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拾花集•忆流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江宗科回忆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忆流年•拾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律平水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夕照斜阳映彩霞,流年似水轻浣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人先辈著过往,吾辈今朝拾落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年少未知凡俗事,历经得失手扬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匆匆一世一杯酒,淡淡心情几盏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自 序</p><p class="ql-block"> 岁月之河,静静流淌,人生之迹,随光阴荏苒而沉淀;然忆如酒,历久弥香,浓郁甘冽。</p><p class="ql-block"> 吾之一生,历新旧两重社会。幼时共和国初建百废待兴,古稀已然新时代,百业正兴。叹孩童求学问志之艰难,青年创业成家之困苦,壮年壮志未酬之烦忧……;一生苦难与辉煌,于得失间跌跌撞撞,一路行来,匆匆几十年,俱往矣!</p><p class="ql-block"> 如今吾已古稀之年,几十年风风雨雨,几十年酸甜苦辣;驻足倚杖,回首过往,如长篇之画卷,影于脑海,今著文以叙录,告后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章 凡人之家</p><p class="ql-block"> 本人姓江,名宗科,于一九四八年六月九日(戊子年五月初三)出生在原四川省璧山县蒲元乡锅厂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节 寻根问祖溯源</p><p class="ql-block"> 江氏系华夏的一个古老姓氏,百家姓中排序七十五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 江氏起源于黄帝之后,系从古代嬴姓分出,距今有三千多年历史。据唐代林宝《元和纂》记载“嬴姓颛顼玄孙伯益之后爵封于江”。</p><p class="ql-block"> 伯益助禹治水有功,禹之子启继位之后,便封伯益的三个儿子,长子大廉封于秦,次子若木封于徐,三子元仲封于江,遂以国为姓。周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623年)即鲁文公四年,江国被楚国所灭,国破家亡,江氏人被迫北迁至济阳郡(今河南省正阳县)隐居。</p><p class="ql-block"> 江氏固深时远,经数千年历代传世,蔓延天下,名人间出,代代荣昌、年代甚远,无须孝祥。</p><p class="ql-block"> 这里谨考我江氏入川始祖之后裔。明末清初,四川受战乱和瘟役,人口巨减,据史书记载,那时四川人口死去90%,统治者为了保存四川农商便实施了大移民之举措,便产生了“湖广填四川”之说。</p><p class="ql-block"> 江氏接龙宗支起源于清初康照七年(公元1668年)。祖婆杨氏携弟江继舟、江瀛洲.江梁舟及子江登甲,自贵州省原遵义府绥阳县浪水里八甲、地名张家村香树坪入川。插笘四川省巴县西城里七甲,后拔入璧山便更为壁山依里一甲,接龙场所属小湾、维子湾、赵桷树、梁家湾、芹莱湾、肖家岗等地落世居住。</p><p class="ql-block"> 江万舟祖公不知何因。短暂入蜀后便返贵川原籍死葬,故万舟之妻杨妣太儒人实属璧山接龙江氏宗支的入川始祖。</p><p class="ql-block"> 入川后所立字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有舟登源水、长显载尚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远流朝宗海,洪发永大兴</p><p class="ql-block"> 接龙江氏入川迄今已有360余年,传世十七代,据2008年接龙江氏修谱时统计人口高达22000余人。</p><p class="ql-block"> 江氏入川直系后裔各代祖公排序于下:</p><p class="ql-block">入川前一代:江有信(未入川)。</p><p class="ql-block">第一代:楊氏、故后葬于小湾。</p><p class="ql-block">第二代:汉登甲,故后葬于四维村。</p><p class="ql-block">第三代:江源洪,故后葬于四维村。</p><p class="ql-block">第四代:江乾,故后葬于四维村。</p><p class="ql-block">第五代:江长浦故后葬于四维村。</p><p class="ql-block">第六代:江显栋,故后葬于小湾。</p><p class="ql-block">第七代:江载明,故后葬于本队屋基塆侧。</p><p class="ql-block">第八代:江尚书,故后葬于本队屋基塆。</p><p class="ql-block">第九代:江联陞,故后葬于屋基湾侧。</p><p class="ql-block">第十代:江远阔,故葬于水井垮屋侧。</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代:江流汉,故后葬于水井垮屋侧。</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代:江朝煊,故后葬于本队沙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二节 祖父母辈情况</p><p class="ql-block"> 我家祖上数百年落业居住在璧山,出生朴素淡华、门第浅陋,先辈才疏学浅,贫贱稍加。世代为夜,勤耕细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方可养家糊口,得以繁衍生息。年代甚久,无须追记,谨以我祖父辈叙说。</p><p class="ql-block"> 我家祖父母均是老实本分贫穷的普通农民,虽然没有什么经天纬地的才能和殁而不朽的事业,但他们勤劳、质朴、善良的品德,无疑影响了后代子孙。</p><p class="ql-block"> 1、祖父江流汉,生于光绪三年(公元1887年)一生务农,没读过书,因劳累、积劳成疾、因病于1920年12月13日辞世,年仅33岁。</p><p class="ql-block"> 2、祖母周远华,生于光绪六年(公元1390年)。她是一位勤劳善良,品德高尚的农村妇女。她一生的所作所为值得我们子孙学习,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 祖父早逝,丢下三个年幼子女,上有老人需照顾,年幼子女的吃、喝、拉、撒、睡的重担全落在祖母一人肩上。抚育孩子,操持家务,耕地种田、养鸡、喂猪件件样样事都得自动手,日出下地忙耕作;日落回家招呼孩子、牲口喂料、料理家务,掌灯缝缝补补,时常是夜以继日的劳累…………。</p><p class="ql-block"> 我祖母年青时承受了生活的苦,劳作的苦;更使常人难以理解承受的世俗羞辱的心里的苦。身处旧社会,祖父辞时年仅27岁的祖母青年受寡,四邻的闲言秽语的恶意攻击时有发生。但我祖母为人乐观豪爽,生性剛强、不畏世俗邪气。她格尽职守以一个伟火母亲的情怀,为了三个子女,终身未政嫁,受寡五十多年。仅凭祖遗三亩田地、一间半土屋、勤耕细作、精打细算、细心哺育子女。寒来暑往,艰辛劳作,硬将一子二女哺养成人,各自成家立业。为表述我祖母耿直性格,宁肯自己吃亏,也要给他人方便的美德,下举一实例:</p><p class="ql-block"> 1930年初,祖母的亲外甥陈某打听到,祖母为女嫁存有钱,便低三下四肯求借给他买田地,祖母以宁亏自己也不亏亲戚的好心,将当时能买地约三亩的钱借出(具体钱数不详)。按白纸黑字的借据约定时间归还。借款到期,正值我小姑结婚用钱时,借款人以无钱还,而借口耍赖不还钱,经三翻五次催收无果,亲戚朋友劝其打官司收歉。善良仁慈的祖母放弃了打官司收款,而作出了使人闻之而赞誉的决定“放弃债权绝交”,辛辛苦苦、勤俭节约的血汗钱打水漂而结束了借款纠纷。</p><p class="ql-block"> 我同祖母生活了20多年,耳闻目睹了她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年青时顶逆言,抛世俗;秉直善良、百善孝为先她做到了,勤劳兴家、勤俭持家她做好了;严格的家风兴起来,并传下去她做好了;无论亲戚朋友,四邻何时何家有难,她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p><p class="ql-block"> 祖母已离开家人半个多世纪,她的足迹身影,她做的好事,往事彷佛就在昨天。</p><p class="ql-block"> 3、知书达理的父亲。父亲名江朝煊,常用名江民生,号毕生。生于1914年11月20日。父亲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年代,新旧两个社会。他一生坎坷、灾难重重、艰难困惑。但解放后虽生活工作劳累可精神舒畅、快乐。</p><p class="ql-block"> 父亲五岁时丧父,靠祖母一人哺养成人。幼时依托曾祖父教私塾的有利条件随其读了四年旧学。十四岁时去重庆学织布,出师后帮人,挣足本钱后,自购土机织市、采取自购棉纱、自染、自纺、自织、自销的方式,赚取微利补贴家用,常年以亦工、亦农进行,闲时织市、农忙来耕作。1933年父母成婚后,我兄宗林,次兄宗蕃、长姐宗芳、次姐宗群先后出生,随人口增多,祖遗房屋一间半不可容身,便租用院邻同姓房屋四间缓解食宿。为了彻底解决一家祖孙三代的食宿,祖父母们节衣缩食,借款等方式筹足资金,于1944年在原址前新健了一楼一底土房一幢,约140平方米,命名为“机房屋”(解放在作我户保留房)。楼上住人、底层生产,安放织布机及附属设施、解决了生产知生活房屋紧缺的然眉之苦。</p><p class="ql-block"> 旧时农村家庭成员生产劳作分工都是男耕女织。而我们家那年代都反道而行之,女耕男织。家人少时靠祖遗田地维持生活是这样,家庭人口增多后租地耕种,仍是女耕男织,父亲年年都以织市、销售为业很少下地劳动,这样的状况一直维持到解放后的1957年。</p><p class="ql-block"> 父亲读过旧学、在我们当地还算是个小文人,能说会写还会算,他明辞是非,才思敏捷,乐于助人,左邻右舍但凡典挡、分家、立户等文约都找他书写立字据。解放前父亲以织布为业外,还短暂从事过教书、学医、当兵;解放初参予了土地改革分地、分田、分果实的分配立据工作;1960年至1965年任过本生产队会计。</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知书达理,有文化,有知识,能说会写会算,工作能力强。一般来说是好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机遇多多。但由于社会不同、环境不适、机遇不在,有能力的强者,也可能变成坏或坏事。我父就是践行有工作能力的强者,当了坏人;干了坏事。1946年初,日胜帝国主义败退,蒋介石国民党为了抢夺胜利果实,消灭共产党,国外接受美国的支持,国内加速了抓丁逼款,乱杀无孤……。在那血腥镇压、抓了逼款的年月,我地也同全国一样,饱受煎熬。我父就在当时蒲元伪乡公所的威逼下,告示“你不接任五保保长就抓你充壮丁”。