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为何读书?中国人的读书目的。人,身体要吃饭,心灵也要吃饭。心灵吃饭,叫学习,或者叫读书。“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慌”,吃饭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身体的成长,“十八不回头”;心灵的成长,“活到老,学到老”。</p><p class="ql-block"> 按身体成长来分,人可以分为:幼年、童年、少年、青年、成年、中年、老年。身体的成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客观发生的。</p><p class="ql-block"> 按心灵成长来分,人可以分为: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至人、真人。心灵的成长,是随着学习的积累而主观进步的。除非夭折,大多数人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幼年”;除非学习,大多数却永远停留在了“庸人”。</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的命运观: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祖德、五读书。命是先天,运是天时,风水是地利,祖德是家国,读书是师法。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我命由我不由天”,命运风水和祖德,难以自己做主,唯有读书学习这件事情,可以自己做主。</p><p class="ql-block">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夫子的一生,是中国人学习成长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人活天地间,天地法则投射到人类社会叫矩,也叫礼,不是后世被污名化的繁文缛节扭曲人性的“礼”。博之以文,约之以礼,慢慢达到从心所欲却合于天地法则的境界,这是心灵真正的自由。</p><p class="ql-block"> 圣贤的心和天地一样大,叫大人,大人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人读书学习的目的,为了心灵的终极自由,为了做顶天立地的大人。</p><p class="ql-block"> “人能弘道”,数千年来,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不绝,正是一代代的有志之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撑起了华夏文化的脊梁。一直到清朝,依然是这样的传统。</p><p class="ql-block"> 岭南鸿儒陈宏谋,位极人臣,家风醇正,后代子孙人才辈出,他在家书中反复告诫子孙的就两个词:读书和做人。</p><p class="ql-block"> 鸦片战争以来,“西风东渐”近两百年,差不多六代人;五四运动以来,“教育西化”一百年,差不多三代人。中国人的文化和教育被严重破坏,逐渐演变成了现在“中不中、西不西”的怪样子。中国人的信仰和心智被严重侵蚀,逐渐演变成了现在崇洋媚外而不自知的“香蕉人”。尤其是过去三四十年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举国上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读书不为做人,只为学技术,只为赚大钱,甘愿做工商业大机器的螺丝钉,结果是知识分子群体出现大面积“空心症”,这是远比“新冠”更可怕的文化瘟疫。长此以往,人将不人,国将不国!</p><p class="ql-block"> 二、读什么书?中国人的读书内容。现代图书分类法的主流是十进制图书分类法,一百五十年前美国人杜威发明的,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弗朗西斯·培根的知识结构一脉相承。培根有一句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揭示了整个西方学术体系的本质——工具论。工具,叫“器”,现代西方文明的贡献在制造机器,现代西方知识体系本质上是为机器服务的。文艺复兴五百年过去了,随着知识和机器的爆发式增长,智慧和人性却在悄然离去。</p><p class="ql-block"> 知识越来越多,智慧越来越少,“机器”越来越多,“人”越来越少。我们近三代中国人,接受的是西式教育,学习的是“知识”,活得越来越像“机器”。</p><p class="ql-block"> 西方营养学仅仅一百年的历史,而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抛弃“老土”的五千年传承下来的养生智慧,追捧着“科学”的西方营养学,吃的是“营养素”,长得越来越像“机体”。“机器”与人的最大区别,是没有“精神”;“机体”与生命的最大区别,是没有“精气”。</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祖先说:人有三宝精气神。我们用三代人的时间,通过崇洋媚外,丢失掉了作为人的三件最大的宝贝,剩下一副“行尸走肉”般的躯壳。在这里,并不是完全否认西方机器文明,机器的确为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然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我们强调的是:不能丢失作为人的主体,作为中国人的主体。万物皆周期,万事皆内卷。西方黑暗中世纪的下降期之后,有自由大宪章、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的上升期。</p><p class="ql-block"> 中国汉唐雄风的上升期之后,有崖山之战无华夏、明末之后无中国、鸦片战争破国门的下降期。地球文明,只不过是在东西方文化的风格轮动中演进而已。未来几十年触手可及的“人工智能”技术,是西方文化的“阿喀琉斯之踵”,引领世界文明走向数百年的“西方中心论”,即将在人工智能对形式逻辑的内卷中崩塌和谢幕。