无忧宫的宫殿与园林,可视为普鲁士的凡尔赛宫”。</p> <p class="ql-block">无忧宫是十八世纪欧洲艺术运动的结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在建筑和园林中体现君主制的精神。在无忧宫中体现的君主制建筑特色是凸显权力和荣耀,因而在宫殿建筑中包含了圆拱、拱顶和圆穹和雕刻装饰,还以一排排的柱廊组成宫殿的正面。宫殿的规模宏大、结构坚固,体现了功利和炫耀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无忧宫远远在望,宫殿在葡萄山梯形露台的顶端。</p> <p class="ql-block">腓特烈二世决定将无忧宫建造在博恩施泰特的山丘上,而在此山的南侧山坡改建成梯形的葡萄园林,原先这儿只是长着橡树的小丘,而且由于树木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下令砍伐,用于波茨坦的建筑和沼泽地带的土地加固,这儿已经变成光秃秃的“沙漠之山”。1744年8月10日,腓特烈二世下令,将其开垦成葡萄梯形露台。</p> <p class="ql-block">于是,将这片斜坡规划成六个宽阔的梯形露台。为了尽可能地利用日照,露台的墙建成以台阶为中心的微弓形状,并以来自葡萄牙、意大利和法国的单株葡萄藤,加固露台的墙面。还在这儿安置了168个玻璃罩子,罩子内种上了无花果树。梯形露台的前端则以绿色的草坪覆盖,并以紫衫树和加以区隔。在其中轴线上,建造了120个台阶(现为132个)。除了台阶,山的两侧还建有坡道。</p><p class="ql-block">毫无疑问,这一景象体现了人与环境的融合,早在十三世纪,葡萄的种植在这一地区就已蔚然成风,但在皇家花园从无立足之地。但在无忧宫,这些普普通通的葡萄藤却成为梯形露台的中心装饰,与山顶精致的宫殿更相映成趣。腓特烈二世极为喜欢这一场景,他说,无忧宫就是我在葡萄上的小屋。</p> <p class="ql-block">1745年,在山下的空地建造了一座巴洛克风格的花园,1748年,更在花园的正中心建造了一个带有喷泉的蓄水池,但腓特烈二世未能亲眼目睹喷泉喷水,因为当时还有足够的技术让喷泉喷水。1750年,在水池四周放置用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罗马神话人物美神维纳斯、商神墨丘利、太阳神阿波罗、月神狄安娜、生育和婚姻之神朱诺、众神之神朱庇特、战神马尔斯智慧之神密涅瓦。这些雕像都出自当时的名雕塑家之手。在水池旁边还安放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火、水、风、土四元素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腓特烈二世站在葡萄山上,山下的如画风景尽收眼底,身后则是金碧辉煌的无忧宫的殿堂,在无忧宫一年之中最好的季节是夏季,因而,普鲁士王室将其用夏日的宫殿,我们是在秋日来此探寻,无法见到夏天百花怒放的盛景,但诚如一路行来所见,秋日金色的意韵,也风情万种,不遑多让。</p> <p class="ql-block">腓特烈二世站在葡萄山上,山下的如画风景尽收眼底,身后则是金碧辉煌的无忧宫的殿堂,在无忧宫一年之中最好的季节是夏季,因而,普鲁士王室将其用夏日的宫殿,我们是在秋日来此探寻,无法见到夏天百花怒放的盛景,但诚如一路行来所见,秋日金色的意韵,也风情万种,不遑多让。</p> <p class="ql-block">无忧宫与中国也有关联,在其一侧,有一个小巧玲珑的“中国楼”,这是一座圆的亭楼,四周站立着一些镀金的亚洲人物雕像。腓特烈二世喜欢各种文化,对神秘古老的中国也充满好奇和向往,因而建造此亭楼,并用他收集的东方的丝绸和瓷器作为装饰。只是他从未离开过欧洲,对中国的了解有限,只是按照自己的想象来体现东方世界的富裕华丽,因而那些雕像尽管形似东方人,但人物造型特征仍不脱欧洲人的范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无忧宫的设计和建造反映了腓特烈二世的理念,按照建筑师原来的设计,无忧宫是一个带有高耸的基座和地下室的宫殿,但腓特烈想要的不是雄伟壮丽,而是舒适私密,一座以山为基座的洛可可风格的建筑,他可以从宫殿走到露台,然后通过台阶到达花园,与大自然亲近。因而在他的干预和亲自督导下,成为现在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他每年四月底至十月初都住在这里。除了他本人,与其他宫殿不同的是,这里是男人的世界,只有他选出的男宾才可住在这里,他1740年登基以后与妻子长期分居,他另外赐予她宫殿,但不允许她踏入无忧宫,因此,无忧宫又被称为“无妇宫”(sans femmes)。