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徽州文化游(上)

东流FCL

<p class="ql-block">徽州地处安徽南部,东临浙江,南濒江西,古称新安郡。唐肃宗时改名歙州,宋徽宗时易名为徽州,辖今安徽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江西婺源县,州府设在歙县城内,故徽州有“一府六县”之称。虽1934年把婺源县划归江西省管辖,虽1987年因成立黄山市,将绩溪县划归宣城地区,但古徽州的文化命脉始终一脉相承,它钟灵毓秀,古迹遍布,文风昌盛,吸引着无数游客欣然前往。</p><p class="ql-block">去年金秋,我们又游徽州。</p> <p class="ql-block">一、徽州古城</p><p class="ql-block">歙县始建于秦,筑城于隋,自宋后,徽州这一地名被沿用800多年,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p><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峰秀水绕,美丽的自然风光与浓郁的人文景观浑然一体。徽州古城有许多景点,主要包括瓮城、南谯楼、古城墙、徽州府衙、东谯楼、许国石坊、徽园、陶行知纪念馆、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等。</p> <p class="ql-block">徽州府署(尚未开放)</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许国石坊。</p><p class="ql-block">许国,明嘉靖年间进士,做过高官,万历十二年,因云南平叛决策有功,晋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赐建牌坊。</p><p class="ql-block">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角牌楼,八柱,口字形平面,南北长11.56米,东西宽6.77米,通高11.50米。南、北二面作二柱三楼式,东、西二面作四柱三楼冲天柱式,结构稳固,造型丰满,图案典雅,刀法娴熟,是徽州石牌坊中最杰出的代表,综合体现了石坊建造技艺的最高水平。它当街高耸,气势不凡。</p> <p class="ql-block">陶行知纪念馆。</p><p class="ql-block">陶行知,歙县人,近现代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者。他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创办了举世闻名的南京晓庄学校,上海山海工学团和重庆育才学校,为国家民族培养了大批人才。</p><p class="ql-block">1946年,陶行知因突发脑溢血猝然离世,毛泽东、朱德、宋庆龄、何香凝、郭沫若等纷纷挥笔题词,深表悼念。</p><p class="ql-block">此后,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励了我国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p> <p class="ql-block">黄宾虹纪念馆。</p><p class="ql-block">黄宾虹,歙县人,中国近代山水画杰出代表,诗人、书法家、篆刻家。1955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以“南黄北齐”卓立于全国画坛。</p> <p class="ql-block">二、宏村 塔川村 呈坎村 </p><p class="ql-block">徽州人杰地灵,古村落何其多,何其奇。略举三例。</p> <p class="ql-block">1、宏村的来龙去脉。</p><p class="ql-block">宏村位于黟县东北部,距黟县县城10公里。本人第二次去宏村,首次去时就听说:宏村似一头牛形状的村落,总感觉懵懵然,缺乏概貌。这次前往方知古人在五百年前,便根据“牛”的形象设计了整个村落的布局,即“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牛腿屋为身,凿湖作牛肚,引泉为牛肠”。</p> <p class="ql-block">宏村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宏村牛形村落的“牛角”</p> <p class="ql-block">古银杏,树龄500年。</p> <p class="ql-block">古红杨树,树龄500年。</p> <p class="ql-block">其实,宏村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汪氏在当地雷岗山下聚族而居,取名宏村,起初仅13间屋。汪氏祖先有人精通风水 ,认定此处为风水宝地,之后,筚路蓝缕,谋求生存待发。