我父是独子,上有老下有小,为了保全家庭,孝敬好老人、养育子女、被迫接受任了保长职务。在任伪职中想尽方法避免了一些抓丁逼款和家破人亡的事情发生。如本保的谢某,独子,上有年迈的双目失明的老母,当年就排号抓他壮丁,在我父得知后与乡周旋,由保里出钱保全了谢某及家庭。在那暗无天日,压榨百姓的社会,身居伪职不可能全做到“身在曹营,心在汉”。或多或少做了一些坏事,有损于当地百姓,是有过错的。“人贵有自知知明”,我父在任伪职中,熟视目睹了国民党时各级的腐败。为了当地的百姓和自己的家庭,不间断地请求辞职,经多方努力托关系,终于在1948年夏辞去了伪保长职务。由于父亲的深明大义,不以人民为敌,积极改过自新。解放后各次政治运动未遭群众斗争和批判、历次政治运动都以自述而过关。</p><p class="ql-block"> 亦工亦农,一辈子不穷。这句话意思,即是在农村经济不发达,自然环境极差的年代,农民离乡不离地,经商办实体不弃地和种植,农忙时种地,闲时从事工商业生产。我父年青时就瞄准了这条路,并坚持不懈的努力,将织布这一兴家立业之举发扬光大,织布这一业,一直干到解放。男织女纺、自购棉纱、自染色、自纺纱、自织、自售、获取利润,补贴家用,因找好经济来源之道,将我们这个穷困僚到之家,变成了当地中上水平之家。我父织布之业解放前干了20多年。解放后仍坚持织市耕作,且经营方式发生了改变,由自织自售改为织加工市。1950年夏璧山县成立一个花纱公司(政府办),公司将全县的零星散织户统起来,公司提供原辅材料,分发到织户,并规定布的花色、品种、规格,按质按量、按时交布绽,领取加工费。这种织布管理方式持续到1958年夏的大跃进时代。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宏伟口号的激励下。1958年夏在华下大地上开展了“全民大办钢铁”,党中央提出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并树立成“三面红方旗”。我地人民公社于1958年8月1日成立。为发扬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我地无条件,无代价将散织户的机械和附属设备自行搬运自下蒲元场河对面的张家院子成立了“璧山县蒲元织布厂”我家父亲、祖母、大姐等也加入了厂。吃住在厂、吃住不付钱、每月完成定额、按男5元/日、女3元/日,领取补助、入厂之人成了产业工人,可好景不长,织布厂成立不足两年,因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人力不可抗衡的三年自然灾害降临中华大地,厂自然倒闭。织布厂关闭后,父亲携入厂家人返家,从此织布生涯结束,投入厂的机具分文未取,贡献给了大跃进时期大协作。</p><p class="ql-block"> 父亲返家时,大食堂已无粮,断了炊烟,只将少量粮食,按人分配各户立灶,自行寻食充饥度荒年。父亲父回家后全家人有住心骨,带领全家八口人(大哥三口人另立门户,二哥参军在外),上有年迈的祖母,下有未成年的子女五人,面对突来特大自然灾害,敢于面对、敢于抗御。全家人三代人在父亲的带领下,挖里野菜、到树皮,紧紧团结抱成一团,忍饥挨饿,有食同享,无食同饿。按那时灾年最得体的口头禅“粮食引路菜当家,细水长流度荒年”。我家在父母的带领下,全凭当年国家按人头供给的二两八钱稻谷,日日时时找挖能食用的树皮草根等度灾慌……。父母千幸万苦,也可说尝尽了人间苦涩,硬是将全家不丢一人的度过了三年自然大灾之祸。1960年秋后,因大灾之中人多户多之生产队不便管理,便实施了分队,我家所在的五管区一生产队一分为二,分为了两个生产队、改为一、三队。在上面的举荐和社员们的信任下,父亲又当上了生产队会计,至一九六四年底卸任。后来父亲一直从事农业生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p><p class="ql-block"> 一生坎坷、一生艰辛的父亲。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将八个子女抚养成人,各自成家立业。星移物换。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经济物质巨增,国人都过上了小康生活。我们各兄弟姊妹都跃入了小康生活。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父亲可惜患上了恶性肿瘤,经三次出入医院两次手术,终因医治无效、于1998年9日不幸逝世。</p><p class="ql-block"> 4、仁慈勤劳的母亲。我母邱林芬,1915年1月20日,出生在蒲元乡花生堡一贫苦农民家庭。时间如流水,母亲离开我快20年了。年过古稀的我时常想念母亲,每当我一个人的时候,母亲的身影便时常萦萦绕绕在眼前,尤其是退休后,脑海中更是波涛起伏,思绪万千,思念母亲之情经常如潮奔涌,无休止叩打着我的记忆之闸门。</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的记忆就是家里人多物簿家穷,家徒四壁的矮屋,过的是粮食引路,菜当家的穷日子。我们兄妹八人,(五男三女)一人一张嘴就是无底洞,父亲织布,母亲日出而作,日落返家操持家务,待子女上床后灯下缝补衣物等。年复一年十分艰难地糊住十多张嘴。就是最大的满足。母亲是位身材矮小,身体偏弱的缠脚传统妇女,没有读过一天书。但母亲是我们家的顶樑柱。她就凭着那双小脚,那副弱小的身躯和紫色的双手,跟父亲一起承担着繁重的织耕劳作,还成天为全家的吃饭穿衣精打细算,为困苦的事情费尽心思。她脑海里总是装着谁个孩子缺衣需添置、谁个要缴学费了等,凡是种种都考虑得十分周全,这就是母亲生活全部。回顾往事,岁月令人愁。母亲年青时20年间,先后生育了八个子女,含辛茹苦拉扯大,又得熬过20多年,人生能有几个20年,待全部子女成家立业。母亲已是年老体衰的白头老妪。母亲的一生,可谓普普通通,平平凡凡、没有任何可以夸耀的地方、也没有任何值得记载的历史。然而在我们儿子、女儿的眼里,盛满的却是母亲的伟大。</p><p class="ql-block"> 我母为给我治病砸锅卖钱,不向政府伸手要求。1958年冬,我不幸患了“脑膜炎”十分的严重,在床上躺了近一年时间。因久病花尽了家里的钱。真正是“家徒四壁”无钱治病了。左邻右舍都劝解建议母亲去找政府补助治疗费,因当年我二兄江伟参军在甘肃省宁夏剿匪打仗。若找政府有很大可能给予治疗补助费。但母情仁慈之回绝:“儿子参军打仗保国防,为国为民自己的困难自己解决,不给政府添麻烦”。回家后将原购置的铁锅(因成立大食堂,未使用新锅)砸碎了卖废铁换钱。直至我病痊愈都没有向政府伸手要分文补贴。母亲对我的言传身教使我茁壮成长。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爱只能化作永久的回忆和无尽的思念。不知有过多少次,每当夜深人静时,母亲那忙碌的身影,殷切的教诲,常常显现在我眼前,一觉醒来总是老泪纵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二章 早岁经历</p><p class="ql-block"> 俗言道“童年就是天堂”。天堂往往被神话故事描绘得云遮雾绕,虚无缥缈,没有绿色和人间烟火。我经历的天堂,恰恰相反,那里是一片绿色,而且是一种生机勃发的翠绿,富有神奇的诱惑力和征服性。差不多的人都有个这样的天堂---那就是童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节 童年趣往事</p><p class="ql-block"> 我的童年在祖母和父母的呵护中慢慢度过。遥望童年,我家姊妹多,四邻同龄玩伴也不少,一年四季有不同活动项目,春来爬山,上树捣鸟窝;夏来下塘游泳戏水、捉虾网鱼;秋来偷摘水果、野果;冬来堆雪人、捉迷藏。鸟和鱼并不是那么容易捉到,童年试过一种很刺激的游戏,极富有谤惑力,就是在泥田里摸爬滚打,你追我赶模拟打仗;年年玩儿,年年玩不够。在哥、姐的带领下三岁学会了《中国人民志愿軍軍歌》。快乐的时光总是易逝,懵懂之间,混到了八岁,父母训令该上学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第二节 八岁入学堂</p><p class="ql-block"> 1956年秋报名后,经学校审查合格后,就读本村的锅厂小学。学校位于本村二队的锅厂院子,故名锅厂小学。学校校舍、设施十分的简陋。校舍是土木结构的瓦房,窗无玻璃遮挡,夏天太阳直晒进教室;冬天寒风直吹进教室,活动范围仅一个大地坝。学校环境十分的差,近村的父母还高高兴兴地将孩子送入学校、千叮万嘱地请求老师一定教好自己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我入学时学校两个班次,一个一年级,另有一个二年级。我所在班的老师,是一位年青女性,名字叫甘伟堂。她是一位闲时和蔼可亲,上课时十分严肃,稍有错行便罚站,班里的学生都畏惧,因此,学习秩序较好。上学后老师言简理端给我们讲了读书学习为什么要从童年开始“人类的童年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学习,学习应付变化,应付未知,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与上一代不一样”。我听后很朦胧,随着学识增长渐渐领会了,也渐渐增加了读书学习的兴趣,明白了读书学到的知识装在自己脑子里,谁都偷不去的道理。许多年后回想初入学堂老师谆谆教诲,总能激发我学习的热情和奋发向上的意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三节 上学路难行</p><p class="ql-block"> 在小时上学的那些年,夏天焦阳似火特别热,冬天时常下大雪,结冰是年年有,且持续时间较长。农村的孩子保暖差,我们上学时同学们穿的是青蓝二色,多数都是白布自己染色、自缝衣衫,那时没有计划生育限制,多数家庭都有4-5个孩子,穿衣是老大穿了老二、老三再穿(我同龄人家庭基本都是多子女),上学后老师对学生的穿戴标准,“缝补整齐,洗净清洁”。解放初期,国家物资溃乏。在农村春夏秋三季男人和小孩赤脚上阵;妇女多数穿的自打布鞋,少数也赤脚。雨天上工也只能赤脚。大人皮肤老趼,习以为常抗衡得了,而我们年幼皮肤嫩,40多度的烈日炎炎如火烧,中午放学、上学行走在石板路上,脚板疼痛难忍;这还不算什么,每年的寒冬腊月,天上下着雪雨,北风呼呼地吹,在家里都难以承受。为解决行走和入校后冻僵,家长们要求孩子赤脚上、下学,到校到家后再穿上市鞋,90%以上的学生如此。记忆忧新不可忘的,我入学两年后的1958年冬,我二哥参军寄回了10元钱,父母便花两元钱给我买了一双胶鞋,穿上到校同学们都十分羡慕。上学后虽然自然环境恶烈,学习条件差,我和同学们却学热情高涨、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三九严寒从不畏惧、从不无故旷课,上课认真听讲、放学回家割草放牛、夜来煤油灯下写作业,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p><p class="ql-block"> 古人曰“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58年冬,在中国发生了一场大范围的流行性“脑膜炎疫病”。寒冬十二月,我不幸感染了脑膜炎病。初期头痛,发冷,已上学两年也知一些生病常识,坚持上学,但五天后回家上床不起,第二天早上母亲就背着我上张家岗医疗点看病,当年的贺济生医师告诫我母“你儿已患流行脑膜炎”要打“盘尼西林”针,并吃药控制,短时间不可能痊愈”。一次看病后,回来一躺就十余个月。十余个月中就是我母和大嫂换着背我去张家岗医疗点,每天一次的看疗(因大办钢铁,祖母、父、哥、姐都在织布厂做工)。长工烈汉300多天,10岁的我须皮包骨,也有身高1.45米,40多斤重,背在背上基本二人双齐,太辛苦为难我母与大嫂了。