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广州新四军研究会一分会新春团拜时,徐虹大姐为大家讲新四军老照片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枫叶秋时红,人间重晚情!她每年都用家中保存老照片制作一份台历,既记录历史,赠送友人,也可以常常看到熟悉的爸爸妈妈伯伯阿姨兄弟姐妹的身影,还可以不断锻炼大脑的复忆功能,老照片就是老年大脑的润滑修补剂,缓衰迟退复葱笼!</p> <p class="ql-block">故事就从这张徐大姐来到人间的第一张小照片讲起吧!</p><p class="ql-block">这是徐虹大姐婴儿时期的唯一一张照片,在抗日战争的新四军缺医少药,缺少物质的环境下,能够有这么一张照片,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她说: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告诉我,我是在江苏苏北宝应新四军军区四分区苏中行政公署出生的,是由新四军四分区司令员季方伯伯的爱人钱讷仁军医接生的,我是在战争年代新四军后期解放区里出生的孩子,大一点会坐时,拍下了这张弥足珍贵的幼时照片。</p><p class="ql-block">百万雄师过大江,南京解放,我们家到了南京,上户口时,派出所将我出生月期错登记为1945年9月20日出生。徐大姐说:“此事我并不知道,我一直使用的是1945年9月20日出生的日期。军人证、身份证都是用1945年。因为妈妈以前从来没有对我说过派出所登记错的事,直到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广州日报、老年报刊登了我父母抗战任东南晨报、江海报任职的历史及照片,钱季明大姐因这𠆤线索找到我,后来又告诉我:’你应该是1944年在宝应出生,是我妈妈接生的,你应该是1944年出生的’。我去问我母亲,她说我的确是1944年出生的,她才告诉我在南京上户口时弄错的经过,以前我妈妈从未对我说过我是1944年出生的,她可能被派出所弄烦了,差一年就将错就错了,直到2015年我才知道我是1944年出生的。”</p><p class="ql-block">从资料上看,1944年7月10日钱讷仁随季方移居苏中行署,此时苏中行署移驻宝应安丰区太晋镇祁吉村,钱讷仁时任医务室主任,两个月后的9月20日小徐虹由钱妈妈亲手接到了人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很特别,他们都姓钱,亲如两人姐妹,但是两家人。</p><p class="ql-block">新四军中文化人比较多,文化素质比较开明。当时,新四军内流行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为了提高军内妇女的地位,出生孩子,男孩跟爸爸姓,女孩可以跟妈妈姓,但也没有强行规定,很多女孩还是跟着爸爸姓,我就是跟了爸爸的姓。有一些就跟了妈妈姓,例如季方伯伯的女儿就跟了妈妈姓,叫钱季明,陈同生伯伯的女儿是在季方家里长大的,就跟了钱讷仁的姓,叫钱季鲁,也叫钱讷仁妈妈。这既是战争的环境,也是新四军中的新风气,后来影响也溢出了社会!</p><p class="ql-block">我的名字叫“虹”,是爸爸妈妈为了纪念他们相识的那座桥的名字而起的,由此也可见,在新四军中苏中苏北地区的文化人,在生活中给孩子们起名字往往都是比较有文化涵养,有父母对孩子的寄托,非常浪漫和深远!</p> <p class="ql-block">这是有一天,在淮阴新四军苏皖边区政府门口,<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从大门走出来玩,正好碰到</span>新四军的干部在合影,我是政府院里少有的孩子,一位新四军叔叔就将我抱住,一起合了影。那𠆤战争年代布匹奇缺,我穿的是妈妈用他们旧军装改做的衣服。</p> <p class="ql-block">这是徐虹大姐童年时期的一张照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四军主力已北上山东以后,我父亲徐铭延和李俊民伯伯等留在苏中没有走,当时的口号是“留在原地坚持斗争”。这张照片</span>是新四军联抗副司令员李俊民伯伯的儿子李卜森告诉我,拍照地点在泰州光孝寺新四军苏北行政公署文教处门口。我们那时没有玩具,就到光孝寺庙里去寻找小泥菩萨当玩具玩。</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我父亲徐铭延任新四军《江海报》第一任总编辑及社长时与刚加入《江海报》的编辑鞠盛的合影,左边穿军装的就是我父亲徐铭延。</p> <p class="ql-block">《江海报》是由《东南晨报》改名而来。当时,新四军没有印刷机,出版报纸是刻钢板油印。新四军为了扩大敌后的宣传,在国共第二次合作时,要求国民党支援印刷机,国民党就将已落在敌后难以搬迁的《东南晨报》连人带机器作为顺水人情整个都交给了新四军。1940年新四军派我父亲去掘港进行接管,并任命为《东南晨报》的总编辑兼经理(当时社长称经理)。之后,《东南晨报》的名字一直使用到1941年12月31日,1942年1月1日报纸正式改名为《江海报》,我父亲继续担任《江海报》的总编辑兼社长。</p> <p class="ql-block">《江海报》名字是由苏中军区政治部主任陈同生伯伯起的名,《江海报》报头的三𠆤字由父亲徐延铭书写。这两份《江海报》报刊原件,现保存在南京档案馆。