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之标

妮子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潮汕之标</p><p class="ql-block"> 潮汕文化是岭南地区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绵长传统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癸卯初夏,龙川作协一行前到潮汕,近距离感受潮汕文化,深为感慨,谨以此文记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广济桥</p><p class="ql-block"> 广济桥是潮州历史文化的象征,潮汕因桥而胜、而便、而富、而巧、而灵、而美。</p><p class="ql-block"> 潮州人用智慧和努力建造的广济桥,体现了潮州人不屈不挠的性格。它历尽磨难,遭受雷击,长时间被浪啮沙蚀。屡败屡建,屡建屡成。桥与人百折不挠,奋发有为。潮州人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的精神贯穿长虹,为广济桥注入灵魂。潮州人的豪情与广济桥的刚柔并济融为一体,相互见证。</p><p class="ql-block"> 如今,广济桥已成为潮州人的文化图腾,是连接古代先贤自强不息精神和后人品格的丰碑,是古代农耕生活与现代科技文明融为一体的纽带,是潮州现代文化的新地标。广济桥精神气度一脉相承,融入岭南文化精髓,滋养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韩文公祠</p><p class="ql-block"> 韩文公祠是潮州地区重要的文化坐标,为宋代潮州通判陈佐尧创建,元祐五年知州王涤重修,并托苏轼写下了传世名篇《潮州韩文公庙碑》。韩文公祠历代有多次修缮,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光绪十三年,至今韩祠的主体建筑,便是保持了当时的规模和布局。</p><p class="ql-block"> 韩愈治潮只有七八个月,但他驱鳄、延师兴学、兴修水利、选拔人才、赎放奴婢…大大推进了潮汕的文明开化,在潮汕人民心目中树起了崇高的地位,"赢得江山都姓韩"(赵朴初:《访韩文公祠口占》)-﹣韩江、韩山、韩埔、韩渡、韩堤、景韩亭、昌黎路等,并设立韩文公祠,虔诚祭拜。正因为韩愈为潮汕百姓做了很多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潮汕民间编造、传颂着不少他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工夫茶</p><p class="ql-block"> 潮汕工夫茶,潮汕地区一带特有的传统饮茶习俗,潮汕的工夫茶久负盛名,蜚声四海,被尊称为“中国茶道”,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乘着这次活动,顺道到姨妈家做客。一踏进家门,热情的表哥便为我们泡上了工夫茶。三个茶杯摆放在一起像“品”字,其意在品茶、品生活,也有着人品的意思。三个茶杯同时也代表着天、地、人,有着阴阳和合的寓意。表哥娴熟地为三个茶杯斟茶。只见他手执茶壶,顺时针在三杯之间均匀适量的来回斟茶至茶杯八分处,然后把茶碗中剩下的余津需要一点一点地依次点到三个杯子,斟完后汤色、茶量均匀。潮汕人以茶待客,让人感受到主人家一视同仁,处事公平。不仅是生津止渴的饮品,而且是做人处事指导书。潮汕人善于感受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智慧,他们从工夫茶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品茶品人生,从中培养出人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澳大桥</p><p class="ql-block"> 南澳大桥堪称汕头“世纪工程”。“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这是一座承载着世世代代汕头人梦想的大桥,也是广东省内第一座真正意义的跨海大桥。作为广东省唯一海岛县的南澳与陆路交通网相连,彻底摆脱陆岛交通完全依靠轮渡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头船”精神</p><p class="ql-block"> “红头船”是潮汕地区华侨华人远渡重洋拓殖海外的远洋商船,是联通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p><p class="ql-block"> “红头船”上,必有四宝:水布、甜粿、冬瓜、一抔土。</p><p class="ql-block"> 水布一开始的作用是男人外出劳作时用于遮羞围住下身或代替面巾。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总会把一样东西的用途发展到极致,出门打工,几件衣服或零碎用品,用水布一包一结提在手中或甩向肩后背上,就是行李袋。打工归来顺路买东西或下田收发生、番薯时,水布代替筐篮包东西回家。使用铜钱,将钱币用水布一包,折成小长条,往腰间一勒,水布就代替了前袋。它可以用来做头饰、当帽子,搬运重物时做肩垫。甚至后来有人把水布当成武器,还有妇女把水布把小孩斜结在胸前,比正规的背巾还好用。盛夏季节,在村口树荫下乘凉小憩,把水布往地上展开,就是一张草席。正因为水布的无穷妙用,潮汕的百姓家家户户都有,自然而然就成为潮汕标志。潮汕是著名的侨乡,水布还随着“过番”的潮客传至海外,它凝聚了潮汕人刻苦耐劳、勤俭朴素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潮汕“甜粿”,用糯米和红糖搅拌成浆糊,盛放入专用粿帕,放在粿箕上装入蒸笼,用炉火加热蒸熟。在那个年代过番就意味着要一年半载甚至更久才能回来,海上风云难测,而甜粿放凉变硬后一两个月也不会变质,是最好的充饥品。漂泊于海的日子,潮人们以甜粿充饥,每咬一口,都是尝不尽的离情别苦,道不尽的深沉牵绊。甜粿形似满月,寓意团圆,不仅是一种传统美食,更是海内外潮籍乡亲一抹挥之不去的乡愁。如今,旧时人们用来充饥的食物,被人们经过改善,变成了一道美味的食物,潮汕人敢闯敢拼的精神也跟着甜粿传承至今,两者完全融合到了一起,潮人给予了甜粿独特的存在意义,</p><p class="ql-block"> 红头船上,同时会带大冬瓜。大冬瓜有多种用途:既可压舱,又可在缺乏淡水时食用,遇险时又可利用其浮力作救生之用。</p><p class="ql-block"> “捧一把家乡土,泥香入咽喉”一个流落外乡的人,总喜欢带走故乡的一捧土,那捧土,不够种一棵树,也不够栽一朵花,只为想家的时候,拿出来嗅一嗅,就能嗅到妈妈的味道,村庄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根的味道,那是在别的地方,别的大地之上,所闻不到的。泥土带着家乡的味道,抚慰游子的水土不服。</p><p class="ql-block"> 红头船是潮汕人的一个重要象征,代表着中国和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承载着侨胞和祖国的纽带。潮汕人“过番”乘坐的红头船,在长期海上商业贸易活动中创造的丰富而有特色的文化,哺育滋养出来的团结奋进、冒险拼搏、同舟共济、诚信守信的精神,那是是刻在潮汕人血脉中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2023年12月25日《河源乡情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康兆妮,女,乡村教师,文学爱好者,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喜欢阅读,习惯用文字记录生活,代表作有散文《寒风中转动的拨浪鼓》、新诗《向日葵》、格律诗《白云山偶成》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