乞今我都有没敢丝毫忘怀……年过古稀的我,快奔八旬的人,只能怀着崇敬的心情记载往事,用文学表达对已逝母亲和大嫂的感激之情。</p><p class="ql-block"> 在祖母、父母、兄嫂和姐全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护理下,终于在1959年夏痊愈。秋季开学时仍回原班读书。俗言道:大难不死,必有厚“福”,的确如此。1959年秋季回校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的帮助下赶上课程,并在1960年夏,顺利考入蒲元完校读高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四节 艰难求学路</p><p class="ql-block"> 1960年秋入学时。自然灾害已于1959年底降临我地(那时不严重),入学半年后灾害加重。小学结业的我可以读书看报了,了解到灾情升级,《四川日报》报道:原江津地区“江八县”只有江北、璧山两县最严重。自1960年春至1962年春夏,由原四川省汽车运输公司249人驻璧山,由24队42辆解放牌车,为江北、璧山县几十万人运送发放每人每天二两八钱原粮(稻谷)吊命粮。入学蒲元完校时,同年级招生四个班次,读书一学期(半年)减为一个班次,人数30余人,学生因灾荒弃学,年龄大的的逃荒,年龄小守家挖树皮、草根、野菜(青草和能食用的草根),身体弱和家庭不抱紧的的老人各顾各,吃食不均只丧命,九泉之下都明白。灾年死人无数,我亲眼看到院邻陈家一日晚上不到一小时连死2人……。</p><p class="ql-block"> 回顾灾年我上学的艰难岁月,在历史长河中只是舜间。但为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犹如一张老照片,定格了,终身难忘。</p><p class="ql-block"> 在蒲元念书的两年,可以说是“饿着空空的肚子,拖着浮肿的身子,迈着举步为艰的步子,真不是人过的日子”。学校距家约4公里山间羊肠小路,正常时行走一趟约40-50分钟到校,灾年时却需两小时。时常感觉头昏眼花,书包背着好沉重 , 那时学校的管理松散,上学不定时、放学定时,迟到、早腿、旷课也不计较和惩罚。全凭学生的自觉。灾年的老师也饱受饥饿的煎熬。因饥饿老师行步难,时常是靠门而坐,有气无力照本宣科、音声颤抖难听清楚。写黑板的时间少,必不得时才写、时常是下笔千斤重,未完中途止……。学生上课是坐下不想起、双肘趴桌上,下巴压在双手上,仰眼看黑板、记录手难动。在那饥饿的灾年,全民生浮肿病,我能继续上学念书,是父母对我的恩赐,他们忍着饥饿,以坚强意志和毅力支撑着九口人之家,节衣缩食供我念书,至今回忆都感觉有愧于父母。</p><p class="ql-block"> 回顾灾年读书的往事。想起了我终生难忘的两件事。之一:1961年春灾荒最严重时刻。在我地青壮年,基本都跑贵州以衣物、布皮换玉米背回食用。田地间无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某日一天晚上,我姐夫王世均来家劝说父母要我同他一道去贵州换玉米,那时我已13岁,身高有1.5米,为了家人活命,说的我心动,愿意同姐夫哥去贵州,但我祖母,父母亲再三思考后果断拒绝,并告诫说“宗科在念书,去贵州就得异学、他那瘦弱的身体去了能否回来?要活要死我们一家都在一起”,听父亲发话后,我姐哥便放弃了想法,也成全了我继续上学。之二:1960年元月我二哥参军三年余,便回家探亲,正赶上发放两月的救灾粮。我家八口人约120斤,到蒲元粮站购买,我二哥同父亲一道去粮站,虽然是灾荒大难前,但百姓十分崇敬解放军,不管什么地方、任何时间,军人都举优先,二哥优先将粮票据开出,换地方排队出粮。这时居住本队的舅父,见军人不排队优先,便托二哥帮忙开票,二哥将已开出的票据交给舅父站出粮轮子,待票开好返回时,舅父惊叫手持出粮票据丢失。二哥便找粮站领导挂失,领导告之挂失无用,不可补票,无票出不了粮,救命之粮,人命关天啊!真是吓死人。二哥凭军人身份找当年公社会领导想办法。同时父亲去找在公社供销社工作的外甥杨元兴。两线汇集后公社领导见现役军人家的事。便立即出面找粮站负责人协调,粮站负责人同意晚点供完粮后,查找此票是否已出粮?经粮站查证,已出粮票据中,无此票,便补出了粮。后听说我家丢失的票据被本公社阵某捡去,隔几日后将票上的江学添上一笔改成了“汪”学,被出粮处工作人员发现,幸运粮站未受损,我家也得救。通过要据丢失补粮一事,在大灾大难的荒年“軍人优先”体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灾荒年发生的两件难忘的伤心事,六十多年过去,止今仍难以忘记,彷佛还在昨天,无时无刻忘记,它激励我发奋读书。1962年夏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壁山县中学初中部念中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五节 学至路穷时</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欢乐多时,忧愁也多”。1962年秋,我同蒲元的李昌邦、马显万、阵万烈、江朝模、荣腾利,舒朝平等七位同学一起入学璧山中学。入学时,正值灾年后的恢复期,我们是灾年后的第一批招收学生。同年级两个班次共100人,生源来自三区一镇(大璐区、大兴区、狮子区及城关镇)。</p><p class="ql-block"> 我是我家长兄长姐后第一个考上初中的,祖母、父母及全家十分的欣慰,想尽办法、为我筹集学费,添制学习用品和新衣;但入学是住读,食宿在学校。因灾年后国家粮紧张,学生食粮:城镇非农户口的国家供应口粮28斤/月(粗细粮搭配);农村籍学生则自带大米28斤/月;冬季三个月按红薯五折一(即五斤红薯折一斤原粮),月食用的大米、红薯由学生及家长自运至学校交食堂,食堂按人分类、碗罐分份蒸熟,另加菜(分份)食用。当年入学学费13元/学期(一学期半年),住宿费6元/月。(自带粮扣除粮价)。农村学生自带粮的方式实行了1.5年后的1964年夏,国家对农村学生食粮进行了改革,按学生各自所在的生产队分配口粮数,由生产队出据证明、大队、公社监章后,将粮食小春(小麦、葫豆)大春(稻谷)卖当地粮站,票据交学校食堂与粮食部门结算。供给学生粮,这一农村学生食粮办法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后的1992年随粮票取销为止。</p><p class="ql-block"> 入校后方知,璧山中学是璧山的高等学符,设有初中、高中,各种设备设施优质优越。校址在璧山县城西边的后祠坡。有初、高中两幢大楼一楼一底、初中部可容12个个班次,高中部可容16个班次、正常情况容纳学生1500人,教师70余人,另有员工20余人,食堂、烧水房设在南门口的“城皇庙”,有阅览室、物理、化学实验室、图书馆。还有可容2000余人的大礼堂和宽敞的大操场。回忆入学后的课程设置,为灾后国家发展需建设需要,初中设置了、语文、代数、几何、化学,历史、地理,社会发展简进、体育;还增设了外语(俄语和英语)。我们同班级两个班,我所在的初六五级一班学的是俄语,二班学的是英语。</p><p class="ql-block"> 置身于县城学校的优美环境之中,我很快就适应了,虽是人生第一次离家离开父母,但愉快的校园生活和学习,有规律的集体作息冲淡了思乡思家的念头,全身心扎根于学习之中。那年代的学生时时感到饥饿,总觉得肚子空空的,成天都想吃东西,主要素多晕少。1963年夏前基本无猪肉供应学生,植物油0.5斤/人天,1963年夏后开始按月按人供应猪肉0.5斤。正常情况月食用28斤大米不能满足学生的饭量,犹其难忍的是冬季吃红薯的那几月,因食堂对学生交来的红薯保管不良、烂掉后所剩部份供食用,使人困惑,基本是半饱状态。为了弥补烂红薯带来的差食,学生家长采取自救,将小麦、米、玉米煎炒后磨成米面,兑水后食用充饥。</p><p class="ql-block"> 璧中的三年读书时光,可说是喜悦之后忧愁多,喜的是在众多同学中能脱颖而出入读县中,愁的家居农村,灾年后家庭经济十分的困难,生活差,上学的路十分艰辛……。</p><p class="ql-block"> 上初中后经老师的教导和长辈们言谈懂了“人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学好知识,将来有锦秀前程,曾是净心读书迎着困难上,学习的路坷坎坎坷坷,但我尽力,内心无愧。学而不精,学业无成,我的学习成绩始终位于中等,毕业时还补考外语后,才得以领取了毕业证书。个人战绩跃不上优等,有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还有天灾人祸,尤其是童年时患过脑膜炎病后带来的后遗症,记忆力缩减、智力差,对学习有很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1965年夏,我参加了初中升高中的考试,没能考取正式生,考上了备取生,还是第4名。</p><p class="ql-block"> 正可谓(通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岁启学智,天灾亦不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少年怀志远,学至路穷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三章 弃学从军</p><p class="ql-block"> 古人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节 偶遇企机走上从军路</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帝国主义在东南亚地区的越南挑起战火,一举想灭掉起南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将越南沦为殖民地,把越南人民再度带入水深火热中。越南与中国自古蜃齿相依。胡志明时代国我国同为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无私援助下,越南人民和军队奋起反击,给予美国侵略者沉滴打击,战争进行了数年,越南国土犹在,人民饱受战争的催残,为了彻底将美帝国主义侵略赶出越南。越南希望中国大批量出兵援助参战。入伍后方知我国因两个原因未曾大量出兵。一是因我国文化大革运动发生,二是当年的苏联也虎视眈眈对准中国,一九六九年还发生了珍宝岛战争。中国实际已很久没过兵了(这是在部队时首长上政课时讲的。我国为“抗美援越”,舆论上大力宣传,外交上予以谴责,人力物力上都充分准备。故在1965年,1966年实施了春夏两次征兵,而征兵数量巨增,一年征兵两次实属建国后首次。我就是在抗美援越大前题下参军入伍的。</p><p class="ql-block"> 参加中考后返回家等待开学通知,等了一月余都不见录取通知。正当不见升学通知后,8月3日(因记得的清楚时间),我的同学刘家芳时任年级团支部书记找上门(那时我在学校已入团),通知一道去璧山县招工办,我丢下手上的活,同她一道去了县上,见到招工方晓知“成都132厂(飞机制造厂)”来璧招工,条件简单有考试成绩、政治面貌要是团员、城镇非农户籍,而我前两条符合,后一个农村户籍不招收,刘家芳、李文鑫二人应招入厂。而我确高兴去,伤心而返。又过了几日,再得通知县上要举力。“中医培训班”学习时间两年。愿者待几日后,通知报名办理入训手续。</p><p class="ql-block"> 17岁的我当年身高已达1.5m.体重40公斤,人高马大的。父亲说不能上学就参加生产队劳动,父亲将我愿参加劳动的事告诉了生产队。那时正值农村秋收,于是就将我安排去一组当监督司秤员,稻谷收回,交晒坝司毛秤,晒一日收进屋前再同秤,第二日复晒后司秤装仓。稻在交坝司秤数给予收谷人按量计工分;晒一日司秤是便于堵塞丢损,入仓后帐单交生产认。除了司秤外,就是监督地坝粮食不失盗。