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苏轼的足迹去行走第二十九回——襄阳

曾道君

<p class="ql-block">襄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在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郭靖郭大侠在此守城几十年,阻止了元朝的大军南下。</p> <p class="ql-block">《三国演义》一共120回,其中32回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至今还保存着50多处三国历史文化遗址遗迹,比如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等。</p> <p class="ql-block">《全唐诗》42863首,其中有4000多首也写到了襄阳。</p><p class="ql-block">比如,站在襄阳城眺望汉江,很自然就会想起王维的《汉江临眺》。</p><p class="ql-block">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p><p class="ql-block">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p><p class="ql-block">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p><p class="ql-block">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p> <p class="ql-block">再比如宋之问的《渡汉江》</p><p class="ql-block">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p><p class="ql-block">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p><p class="ql-block">襄阳素有“华夏第一城池”的美誉,还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等典故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严耕望曾说,“古代中国之疆域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主体,而中隔秦岭、伏牛、桐柏、大别诸山脉,使南北交通局限于东西中三主线。西线由关中越秦岭西段,循嘉陵江入巴蜀。东线由河淮平原逾淮水至长江下游之吴越……中线由关中东南行,由河洛西南行,皆至宛(南阳)郡,再循白河流域,南下襄阳,复南循汉水至长江中游之荆楚。此南北交通之自然形态也。”</p><p class="ql-block">三条交通线路中,东线远在江淮,西线山高谷深,只有中线,相对来说道路平坦且位置居中,最为便利。许多时候,即便从四川到中原,人们也绕行中线。比如寄身川中的杜甫得知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后,计划返回故乡河南,一下子就联想到了作为必经之地的襄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p><p class="ql-block">1059年秋至1060春,苏洵带着苏轼、苏辙,一大家子从四川出发,由荆州登岸,前往汴京,襄阳便是必经之地。</p> <p class="ql-block">公元1060年,正月初五,苏轼和他的父亲和弟弟,一大家子在荆州住了约一个月,继续向汴京行进,不久就到了襄阳。</p><p class="ql-block">苏轼看到汉江,想起老家的河流,做了《汉水》一诗。</p><p class="ql-block">和他的弟弟一起还写了《襄阳古乐府三首》。</p> <p class="ql-block">在距离襄阳城外13公里的地方,就是古隆中,青年诸葛亮隐居的地方,因为“三顾茅庐”、《隆中对》而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是罗贯中道出的古隆中自然景色。</p> <p class="ql-block">苏轼自然不会错过如此景致。他游览隆中,以诗歌咏卧龙先生,写下</p><p class="ql-block">《隆中》</p><p class="ql-block">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p><p class="ql-block">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p><p class="ql-block">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p><p class="ql-block">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p><p class="ql-block">龙蟠山水秀,龙去渊潭移。</p><p class="ql-block">空馀蜿蜒迹,使我寒涕垂。</p> <p class="ql-block">“古隆中”的这座“武侯祠”建造于晋朝,历史悠久、雄伟壮观,为四进三院的层台建筑,各殿依山势逐次升高,是祀奉诸葛亮的祠宇。</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三十八年也就是是公元1699年,将“武侯祠”从东山洼里移建到东山梁上,即如今看到的这个建筑。</p><p class="ql-block">诸葛亮的铜像,是2001年浙江兰溪八卦村的诸葛亮后裔赠送的,据说是惟一按诸葛亮真人比例打造的。</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诸葛亮身高八尺,换算成现在的身高为1.81米。铜像的身后是一幅白虎图像,铜像之上的匾额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创始人之一、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先生于1965年题写的“卧龙遗址”四个镏金大字。</p> <p class="ql-block">三顾堂是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鄖(yun)襄观察使赵宏恩在原址前方重建的四合院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明弘治二年(1489年),袭封为襄王的简襄王朱见淑羡慕隆中山势佳奇,于是毁草庐营建陵墓,襄王陵所在位置就是原草庐旧址。</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在书法绘画方面和苏轼齐名的米芾就是襄阳人。</p><p class="ql-block">后人在汉水的对面建造了米公祠。</p> <p class="ql-block">米芾字元章,世称米襄阳,与苏东坡、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大家。他在襄阳出生,十七岁随母离开襄阳迁到京都汴梁。</p><p class="ql-block">米芾非常受襄阳人民的认可,襄阳飞机场和火车站名“襄阳”都是米书集字。唐代诗人孟浩然,自称“孟襄阳”,后来只有米芾被称“米襄阳”</p> <p class="ql-block">从这副对联就可以看出来米芾的地位。</p><p class="ql-block">与孟鹿门号两襄阳,书传千古;</p><p class="ql-block">共苏黄蔡称四巨子,颠压三人。</p> <p class="ql-block">在襄阳城西南2公里处,有一溪。在《神雕侠侣》第二十一回中金庸借郭靖、杨过二人之口写到了三国时期发生在这条溪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二人纵马城西,见有一条小溪横出山下。郭靖道:"这条溪水虽小,却是大大有名,名叫檀溪。"</p><p class="ql-block">杨过"啊"了一声,道:"我听人说过三国故事,刘皇叔跃马过檀溪,原来这溪水便在此处。"</p><p class="ql-block">郭靖道:"刘备当年所乘之马,名叫的卢,相马者说能妨主,那知这的卢竟跃过溪水,逃脱追兵,救了刘皇叔的性命。"</p> <p class="ql-block">檀溪遗址的附近,有一块高4.43米、宽4.4米的大型摩崖石刻,即"李曾伯纪功铭",是南宋京湖制置使李曾伯于大宋淳佑十一年(1251年),也就是苏轼路过襄阳之后近200年,击退蒙古大军,光复襄、樊二城后,于1254年正月初一所刻。</p><p class="ql-block">铭文共计79字,包括序与正文两部分。</p><p class="ql-block">正文24个字中包括了四个卦名:乾、夬、剥、复。</p> <p class="ql-block">24个字是:</p><p class="ql-block">壮哉岘,脊南北。</p><p class="ql-block">繄墉壑,几陵谷;</p><p class="ql-block">乾能夬,剥斯复;</p><p class="ql-block">千万年,屏吾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雄壮的岘山啊,你是南北之间的脊梁。坚固的襄阳城啊,你经历了多少陵谷之变。圣主英明决策,毅然将襄阳收复。千秋万载,它都像屏障一样保护大宋。</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