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三贤祠

果子花开

<p class="ql-block">在厚重的中华历史长河中,从来不缺志士能人,文臣武将,他们文能治国,武可安邦,文武双全也是大有人在。远的不说,齐鲁大地,辛弃疾不但是豪放词代表人物,更是万军之中取敌人上将首级的一名将领。</p><p class="ql-block">青州三贤祠坐落在青州城的西门,里面供奉着北宋时期三个知青州的知州,范仲淹、欧阳修、富弼,他们都以自己的伟绩在这片土地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鞠躬尽瘁在庙堂,云山苍苍江水泱。</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划粥割齑清贫道,进退江湖皆荣光。</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拙句敬范文正公</b></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范文正公祠</font></b></h1> 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邠(bīn)州(今陕西彬县),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才高志远,为官清廉,深得百姓爱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语文课本上我们都学过他的名篇《岳阳楼记》,全文融记叙、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动静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为杂记中的创新。文中规劝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中心思想更是为千古名句。当年我们都是要求全文背诵的,现在练字之余,《岳阳楼记》也是不少书家必写内容之一,所以至今我仍能熟练背诵(前几段,~~哈哈) <p class="ql-block">范仲淹诗词文俱佳,他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文学家,所以他的诗词作品中,并不似秦观、柳永、周邦彦婉约旖糜之风。他是文官,也主持军事,他在担任陕西西路安抚使期间,指挥过多次战役,成功抵御了外族的入侵。西夏的军官互相告诫说:“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话里对范仲淹充满敬畏之心、这在北宋的历史上是罕见的。所以他的边塞诗词大气豪放,开合跌宕。</p><p class="ql-block">像著名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忧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亦是范仲淹一生的写照。</p> <h1><b>范公亭</b></h1>北宋皇佑三年(1051年),范仲淹以户部侍郎知青州,兼淄、潍等州的安抚使。范仲淹为政时,青州一带流行一种病,蔓延很快。为此,范仲淹亲自汲水制药,发放民间,很快制止了瘟病的流行,众百姓感激不尽。恰在这时,南阳河畔有泉水涌出,且水质纯净,甘甜可口,百姓以为这是范公的德行感动了苍天,就取名“醴泉”。范仲淹在泉子上建造了一座亭子。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范仲淹病逝于赴颖州途中。人们感念范公,就把“醴泉”叫做“范公井”,把亭子叫做“范公亭”。 <h3></h3><h1><b>冯玉祥题联</b></h1><h3>范公祠前立着一块石碑,碑文是一幅38字的龙门对长联:<br><font color="#ff8a00"><b>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br>忧乐关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b></font><br>这是1934年5月,著名爱国人士冯玉祥将军在此题写的,联文对仗工整、字句铿锵,英气逼人、浩气冲天。<br>1934年,日寇已经鲸吞东北,正准备全面侵华,而国内国民党政府置外患于不顾,全力剿共内战。对此时任政府中央委员的冯玉祥心急如焚,积极劝阻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积极在民间宣传抗日,唤起民众。1934年5月中旬,他特意从泰山出发,过济东游,热情宣传抗日,其间视察和游览了青州。</h3> <h5></h5><h3><b>【什么是龙门对】</b></h3>指每边联文在两行乃至两行以上,须写成“门”字形的对联。这种对联,应上联从右向左写,下联从左向右写。上款落在上联联文余下的空白处,下款落在下联联文余下的空白处。上下款文之首字一般对齐节写。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富文忠公祠</font></b></h1> 富弼,字彦国。洛阳人。北宋名相、文学家。庆历二年(1042年),奉命出使辽国时,以增加岁币为条件,据理力争,拒绝割地要求。任枢密副使时,与范仲淹等共同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出知郓州、青州等地。任内救助数十万灾民。<div><br></div><div>至和二年(1055年)拜相。宋英宗即位,召为枢密使,因足疾解职,进封郑国公。曾劝宋神宗“愿二十年口不言兵”。</div> 熙宁二年(1069年),再度为相,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判亳州,拒不执行青苗法。后以司空、韩国公致仕,退居洛阳,仍继续请求废止新法。<br><br>元丰六年(1083年),富弼去世,年八十。累赠太师,谥号"文忠"。元佑元年(1086年),配享神宗庙庭,宋哲宗亲篆其碑首为“显忠尚德”。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br>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今存《富郑公集》。 <p class="ql-block">可能是我见识太浅了,我是第一次听说这个人物。但是从他的简历上可以看出他绝不是泛泛之辈,他和欧阳修一样都经常受到范仲淹的提携,也都是推行庆历新政的三驾马车。他生前事后所得到的封号一点也不亚于范仲淹。他最伟大的两件事:一个是出使硬刚辽国,拒绝割地;还一个就是知青州时,救助60万外地灾民,尊重普通百姓的生命,这是无上的功德。</p><p class="ql-block">(具体可以网上搜资料一看)</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欧阳文忠公祠</font></b></h1> <p class="ql-block">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p><p class="ql-block">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其中苏轼、苏辙、曾巩还是他的门生,对王安石也有赏识,可见欧阳修在北宋乃至历史文坛的地位有多高。</p> <p class="ql-block">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p> <p class="ql-block">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虽然得益于范仲淹的赏识和提拔,但是他绝对是有实力的,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p><p class="ql-block">韩愈《师说》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p><p class="ql-block">欧阳修的诗词文我们应该都学过的,不朽名篇《醉翁亭记》也是要求背诵的,词《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生查子·元夕》等也生出不少的名言佳句,今人只有仰望的份了。</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澄清轩</font></b></h1> <p class="ql-block">青州作为《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古九州之一,“海岱惟青州”,大体指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东半岛的一片区域,地为肥沃白壤。在7000年的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等,被史学家称为东夷文化的发祥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青州悠久的历史中,文化名人历代辈出,不过都写出来看着确实挺震撼的,其实他们也不全是生在青州,而是青州有过他们活动的痕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