工作轻松,责任重,工作时间长,按妇女劳作标准记工分8分/日。监督司司秤员刚当两日,八月十三月上班后,约九点钟,在本村小学代课的殷登清赶到我上班点告之:现正在招兵,如有想法,丢下活路,赶快去大路二中参加征兵体检。得此通知后我便将司称工作交给了父亲,衣服都没有回家换,便超小路赶往大路二中。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年代、误人误事案例举不胜数。为了赶时间不误体检,连草鞋都没穿、赤脚小跑行走在滚炀的石子公路上,20公里路程,仅用80分钟就赶我到了体检地。到后才得知,体检已结束,医生们正忙搬运体检设备器械,我想参军意愿很强烈,因得到通知晚了,而竹篮打水一场空,又还原于梦想。彷徨之时突见着上学时的邓梦枢校医,我忙上前招呼、讲明来意后,他便充忙去找招兵办负责体检的领导,领寻同意并拿来了体检表,并挽留正搬器械的同事,讲清领导的安排。当我进行体检时便发现身后还有一人,一问才知原是本公社三大队的何安维,不多时体检便结束,医生告之回家静候通知。出师不利,因熟人化险为夷。体来检后的9月3日,公社武装部派人送来了县人武部签发的入伍通知书。</p><p class="ql-block"> 偶遇企机走上了从军路,圆了我的参军保国佳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二节 入伍临行前父母的重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离家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临行晏上喝杯酒,吾辈男儿当自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辞别父母酬壮志,誓言捍国守边疆。</p><p class="ql-block"> 收到入伍通知时全家老小都为我高兴,争着看阅通知书。通知中标明“征收入伍为学兵”。当年但凡见阅过我的入伍通知书的人都对“学兵”二字不理解,我也困惑?到部队后首长解释:按国家《兵役法》规定凡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公民,男女都有服兵役的义务……。有些特殊兵种需要招收十八岁以下的人员入伍,如文艺兵、通信兵……等。“学兵”字诠释了。</p><p class="ql-block"> 离家前父母为我筹办了简易的离别宴。在物质匮乏的贫穷时期,卖掉两只鸡、买回了猪肉、香酒等,因恰逢中秋节、母亲还做了汤圆糍粑,意重菜淆少,参宴的人除全家四代十四人,另请已婚大姐、大姐夫,幺舅满满两桌,大家欢聚一堂,庆贺我即将离家参军入伍。入坐后父亲代表家长发话说“宗科儿啊!你这次参军纯属偶然,在上高中无门之际,上天恩赐于你参军的机遇,应好好珍惜,靠人不可少,靠己才能大成。到部队后别挂念我们和家事,男儿汉志在四方、以国事为重,力争为国为民多作贡献,象你已退伍回乡的二哥学习,早日参加入共产党,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闻听了父母的叮嘱和家人对我的希望,我豪情满怀地,也是我人生第一次,当着父母和众多的亲人立下了军令状,激情地说“请父母,亲人们放心,我是个男子汉,到了部队一定听党的话,尊敬首长,听首长指挥,练好杀敌本领,在卫国保疆中作出贡献、决不给亲人们丢脸”。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家要话别,我向祖母、父母、亲人们告别踏上了出征之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三节 县城集中待发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9月7日是新兵前往璧山县城集的日子。中午父母为我做了简单饯行饭,饭后父母及两弟一同将我送到蒲元公社所在地。在公社武装部长召集下,公社书记黄声才发表简短的祝词。公社组织的欢送队将我们23名入伍者,敲锣打鼓、步行送至县城北边的林家店,交给县上组织迎兵队,再送至驻扎地璧山中学。一路走来好不快活,尤其到县城后见了迎送惊人场面,县政府费了不少心思,迎送队伍高达几千人。可见当年地方政府对将入伍者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军民鱼水情深。晚饭后,新兵排队到烈士纪念堂(现烈士陵园)领取军用被子、席子,当轮我领后工作人员招呼,到边上等待,待大路区所属新兵领完。工作人员叫来引领人将靠边等待的三人带到县公安局所在地(现文庙)交给八塘区新兵住宿处。这就意昧我将与同乡新兵分开了。</p><p class="ql-block"> 各自在地铺上铺好席子、被子后,八塘片负责人召集了前后分散,由各区带来的13人、分个点名介绍,悉知分别是原城东公杜肖利华,城南公杜曹登发,大鹏公社孙辉鹏,青杠公社李远芳,来凤公社程学良,鹿鸣公社龙厚文,正兴公社罗国志,三合公杜白泽民,蒲元公社江宗科、刘安国,新民公社陈天金,八塘公社黄元富,丹凤公社巫正康等。点完名后,负责人告之:你们13人为学兵系列,清一色的初中毕业生,年龄最大的18岁、最小16岁,从现在起你们随八塘区新兵一起行动、服从管理。我们那年月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新兵集中后要在县城集中待上3--7天等待复审。换装后才由县人武部交给接兵部队。五日集中期“一差二好”。“一差”:是住宿条件差,睡的是大屋通铺,地上铺的是稻草,垫上席子、盖的是发给的军被,脱下的衣服做枕;正值秋天蚊虫盛行,无蚊香驱蚊,仅药物喷酒驱蚊,效果及差、时而被叮咬,难以入眠。“二好”:虽然还没正式入伍,但吃上了皇粮,一日三餐大鱼大肉、白米饭管够,这样的饮食对我来说是人生第一次。还有就是白天探亲访友、夜来有专场晚会或文艺演出、文娱生活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欢心喜悦的日子总是过很快。9月12日盼来了换装。领好服装、挎包等,返回住宿的地方换好后,便由各住点负责人整队带到璧山中学操场集合点名,县人武部与接兵部队办妥移交。并由接兵部队首长宣布明早出发,出发时间另行临时通知,交待注意事项和各自的乘车车号。9月13日凌晨,县城百姓还在睡梦中,我们这批九百多名新兵整装,登上了四十多辆卡车出发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四章 我的军旅生涯纪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节 九十余天的新兵训练</p><p class="ql-block"> 五十八年前响应祖国的号召,应征入伍。于1965年9月13日晨5点,在璧山县政府门前大成广场,同930余名新兵登车离开了家乡奔向我的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 汽车颠颠簸簸将我们送到到永川火车站。午后3点登上了闷罐火車(货车),每车60人,背包作凳,饿了啃干粮,渴了喝水壶水,火车走走停停,车内有人发问“火車就是这样跑的吗?”接兵排长解释,我们坐的这趟车是运新兵,临时加开的专用列车每站必停,听后车厢安静了。列车经数小时运行、终于在次日的早8:30点靠停在成都北站、短暂休息,又登上接兵部队派来的军用卡车,车队绕城而出、奔驰在辽阔的成都平原。九月的成都平原,天高气爽,蓝天白云,艳阳高照,公路两旁都是忙于收稻谷的人们,我们这些新兵大多数都来自山区、丘陵,是第一次目睹川西坝子的平原沃土,心情是何等的高兴和豪放。</p><p class="ql-block"> 你盼,我盼,他也盼。午后1:30,车队驶进了一个广阔的大操场停下,下车整队点名,听首长讲话方知,驻地是温江地区崇庆县白头公社。此处是利用原(预备师)的空置营房,刚建不久的新兵训练基地,在这里训练三个月后,便分配到各地。到后的第一次军人大会。我践行了“命令如山倒”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午饭时大家还议论着两天一夜的舟车劳累,恐怕会安排我们休息自由活动,议论没结束。通知便到,下午四点召开基地军人大会,真是马不停蹄。</p><p class="ql-block"> 按规定时间,各连整队将人带到指定地点,因中午时分天刚下了雨,操场“三合土”地面不平、坑凼积水未干,除开首长们所有人员都是背包做凳坐,指挥员整队前明示,为保持队伍整齐,就是遇水坑凼都能前后、左右乱移动。指挥员整队后,一声“原地坐下”3000余人的队伍应令而坐,有数十人的背包湿水。这样的场面,以前在电影镜头中见过,谁知走进军营第一天就践行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旨。军人大会进行得很短,准点一小时,基地首长一人讲,从基地的成立、任务,本期训练时间,训练内容、政治学习内容,训练要求,学习要求。军容、军纪要求,以及基地周边百姓的关系等。</p><p class="ql-block"> 入营的第二天按基地训练要求开启了训练。训练的组织结构和人员没作调整仍按来时所属编队,我们学兵13人仍跟本县八塘混在一个连训练。不同的是每班派来一位老兵为班长,管班里十多人的吃、喝、拉、撒、睡、并和新兵们同吃、同住、同训练。</p><p class="ql-block"> 最艰难的三日。开训前晚在班务会上,班长传达了基地首长的要求:“从明日起早操连续三日跑三公里,掉队者送去军区医院体检复查,不合格者退回原籍”。</p><p class="ql-block"> 凌晨天还没亮,军号声声响,老班长忙不停,间间床前敲打,慌慌张张起床穿衣理鞋系腰带,跑步出门排队迎早操。入操场见四个队汇集在此,指挥员宣布绕操场跑十圈约3公里,一声令下,由四名老兵领队的四路纵队开起了一日一次早跑操练。三圈跑下累得不行了,为了免除体格复查,只得硬着头皮跟上跑步队伍。一圈又一圈以坚强的毅力支撑跑足了3公里,当队伍停止后就地坐下起不来,估计呆了30余分钟才慢慢站起身。跑步中途落队的几名新兵去了医院复检身体,我们一起的黄元富就去了,复检合格。</p><p class="ql-block"> 连续三日早跑3公里,每日八小时队列训练,使人腿脚疼痛,周身无力,站着不能蹲下,蹲下难以起来,最难受的是上厕所,蹲下起来,手必须找固定物体撑着。初入军营时,最熬的是晚上睡觉,在家时晚饭后便上床,来到军营每天超负荷训练,累睏交加,天黑就想睏觉,但不行,每天除晚电影,还得雷打不动的班务会、每晚必须到22点方可就寝,否则违规。人的毅力是炼出来的。常言道:人要经风雨,才见世面”。苦累常有,困难时现,只要有信心、决心去克服,便可化解。每天有规律的训练,有定时的作息,入营一周后基本适应了连队的集体活动。集训进入第八天(23日)上午突然来了3名外地军人,找连长,后新排长便通知我们13名学兵停训、回住处等候通知。回到寝室,连通信员通知知依次去连部,外来军官什么都不看,仅看双手,尤其是右手指头并拢,叫做伸缩指活动。谈话结束,将我们13人站队点名,外来首长宣布:“你们13人提前分配,下午3点在连部前坝登车、带上所有物品”。三时准,两辆卡式車(四轮車)开来,整队上車,交待了乘车安全和注意事项,车便启动奔向另一个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车沿我们来时公路行进,不多时来到了省城成都市。绕城后往北边出市行驶,太阳西下,夕阳来临,掌灯时节驶进了一小县城。经左右几拐,进入到驻军营区,这时锣鼓声响起,大门内外两则站满了欢迎的首长和老兵,并高呼口号“热烈欢迎新战友到来”。车在营区坝子停下后,老兵们帮我们拿物品,提背包,迎进了会议室。会议室的桌上摆放着早已准备好茶缸茶水,稍作休息,便召开军人大会,会前主持人告诉大家一会团长、政委要来看望你们,活毕首长们就到会议室,新兵集体起立,向首长们敬了不标准的军礼,主持人做了介绍,首长退去,留下团政治处副主任致词和介绍情况。 </p><p class="ql-block"> 回忆刚到通信团的第一次新兵军人大会,虽然已过近六十年,至今还记忆优新。