</p> <p class="ql-block">步入无忧宫园林,惊喜连连,水池、雕像、喷泉、楼台亭阁,以及树木葱郁的花园,令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无忧宫的风车名闻遐迩,从1736年起就矗立于此,成为田园风光的标志,腓特烈二世对此也十分赞赏,他说,那个风车装点了我的宫殿。</p> <p class="ql-block">进入花园不用门票,花园入口处写有无忧宫公园的字样,但进入宫殿参观则要付费,每人十四欧元,有中文导览,描写得非常详尽。这是弗里德里希大帝的寝宫,豪华奢侈,一如其他欧洲君主,但我们参观的部分显得狭小,只是一间间房间,没有金碧辉煌的大厅,与法国的凡尔赛宫和俄国的东宫相比,相形见绌。</p> <p class="ql-block">这间房间,陈式简单,应是办公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这里珠光宝气,应是会客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大理石廊柱高耸,希腊罗马的风格,但给人的印象更像神庙,而非寝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仙鹤和青松的装饰,有点中国风。十八世纪的欧洲宫廷,崇尚东方的艺术,但往往难以把握其神韵。</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从无忧宫出来,准备去无忧新宫,但去那儿的X15路公交车只在周末行驶,其他去新宫的公交车不经过此地,我们决定步行前去。但正在此时,小王看到一辆随意上下hop on hop off 的游览车驶来,当机立断,决定买票上车,每人二十欧元。</p><p class="ql-block">这个决定十分明智,因为在到达新宫以前,我们乘坐这辆巴士在波茨坦兜了一圈。真是不虚此行,波茨坦是一个极美的花园城市,我们仿佛漫步在花草树木丛中,掩映在树木之中的房屋小巧典雅,二三层的公寓很多,整齐有序,民主德国时期为大众建造了许多这样的公寓。当然这些建筑都有其故事,好一些的房屋都是苏联机构的驻地和和官员的住宅,可以想象当年苏联人太上皇的嘴脸。</p> <p class="ql-block">民主德国时期建造的公寓,美观大方,屋内设施完备,但只有政府官员才能入住。</p> <p class="ql-block">沿途风景如画。波茨坦的绿化程度很高,跟着巴士缓缓前行,仿佛置身于大花园中。</p> <p class="ql-block">途径著名的格利尼克桥(Glienicker Brücke),此桥位于哈弗尔河上,是连接西柏林和波茨坦的桥梁。桥的名称来自于附近的格利尼克宫。现在的是第四代桥梁,建于桥梁1907年。</p><p class="ql-block">冷战时期,格利尼克桥因为连接西柏林与东德波茨坦,有地利之便,被东西方两大阵营用于交换被捕谍报人员的场所,因而有“间谍桥”之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总共进行了三次人员交换。</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在1962年2月10日,美国人释放了1957年为苏联从事间谍活动的鲁道夫·阿贝尔,换取1960年被苏联俘虏的U-2侦察机飞行员弗朗西斯·加里·鲍尔斯。</p><p class="ql-block">第二次在1985年6月12日,23名被关押在东欧的美国间谍与波兰间谍马利安·卡扎尔斯基和另外三名被西方逮捕的三名苏联间谍进行了交换,东西方为此进行了历时三年的谈判。</p><p class="ql-block">第三次在1986年2月11日,西方以波兰人权活动家纳坦·夏兰斯基和三名西方特工与卡尔·科赫等四名东方的间谍交换。</p> <p class="ql-block">巴士到达无忧新宫,映入眼帘的是三座巍峨的宫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们在波茨坦参观的第二个景点新宫(Neues Palais),</p><p class="ql-block">从无忧宫出来,巴士绕了半个城,才到达此地,但这所宫殿仍在无忧宫的园林范围内,可见园林之大。</p><p class="ql-block">七年战争后,腓特烈二世在1763年下令建造这所宫殿,1769年建成,但他并未将其用作寝宫,只是将其用作招待外宾之处。</p><p class="ql-block">但是德意志帝国的末代皇帝威廉二世却在此长期居住,在1888年至1918年期间,这里成为他的主要住所。