正在孕育中的崭新世界文明,是重构审视机器价值,并自觉回归人性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化重回上升期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华夏这棵古老的东方巨松,即将老树发新芽,重回地球民族之林的C位。在长达百年的艰苦奋斗之后,中国相继获得了军事、政治和经济的自立,而文化的自信自立,即将成为中国下一个三十年的时代主题。</p><p class="ql-block"> 文化要自信,首先要回归中国人的文化体系。《三字经》,是南宋崖山海战之后,隐居田园教书讲学的王应麟先生,传给子孙后代的文化火种,是一部中国文化导论。《四库提要》,是清代大学士纪晓岚先生,组织饱学之士,将浩如烟海的一万多种历代古籍通读之后,提炼出来的中国文化概论。《三字经》和《四库提要》中,通用“经、史、子、集”四部图书分类法。西方人用逻辑,中国人用格致。西方的十进制分类法,是学术知识的逻辑;中国的四部分类法,是学问智慧的格致。</p><p class="ql-block"> 西方七大营养素,是营养物质的逻辑;中国的四大食物,是生命神气的格致。经是公理,究天人之际。子是定理,先有公理再有定理,公理亘古不变,定理有前提条件。史是例子,通古今之变。集是段子,先有例子再有段子,例子背后是人性,段子背后是人情。</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的学问和智慧,不离天地人,中国传统的饮食和养生,不离形气神。《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经好比五谷一样能养人,子好比五果一样能助人,史好比五畜一样能益人,集好比五菜一样能充人。</p><p class="ql-block"> 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说:“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中国人读书,如四季变化一样,早已融入生活中。孔子定六经,六经之中可分四部,易为经之经,礼为经之子,书春秋为经之史,诗乐为经之集。</p><p class="ql-block"> 后世有蒙学,蒙学之经有《三字经》之类,蒙学之子有《朱子家训》之类,蒙学之史有《四字鉴略》之类,蒙学之集有《声律启蒙》之类。“夫学者研理于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余皆杂家也”。中国文化的根基永远是经史。汉末佛法东来,佛学归入子学,最终融入中国文化;明末西学东渐,西学也归入子学,终将融入中国文化。</p><p class="ql-block"> 外来的果子虽然一时可口,但终究不如五谷养人。现代国人模仿西方学数理化、读文史哲,文是集,哲学数理化是子,本末倒置,并且经学缺位。</p><p class="ql-block"> 读一大堆教科书,学一大堆知识,做一大堆试卷,却解决不了人生问题。中国文化是一个包容开放的大系统,我们从来不排斥外来的优秀文化,我们也永远不忘记自己的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 三、怎么读书?中国人的读书方法。读书,是学习的代名词,也是教育的代名词。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p><p class="ql-block"> 当代教育体系的极度内卷,正是工业式教育的必然结果,世界各国都在寻求出路,比如前几年芬兰举国抛弃分科式课程教学而采取场景式主题教学的改革。分科式课程教学,是工业革命以来从德国开始的,可以有效培养出大量的产业工人,本质上是为工业体系服务。这种分科式课程教学,在全球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的今天,早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人,终究不是机器,而是鲜活的生命,教育需要回归人,时代呼唤新型的教育诞生。面向未来的教育,绝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延续古老的经过漫长历史检验的教育智慧,结合时代特征和技术条件,构建实事求是的崭新的教育形式。</p><p class="ql-block"> 教育不妨从农业寻找启示。去年春天,带孩子们在院子后面的树林里养过鸡,从市场买回来一批工业笼养的成年鸡,第一个星期,这些鸡目光呆滞,毛色晦暗,用脚踢它们都不爱动弹,弱不禁风,倒春寒一来,很快就冻死了好几只。但是,转眼两个月过去,奇迹发生了:这群鸡已经可以满场奔跑飞跳,孩子们根本抓不着它们了。对教育的启示:笼养的工业洋鸡,生命力永远比不上散养的农家土鸡。教育环境至关重要啊!</p><p class="ql-block"> 中学语文课本里有一个民间种树高人郭橐驼的故事,这位高人分享他的种树之道:“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p><p class="ql-block"> 对教育的启示:其本欲舒是养性,其培欲平是养正。种树只要做好了“本舒培平”,树就可以自然生长成自己本该有的样子,教育只要做好了养性和养正,人就可以自然成长为自己本该有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先秦时期的教育,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所谓小学,就是童蒙养正的阶段,从换牙到青春期,大致对应于现代小学和初中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先有小学,后有大学,小学是一生的根基,基础教育至关重要啊!教育不妨从古代寻找启示。</p><p class="ql-block"> 周代是中国文化的巅峰,精研“类万物之情,通神明之德”之易理的周公,开创了六艺教育,用来培养士人,让周朝成为历史上国祚最悠久的朝代。</p><p class="ql-block"> 周公制六艺:中国自古以来就具有完备的素质教育体系,一步一步把人培养成为“三达德”兼备的大人。</p><p class="ql-block"> 《礼记·经解》中记载:“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p><p class="ql-block"> 读书,本质是以书性养人性,养到中正平和,和于中庸,方为大人。精妙如六经,尚且各有偏性,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不可不思量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