他是这样讲的:今天你们所到之处是新都县,隶属温江地区,离成都市区19公里。我们团自1960年建团至今,一直驻扎在此,对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第十二通信团,对外番号是7856部队,你们50名新兵组建成58分队。</p><p class="ql-block">次日训练开始。性格豁达开朗的郑忠逸连长(原团参谋,铜梁人士),念着“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的毛主席语录走上了讲台。大声告诉大家,我将同你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学习、同训练三个月,今天开训的第一课由我来讲。他讲了我军从建军和不断壮大发展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遵循的原则是“党指挥枪,绝不允许枪指挥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人必须是绝对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讲话结束,留足一小时自由活动,相互认识攀谈,但不可离开教学室。相互摆谈悉知五十名战友均来自四川本省,主要来自江津地区的璧山、铜梁、永川、大足、荣昌和内江地区的资中、资阳、简阳、内江等县。五十人中年龄最大的18岁,最小的15岁,青一色的初中毕业生。</p><p class="ql-block"> 连里将我们五十人编为四个班,每班推荐一名任班长(无排),团里派出了四名老兵负责我们的训练,老兵们早来,晚归原连队住宿。学习结束,打扫住地卫生,下午放假半天整理个人卫生,由老兵带队,按照军人出行的要求:三人及三人以上必成队列行进。因此,以班为单位结队到地方澡堂,痛快地洗了个热水澡,费用自负人平0.20元/次。那年代部队是没有固定的浴池,春末至秋均为冷水,厕所代澡堂解决,冬季自费去地方澡堂洗浴。</p><p class="ql-block"> 进住通信团后,对我们的管理较为松散,按现时的话语“人性化管理”。相比之下比在崇庆县基地各方面好多了,还享受了一段时间的特殊照顾,现还记忆尤新。如晚睡眠比老连队提前半小时;生活上得到了老队的无私援助,穿送来了米,油,面肉等,饮食上得到了满足。在崇庆县基地时常吃夹生饭(炊事班人员由高原来,气候环境不同不适应所致),每餐只能吃半饱。因新兵食量大配置的月45斤/人天,日均1.5斤/人,满足不了新兵食量。今年十月我们战发聚会,回忆新兵连趣事时还谈到,那时我们真能吃,在新兵期食粮高达2.7斤/人天,连吃九天后减为正常食量。</p><p class="ql-block"> 因地区和气候的差异。九月末的川西平原正处秋收时间。到建后的第三日,训练没开始,便投入了抢收稻谷的劳动。那时通信团在成都北郊的原风凰山机场垦地500亩,冬种小麦、油菜,夏种水稻,常驻守一连队,抡种抢收时增派人力协助。</p><p class="ql-block"> 那年的成都平原耕地已全面实现了拖拉机耕翻地,播神、收割全凭人工操作,收稻谷的方式、方法有同于我地。</p><p class="ql-block"> 我们新兵连无固定任务,训练早也可,迟也可,按当年连长郑宗逸的说法“训练是劳动,收稻也训练”。从24月﹣30日我们是天亮出发,夕阳落下收工,每天劳动时间12-13小时,收稻间,每日忘我劳动、忘命劳动、成天累得撑不起腰;做到了轻伤不下火线,按时完成了任务。</p><p class="ql-block"> 国庆放假上班新兵训练如期进行。训练分为三个阶段,队列训练20天,枪械训练及实弹射击30天,劳动训练30天(因前已有10天)。各训练阶段1/6的时间为政治学习,即每周必须学习一天。</p><p class="ql-block"> 1、队列训练地点设在团外的新都中学,训练课程是立正、操息、齐步走、正步走、跑步走,建制排班各队型的变换及单兵训练,……。训练每日八小时不是很累,但住地新都县的土质古称香灰泥,晴天尘多、下雨一色浆,故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训乡天天讲的是不怕苦,不怕累,练“匍匐前进”时指挥员有时有意而为之,见水凼,见稀泥时就下令“卧倒,匍匐前进……”命令一下,不可不违,训练期基本是一身汗一身泥,每晚必洗衣。我们这批人十分所话、文化素质匹配相当,在学校时就曾操练过队列,再加上兵种不同,可谓稀稀啦啦通信兵、对队列训练,不怎么高要求,十天训练达标,一阶段训练结束。</p><p class="ql-block"> 2、枪械训练较为轻松。枪支构造原理、拆卸零件组装,完后学了步枪、手枪、冲锋槍、手榴弹武器的使用,并训练了步枪的跪姿、卧姿等,约一周的训练后,便去了当地的木栏山靶场进行步枪实弹射击和手榴弹的实弹投掷;当年射击5发子弹,中把38环,成绩属良好;手榴弹实投,只要把手榴弹,投掷出去爆炸不计成绩,大胆地扔出了三颗手榴弹。</p><p class="ql-block"> 前两阶段计划,60天的训练任务,仅20余天就完成了。草率结束,便进入了劳动锻炼阶段。听了劳动阶段的动员,原来前两阶段提前结束的原由是团里营房建设急需搬运工,老连队无法抽人,只得由新兵来担任此重任。</p><p class="ql-block"> 11月初,连里将我们50人,分为10个搬运组;设机动组1个,作为因公、因病时补缺。其余九个组分别跟九辆車,随车去来负责上车、卸车,每日穿梭于成都周边地区,任务6车次/日,运货品种为砖、石子、河沙、水泥、瓦等。为保证方施工进度的需求,时常是天亮出发,掌灯而归,风里来雨里去,从不间断。有时生产厂家无货时我们才能停下喘口气,货源充足、工地急需时,还得加班,确因病或特殊情况方可清假,劳动课间取消了每周日休息、改为月休二日。同时作息时间打乱,连早操都时有时无,但每晚的“班务会”必须坚持,雷打不动。接受劳动任务初期,气候温凉,苦累无所畏;随时间推移进入寒冬腊月,成都平原少雨气温低,风大时有霜降。因所运货物无法固定,车全部无车蓬,往返时,人员站或坐在车厢内的货物上,任凭风吹雨打,车停忙上货,车到点急卸货;劳作时汗湿衣,随车行时冷得打抖,脚手麻木,受风吹冰雪冻,脸开裂、手开口;因搬货物,手上因摩擦而不断起水泡,旧泡刚去,新泡又生,疼痛难忍,两天换一双手套……尽管劳动时间长,环境恶劣、劳苦艰辛,但战友们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连续作战的作风,做到轻伤不下火线、为劳动结束,各自分配好工作、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浴血奋战六十天,圆满安全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团里表扬。</p><p class="ql-block"> 3、喜迎新岗位</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一首唱响祖国大江南北、风靡一时革命歌曲《毛主席的战士》,凡在那个年代在部队呆过的都不会忘记、在执行任务,升职、调动等都会时时唱响,“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随新兵训练劳动课结束,便迎来了新岗位的分配。分配前连里组织我们学习了《为人民服务》等文章和毛主席语录、反复讨论、人人表态,服从组织挑选,书写决心书、请战书;在树立起高昂的政治热情,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思想后,团参谋长齐荣昇,代表军区通信兵部,下达了分配命令。五十人中分配去成都军区通信总站15人,其中璧山籍有肖利华,龙厚文,孙辉三人;余下35人分去了成都军区无线训练大队,其中璧山籍的有:江宗种、刘安国、陈天金、黄元富、曹登发、巫正康、罗国志、李远芳、程学良、白泽明十人。生龙活虎的学兵们面临了新兵训练完结后第一次分配。次日各自奔赴新岗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二节苦练杀敌本领</p><p class="ql-block"> 1966年元月上旬末,我们三十五人来到军区无线电训练大队。训练大队系军区直属单位、由通信团代管,是与通信团同级别的保密单位,对外的番号为成字913部队。训练大队位于新都县城西郊的打靶场则,与通信团住地仅一溪之隔。入住后听教员讲,军区无线电训练大队成立于1961年,四年间已为军区培养出了报务人员400余名。训练大队对外称部队,实质是一个营级建制,小而精,驻训人数和教员、管理人员长期不足200人,每期学员的受训时间为18-20个月,我们这批学员最小,仅有35人。入队后一周的政治学习。学习了我军的无线电通信的发展史和典型的英雄史,无线电通信人员的重要性,尤其是战时重要性,无线电通信号称“军队的千里眼,顺风耳,首长的耳目”。经学习使学员牢固树立起政治责任感和责任心,牢记为战而学,为战而训。</p><p class="ql-block"> 训期分为三大段,第一段为熟读、熟写、熟背电码既26个英文字母、大写小写 (大写字母: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小写字母: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阿拉伯数字1 2 3 4 5 6 7 8 9 0)速写速记达300个/分钟以上;二段便学敲电键,三阶段练习收发电报。训练期内主要是以业务训练为主,每周一天政治学习、除正常公差外,基本无与训练无关的安排。唯有每周两小时的越语学,内容日常用语,学了近半年时间用途,随时准备支援越南打仗。</p><p class="ql-block"> 时间易逝,开训几月后,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发展起来了。大革命、大串联,工人停士、学生停课、农民停耕、各行各业放弃工作闹革命,地方革命运动影响着部队的训练和正常秩序,中央三令五申部队只搞正面教育,不得参与地方文化大革命运动。在此情况下,部队开展了“忆苦思甜”教育活动。</p><p class="ql-block"> 1966年10月。我们参加了由通信团组织的“忆苦思甜”野营拉练活动。大部队携带装备日步行六十里,三天行程180里,由驻地新都去了大邑县安仁镇刘文彩地主庄园“不忘阶级苦,牢记的泪仇”参观学习。耳闻目睹了、收租院内的水牢、刑具,听取了当年树为苦大仇深女佣人冷月英诉苦报告,在庄园内吃了麦麸拌萝卜叶的忆苦饭………,通过诉苦激发了官兵的政治热情和责任感,增强了誓死保家为国的决心。口诛笔伐了万恶的旧社会、热情颂扬社会主义。作为军人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临战前通过忆苦激发革命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发扬一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的战例甚多。自大邑县忆苦思甜活动返回,也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学习热情,抛出了文化大革命对部队和本人波及。就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四句诗词为座右铭。鼓励自己,锚足人生在事、事业为重,一息尚存、绝不放松,知之必好之,好知必求知、求知必得之的学习决心;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思想正丶学习勇,勤学苦练;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每次考核都名列优秀,尤其是书写电码是一快二好,乞今我们当地有识之士还夸我的阿拉伯数字写得好,这都得益于当年学报务时所抄练结的硕果</p><p class="ql-block"> 1967年2月,文化大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国际上苏联、印度屡屡侵略我国边界,越南战争不断升级等诸多因素,军区通信兵部要求我批学员提前毕业。