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之乐7

墨语

<p class="ql-block">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长地久”,现代人很喜欢用这四个字来表达对某种情感的长长久久之愿。这种情感,大多数人喜欢用来表达对爱情的期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读了老子,我才明白,前面的期待之情有些狭隘了。天之所以为天,之所以长久,不是为了它自己;地之所以为地,之所以长久,也不是为了它自己。因为天地的不为自己,所以它们才能长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人也同理,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之所以得万古敬仰,也不是为了他们自己,正是因为他们不为自己,才影响了世界,才实现了不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圣人永远把自已放在最后,但他往往能被整个人类所铭记。圣人们都是这样,表面上后退,实际却能让后人世代铭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其身而身存”,不在乎自己的身体,但生命往往很长。这个生命不单纯是肉体生命,也包括智慧生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非以其无私邪”,难道不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吗?圣人的无私,往往能成就圣人之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私”也是相对的,它仅仅是一个人的心愿。他想利众,那么利众就是他的私心。发愿利众,以利众为私的人,就是圣人。圣人之私,其实是一种大心和大愿;圣人无私,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因此,他们的愿望反而能实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章的内容非常重要。但读到这里,我意识到,人在有一定阅历后读《道德经》,更能理解其中的意义。大学时读和经历了一些故事后读,完全不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这段文字,影响了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为人类个体、社会构建了非常重要的价值标杆:无私、无为、为公、利他,这才是圣人之境,也才能成就自己。这种价值观,是伟人、圣贤的土壤。汉文帝、汉景帝之治便是这种伟大思想的表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也跟老子的思想有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这也有出世、入世之分。比如庄子追求出世的成功,孔子追求入世的成功。出世是破执,无为,放下。而放不下,则不可能进入无为。所以,有为有时也可以成功,但它是另一种成功,不是老子推崇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学问都是入世的,入世学问作用于社会,追求贡献社会、服务社会。比如孔子,他为社会贡献了一种理论,君臣、父子、等级、贵贱、名位等。它有社会性、规范性,但没有超越性。它构成了中国文化中的秩序文明。出世间学问则强调出世,作用于心灵和精神,它把中国人的精神维度升华到了世界性的高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是什么?公家?公家虽然大于个体,但它可能是群体,也可能是阶级。老子所说的“公”,是没有任何隔阂、不存在任何冲突和矛盾,完全融合为一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正的“公”。很像佛家的“无分别”,也像“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达到这个层次,才是真正的公,真正的大爱。它属于整个世界,所有众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德经》这部伟大的经典,对国外的影响非常大。在德国,每四户家庭拥有一本《道德经》。可想而知,老子的思想是多么伟大!它影响的人群,已超越了民族,站在世界之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