</p> <p class="ql-block">母亲夏溶,1935年12月9日参加一二. 九抗日运动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母亲夏溶1941年参加新四军,任《东南晨报》记者时的照片。</p> 徐 虹 <p class="ql-block">1963年,徐虹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生,因常年受从事记者编辑工作父母的影响和熏陶,她早早就想好了上大学要报考文学专业,文科类各考试科目都已经复习完了,以她当时优秀成绩,进入国内名牌大学几乎毫无悬念。</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关键节点上,她爸爸对她说:“为人民、为国家、为军队做点实事,去学医,当医生,救死扶伤!现在国家正非常需要这样的人才!”她一番思索,听从了爸爸的话,仅用1个多月复习,就以全省前几的好成绩考上军医大学,就读医学专业,从此开始了近50年的从医生涯。</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1963年刚刚进入第四军医大学拍的,穿的还是五四式军装。</p> <p class="ql-block">我考大学为什么要上第四军医大学?</p><p class="ql-block">因为,那时全军技术院校,列入全国重点大学的只有二所,一个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再一个就是第四军医大学。1959年8月和1960年10月,第四军医大学两次被列为全国、全军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很高。那时,在干部子女中流行一句话,男的要上哈军工,女的要上四军医大学。我就报考了第四军医大学。</p> <p class="ql-block">第四军医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41年的八路军晋西北军区卫生学校,1948年11月进驻西安,先后更名为西北军区人民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学院。1952年10月,奉中央军委命令,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1952年12月,南京第五军医大学迁到西安,1954年与第四军医大学合并成立新的第四军医大学。(原第五军医大学前身是南京原国民党中央医学院,里面的医教人员基本是国外回来的,医教力量特别强。蒋介石败逃台湾时,曾准备了几架飞机准备将中央医学院医教人员送到台湾,可是他们都不走,就在南京等待解放军解放,要为解放军工作,之后成立了第五军医大学)。</p> <p class="ql-block">徐虹大姐现在已经退休,之前是原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的眼科教授、主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眼肌屈光常委兼负责人之一,广东省视光学会理事、斜弱视专业委员会顾问,广东省斜视弱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擅长眼肌、斜视矫正、儿童弱视、屈光不正、视疲劳、眼球震颤的诊断与治疗及眼部整形手术。撰写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多次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奖、全军医疗成果奖及教学优秀奖。</p> <p class="ql-block">她从医多年,治疗病例不计其数。印象最深的病例是接诊过一个不到9岁、眼睛外斜小女孩。女孩在上海做了手术后,效果不理想,变成内上斜,看了很多医生都束手无策,全家人都犯愁。几番辗转,到广州找到徐教授,这是他们家的最后希望。经过精细检查与诊断,最终徐教授<span style="font-size:18px;">接下了这个多个专家丢手的“烫手的山芋”,成功地</span>给小女孩做了眼睛调正手术,小女孩父母千恩万谢,徐教授亦成了她家的恩人。</p><p class="ql-block">徐虹教授现在已年近80岁,每个星期仍出诊一天,为社会上疑难杂症的眼科病人看病治疗。</p> 小女孩的眼睛-补记 <p class="ql-block">⬆️大家十分关心上面说到眼患的女孩后来怎么样了?</p><p class="ql-block">现在经过徐教授的补充资料,再次告诉大家:她是来自上饶的,女孩原患左眼外斜视,她父亲带她去了上海,找看眼效果最好的某大医院就医,做了外斜矫正术。手术后左眼的眼位不仅没有纠正,还做成了内斜上斜视,比手术前还难看。他父亲央求手术医生能不能重新再做,医生不肯,说就是这样了!</p><p class="ql-block">看着孩子的眼睛这个样子,父母的心是疼啊!可又有哪一个父亲能忍心放弃,让自己的孩子小小的年纪,就带着这样眼疾走向社会?这可是一辈子的事,关系到她的一生学习、工作、生活!</p><p class="ql-block">然而,他父亲不死心地在上海找遍了其他大医院,结果却没有人肯再接手这个“烫手山芋”了。无奈之下,他又辗转来到了广州,同样也没人肯接手。内行的医生说,做二道手术是很麻烦的,又是眼科,难度很大!后来,多方打听后,有好心人给他们介绍找到了徐虹教授。