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的低语

笨笨的食堂

<p class="ql-block">少年时听过一首歌,叫“送你一把泥土”。很多年过去,始终还记得它的一句歌词:“这把泥土这把泥土,春雷打过野火烧过,杜鹃花层层飘落过”。这是词人为送别出国的朋友而作,一把故乡的泥土,饱含着作者对友人的叮咛,对家国故乡的挚爱。</p><p class="ql-block">多么美的意境。</p><p class="ql-block">也许,一个人对家乡最深沉的爱,首先便来自于土地,来自于那一把把泥土。 </p><p class="ql-block">尤其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对泥土,有与生俱来的亲近。</p><p class="ql-block">而能够把这份挚爱,转化为用具、为艺术品的,却少之又少。</p> <p class="ql-block">位于云峰街道长濂村的高林有庐小区,是一个仿古街区。白墙黛瓦,飞檐翘角的建筑,安静而沉静。这里是文化人聚集的地方,有樟木的清香,也有泥土的芬芳。</p><p class="ql-block">手艺人夏利长,就住在这里。</p><p class="ql-block">这是他的家,也是他的工作室,隔壁屋子里,还有他烧制陶器的电气窑。</p> <p class="ql-block">三十年前,18岁的少年,接触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找份稳定的工作,是大部分人的选择。夏利长在亲戚的介绍下,到了一个陶瓷工艺厂里,学习做黑陶。</p><p class="ql-block">这一干,就是18年。</p><p class="ql-block">人的一生有很多际遇巧合,初衷不过是找一份赖以谋生的职业,却成了一生事业的开始。</p><p class="ql-block">18年,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一步一个脚印干到车间主任,凭着自己超强的领悟力和对这份工作天然的热爱,获得了领导的器重和比同事高出近一倍的薪酬。他却提出了辞职。</p><p class="ql-block">那是2012年。</p><p class="ql-block">在这个行业浸淫十多年,夏利长对陶有了自己的理解。</p><p class="ql-block">那时的黑陶,工艺仍处于复苏阶段,产品只能作为艺术品摆放陈列,不能用于生活中使用,哪怕只是简单的泡茶都不行。而他认为,只赋予器物观赏的价值,而没有应用的功能,是没有生命力的。</p> <p class="ql-block">辞职,意味着新的开始。</p><p class="ql-block">他不是从零开始,却也可以说是从零开始。</p><p class="ql-block">不是从零开始,是他的专业能力已经有了相当扎实的基础,以及他独有的对陶的认知。而从零开始,是他从此走上一条全新的探索之路。</p><p class="ql-block">那时,他立志一定要用遂昌本地的泥土做出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陶器。</p><p class="ql-block">辞职前,他曾经遍访遂昌的同行,了解遂昌的陶器历史,寻求他想要的结果。但是很遗憾,他了解到的结果是,遂昌的泥土,以前烧制的都是诸如水缸、钵头等粗陶,工艺粗放简单,而且大部分会渗水。</p><p class="ql-block">但是,夏利长坚持认为,1997年遂昌好川出土的多件文物,是遂昌泥土必然可以烧制出精美陶器的佐证。</p><p class="ql-block">他要去寻找,去研究,让遂昌的泥土在他的炉火中涅槃重生。</p><p class="ql-block">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 <p class="ql-block">他做了两件事。</p><p class="ql-block">这些年,他始终有一个心愿。陶器是遂昌四千年好川文化的见证者,可以说是遂昌源远流长的在地文化,他希望能够经由他们这些手艺人,让更多的人接触陶器、了解陶器。</p><p class="ql-block">他的想法得到了遂昌育才小学领导的大力支持。</p><p class="ql-block">他成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工作室,就在遂昌育才小学的旁边。他给自己的工作室取名叫“夏陶”,每周,他给育才小学的孩子们上手工课,教孩子们配料、拉胚、调色、上粙,给孩子们讲陶器的知识。