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不久,游览李庄古镇。</p> 李庄闻名,不仅它紧邻长江,坐拥“万里长江第一镇”的优越区位,环境优美灵动,更因抗战期间同济大学、金陵大学来此办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也迁于此地,使李庄一时成为中国文化重镇。所以,李庄的人文、美景堪称“双绝”。抗战期间,从全国各地,甚至各界各地寄信到李庄,只写“李庄”和“中国李庄”即可寄到,可见当时的李庄名气有多大。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李庄</h3> 李庄过去是个渔村,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此地是古僰聚居地;南朝梁代时“南广县”治所于此;汉代在此设驿站;明、清时为水运商贸之地。<br> 走进古镇,石板路,明清风格的灰色建筑,古色古香,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古镇及周边有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梁思成林徽因居所)、月亮田、旋螺殿、慧光寺、张家祠、禹王宫、东岳庙、南华宫、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等景点。<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h3> 参观刚刚开放不久的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感触万千。抗战期间,很多大学和文化、研究机构纷纷南迁,到大后方寻找栖身之地。时局动乱、物质匮乏,不少地方不愿意接收。大义的李庄,乡绅们集体研究决定无条件接受了他们。当时只有三千多人的李庄,接收了如陶孟和、傅斯年、李济、董作宾、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夏鼐等著名学者、师生以及家属一万两千多人。李庄人给同济大学的回信是:“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以开阔的胸襟接纳了流离失所的同济人,使同济师生找到了“一张平静的书桌”,再次留下了一段“幸而有托,不废研求”的办学足迹,因此,李庄成为一代同济人成长的根;直到今日,同济人不忘李庄,每年派师生来此支教。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是李庄家国情怀、文化抗战的历史缩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庄人民欢迎入村师生的场景</h3> 走进中国营造学社旧址,看到的是一个有前后院的民宅,门楼牌匾是梁思成的弟子罗哲文题写的。院中有梁思成办公室、梁林卧室,一间较大的办公室(或教室),以及莫宗江、刘致平、罗哲文等人的居室。抗战爆发后,学社从北京被迫南迁,辗转经过武汉、长沙和昆明,于1940年迁来李庄,直到1946年迁回北京。梁思成在此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等重要著作,设计了滕王阁,编修了《广汉县志》,还参加了中央博物院的考古发掘,编辑出版了社刊。而且,梁思成还站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度,为盟军编制了日本文物建筑名单,并在军事地图上标明,因而保护了日本古城京都和奈良。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营造学社旧址</h3>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门前,就是月亮田。月亮田因两块形似月牙的农田而得名。抗战期间,这里生活艰苦,可门前却有一块富有诗意名字的土地。是否可以说,是这块富有诗意名字的土地——月亮田,养活了这些富有理想的中国文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后方有了“一张平静的书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月亮田</h3> 面向长江,宽宽的上河街一侧坐落着东岳庙。东岳庙始建于明朝,该庙由大山门、炳灵殿、玉皇楼、岱宗殿、十二殿等建筑组成。抗战时期,这里成为国立同济大学工学院、法学院。在大殿的房梁上,还可见到当年留下的实验设备“手动葫芦”;现在的东岳庙山门,是同济大学于2006年抗战胜利回迁六十周年之际出资修复的,在东岳庙前建设了李庄同济纪念广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岳庙</h3> 李庄历史上宗教文化非常发达,镇内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就有“九宫十八庙”。但为了接收南迁机构的学者、师生与家属,李庄人不仅腾出自己的房子,还忍痛从这些庙宇中请出神仙,以作安置之用。至今,很多庙宇没能恢复。由此可见,民族兴亡之际,为了中国文化火种生生不息,李庄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当时的家国情怀胜过了宗教信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庄的石板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冬季的李庄仍然充满勃勃生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老的龙眼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滚滚长江从李庄流过</h3> 滚滚长江东逝水,不忘李庄爱国情。 相隔不到半年,初夏时节,受邀到宜宾讲学重游李庄。再看滚滚长江岸边的古镇,莺飞草长,更充满勃勃生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再看滚滚长江</h3> 这次李庄之行,西南财大张老师当导游。她在李庄长大,熟悉李庄的一草一木。她带着我走老街、串小巷,品尝地道的李庄小吃,直接感受古镇的悠久历史和原汁原味的古街风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街风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巷深深</h3> 在古镇中,除了看到不少古迹,再次看到不少抗战时期李庄人以博大胸怀收留南迁学者、师生的遗址。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庄水塔</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羊街文昌宫</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上宫(玉佛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庄张家祠/原国立中央博物院李庄旧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家院子/中国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旧址</h3> <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旧址</div> 李庄的美食美酒令人流连忘返。到李庄,“三白”,即白肉、白糕、白酒,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满城都是卖白糕的小店、主打白肉的饭馆,还有就是有很多酒厂、酒肆,酒香四溢,醉人心脾。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庄老酒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氏老槽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单氏白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氏李庄白肉</h3> 张老师带我到吃到李庄地道的“李庄刀口蒜泥白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以经营白肉为特色的映秋饭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师傅在制作白肉</h3> 李庄白肉是李庄的传统美食,选用皮薄肉嫩、肥廋比例恰当的长白山猪肉或约克、巴克夏猪肉,加以多种酱料制成,有口味鲜美,肥而不腻,咀嚼化渣等特点。白肉的切工非常厉害,大片白肉切得像纸一样薄。食时用筷子摇动卷起,拌上用酱油、辣椒和大蒜秘制的调料,香味扑鼻,使人食欲大增。李庄白肉原名“裹脚肉,有些不雅。抗战期间,在内迁李庄的文化人陶孟建议下,“裹脚肉”改名为“李庄白肉”。<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