</p><p class="ql-block">这座宫殿是普鲁士规模最大的巴洛克风格的宫殿,而且在二战时期躲过了轰炸,成为普鲁士宫殿建筑中保存最为良好的一座。</p><p class="ql-block">如今,这座王宫的各个房间都作为博物馆供人参观。</p><p class="ql-block">新宫被评为世界遗产,由普鲁士宫殿和花园基金会柏林勃兰登堡管理。</p> <p class="ql-block">新宫的主要部分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但其西侧的陪宫,则成为波茨坦大学部分院系和行政部门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下图为新宫的模型。</p> <p class="ql-block">新宫是腓特烈大帝在他的无忧宫花园中建造的最后一座皇家住所,为了在“七年战争”之后彰显国力,新宫极尽奢华之能事。普鲁士宫殿和花园基金会(SPSG)负责维护宫中约5000件保留下来的家具,让人能一窥普鲁士手工艺最辉煌时期的精工细作。</p> <p class="ql-block">新宫与私密温润的无忧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着巨大的建筑结构、高耸的圆形穹顶,并且充斥着华丽精美的设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有着欧洲最豪华的室内装饰。腓特烈大帝很少留住于此,只把新宫用作庆典场地和客人寓所。而德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则把新宫作为首选居住地。</p> <p class="ql-block">波茨坦的新宫(Neues Palais)毗邻无忧宫,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宏伟建筑由红砖砌成,高三层,中间是带有半圆形屋顶的塔楼。新宫的外表看上去是用许多宽阔的壁柱分隔开来,屋顶整齐地排列着扶栏,矗立着人物雕塑,其建筑风格和老宫(无忧宫)迥然不同。新宫中包括贵宾室、舞厅、客房等共200间房间,还有一个剧院厅,后面还有一块单独辟出来专门供仆人和朝臣们日常起居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我们买票参观,参观的是其中一个宫殿。这个宫殿与我们以前参观过的王宫不同,不让游客自行参观,而是按照人数,将游客分成十多个人的小组分批参观。我们正好赶上下午二点二十分的一批。</p><p class="ql-block">一位导游带领我们参观,我们只能亦步亦趋地尾随他前行,不能快也不能慢,因为他是逐个房间讲解,全体人员跟着他走进一间房间,众星拱月地围着他听他讲解,讲完以后所有的人跟着他离开,进入另一间房间,他随即将此门关上,这样我们只能与他待在同一个空间,</p><p class="ql-block">他滔滔不绝,但他说的是德语,我们不懂德语,又没有中文导播,只能听英文解说。</p> <p class="ql-block">无窗、月桂树装饰的圆鼓顶占据了建筑的顶部,鼓顶上有代表美惠三女神的雕塑群。两个单层侧翼在平面图中呈 L 形,在视觉上由半圆顶相连,顶部安装有屋顶灯笼。</p><p class="ql-block">波茨坦雕塑家创作了 400 多个代表古代神话场景和人物的大型雕像,放置在包围屋顶的栏杆上以及壁柱的基座上。</p> <p class="ql-block">大理石大厅,华美冷峻,空无一物,显得极为宽敞。可以想象当年绅士淑女在此翩翩起舞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窗户外面,屋顶的景色一览无余,圆顶和雕塑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提供茶点的宫廷御厨房,瓷器精美。</p> <p class="ql-block">浴室,浴缸又大又深,但没有感到皇家的风范。</p> <p class="ql-block">在这儿意外地发现与中国有关的绘画,在画中,因为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事件,清政府派醇亲王载灃向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谢罪。</p> <p class="ql-block">从新宫出来,波茨坦游览即告结束,这一整天的东奔西跑,虽然疲乏,但收获匪浅,我们在夜色苍茫中带着丰富的回忆返回柏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