从来没有当过老师的他,面对叽叽喳喳的几十个孩子,充分激发了骨子里的好学钻研精神,一边自己琢磨方法,一边去其他老师的课上旁听,学习教学技巧。慢慢的,他的课上得越来越得心应手,孩子们也越来越有兴趣,有时一周要上二十堂课,他却乐在其中。</p><p class="ql-block">他说,传承遂昌本土文化,个人的力量虽小,但是有学校的支持,有孩子们的参与,就后继有人。</p><p class="ql-block">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眼里有光。</p> <p class="ql-block">教孩子的同时,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p><p class="ql-block">辞职后,他始终在苦苦寻找合适的泥土,以及如何用遂昌的泥土烧制出他心目中理想的陶器的方法。</p><p class="ql-block">翻山越岭,百转千回,旁人眼中再寻常不过的泥土,是他的宝贝。</p><p class="ql-block">去过他工作室的人,或者陪孩子上手工课的家长们,都知道他的梦想,经常有人给他带遂昌各地的泥土,让他做试验。</p> <p class="ql-block">终究是工夫不负有心人。</p><p class="ql-block">千百次的寻找,千百次的试验,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一个偶然的机会,一捧家长带来的泥,符合了他的所有要求。他用这坨泥土,烧制出了一个小小的挂件。这个挂件的出窑,既令他和妻子惊艳,更是给了他莫大的信心,成了他坚持下来的动力。</p><p class="ql-block">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又是无数次的试验之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成功地用湖山的观音土,烧制出了可以泡茶的紫砂杯!</p><p class="ql-block">从此,他更加痴迷地在这条路上行走,发现了湖山的泥土可以独立烧制之后,他又把目光转向了云峰的白墡泥,这次,他不仅成功了,还发现白墡泥有着更为神奇的功效,用白墡泥做的壶,煮泡出来的茶,更加清甜甘冽。</p> <p class="ql-block">慢慢的,遂昌的泥土在他手里越来越收放自如,他们之间似乎有了某种默契,他听懂了泥土的低语,越来越接近自己最初的目标。</p><p class="ql-block">他以遂昌风炉为样本,按自己的审美设计器型,烧制出了节炭炉,一炉木炭可以烹煮半天,实现了节能与美观的双重功能。他又将目光投向生活的方方面面,烧制出了炖锅、火锅等各种常用器具。</p> <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他在美学上的标准,也在一年年提升。他的妻子鲍美萍长于雕刻,夫妻俩珠联璧合,创作出各种各样的器形,柴烧、电烧、气烧的作品各各不同,粙色上,既有朴拙本色的,又有琳琅幻彩的,令他的工作室满目生辉。</p> <p class="ql-block">2013年,他将自己烧制的陶器送到权威机构进行专业鉴定。鉴定结果显示,所有的成份不仅符合国家标准,甚至有所超越,透气性更好,更健康,更环保。 </p><p class="ql-block">他用自己的热爱与执着,赋予了这些器物生命,它们,是会呼吸的,也是会与时间对话的。</p><p class="ql-block">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遂昌的泥土,在他的手里蜕变成一件件既实用又美观的艺术品。</p><p class="ql-block">这些年,夏陶渐渐被人知道,被人熟悉,产品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夏利长本人也被推荐为县政协委员,先后获得丽水市级工艺美术大师,遂昌黑陶大师、陶瓷制品生产高级技师等荣誉称号,多件作品被省市级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而他仍孜孜不倦地行走在梦想的路上。 </p><p class="ql-block">夏利长的家和夏陶工作室,在遂昌高林有庐小区。高林,是村子的土名,“有庐”则出自《诗经》之“中田有庐”,高林有庐,意即在高林有个房屋。用夏利长自己的话说,他不仅在高林有庐,更是在高林有“炉”。散发着家乡气息的泥土,是他的精神原乡。他和他的妻子,以一对认真做手艺的手艺人姿态,在家园中,日日夜夜,守护着心中的炉火,就像守护着自己的孩子。</p><p class="ql-block">弥足珍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