二月中旬,我被分配到通信团无线电一连任见习报务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三节 从军路上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因为人类最高诉求是在时刻创造新生活。由训练大队转战于无线一连一台作见习报务员,连里报务人员紧缺,我工作的台是团里最大功率500瓦的电台、担负着战备执勤任务,每日定时三次与总参谋部电台联络钩通,有报收发,无报联通,风雨不改雷打动。人员器具配备是解放牌汽车一辆,500瓦电台一部,汽油发电机、手摇发电机、15瓦备用电台一部;人员编电台员1名、驾驶员1名、电工1名、报务员2名,我入台后报务员仍尚缺。因此,电台值班基本是我,上机时间多,业务技术长进很快,三个月后考核合格,取得了报务员称谓。下叙述在连队期间耳闻目睹的真人真事。</p><p class="ql-block"> 故事一:文革时期造反派抢我却松支。1967年8月20日,星期日。中午1点30分,官兵们正在午休,突闻汽车轰鸣、喇叭声不断。将人从睡梦中惊醒,翻身起床,可惜已晚也,造反派们已将挂在床柱上的手枪,抢窃一空。因为我们驻地是原国军时留下的打靶场、四面都敞着,无围墙,驻军三个连队分别住在南北两则、中间大坝通畅,周边百姓可走路通过,各连哨兵、站岗于各自营房前。后据哨兵讲:抢枪者系三辆解放车,约近100人左右,下车抡枪再上车、仅15分钟,事后清点,共被抢窃走五四手枪50支。可幸的是前一日根据上级要求枪弹分立,每个连队仅留一支枪弹并存,供站哨之用,连队将枪、弹集中用塑料袋包好,外加油市包裹,沉于粪坑中。被抢枪支有枪无弹。</p><p class="ql-block"> 该故事见证了文化大革命中的造反派,胆之大敢抢军人之枪。那时的部队在中央“四不政策”的高压下。忠实地遵守“不得参予地方的文化革命,打不还手、骂不开口,口水吐在脸擦了,不得反击、枪支被窃走,只得忍之。用唐代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几句话结论“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p><p class="ql-block"> 故事二:能人报应。从战争年代到建设时期,出生成份都是部队选拔干部的重要条件,但在特殊情况下国家需要人才,虽出身不好,只要个人表现好也能胜任重要岗位。在一些时期家庭出生也成了一些人整人的由头和一些人挨整的罪名。在极左盛行时期,以阶级争为纲的年代,成份论甚至成了金科玉律,真是荒谬,现已不言自白了。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浩劫时段,许多因出生不好遭遇了家破人亡的灭顶之灾。</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的1968年初耳闻目睹了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真人真事。能人高真贤时任我连连长。1930年出生于上海、其父为伪政人员,舅父系解放前上海的资本家。高中毕业时赶上抗美援朝战争,他满怀精忠报国、保家卫国的热忱,不顾家人的反对和亲属朋友的劝阻,弃学参军入朝,朝鲜战争结束,回国后入了党、提了干,并参加了1956年的凉山剿匪战斗,后任成都军区通信总站电报队队长。1964年全軍开展军事大比武时,他任全军无线电报务员技术大比武的副总裁判,后就因家庭出身下调通信团任建长(资历资料来源于当年军区保卫部处理时公布材料)。高连长不但精通无线电技术,能说会写,写字的速度远超常人,他曾于1967年2月参与了成都军区首长接见造反派的现场记录(文革时军区机关同地方一样开展文化大革命、报社记者具有派性,故重大会议记录基本在下抽人),他所作记录最好,受到首长的高度称赞。他在军区直属部队中称得上能人和最有影响的連长。一失足成千古恨。他平具有“不为天下先,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稳重劲,可惜栽倒在“文革浩劫”中。</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进入到1968年,全国全军掀起了“三忠于”、“四无限(“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四无限”是指“对毛主席,毛泽东思想,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要无限崇拜、无限热爱、无限信仰、无限忠诚”)”的热潮,全社会提倡跳忠字舞,做忠字活和献忠心活动等。高连长经深思熟虑后。用两张大白纸粘合,应红黄、蓝、黑等新色笔,用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当年著称老三篇)等文章文字组成毛主席头像,各种颜色搭配得体,头像美观精制,经数日白天黑夜的努力制作完毕,并挂在连部办公室墙上,有待拿去团里评比。</p><p class="ql-block"> 一日,系周末安排战士去连部办公室打扫卫生,同去了三人,打扫卫生中见墙上挂着的毛主席头像,仔细细品赏阅读文字,读到“中国共产党的七次代表大会一定成功;国民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一定会失败”。因文字排序不妥,巧合成“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一定失败”的错误。打扫卫生三人中有一人,早对高某不满,即刻取下挂图像,报告了建指导员,恰逢高连长有事外出了,指导员方昌学不敢怠慢,将挂图送去团政治处并向军区保卫部报告。次日军区保卫部和团里来人了解实情后,便将高某隔离反省,委派三名战士持枪守候,24小时不离人。隔离三天后的下午晚饭时,看守急着上厕所,将半自动将枪放置于门则,正上厕所时,突听枪响,提着裤子跑回来,一看高持枪自杀了。高某自杀后,军区保卫部派出调查组、祥细调查后结案,定性为“严重的政治案件,高某畏罪自杀”。2021年秋,我们璧山籍战友重返通信团驻地,巧遇当年的指导员,后任团副政委樊某告之高某案于1980年时给予了平反照雪。</p><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讲完,我悉知特殊年代发生的小题大做,上纲上线。警示我们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切不可粗心大意。以示后来人切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高世之才者、行事慎之有慎。</p> <p class="ql-block"> 故事三:乱写乱画误终身。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文化革命中的1968年夏。乞今回忆让人啼笑皆非。文化大革命中,从上到个小题大作,小事、巧事无限上纲,抓住不放,轻者受打击、重者蹲监狱的案例举不胜举,下面讲的故事就是文革中千千万万个案子中的一起典型例案。</p><p class="ql-block"> 我曾服役过的成都军区通信团无线电一连在1968年中,先后时间不足三个月续发生了两起,恶性政治事件。</p><p class="ql-block"> 三月上旬,团里开展春季大扫除,为迎接团里检查,连里积极应对,我连三台的同志打扫卫生,整理共用书桌时,将存于抽屉中发现一本用于抄报练习本纸使用未完。整理人见本上的字写得好,出于好奇翻看,是否有趣的文言,翻去首页定眼细瞧,全是乱写乱画,当翻到第四页时发现书写有正规的标语型内密,从中就发现了“打倒无产阶级司令部”反动标语。见者将本交到连指导员处,层层上报至军区保卫部、保卫部折成团里成立工作组进驻连队,凡本连所有人员不得外出、每人发一张白纸各自手写“打倒资产阶级司令部”字样交工作组。工作组经反复核对后确定反标是三台战士祝自成所为,并本人也承认是他所乱写乱画构成的。祝自成系1966年应征入伍的南充营山县人。反标纯禹乱写乱画无意中失误巧合而成,在以政治高于一切的年代,就是说破了嘴皮也无人为你申辩。查正属实后,报成都军区军事法院,以书写反动标语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开除军籍、押送回原藉、农村管制。听营山籍战友讲,二十年后的1988年才得以平反,退伍军人的身份未予承认。</p><p class="ql-block"> 真实的故事。可小结为光荣入任一张纸,离队时悲惨获得一份判决书,打入地狱。通过此故事告诫有识之士和后生们切记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的好习惯,千万不要乱写乱画、有时会一时一事糊涂,遗误终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四节 践行的“三支”“两军”任务</p><p class="ql-block"> 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也是浩劫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产生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时期。</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周边的国际局势趋于紧张,美国扩大侵略战争,中国援越抗美,中苏两党关系中断,两国关系恶化,虎视眈眈的印度不断在中印边界挑衅。</p><p class="ql-block"> 无产阶级专政的柱石---人民解放革(文革时专称)。那时担负着国际国内的双重任务,国内肩负着治理内乱(文革中的公、检、法、司已失权)并承担保护文化大革命顺利进行,国际肩负着抗美援越,守护祖国的边疆,抵抗外来侵略等重重压力。自文化大革命开展来,中央军委不断地三令五声,军队在文化大革命中坚持正面教育,不得参与地方文化大革命。随着文化大革运动的深入发展,军队自1967年开始,担负了“三支”“两军”任务。(注:三支,支左、支工、支农;两军,对公检、法、司实行军管,对学校学生实行军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任务一:成都市二十二中学军训</p><p class="ql-block"> 1967年国庆假期结束,我便同二连的叶某、喻某三人被选派去成都市二十三中军训,在团朱参谋的带领下,乘团里的车去军区通信兵部报道,兵部首长接见了我们通信团的4人和通信总站派出的2名女兵,并安排部署了军训任务(以军训名义稳定学校学生)。成立了二十三中学军训队,朱参谋任队长,接受任务的当日,进驻二十三中学。午后我们六人分乘两辆卡式六九小车到达学校。那时各级教育部门名存实亡,进驻学校一无熟人,二无向导,全凭兵哥兵姐们的能耐行事,宽敞的学校无一人。下车举目四望,学校一片狼籍,若大的操场坝杂草丛生、垃圾成堆,武斗时建造的工事仍可见,两幢教学大楼梯口均被武斗学生们将课桌、凳堵死,进出只能靠狗钻洞式的出趴行。教学楼砖墙上弹痕累累……。既来之,则安知。朱参谋带我们六人寻遍了学校校舍。找到了原教师办公室两间平房,多方寻找,又搞到了两张完好的课桌和凳子,我们通信团的四人住一间,两名女同志住一间。无床只得打地铺,安顿妥后,军训队召开了驻校的第一次会主议,会上统一了眼下要做好三件事:一是了解学校现实情况;二是寻找学校原有领导和职工,劝解回校;三是找回学校炊事员解决吃饭问题。