一丝的希望,百般的期待!经过徐教授初步检查,小女孩内上斜的眼不仅影响外观,也因为眼位不平衡,只能用一只眼晴视物,更加影响双眼视功能,看东西没有立体视觉,十分影响今后的学习和从事精细的工作,对生活也有影响!</p> <p class="ql-block">这是术前,徐教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进手术室时给她照的术前相,左眼又高又向内。</p><p class="ql-block">照片里的小女孩眼睛里含着泪花,满眼的期待!徐教授医者仁心,毫不犹豫接下了这个别的医院认为非常麻烦的“烫手山芋”。</p> <p class="ql-block">徐教授给她做了内斜、上斜矫正术,左眼位已正位。结果,手术后效果很好,家人父母很满意,小女孩也很高兴!</p> <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13日,小女孩再次来到徐教授跟前复查,可以清晰的看到,她的眼位依旧保持正位。看照片,小女孩长大了,也长漂亮了,她可以大胆的照镜子,可以勇敢地面对社会,会拥有一个幸福的未来人生!应该说她很幸运,找到了徐教授,也因为徐教授是新四军妈妈接生的后代,她的身上留着新四军老一辈教育的红色基因,又是在红色教育下成长的仁心仁术医务工作者!🌹🌹🌹</p> 其他几个医案 <p class="ql-block">徐教授擅长眼肌斜视中的手术。她说:这需要勤奋学习研究打好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例如对眼球肌肉的功能要十分清楚 ,哪条肌肉出了问题会带来什么后果,出现什么样的代偿头位,尤其管上、下功能的垂直肌肉,每条肌肉有三种功能,出了问题视物时头,面、下巴都会出现代偿位置,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诊断错了做错了肌肉不仅原有的代偿头位纠正不了还出现因做错了的肌肉出现新的眼位不正常。</p><p class="ql-block">她经常在查房时要求年轻医生踏实地学好基础知识,首先要对病情诊断正确,现在有些医生不注重掌握基本知识,只热衷于开刀做手术,这就难免会出现不良后果。</p> <p class="ql-block">这个案例是江门一个小女孩,她是左眼下直肌出了问题,摆出的代偿头位是头向右歪,面朝左收下颌,结果一家大医院的医生诊断为左眼上直肌出了问题,做了上直肌手术,术后代偿头位没变,病患没有得到纠正。之后,家人找了好些医院也没有人肯接手。最后经人介绍,她父母来找到徐教授。经检查,徐教授发现之前做手术的医生诊断错了,做错了手术。</p> <p class="ql-block">徐教授重新做了手术,代偿头位马上消失,但之前做错手术的后遗症又马上表现出来,左眼位变高了。</p> <p class="ql-block">徐教授又将左眼位做下来,调至正位。患者小姑娘的眼睛和颈部终于恢复了正常,你看,她是不是变得好看多了!</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一个案例。这位姑娘患眼球震颤,看下方时眼球不震,她从小看东西就是这样需要抬头,眼睛向下才能视物。很明显,这个病患一直影响着她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所以才来找医生看看能否帮助她,改变不抬头视物。</p> <p class="ql-block">进行了矫正手术后,她的视物恢复到正常姿态!这些照片,可以让大家看到这些手术的效果,还有很多照片就不赘发了。</p> <p class="ql-block">前几年,珠江边有个施工地的高架子倒下,死了些工人。有一名工人幸运存活,但有一条支配右眼外直肌的外展神经砸坏了,右眼不能向右转动,看东西复视两眼不协调,一个东西看成两个,十分痛苦!他也是看了很多医院,认为右眼外展神经已被砸坏了,无法使右眼恢复向右运动,判定无法治了,没有一间医院眼科愿意接受给他治疗,后来也是辗转找到徐教授。徐教授就设法找别的肌肉帮忙,将右眼上直肌、下直肌各分二分之一,绑到外直肌,借助这二条肌肉运动,徐教授将此手术起了个新的名,叫肌肉联扎术。这个伤员治疗之后出院拿了工伤的赔偿金,回河南老家去做生意了。</p> <p class="ql-block">之后,他从河南来过几次复查,拍下了右眼做了双上、下直肌各二分之一与外直肌联扎术后,右眼可以外展向外运动的复查照片。上图的左图是手术后复查眼位正位(术前因右眼向外的肌肉神经摔坏了,向内的肌肉就显得力量强,眼位有点内斜。)右上图是术后右眼恢复正常可以向右转动,与未受伤的左眼达到一致。右下图是左眼向左运动正常。</p> 文中人物的附介 <p class="ql-block">季方(1890~1987),字正成,江苏海门人。全国政协前副主席、新四军老战士、中国农工民主党名誉主席。曾任通州师范学校教习等职。建国后,历任交通部副部长、江苏省副省长等职。</p><p class="ql-block">季方早年就学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讨袁战争。1921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4年到广州黄埔军校任特别官佐,曾参加东征和讨伐陈炯明之役。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组织科长,第二十二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第一师政治部主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军事指挥教导营营长,第四军教导团参谋长。