然因生存客观环境差,又屡遭火灾,发展迟缓。至15世纪,笃信风水的汪氏家族,三聘休宁海阳的风水先生何可达来宏村视察地势。何可达走遍宏村远近山川,反复细察山脉、河流的走势,前后花了好几年时间,最终认为宏村的地理风水形同一卧牛形,随之,按卧牛形着手宏村的总体规划。</p> <p class="ql-block">宏村民居</p> <p class="ql-block">明永乐年间,汪氏家族的汪辛,时任山西粮运主簿,资助家乡建设牛形村落,捐工程款白银一万两。从此,宏村建设按设计规划稳步展开。</p><p class="ql-block">首先,宏村的祖先将村中一泓清泉扩掘成半月形水塘,作为“牛胃”。其次,开凿一道400余米长的水圳(沟)作为“牛肠”,引村西河中之水,南转东出,形成九曲十八弯。然后,又在村西虞山溪上建四座木桥,作为“牛脚”。再加之村口的两颗古树,从高空俯瞰,整个村落宛若一头斜卧在山前溪边休憩的青牛。说来也是,可能是地理风水的超然作用,也可能是老天特别眷顾,沿着“牛胃”“牛肠”,汪氏房屋渐多,人丁兴旺起来。</p> <p class="ql-block">村中心半月形的月沼——“牛胃”</p> <p class="ql-block">四百多米长的水圳(水沟),九曲十八弯,活水流过家家户户——“牛肠”。</p> <p class="ql-block">若干年后,有人认为,牛是反刍动物,不只有一个胃,故再请风水先生。依据风水先生指点,将村落南面百亩良田开掘成为南湖,作为另一个“牛胃”。因黟县古人往往将胃与肚视为一个概念,所以南湖又被称为“牛肚”。当然,宏村的建造非一朝一夕,前前后后经历了180余年,“牛形村落”的建设方大功告成。</p><p class="ql-block">宏村,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百亩良田开凿而成的南湖——“牛肚”。</p> <p class="ql-block">湖对岸的南湖书院</p> <p class="ql-block">2、塔川,山谷中错落有致的古村落。</p><p class="ql-block">塔川村,距宏村东侧仅两公里。村口数颗樟树、榧树、枫树历经数百年,古老粗壮,巍然耸立。当你穿过古树林,沿溪边石阶而上,漫步村巷,观赏小桥流水,领略徽派建筑独特魅力,感悟山间村民淳朴的生活情趣,不亦悦乎!</p> <p class="ql-block">远观塔川村,整个村落依山坡斜度而建,白墙黛瓦,由低而高,错落别致,形似宝塔,加之一条山溪穿村而过,故名“塔川”。</p><p class="ql-block">从高处看,在茂密的丛林掩映下,塔川村若隐若现,宛如仙境。塔川村及周边坡地多植乌桕树,树大如冠,每到秋天霜降前后,乌桕树由红绿交映到嫣红、灿黄,五彩纷呈,美不胜收。如今,“塔川秋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摄影、美术爱好者及众多游客。</p> <p class="ql-block">3、呈坎,皖南最古老的八卦村。</p><p class="ql-block">呈坎,原名龙溪,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唐朝末年,有罗氏两兄弟,为避乱从江西南昌举家迁此。见此处四面环山,中间一洼地,“纳四水于村中”,如聚宝盆。又见东、西、南、北四面各有两座山峰,八座山峰自然成八卦的八个方位,加之众河流绕村而过,成一个睡倒的“S”形,整个村落仿若一太极图。罗氏祖先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以开百世之基,故合二字命名为“呈坎”。该村名延续至今已有上千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呈坎村罗氏家族出不少名人。据明朝刊印的《罗氏家族》记载,宋、元、明在朝为官者就达110多人。宋代理学家朱熹赞誉“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中的“双贤”,即指与朱熹同时代的罗松、罗愿两兄弟。罗氏两兄弟均官居知州,罗愿还考中进士,后来都成为宋代著名学者和贤达。当年朱熹回徽州扫墓,曾到呈坎村结识此两兄弟,临别时,挥笔写下这副对联,这也为呈坎村留下了千古美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呈坎村现今还保存着唐至明清历代古建筑、古遗址180多处,个中可叙述故事颇多,单游客即将离开呈坎村时,左侧的罗东舒祠中人物和古雅精美的宏大建筑就值得人们去了解和品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罗东舒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如今,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吸引更多游客,呈坎利用自身的优势,在村中广场上拓展了晒秋项目,其规模之大,内容之新颖,颇受游客欢迎,那吸人眼球的惊喜场景,可与婺源篁岭的晒秋媲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