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南迦巴瓦(二)梁希民

张银生

<p class="ql-block">次日早日起来,立即去房间外面拍照。此时的南迦巴瓦峰,完全笼罩在云雾中。</p><p class="ql-block"> 早饭后,我开始顺着一条小路,迎着南迦巴瓦峰走去。</p><p class="ql-block"> 此时,可以听见雅鲁藏布江的波涛声,距离右侧几百米,小路有铁丝网,不能近距离看江水,只有听着波涛声,感受着三千米高山小路的微微寒风。</p><p class="ql-block"> 走了约一个小时,云开雾散,南迦巴瓦峰露出了全貌,太漂亮了!眼前的景色,比昨天看见得更为真切,震撼,这是我第一次看见七千米以上大山的真容。</p> <p class="ql-block">拍了照片,继续前行。这条路通往前面一个叫达林的村子,据说那里是路的尽头。大约七、八公里。我边走边看,纳闷,为什么路上一个人也没有呢?偶尔有汽车通过,一个小时来回了三个车,两个出来的,一个进去的。</p><p class="ql-block"> 走了两公里多,心里有些紧张,还是想为什么没有一个行人呢?就在此刻,看见一个路牌“山路崎岖,容易迷路,野兽出没,禁止徒步”。</p> <p class="ql-block">我心头一紧,难怪没有行人,原来这里禁止徒步!怎么办啊?往回返吗?不忍心,因为地图显示前面有个“人间仙境”拍摄点,应该可以看到好景色。往前走吗?如果出来个野猪、野狼甚至豹子之类的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纠结一会儿,还是往前走吧,折了一个擀面杖粗细的树枝,一做防身二做拐杖,一旦有了险情,至少可以做武器。尽管如此,依然有些担心。</p> <p class="ql-block">又走不远,看见路边一个斜倒的红色旗子,上面写着“森林防火”字样。干脆,我把这个扛上吧,毕竟是红色,动物们一般都怕红色。旗杆是比拇指粗点的白塑料管,有四、五尺长,我想,一旦有了险情,这个也是武器。水浒传里的双枪将董平的形象跃上了脑海。如果果然有事,说不定会演绎一段“古有双枪将董平大战梁山汉,今有独行客老梁双棍斗豺狼”故事。</p> <p class="ql-block">有了“武器”,担子顿壮,又走了半小时,回头望,碧绿蜿蜒的雅鲁藏布江尽收眼底,两岸褐色的土地褐色的石山把大江拢护得好像是守护神。波涛声更清晰了。返过身来,看南迦巴瓦峰,更加清晰漂亮再细细馆赏时,突然发现,天空的云彩呈现出了以大山为中心的放射状云层!令我想起永和红军东征纪念馆的照片。(注:十几年前永和县在那里新立了一个铜质领袖塑像,剪彩拍照时,天上竟然出现了放射状云彩。)</p> <p class="ql-block">太神奇了,怎么就会形成这样的云呢?似乎是从山的后面喷涌而出的大爆炸,或者是一个巨大的喷泉。我仰望天空,凝视云彩,注目高峰,心里又一番激动。现在的路上就我一个人,这样的景色,此时此刻世界上还有其他人看见吗?是不是老天爷特意为我安排的?知道大山的跟前,有个时刻准备与野兽搏斗的人来朝拜圣山,值得嘉奖一下?</p><p class="ql-block"> 写这段文字的过程中,我还在想同样的一句话“世界上还有谁看见了这个放射状云彩?我是不是世界上的唯一?”</p> <p class="ql-block">这条路一直慢上坡,累了,坐下休息一会儿,顺便又查了一会儿资料。南迦巴瓦峰南坡地区是墨脱县所在地。墨脱境内的巴昔卡,离这里距离不足200公里。这里是中国具有最完整山地垂直植被带谱的唯一山地,被许多生物学家誉为“植被类型的天然博物馆”“山地生物资源的基因库”。南迦巴瓦峰南坡1100米以下的低海拔河谷属低山热带雨林带。500米以下是常绿雨林;500米以上是半常绿雨林。生长着省藤、桄榔、鱼尾蔡、倪藤等许多热带植物,颇似云南西双版纳风光。1100~2400米之间是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由刺栲、薄片稠、墨脱青冈等壳斗科植物为主,还有香樟、楠木、木荷、含笑、木莲等许多珍贵树木。在2400~2800米之间是由云南铁杉组成的山坡暖温带针叶林带。著名的云南铁杉,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乔木,高可达80米,直径达2~3米,木质坚硬、材质良好。 2800~4000米为寒带暗针叶林带,苍山冷杉、墨脱冷杉是建群树种;林下各种乔状杜鹃盘折曲卧,地表密布着厚厚的苔藓,别有情趣。在4000米以上即进入寒带灌丛草甸带。这里宛如一座百花盛开的山顶花园,各色杜鹃争奇斗艳,这一簇簇颜色各异的花好像将山坡泼上了黄、绿、红、粉等各种色彩。在繁茂的杜鹃丛间,点缀着报春、点地梅、绿绒蒿、委陵菜、驴蹄草、毛莨、银莲花等各色精巧的花朵。</p> <p class="ql-block">抬头细细观看雪山,果然如介绍说的,从上到下,依次是雪山、裸露苔藓类植被、针叶林植被、小阔叶林、大阔叶林、桃树林、灌木丛、各种各样的小草、荆棘,远处还有一片一片的人工种植的梯田,绿油油的,应该是冬小麦。这么多不同地带的植物,在同一区域,真是太神奇了。</p> <p class="ql-block">资料上的话很专业,说,南迦巴瓦峰地区是中国——喜马拉雅、印度——马来,中国——日本等几个种植物区系成分混杂交汇之处,区系组成相当复杂。这是一个在高原隆升中由东亚植物区系发生演变形成的年轻植物群。在南坡热带地区,古热带的印度海拔2200米的杜鹃花——马来成分占有优势,这里良好的地形、气候条件,使其在第四纪冰期中免受其难,区系中保留有许多的古代植物如木本蕨类——树蕨、双扇蕨以及穗花杉、水青树、罗汉松等。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峡谷水汽通道,还造成了本区植物许多奇特的地理分布现象。在喜马拉雅北坡的易贡、通麦等通道附近地区,致使许多南坡的植物如姜花、通麦栎、西藏柏木、水青树、铁杉等沿通道分布到这里,而在南坡一些地区,则出现了仅在北坡生长的高山松、高山栎等植物。</p> <p class="ql-block">这些专业的描述,对外行来说比较烧脑。按我的粗浅理解,该地区完整的植被垂直带的组成及其植物区系种类的丰富性和其奇特的地理分布现象,在国内外罕见,在植物学研究中具有重大的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