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户在哪里

淡泊明志

<p class="ql-block">  “先有二百户,后有矾山堡。”涿鹿县矾山镇人常这么说。“二百户”这个名字早已烙在了矾山人的心里。</p><p class="ql-block"> 二百户既有古村落文化,也有古堡文化、古寨文化;既有古街商贸文化,也有古老的军堡文化;既有古堡城墙文化,也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文化。</p><p class="ql-block"> 人们口口相传的二百户,矾山镇的发祥之地,现在是张家口涿鹿县矾山镇南关村的一部分。由南北走向的二百户街与东西走向的4条小巷组成,现有住户近100户,400多人。</p><p class="ql-block"> 二百户曾经的城门,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北边和东边残存土城墙讲述着昔日辉煌。村民的住宅,大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p><p class="ql-block">泛出灰白的青砖,覆盖着苔藓的灰瓦,石头拼砌的墙基,古朴整洁的街道,历史在这里凝固。坐在门口石条上聊天的老人,时而欢快跑过的儿童,让这个古老、质朴的村落充满生机。</p><p class="ql-block"> 在南北大街北端路中央,镶嵌着一枚缺角的石雕元宝,让人产生众多遐想。这块元宝石与青砖灰瓦的老宅院有着血脉联系。当地村民讲,这是唐朝时期二百户始建南北城门时,摆放在北城门里面的元宝石,作为二百户的镇门之宝。前些年重修街道时,村民把这仅存的一块唐朝元宝石嵌在了路中央。</p><p class="ql-block"> 见证了二百户千年繁华的元宝石,静静地躺在二百户街上,让矾山人记住二百户曾经的繁华,记住悠久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张家口涿鹿县民俗文化协会矾山分会会长李继龙介绍,二百户在历史上商业发达,商贾云集,用元宝石来做镇门之宝,寄托着商人盼望着元宝成山、福荫后代的美好愿望;将元宝石设置在城门以内,寓意迎接财宝进入堡内。</p><p class="ql-block">方格窗讲述商业兴衰</p><p class="ql-block"> 二百户面积不大,从南走到北也不过5分钟时间。但89岁的成光玉(音)老人说,二百户在繁华时期是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街道两边都是粮店、皮毛店、绸缎庄、杂货铺等,货物应有尽有。</p><p class="ql-block"> 二百户街东侧12号是曹家老宅。推开曹家老宅的院门,一面矗立在院中的砖雕影壁非常醒目。影壁有着双重椽子,主体是垂花门造型,左右刻着楹联。现在,住在院里的是曹家后人曹雨田,在他家里,黑黝黝的八仙桌和行李箱依旧发挥着作用,见到有人看八仙桌,曹雨田解释说:“桌子的木料不好,但是祖上留下来的,现在都还能使。”</p><p class="ql-block"> 李继龙介绍,曹家祖先在清朝时就赶着骡队到库伦做生意,贩卖皮毛、粮食以及日用品。民国时期,曹家曾经有兄弟四人,对外贸易做得很大,经商赚钱后在二百户置办了多处宅院,曹雨田住的就是其中一处老宅。现在院中只剩下西厢房还保留了原来的面貌,但院中的影壁依旧能看出曹家昔日的鼎盛。</p><p class="ql-block"> 沿着二百户街继续往南,在二百户街西侧,一个木窗户出现在一面土坯墙上,方格窗户下方安装了半尺大小的两扇小木门。</p><p class="ql-block"> 成光玉颤颤巍巍走到窗户边,用拐杖捅开小木门。他说,二百户西侧多是卢家老宅,卢家的祖先多是做布匹生意,这宅院之前的主人叫卢希衡(音),也是二百户非常出名的布匹生意人,这个窗户就是卖货口,通过窗户上的小门进出布匹和钱财。</p><p class="ql-block">李继龙说,明朝之前,矾山一带兵荒马乱,商店都害怕遭土匪抢劫,做买卖不敢开门,便在墙上挖个方格式窗户,窗户上再开小门,小门仅能容纳较小的货物和钱财通过,通过这种方式防止被抢。</p><p class="ql-block">四合院彰显昔日辉煌</p><p class="ql-block"> 青砖灰瓦的四合院一排连着一排,虽历经沧桑,但每个院子都能找到百年前的光影。</p><p class="ql-block"> 李继龙说,二百户四合院最多的时候有382个院落,如今还能看到历史遗存的四合院有121个,其中有14个保存比较好的四合院依然是百年前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因二百户地势平整,修建的四合院都是规规矩矩。现在保存最完整的就要数曾做过南关大队办公地的赵家老宅。董玉凤十多年前买下了赵家老宅的南房。董玉凤说,赵家曾经是二百户的大财主,家中良田近200亩,庭院也修建得很气派。“明三暗五”(在三间正房两侧各加盖一间稍矮小的耳房)的正房,加上东西厢房及南房,还有供长工住宿的后院,成了一处完整的四合院。开阔的门楼,精致的影壁,高挑的屋脊,精美的窗棂,每一个细节都在述说着赵家曾经的辉煌。</p><p class="ql-block">揭面纱需要深入研究</p><p class="ql-block"> 二百户,从一个村落成为矾山县县衙所在地,再成为矾山镇南关村的一条街,经历了风风雨雨。如今,二百户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恬静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根据李继龙的研究,远在汉代,二百户就初步形成商业贸易,为了不受外侵,设置了栅栏围成村寨,并因山得名“矾山寨”。唐开元五年(717年)设置四门,有村民近200户。从那时起,老百姓就把这里称为二百户。虽然这里经过了商业的繁华、战火的洗礼,很多的大宅院都被拆分、重建,但这二百户的名称早已烙在矾山人的心里。</p><p class="ql-block"> 二百户的繁华要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算起,唐朝政府把矾山县的县衙设在二百户。在二百户城墙内的东北角有一块菜地,当地村民代代相传这就是唐朝的矾山县衙所在地,当地人习惯称这里为“衙门房”。</p><p class="ql-block"> 到了元朝,矾山县改为矾山镇。明代把矾山镇改矾山堡,二百户的政治地位随之下降。但是,随着大批山西移民的进入,二百户的人急剧增加,居住区向北拓展,一直到了前河边上,形成了矾山堡的格局。因此,就有了“先有二百户,后有矾山堡”之说。</p><p class="ql-block"> 二百户既有古村落文化也有古堡文化、古寨文化;既有古街商贸文化,也有古老的军堡文化;既有古堡城墙文化,也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文化……二百户成为了一座众多历史文化集中展现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千年沧桑,百年风雨,骡队远去,家族兴衰,一座座高大质朴的门楼,一排排交相辉映的老宅,让二百户的历史悠久而辉煌。经历沧桑后的二百户,依旧向世人述说着过去的繁荣。</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青石路还是砖瓦房,每一处都留下了先人们无数的印记。当矾山寨成为传说,矾山县也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后,唯独二百户,依然被当地村民口口相传,因为这是先人们繁衍生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二百户起于汉,建在唐,商业贸易让这里兴起,军事地位让二百户变得重要。二百户是矾山镇继黄帝城之后又一座古城。”李继龙说,“二百户应该是矾山镇继黄帝城之后的又一座古城,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要想揭开二百户的神秘面纱,还需我们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当前,最重要的是,对二百户现有的古街道、古建筑进行保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