1928年春在上海与谭平山等酝酿成立新党。1930年8月,参加邓演达创建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农工民主党前身),任中央干部会干事,负责总务、联络、军事方面的工作。1931年邓演达被害后,到北平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各省市联合办事处”,继续进行反蒋反帝斗争。1933年11月参加“福建事变”,任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谋。1934年夏,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后被保释。</p><p class="ql-block">1938年参加“华东武装抗日自卫委员会”的活动,联络和组织江苏地方武装抗日。1939年任国民党战地党政委员会少将指导员,南通专区指挥部指挥,组织和推动长江以北各派军队联合抗日。1940年进入苏中抗日根据地,任新四军苏中第四军分区司令员,苏中行政公署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苏皖边区政府副主席。1947年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48年任华东军区解放军军官教导总团团长。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政务院交通部副部长,江苏省副省长。1951年12月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执行局委员兼中央副秘书长。1958年起,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代理主席、主席。1978年2月至1987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87年1月,任农工民主党中央名誉主席。并被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一、二、三届中央委员等。</p><p class="ql-block">1987 年12 月17 日,季方伯伯因病在北京逝世。</p> <p class="ql-block">她不是伟人,也不是圣人,她是中国共产党的普通党员,一个热爱人民的新四军医生,人们至今怀念她。她是上海同德医学院妇孺产科毕业,是季方的夫人。</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她在新四军中从事医务护理工作,用精湛的医术和满腔热忱“救死扶伤”,救护了一大批伤病员和患病百姓,特别在妇幼卫生保健中贡献突出,救治了若干难产妇与重症患儿。新四军和根据地出生的孩子便是钱讷仁接生的。</p> <p class="ql-block">钱讷仁(1901—1995),原名钱瑞芳,海门三阳人。1938年,季方以钱讷仁在上海静安寺愚园路开设的妇儿产科诊所作掩护,从事抗日情报和对国民党杂牌部队的斡旋工作。黄桥决战后,1940年10月,季方在掘港主持召开通如海启地区国民党党政军联席会议,成立苏四区抗日游击指挥部,季方任总指挥。钱讷仁携2岁女儿季明随到掘港,任苏四区游击指挥部军医处主任。她是产儿妇科医生,为了战争需要,她内外科全干。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p><p class="ql-block">1942年1月2日,在南通五总丁家乡苏中四分区专员公署,由苏中四地委书记向明和副书记钟民介绍,钱讷仁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夏,钱讷仁随季方一起到淮南黄花塘新四军军部学习,任华中局总门诊部医务主任。</p><p class="ql-block">1944年7月10日,钱讷仁随季方移居苏中行署。此时,苏中行署移驻宝应安丰区太晋镇祁吉村,钱讷仁时任医务室主任。徐虹大姐应该就是在此之后至年底前出生的。</p> <p class="ql-block">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收藏着一份珍贵的国家二级文物,是一份1944年钱讷仁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一师直属队总门部主任兼产妇科专门医师的委任状。委任状中的“纳”为当年笔误,因是历史原件,无法修改,遗憾!</p><p class="ql-block">讷仁,是季方同志为她提的“号”,取意“仁而不言”。她参加革命后,就一直以“讷仁”为名。她早年就读于上海同德医学院妇孺产科系,1943年初秋,随季方到安徽淮南黄花塘新四军军部学习,之后任新四军第一师直属队总门诊部主任兼产妇科专门医师。</p><p class="ql-block">1946年11月,苏皖边区非战斗人员已胜利北撤到山东临沂。黄河大队决定将医务人员分为4个小组,疏散在沂水荆山区和夏蔚区及马家崖。为了部队和地方培养更多的医务人员,她当时办了一个培训班,听者云集,老乡们也搬着板凳来听。1947年1月,蒋介石对山东发起重点进攻。2月,黄河大队向冀南作突围性转移,钱讷仁妈妈负责“产妇队”暨重伤病员。她上午门诊,下午略微休息,傍晚行军。