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

朱忠良

<p class="ql-block">广富林古文化遗址公园位于上海松江区,历时十年建设,于2018年正式对外开放,建有骨针广场、广富林古文化展示馆、古陶艺展示馆、陈子龙纪念馆、宗教建筑展示区等等,是集古文化遗址保护、考古发掘展示、古建筑复建、园林营造的文化体验、游览、休闲为一体博物馆性质的古文化园林,具有相当厚实的文化内涵和高端品质。</p> <p class="ql-block">广富林文化遗址原为富林村,是当地农民1958年在开河时发现的,之后经过四次考古发掘,1961年被考定为广富林文化遗址,早于马桥文化,为良渚文化时期遗存。1984年上海市政府题名立碑“广富林古文化遗址”,并确定为上海古文化遗址保护地。2013年,广富林遗址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以地名命名一种文化说明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广富林文化遗址总占地面积1600亩,1959年首次发现后,在这里进行多次考古发掘,1999年-2005年间又进行连续较大规模的发掘,发现了磨制石器、陶纺轮、陶饼、带釉陶、侧装鱼鳍形足或三角形足鼎、春秋早期鼎制青铜礼器残件等等一大批新石器时代、周代、汉代等时期的文化遗存,考古学家据此认为广富林文化的年代距今有4300-4000年之间,以此确认了长江下游地区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广富林文化,上承良渚文化,下续马桥文化,填补了长江三角洲史前文化谱系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2008年,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开始建设。令人欣喜的是这座文化遗址公园并没有按考古发掘现场+原生活场景复原+出土文物展示的简单模式,而是进行有根有据的展示和演绎,打造成一座集文化遗址保护、古代文明展示、园林景观和市集为一体的崭新文化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遗址公园核心广场上赫然屹立着的一枚巨大的骨针,一下就把游人带入遥远遥远的过去。骨针是广富林考古发掘出的代表性的文物之一。骨针,上有圆孔,下呈锥形,大可织网,下可缝衣,是原始人类的缝纫工具。骨针以鱼骨、动物肢骨为材料,通过削刮、磨制、钻孔等工序打造而成,意味着人类已从荒蛮走向文明。骨针广场堪称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的大手笔。</p> <p class="ql-block">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的设计布局极具匠心,严谨而富有创造力,处处显示“遗址”这一特性。在广富林遗址考古挖掘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了一批周代文化遗存,包括贵族用具青铜礼器,以及在上海地区首次发现的以石块垒砌的水井,显示出了早在2700年前的东周时期该地已形成繁华的城镇。</p> <p class="ql-block">于是,在骨针广场西侧就用不同材料修建了石拱桥、“清理”出城的墙残垣断壁、老石板栈道……一切都在显示残与缺,给游人留下了巨大的想像空间,极易发思古之幽情。</p> <p class="ql-block">深刻的“遗址感”还在于遗址小径材料的选择:长短不一、规格不一、年代不一的残石条(块)的运用。有的断石条上的纹饰或文字还清晰可见,不禁让人佩服设计者的用心:用这些材料不经意地告诉游人这里曾经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广富林还有大块的农田,保留着发掘前的模样。在广富林遗址核心保护区北侧一组半埋地下、酷似破损的古陶建筑特别引人注目,这就是广富林考古遗址展示馆,也是广富林最为重要的地标性展馆。</p> <p class="ql-block">展示馆以“文明之源”“城市之光”“历史之脉”三个主题,对出土的数万件文物进中的具有代表性的159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进行展示。</p> <p class="ql-block">广富林文化展示馆同样设计感很强:屋顶将将露出水面,似乎淹没这一文化的洪水将将退去,漂浮在水面之上,期待着更多的人去发现。</p> <p class="ql-block">展示空间设在水下,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展厅设计以“时空之旅”为理念,通过广富林考古记忆、上海成陆演变、先民活动到来、城邑特征形成、松江县府兴盛、上海城市兴起、走向未来等场景设计,让观众了解上海的发展史,生动,详实,很有看头。