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自幼时常听祖父康熙帝提及惠山脚下的寄畅园。乾隆六下江南,七次游寄畅园,最后一次下江南时曾二次游寄畅园。并让人悉心绘制园中景物布局,“携图以归”。回京之后,命能工巧匠在万寿山东麓仿建寄畅园,并用寄畅园的所在地无锡惠山命名为“惠山园”。建成后,乾隆曾写《惠山园八景诗》,在诗序中说:“一亭一径足谐奇趣”。惠山园中有八景:载时堂、墨妙轩、就云楼、澹碧斋、水乐亭、知鱼桥、寻诗径、涵光洞。谐趣园在颐和园内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1961年3月4日,包含谐趣园在内的颐和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嘉庆十六年(1811年)改建此园后更名谐趣园。竣工时,嘉庆在《谐趣园记》中说:“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故名谐趣,乃寄畅之意也。”嘉庆改建时,将墨妙轩改为湛清轩,把载时堂改为知春堂,把水乐亭改为饮绿亭,把就云楼改为瞩新楼,把澹碧斋改为澄爽斋,并在池塘正北新建涵远堂,作为全园主体建筑。 咸丰十年毁于英法联军,光绪十九年重建时又有增改。慈禧太后驻园时,经常至此钓鱼游乐。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入口处位于池塘西南,由引镜亭和知春亭组成的一组建筑,南面是洗秋和饮绿二亭,东面是澹碧、知春堂及小有天圆亭,北面是兰亭、湛清轩和涵远堂,西北是瞩新楼和澄爽斋。个建筑之间用曲折多变的环园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廊回轩抱,池水幽静、溪涧回环,颇有江南水乡私家园林之雅趣。 知春亭位于谐趣园园门之东,是一座四角攒尖顶的敞亭,檐下有知春亭横匾 引镜亭位于知春亭东南,是一座面阔三间的敞轩,悬山顶箍头脊 洗秋轩位于引镜亭东北侧,是一座面阔三间敞轩,歇山卷棚顶,四周出廊 饮绿亭位于洗秋轩北,是一座四角方敬亭,歇山卷棚顶,四周带廊 澹碧斋(戏台)位于饮绿亭东,坐南朝北,是一座面阔三间的水榭,硬山顶箍头脊。 知鱼桥 知鱼桥和饮绿亭象一条龙一样横卧在谐趣园水中 知春堂 小有天位于知春堂北,是一座8柱重檐的敞亭 云霄 兰亭位于小有天西,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坐北朝南,是一座四角攒尖顶的方亭,亭内现存有乾隆御制“寻诗径”诗碑一座 湛清轩位于兰亭北,是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在原来惠山园墨妙轩的基址上改建的。轩内现存有石碑一方,刻有乾隆帝诗作。 涵远堂<div><br></div> 半步桥 瞩新楼<br>瞩新楼位于涵远堂西,原为就云楼,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改称瞩新楼。是一座两层小楼,楼体利用地势高度差,从园内看是两层,从园外看是一层 。<br> 园西北有玉琴峡 澄爽斋<br>澄爽斋位于瞩新楼南,前有露台伸到水中,呈凸形。<br> 澄爽斋西有一小门。 谐趣园的核心是一方曲尺形的水池,周边的建筑呈散点性布局,用廊来连接。水池北面的大殿涵远堂是嘉庆年间修建的,但被认为是谐趣园的一个败笔,因为大殿分隔了原本连为一体的山与水。园内有亭、台、堂、树共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谐趣园的声趣、楼趣、桥趣都非常有趣。乾隆皇帝非常喜欢这座园子,经常在这里赏景喝酒,大宴群臣。园内的植被丰富茂盛,尤其是每年秋天,色彩斑斓,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此外,谐趣园还以荷花著名,每年夏季荷花盛开,吸引了大量游人。园内的知鱼桥是乾隆时期的石桥,桥的东面有澹碧亭,实际上是一座隐藏的戏台。总的来说,谐趣园是颐和园中一座难得的精品皇家园林,它不仅展现了高超的造园手法,还融合了江南文人的园林风格,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br> 颐和园雯清轩位于颐和园的东北角,始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原为惠山园的一部分,嘉庆年后独成一院,建筑群的中心有天然石峡清琴峡,后溪河水东流入园。主体建筑雯清轩位于峡南高处。随山势下有游廊,其间有亭,嘉庆十六年(1811年)于石峡东麓添建军机处。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重建时,添建酪膳房等建筑。 军机处 20240228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