</p><p class="ql-block"> 会后,我们6人整装绕校逛了一周,走访了校邻的群众、知晓了二十三中位于成都市西郊的南童巷内,处四川省无线电机械学校和西南铁路局铁道中学之间.三校中均是造反派分为两派,八二六派和红成派,两派间你追我赶,时常发生枪战,时进时退,受访者还提醒我们近些日子晚上不时有枪声。上街吃罢饭回望,天已黑未入睡,本校的学生就与对面的铁路中学的学生交火枪战,听到枪声我们靠墙趴下、几声枪响后便停了。次日我们军训队每二人一组分头寻找炊事员、校领导,张贴出发前准备好的告示。那年10月的成都大大小小的武斗天天不断的发生,但白天穿上军装在街上行走还是安全的。通过三天的寻找,陆续找回了炊事员和校主任一名、本地教师二名,经双方沟通他们都同意协助我们的工作。艰苦细致的说服动员工作、请回的教师和学生逐日增加,通过不懈的努力;回校的学生增加到400多人,最高峰时达800余人,回校的学生,按年级分班、每天组织他们学习和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按上级给予我们的指导是稳住回校人员不参与武斗为原则。时间易逝,军训任务仍在紧张的进行中,可惜好景不长,1968年元月10日,意想不到的一场武斗发生了。午后四点左右,返校教师、学生正在学习中,突然校旁,枪声大作,时而单发、时而连发、师生秩序大乱,幸好朱参谋曾参战过,有经验,高喊趴下靠墙躲避,持续近半小时枪声才停止,因措施得当教师和学生无一受伤;询问学生原来是本校部份保派与铁路中学的反派学生相刻斗。军训队队长朱参谋,及时向上级部门作了口头汇报、首长指示、暂停学生动员学生返校、军训队暂缓撤离,原地待命。在这一时期,成都市的武斗越演越烈,发生了使人难易容忍的枪杀步兵驻成都独立师杜灵师长(军职)的恶性流血事件,感到悲痛的是身经百战的将军,没有倒在枪林弹雨杀敌场上,而死在造反派暗枪中。</p><p class="ql-block"> 春节临近,武斗形势不见好转、为了师生们的安全,只得草草收场、宣告暂时停训。回忆执行军训任务的日日夜夜、历历在目,既艰辛又是玩命,军人执行任务假如牺牲是烈士,若伤或死了老师和学生,向谁讨要公道…</p><p class="ql-block"> 遭不明乱将射击险丧我命:人入红尘后对所遇有惊形险的事记得十分精准。</p><p class="ql-block"> 1968年元月28日(农万月腊月二十九),接上级通知军训队撤离学校。上午7点,团里派出的卡式69吉普军到达学校(队长和通信总站三人已先离去)。接我们三个重庆崽儿回连队度春节(与我同行的二人是重庆少坪坝籍)。登车后,车急驶出校门进入大街,车前方枪声突然响起,连发射来三发子弹,击中了吉普車副驾驶上方档风玻璃上方的角钢架,蓬布都击出了一大洞,当时没被吓着,待下车一看,好险啊!击穿蓬布洞离我头部仅不足20公分,有惊无险后还未回过神,就有四个学生模样的青年持枪跑来强行借车,并大声训辞到:开枪就是叫你停车。驾驶员解释“我们将要去执行特殊任务,误了事谁都担不起”,借车不行,学生们蛮不讲理爬上车头,取走了分电盘。车走不了,我们四人焦急万分,向周边群众打听,窃车者是无线电机械学校的学生属“红成派(保派)”、最后我们找到了军训校的初二学生叶松林(小头目)他们属同派的认识,由他出面沟通取回了分电盘,車才再次出发。一场有惊而险的枪击事件就这么草率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现回忆起有惊无险的经历都有些害怕,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们是多么的忽视人的生命,玩枪致死人命的举不胜举,不知草菅死了多少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任务二:带台出征隆昌</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川渝地区武斗猖狂期是1967年和1968年秋,那年月在驻成都及周边的部队相传递来自地方造反派谎言:重庆惠儿天不怕,地不怕敢击沉警备区的水上巡逻艇,敢公然抢窃援越军火。成都撬杆兵团(实为是反兵团)也不势弱,为川之先,枪杀杜录师长,共和国的开国将军没有倒在杀敌的战场,而死在了内乱的造派乱乱中。一地恶、一地不势弱的成渝两地造反派,冒天下之大为,荷枪实弹。各占成渝铁路线沱江大桥两端警头。互不相让,大战随都有爆发的可能,还有狠者大叫,炸毁大桥时间……时间定在一个八年元月。为了保证川渝两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成都军区派出了部队做成渝两地造反派的工作、收效甚小,春节后越演越烈.川渝两地通信(电话、电报)一度断联。为保证军区与内江军分区通信畅通,在有线电断联、只得用无线电台联络的严峻形势下,成都军区先后在通信团抽派多部电台支援自贡市人式部、渡市人武部、永荣矿务局、隆昌二号信箱等,这些地方都进驻了部队,保护国防工业,保护越援军火的安全。</p> <p class="ql-block"> 1968年3月6日,团参谋长到连队,把我叫去连部宣布命令:“由你江宗科率台前往隆县的二号信箱执行护个任务。人员组成:你台三人,另加军区委派的译电员共四人,由你全权负责管理。出发时间七日晨,团里派车直送隆昌。准备时间半天,注意事项:1、联络通信设备器材在团里领取,造册登记;2、设备跟人走,人在设备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好设备;3、此行执行任务时间三个月,任务两个:一是保证护厂部队,二是保证沱江大桥调停小组的通信联络的畅通,联络对象是军区通信总站”。</p><p class="ql-block"> 3月7日,我们登车前往军区通信兵部。在通信兵部等候译电员时,部首长又特别交待:“这次任务艰巨,行车路线时有中断、该绕道时绕道,行程中不管遇到多大的困唯和险阻必须保护好电台,做到人在电台在,对沿途的革命群众或革命组织别乱议论,更不得乱表态。”首长交待完毕后,我提出“为了我们一行五人的行車申畅通,保证人和设备安全,要一张前往隆昌二号信箱的介绍信。”部首长爽快答应,并很快办妥。一行五人(含驾负)手无寸缺,唯有军区通信兵部开出的介绍信,可说得上是尚方宝剑,再次登车离开了北较场,赶往目的地。此行约计200多公里行程,午后5点左有可达。哪知事不由人算。车在成都市区畅通无阻,车过龙泉驿麻烦来了,各地造反派都以地域占地为王,成渝公路线上的街、镇都有造反派设立的检查站,凡车通过必须停车受检,但都平着我三寸不烂之舌,递烟游说,我们执行特殊任务、车是全封闭车,不得开车受检,造反派最后都理解放了行。</p><p class="ql-block"> 一路走来,公路坑坑凼凼,颠颠簸簸、走走停停。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时间耗去近10小时行程还未过半,催促驾驶员加快速度,天黑前过内江。谁知刚到内江城边,车就被戴有“内江工人造反团”红袖套的持枪人员拦下,不许前行。我下车询问,为首者发话“你们支持哪一派,是保,还是反”。我灵机地向他们解释,我部长时间驻在成都市郊,有军车号牌为证,对内江文化大革实况不了解,我们不可表态支持谁不支持谁,请你们理解,我们确实有紧急任务要准时赶往隆昌。可一伙人耍无赖泼皮,就是不放行。脑里不时回荡着出发前首长的交待,万般无奈之下,我只好摸出早在成都军人服务社购买的“朝阳桥”香烟分发给现场的人,又亮出了介绍信,为首者见过后发话搬去拦路架放行。</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关关难过、关关过。终在晚上10点安全到达目的地一﹣隆昌二号信箱。此行我一生不悔,虽事已逝五十余年,仍记忆犹新,一日无阻可行千里,而我率队出征行程仅200余公里,却用了一整日。一日之行启迪了我20岁的学生兵心灵。方知领五人之队头难当,当领导的素质、方法、本领是逼出来的;烟可搭桥开路,一路受阻,一路化解;一路前行,靠的不全是心灵嘴巧,而是人的身份。我们能安全抓达目的地,靠的是我们身穿一身戎装,鲜红色的领章,头上闪亮的五角星。</p><p class="ql-block"> 1、静静的厂区</p><p class="ql-block"> 车进厂区,向值班室通报后,护厂部队军区直属防化营。(对外番号成字910)的刘副营长接待,并安排了工作的房间,为保证人机不离,工作间侧房为住宿房,经过一天的舟车劳顿,饥饿困惑涌来,但我们仍以钢强的意志,饱满的热情取出电台安装、架设天线、电工应用手摇电给予了电源较短时间与军区电台联络,第一次的联络成功,汇报这里的情况。一切都在无电源、靠手摇发电进行,万事大吉后防化营炊事班为我准备了晚餐面条,吃饱喝足、静静度过了入厂的第一晚。</p><p class="ql-block"> 次日早餐后,我主动带护厂电台四位战士,向友邻护厂部队的首长联系,向他汇报了工作安排计划,他安排人与我们一道接通了工作和住地的电源,并按上级要求每日三次与军区通信站联络,24小时值班,应对突发或特殊情况,收发电报。双方承诺各自按工作职责范围管理,互不打扰,政治业务学习都各自安排,除共用餐外,其它在护厂期内均为各行其事。</p><p class="ql-block"> 进厂后的三月八日下午,防化营召集了我和军代表(厂)三方开会。会上军代表祥细介绍了厂的概况。因为我们三方都是现役军人知晓保密条例,深知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绝对不说。经介绍悉知,该厂系国防科委管辖,四机部主管。主要生产核舰艇,军用舰艇的零部件、仪器、仪表等。大部份厂房建在山洞内,对外称隆昌二号信箱。厂址位于隆昌石燕桥火车站东面,厂至车站7公里,只有一条公路通达。厂址地属石燕公社管辖。厂内1500米内无民房、占地1500亩,职工4000余人,属国家保密厂和重点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前生产生活秩序稳定。自1967年起,由于文化大革命深入,厂内职工与厂外造反派相互通融,文斗不成,升武斗,厂多数职工系江、浙、泸人,为躲避武斗弃厂回老家、至今留厂人员不足30人。</p><p class="ql-block"> 军区防化营两个连以近200人,已在3个月前就进驻厂,㇏执行护厂警戒和巡逻任务。为保证厂域内产品、原材料,设施、设备绝对安全,军区授权护厂部队,向社会发布了诫令,任何组织或任何个人未征得驻军同意,不得进入厂区。</p><p class="ql-block"> 聆听了军代表和护厂部队首长的发言,诠释了护厂任务的艰巨,责任重大。来而不忘非礼也,我也向他汇报了我系战士,因台长生病住院,临危受命代理台长。护厂期间、带领好我们四人,24小时保证通信联络畅通,做到有报准确无误收发,准确译报,按程序送出。见面会后,我们绕厂围墙边行走一周,若大的厂区,周边绿树成荫,数幢厂房,房门紧闭,封条糊门上,空无无人。林中小鸟.哀叹的叫声不断,山下石燕河潺潺的流水声,让人感叹,好一处军工圣地,静静厂区,何时才能再次暴发出轰隆隆的机器声和工人们欢笑声……</p><p class="ql-block">赋诗一首赞军工圣地二号信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登高仰瞩,晨光迷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军工圣地,山高地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丛树交花,娇红稚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傍山依水,极绕幽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写于1968年3月</p><p class="ql-block"> 2、用读书练字打发时间</p><p class="ql-block"> 一百余天,在人生长河中微不足道矣。