天寒地冻,过铁路,渡黄河,走沙滩,靠着一辆缴获日本鬼子较为矮小的男式自行车,横梁上挂卫生包,后架上带人或驮物,迈着一双小脚跑前跑后照顾大家。半夜宿营,她却常常要去接生孩子!当产妇队抵冀南故城响沟村时,一共走了将近两个月,行军路上,钱讷仁妈妈共接生了32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差不多隔天一个!</p> <p class="ql-block">1947年10月,钱讷仁调华东解放军军官教导总团,任卫生处医务主任。她自觉执行党的政策,对俘虏一视同仁,精心救治护理,使他们深受感动,对他们转变立场起了很好的作用。1948年华东军区授予钱讷仁“南丁格尔”称号。</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钱讷仁因听力障碍,转而从事幼教工作,被评为特等模范、优秀工作者、优秀教养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p><p class="ql-block">1965年1月离休。1995年1月去世,终年94岁。</p> <p class="ql-block">陈同生(1906—1968),湖南零陵人,1906年7月生于湖南常德。1岁随祖父迁入四川省营山县。1918年8月至1920年7月就读于营山县县立高等学堂,学习科学文化并接受民主思想。1920年8月至1924年5月入营山县县立中学读书。因参与反对苟捐杂税运动,地方军阀令学校当局开除其学籍并追究其革命行为。陈同生逃到成都避难,从此远离家乡,走上革命道路。</p><p class="ql-block">1926年到重庆就读中法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后到成都从事新闻工作。1937年8月任南京《金陵日报》社社长兼总编。后历任青年记者学会南方办事处主任、《导报》主笔。</p><p class="ql-block">1939年9月,江苏省委派陈同生到江南抗日游击区根据地苏常太一带参加武装斗争,出任江南抗日义勇军指挥部秘书长。1940年,陈毅率部开辟江北抗日根据地。陈同生随军到江北任苏北纵队(即挺进纵队)政治部副主任。为了孤立反共的韩德勤部队,对地方武装展开统战工作,陈同生奉命到泰州与李明扬、李长江(二李)谈判,计议共同抗日。陈同生到泰州后,二李的部下密谋杀害他,将其软禁在招待所。直到新四军在郭村战斗中获胜,二李看到了新四军的威力,未敢加害陈同生,并设宴道歉将其送回。《东进序曲》电影既以此故事拍片。后历任江南抗日义勇军指挥部秘书长,东进纵队、苏北支队政治部副主任,苏中东南行署主任,华中建设大学文教系主任,华中分局敌工部部长,华中、华东军区联络部部长等职。</p><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起,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南京市人民政府秘书长,中共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华东局统战部副部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副秘书长。1955—1962年,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1962年7月—1966年,任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部长。1962年7月起,任上海市政协第三、四届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68年1月26日含冤去世,1978年7月平反昭雪。著有《不倒的红旗》一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62年,</span>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进序曲》</span>,讲述新四军与日、伪、顽等各种政治力量所展开的政治和军事两条战线斗争,东进抗日一段历史故事。<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四军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黄秉光(</span>李炎饰演)前往敌穴,<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身正气,胸有韬略,从容镇定,</span>舌战日伪顽群魔,驳斥了敌人的种种谬论。黄秉光的原型就是陈同生。该片主题曲《新四军军歌》更由此响彻大江南北。</p> <p class="ql-block">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为军队服务!国家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就干什么!学,要精益求精,成为医学专家。既然选了,干,就要做到最好,做出成绩!这是徐虹教授的信念。新四军,为人民,不收礼,不计名,不计利!接我出生的钱讷仁就是这么做的!这是新四军父母一辈的谆谆教诲。父母恩,永难忘,望星空,遥寄相思情,作为新四军后人,可以告慰,女儿未负初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