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送给已经去世的父亲,他曾经是东姚镇马池坡水库水利部门临时用的放水员,默默无闻地为东姚水利部门奉献了那么多年! </p><p class="ql-block"> 林(县)汲(县)公路自东姚村林鹤公路接线,经冯举沟村、河头村、中石阵村、牛家岗村、景岗山、杨和村、丰峪村、东岩村、进入汲县石口村,长36.9公里,路基宽5-8米,路面宽1-6米,其中中石阵至景岗山段,长6.5公里,为渣油路面,其余皆为沙石路面。修筑时间达13年之久,1956年修建东姚至景岗山段,26公里长的马车道;1958年,将牛家岗至景岗山段,铺筑为沙石公路;1962年,景岗山至丰峪段,建为简易公路,长9公里。1961年,丰峪至冯家峪段,筑为简易公路,长4公里;1965年,河头至牛家岗改建为沙石路面,长13公里;1966年,东姚至河口段,修为简易公路,长10公里;至此全线通车。1966年至1967年,改建小虎山至雁顶岭段3.5公里的越岭公路,最大纵坡8",最小平曲线半径5-8米,今属S227省道。</p><p class="ql-block"> 在今东姚镇南窑村南S227省道路西地南头有一个《保丰洞》,上有《毛主席语录》:兴修水利是保证农业增产的大事。保丰洞,公元一九六六年立,冯举沟大队修。此洞有一里多长,一直从地底下通过安家峪村口通达碓臼沟村西边地的小毛渠。这条路一直走却一直不为此洞而注意,路边上的风景是最美的风景一点不为夸张!此洞比我岁数都大,南窑村有知道此洞的吗?</p><p class="ql-block"> 冯举沟大队有丁家庄、西碓臼岭、冯举沟、长深沟、黄背沟、清河峪、东碓臼岭7个自然村。冯举沟为啥叫冯举沟村,是因为当年此村出了一个冯举人吗?可是今天的冯举沟村却连一个姓冯的都没有,为什么?</p><p class="ql-block"> 从隋唐时候开始,封建王朝实行科举制,为各级官吏选拔人才。明朝时,逐步发展完善,达到鼎盛。1905年,清朝宣布废除科举制。这一制度在历史上存在了1300多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中国的科举制度自公元606年兴,至公元1905年止。在这1300年的时间中,一个人要是想踏上仕途,基本上都需要经历科考。。举人一般都是一些县令、县丞的小官,相当于现在的副处级,举人的文化程度甚至比研究生还要高。古人常说“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p><p class="ql-block"> 举人主要指那些被荐举之人。据悉在汉代的时候,中国并没有考试制度,朝廷为了寻找人才,都会要求郡国守相荐举贤才。从这个时候开始,“举人”这个名词就开始流传。而后到了唐宋以后,只要是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就被称为举人。而在明清时期,乡试中试的人才被称为举人。举人在科举制度中处于中等的地位,但朝廷同样给予了它肯定。举人不仅在入朝为官中享有"绿色通道”,在生活上也享有诸多权益。</p><p class="ql-block"> 那么在科举还未诞生之前,朝廷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士大夫的门阀当中进行提拔;另一种则是推举人才。在汉代的时候就采用这样的方式。因为汉代时期没有考试这一说,只能通过举荐来实现任用贤才的目的。在《论语·卫灵公》中也有“君子不以言举人”的说法,因此“举人”这个称呼就诞生了,后期还把参加科举考试的称为“举到之人”。</p><p class="ql-block"> 史上并没有记载有关这个冯举人的资料,但是有一点值得我们思考。清河峪村的宁寿寺始建于初唐,昌旺于宋金,重光于明清。古寺贞观年间由开国名将尉迟敬德监建,与北兴国寺、南福兴寺三寺齐名并竣,斗转星移、世代嬗替,古寺风雨沧桑,曾经人祸天灾,几多兴废,近毁于公元一九四五年冬。为啥非要往冯举沟建宁寿寺,建在别的地方不行吗?这或许也与当年的冯举人有关,也许是因为冯举沟的风水金香炉垴的原因而建此寺!</p><p class="ql-block"> 清河峪村1973年修的红旗渡槽东面刻有:农业学大寨!西面刻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下面北面刻有:毛主席语录: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中间刻有:红旗渡槽!南面刻有:冯举沟大队!</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的建成,使林县形成以红旗渠为主体,连接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补充水源.小型库塘进行调蓄,能引、能蓄、能提、能灌、能排相互调节,工、农、人、畜、电综合性利用的完整的大型水利工程体系。红旗渠灌区实灌面积为54万亩,其中自流灌溉52.2万亩,提灌1.8万亩。灌区包括城关、合涧、原康、小店、茶店、临淇、东姚、采桑、横水、河顺、东岗、任村、姚村等13个乡,受益村410个,受益村民小组3683个,灌区人口66.8万人,其中依靠红旗渠吃水的56.7万人、3.7万头牲畜。</p><p class="ql-block">总干渠从1965年4月开始供水。1974年8月后,逐步对全线进行加固处理,过水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最大过水量仅达18.3立方米/秒,从未达到设计流量。</p><p class="ql-block"> 1977年,东姚镇下庄水库建成。1977年,东姚镇辛村水库建成。1978年,东姚镇马池坡水库建成。 1981年,东姚镇芬草峪团结水库建成。1982年红旗渠灌溉39个村有36个渠下村,309个村组272个渠下村组,总人口49426个。东姚镇总面积63587亩地,其中灌溉面积33975亩,自流32400亩!</p><p class="ql-block"> 钻井技术的成熟,东姚镇的地下水已经远远供给东姚村民用水、浇灌所需,对于当年杨贵为了林县人民吃水而引漳入林的红旗渠,在东姚镇已经没有什么大用途了,只是成了汛期上游泄洪的通道罢了,而对于当今的00后只是成了一条条石头砌成的风景渠,而不是当年林县人赖以生存的救命渠!</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