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老杆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作为焰火的一个种类,老杆在朔县到底有多少年的历史了,朔县的文献资料里没有记载。据朔城区文化馆的李柱先生说,最迟在清末民初时就已经出现了,也就是说最少有百年的历史了。</p><p class="ql-block"> 朔县的老杆,首先需挑选一根坚实耐用的大约有七八米长、三四十厘米粗的东北红松檩条或本地产的硬木檩条,然后挑选12根15厘米见方、4米多长的东北松方木,从顶头开始向下推移到7米处,等距离先钉后绑在那根选好的檩条上,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大大的“丰”字形框架。这12根方木就是用来安绑各种“火器”的。最后,再用8号铅丝把那个早已装好“火器”的“甲”字形斗子拧在“丰”字的头上。这个“甲”字形斗子和前文说过的那种斗子结构不一样,那种斗子由于是挂在树上或吊在栽好的杆子上的,因而是“田”字形的。这个“甲”字形的“一竖”也同样需要一根碗口粗细的坚实的红松椽来做才行。说来也巧,“甲”和“丰”好像天生的一对恋人,一个往下拉一拉,一个往上升一升,就轻轻地结合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这一对结合在一起的“恋人”,朔县人便名之为老杆。(内容来源《陈永胜:啊,老杆!》)</p> <p class="ql-block"> 观“老杆”得恰时。</p><p class="ql-block"> 观朔县“老杆”,对我来说已属记忆,残存的记忆。是二十年前,或三十年前,记不清楚了。可闭了眼,眼前总是在“老杆”下捡炮仗的情景,以及随着人流穿行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不知是路宽了?还是看热闹的人少了?总是没有记忆中热闹了!</p><p class="ql-block">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那种久违的感觉又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晚上八点半才收拾完,急匆匆往出赶。刚停下车就看到一中方向的上空爆出一个巨大的,五颜六色的光圈。一家五口边往东赶,边欣赏着天空的千变万化的,形态各异的,姹紫嫣红的烟火,让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街道上人头攒动,有向东流的,有向西流的,有向北流的,还有围着“老杆”转圈圈的,人流如织,那股子久违的生机与活力又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真能不让人高兴与兴奋啊!</p><p class="ql-block"> 观“老杆”得恰情!</p><p class="ql-block"> 正往前行,咚咚,起咚起,咚咚隆咚起咚起,……不用看,记忆中的“踢鼓拉花”复活了!赶紧跟上去。……跟了一段,方想起老妈,妻儿还在后面。只能返回了。与她们汇合后再往前走却走不过去了,一道道人墙把你挡在了外面。等找到高地登上去,舞龙已是接近尾声了。虽有点小遗憾,但一家人在一起还是最重要的。</p><p class="ql-block"> 就打算到老城看看。快到老城北门时却停了下来。儿子要买冰激凌,老妈说再走下去也还是个那,不如返回燕来岗看“老杆”。返回燕来岗看“老杆”儿子不高兴,一家人陪着买冰激凌又太累。正两难之际,姑娘陪儿子走了,妻站在原地等我拿主意,可两眼盯着他们离去方向。我说“你随他们去吧,我陪老妈吧!”</p><p class="ql-block"> 于是,挽着老妈的胳膊往回返。快到“老杆”旁时,“老杆”点燃了。只听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过后,“老杆”的第一层被彻底激活了,只见一个个方形的礼花盒子里喷出一道道火蛇,咆哮着向天空奔腾,跳跃,炸裂,最后倔强的消失在黑夜里。这样一层接着一层,反复不断,一直到顶端的甲字型斗方放完才结束!</p><p class="ql-block"> 每一层寓意不同,从一层到十二层,再到顶端的甲字斗方:一帆风顺,二龙戏珠,三阳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归一,十全十美,十一不愁,十二分热情,甲地连云。</p><p class="ql-block"> 情满“老杆”,真的不假。</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