</p> <p class="ql-block">磨制石器和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广富林考古发掘出了大批的陶器,在这座文化遗址公园内设置陶艺亲子园是最自然的选择,既是景观,也是增强游人参与度的需要。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中的陶艺亲子园使人们沉浸式体验制陶的过程成为可能,是这座文化遗址公园厚度的又一例证。</p> <p class="ql-block">依据考古发现和史籍资料造景是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的另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古文化遗址公园不能没有宗教建筑,而宗教建筑最能“点化”景区的就是佛塔。于是,富林塔诞生了。富林塔一派唐风,三重檐,三层四角木结构楼阁,塔基石板栅栏、塔身木护栏,黄瓦金刹,高33米,是广富林遗址文化公园中最高大的建筑,也是最为光彩夺目的建筑。在富林塔的地宫内有一座古陶艺艺术馆,但更多的人似乎更愿意转着圈子端详这座让人浮想联翩的宝塔。</p> <p class="ql-block">富林塔西侧的知也禅寺是为纪念流传松江民间的知也禅师施医救人的善举而复建的,整座禅寺将唐风和宗教元素贯穿在整个设计之中,让人在感受盛世实力的同时,也可体验一下禅意。</p> <p class="ql-block">富林塔东侧的三元宫也是唐代建筑风格,大气,庄重,与富林塔、知也禅寺组成了广富林遗址文化公园中最为壮观和吸引人的宗教景观。</p> <p class="ql-block">在遗址公园的西区还有一组由关帝庙和城隍庙组成的道教景观,对宗教文化作进一步的展示。</p> <p class="ql-block">广富林关帝庙,身世很不一般,前身始建于元代,明嘉靖年间(1551年)重修,2012年重建于广富林遗址文化公园内,与一墙之隔的城隍庙形成一个整体。</p> <p class="ql-block">在广富林西南角有一座气势恢宏的石拱桥横跨在辰山塘上,这就是为纪念康熙皇帝六下江南二次驾临松江(广富林)而建的御赐桥。</p> <p class="ql-block">御赐桥,又叫风雨桥,是座拱形廊桥,亭台楼阁具备,南北面在桥墩处各建有一对镇水兽,建得非常考究,艺术性很强,古朴雅致。</p> <p class="ql-block">为纪念康熙皇帝二次驾临松江的建筑还有同在辰山塘东岸的皇亭矶和皇亭阁。</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建筑样式,还是色彩的选配都体现了清代京城的特点,尤其是景区中的长廊极易让人想到皇家园林。</p> <p class="ql-block">陈子龙纪念馆是展示广富林前贤的场所。陈子龙出生于广富林,明崇祯十年进士,官兵科给事中,专门辅助皇帝处理兵机奏章;松江诗派代表人物,明末清初中国著名文学家,由他编辑整理的徐光启力著《农政全书》影响深远。清兵攻陷南京后,他组织抗清,被捕后投水殉国。</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不仅有澡雪堂、陈子龙墓等建筑,还有临水环廊等江南园林景观,凭吊前贤与游览赏景两相宜。</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景区里不能错过的还有钱公栈道。钱公栈道是依据陈子龙及明朝高官钱谦益与江淮名姬柳如是之间的爱情故事而建的,为这座遗址文化公园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p> <p class="ql-block">“集贤坊”及一旁的“集贤园”的设立也为这座文化遗址公园加了分。明清二朝,广富林出过11名进士、18位举人,可谓人杰地灵。集贤坊原名为“双进士坊”,明正德年间,官府为表彰曹时和、曹时中二兄弟双双考中进士而建造了“双进士坊”,后毁于战火,重建后以“集贤坊”命名。</p> <p class="ql-block">“集贤园”是从浙江、安徽一带迁建而来的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群,将是松江历史名人贤士的纪念和展示空间,也是广富林遗址公园内最有画面感的景区。</p> <p class="ql-block">广富林,曾名皇甫,“皇甫春晓”也是徽派建筑集中区,辟为民俗文化展示,已引进书店、茶室、咖啡馆等服务设施,具有“市集”性质,是整座遗址公园中人气最旺的区域之一。</p> <p class="ql-block">上海之根在松江,而松江发端于广富林。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体现了上海这座中国第一大都市的水平,堪称为最具代表性的旅游胜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很大,可看的很多,近观远看各不同,值得花时间细细探访。(文字部分参考了网络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