而习惯了闹市群居集体生活的年青人,突然来到山间密林,荒无人烟,几乎是与世隔绝。每日就工作地与食堂两点间活动,出门见的是兵,回屋自己也是兵。朝迎朝霞,晚送夕阳的日子。因武斗邮路中断、书报信件无进无出,厂有线广播停播封存,消息闭塞,百日内我和战友仅外出一次,带出一封信,向父母报了平安。生活工作枯燥无味,特定的军纪,特别的任务,不可擅离职守。身为领队的我,每日除值班外、就只有组织学习出发时带来的《毛义泽东选集》中的文章。其余时间自由安排,睡觉也行,星期天可以在厂内逛山林,其余时间是不允的。时间长了大家就厌烦了,烦恼运时而生。一日我有事到驻厂办公室,发现桌上有旧报和社杂,于是找防化营首长借阅。拿回阅读,过时历史报,细读还是有很情趣。</p><p class="ql-block"> 古人曰:“一日不读书,百日荒芜。三日不读书,便觉语音无味,书海浩翰,扑进去,其乐无穷”的谨句。促使我找书报源,一日无事在楼层瞎掏,突然在一住户的房间内发现了存放的大量书籍和小说。经我们四人共同商议,愿读者从该户存书中找书阅读。有毒书也可读、大家保密不得外传。有书河读了,其工作学习乐趣大增。</p><p class="ql-block"> 读书可获得知识,思考才能去粗存精。千淘万漉虽知辛苦,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大家有书读、读打抄精句,既能增知识,又能练好习字,何乐而不为。三个月的执勤任务期间,除了正常值班时间外,基本是靠读书、写字打发时间;读书写字收益甚多,五十多年过去了,时常有人赞我硬笔字写得好,我自认还得感谢隆昌执行护厂任务的一百余天读书写字而得。</p><p class="ql-block"> 在成都军区的不懈解努力下、文化大革命武斗慢慢减弱,成渝两地恢复了公路、铁路交通和通信。军工厂的领导和工人,经动员都陆续返厂抓革命促生产。</p><p class="ql-block"> 山沟仅呆100余天,走出沟观世面,真是山里一日,世上数年。1968年7月10日,上级命令,“拆除电台,人员全部自返原驻地”,接令后我们随即拆卸机器,打捆伪装、收拾好各自的行李,派人去石燕桥车站购买返程的火车票,将工作、住宿地周边卫生打扫干净后,请来防化营首长,检验并查实室内物件,是否有损或丢失,做好返营准备工作。</p> <p class="ql-block"> 3、返程奇遇奇葩</p><p class="ql-block"> 1967年7月11日,我们一行四人,两背负电台及附件。两人负责背背包,步行七公里来到石燕桥车站,登上了重庆到成都的慢事。人多无座位、只好站行、下午五点到了成都北站、下车后依早上的分工,各自扛背机器和行囊。刚出站遇奇葩,被一群学生拦住(凡当过兵的都知军人外出行走,三人以上必成列行进),停下询间、何事阻拦,学生们齐声呼吁“跳好忠字舞方可离去。不跳忠字舞,就是对毛主席不忠”,听后我们四人眼相互对瞪着,久蹲山沟之人不知什么舞叫忠字舞。我忙撂行李,向学生解释,我们四人长期在深山里林执行特殊任务,部队不允许参加地方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因环境特殊,执行特别任务。我不知道,也没见过跳忠字舞,更不会跳,回部队后我们尽快学会跳忠字舞。好说歹说,学生才放了行。但天已晚,到连队驻地的公交车还未通,地方的电话无法与连队接通,举目无援,怎么办?我灵机一动,来时去过通信总站,唯一的办法住总站,到后总站首长接待了我们,并安排住在他们会议室,无偿提供晚餐并通知了团里次日来车接。次日,我们三人乘车回到了阔别100余天的连队。历时三个月的隆昌二号信箱护厂任务胜利完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五节 遭家乡人嫉妒 断我軍官梦</p><p class="ql-block">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1968年秋,20岁的我已是入伍近四年的老兵。两次抽调外出执行“軍训任务”和老台长生病住院连队委任我代台长出征隆昌二号信箱执护厂任务,均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团首长的好评。执行任务回连后继续代谷长,在同年入伍的战士中算是佼佼者,品学兼优,报务技术精熟,发展前途光明。</p><p class="ql-block"> 从军以来,自己就定目标:力争早入党,早提干,做一个合格优秀军人,为国防事业奋义终身。上年度我就向连队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請书。我去隆昌执行任务前连党支部委员还找谈过话,准备近期发展我入党。隆昌执行任务返连后,我去医院看望正在生病治疗的万孝全台长(连党支部委员),面见闲谈中他无意间向我透露了不好的信息:你申请入党的“外调材料未取得”,我认为是部队去函调受阻。在我再三的紧逼下,万台长万般无奈告诉我:“你申請入党的调查委托团里车管助理员陈枝义(带队架设连在你老家县施工)代为调查,调查材料形成后、可你们大队党支部不予盖公章,并以嘱附不向外传”。很长时间的思考后,以老乡的名誉印证了此事,属实。三十年后,我已去乡政府上班多年,并转正为国家干部。在一次私人宴会上遇到当年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老书记,询问:“我在部队申请入党的调查材料听说你不盖章”。他当场没表态可否(因席间人多)。此问后,他曾委托人两次向我道歉。确有此事,调资料是他亲写的。可惜因文革期中,支书不管公章由副书记执撑,没有盖章一事不由他所为。因调查材料受阻,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了梦想。入不了党,提干是绝不可能的。闻悉不能入党,当军官梦已灭。回想入伍以来的艰辛,付之东流,前途何在?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在部队我第一次流了泪。</p><p class="ql-block"> 沉默一段时间后,向连队写出了请求年底退伍的申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十年中国家的施政原则,首先在于意识形态的不可侵犯,而不在于物质上的欣欣向荣,因前者为政权的根本。各级是以政治原则凌驾于实际问题或者说小题大作过缘化,小事高度政治化,时代不同、政治主题不弃,同是一件事,此时无过,由时间推移便成了罪证。入党受阻、调查材料不予监章,说什么我父亲政历不清。不就解放前当了两年的保长而已,入伍时政审无问题,随时间推移文革中入党便成大问题,这就是时代不同而过。退伍三十年后,亲问过当年在我入党调查材料拒监章之人,他诚实的告诉我。“人年青、嫉妒强于己的人,你父政历不清,只是拒监章的推辞而已”。</p><p class="ql-block"> <b>军旅感想:</b>1969年2月,团里批准了退伍,从此结束了军旅生涯。退伍回乡五十五年来,常常有人问我“青春献给了祖国悔不悔?”我的回答是:当过兵的人,终生不悔军旅,永远铸就军魂,戎装不在,军心永存。当兵让我学会了吃苦,学会了服从,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敬业,学会了责任、学会了努力、学会了勇敢。若不当兵,永远不知道有座城市叫驻地,有一段岁月叫军旅,有一群兄弟叫战友,有一种青春叫奉献,有一种责任叫担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五章 农村十年没草记</p><p class="ql-block"> 1969年3月,告别了第二故乡新都县(现开为成都市新都区),离开了部队和战友,结束了四年的军旅生涯,解甲归田。身揣80元的退伍返乡生活费,回到了生我养我的黄土地。阔别四年的家乡山河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习俗,风土人情依在,只是多了一些陌生的新面孔。几年不见的祖母已是满头白发,父母脸上的皱纹密布、两鬓多了些白发、两位兄弟已是中学生……。四年不曾见的家人和朋友欢聚一堂,热闹非繁。繁花似锦易逝。待热闹过去,我向父母和家人汇报了参军四年和退伍缘由。父亲宽慰地说“既回之则安之”。静下来之后我以一个光荣退伍兵的一颗赤热的心盘算着美好的未来,回忆离队时战友们的预测,中共九大会将召开,象我这样年青有为、政治素质好,能说会写,能干事参工、参干的机会多多!事与愿违,老天爷不给机会,一等就是十年。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可人一生有多少个十年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节 遭受一波三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自叹(七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自古农家最辛苦,汗水洒滴禾下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年四季背朝天,历尽严寒历酷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写于1967年5月</p><p class="ql-block"> 1、沉重的双重压力</p><p class="ql-block"> 四月初开始了农业生产劳作。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短暂离开返回。按老农给出的说法:农活靠的是力气,一看就懂,只要有劳力一做就会。虽说当兵前生活在农村那时仅从事过打猪草、割牛草、喂牛放羊的辅助工而已,栽秧、打谷、翻土等都没有做过,各种农活实施干起感觉吃力。好的是在部队历练了几年、力气有、放下架子、丢掉面子,虚心向老农学习请教,短时间内学会了干农活。</p><p class="ql-block"> 上世乡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是集体耕种(村大集体)、敲钟上下班,干活合作共享,做多做少一个样,同工同酬(实际不同酬),男的按10分/天,老弱病残视其出力减层次计分,一般7﹣9.5分/天、女同志8分/天,弱者、老者7-7.5分/天、均为底分,干满一天,按各自的底分记分。我入列干了一段时间,评工分时队长硬将我的底分定为9分,干活时我比一般人都干得多,同时我询问其他大队的退伍兵都是满分10分底分。我十分的生气,打算找公社,大队领导讨说法。心慈的父亲劝我忍辱负重,只得放弃,不同酬的记分延续了一年。老家什么都好,就是人心不正,嫌你穷、怕你富,怕能办事,恨办成事的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学问不高,心眼不少,处处谣言。</p><p class="ql-block"> 回家不足100日的我就被院邻污辱为盗贼。缘由是近院有棵杏树结果不多,才七成熟,晚上被人偷摘了,树权人污辱我,并反映到大队团支部书记那里,不到两日、谣言传遍了村队。团史书把我叫去谈话,我义正言辞地告诫团支书,堂堂正正的退伍军人,决不做偷鸡摸狗的事。毫无证据是我偷摘。此事便不了了之。树权人毁我身誉用心之毒也!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同工不同酬受打击,可恨的污辱我为盗贼又盖在头上,精神压力巨增,心情不爽,使我原治愈的神精衰弱和关节炎两病齐发,80元的退伍费已花精光,经济结据,家徒四壁,连已有两年烟龄的我戒烟了。生病的事又不便张扬,怕对参工有影响,忍着参加集体劳动,危难之时,在永川邮局工作的二哥伸出了援助之手,找在地区医院工作的堂姐江霞开药,吃药治疗。说来也巧,经两个月的吃药疗,治愈后乞今都没复发。初入生产队就遭栽赃陷害、引发旧病,这就是俗语说的祸不单行吧。</p><p class="ql-block"> 2、旧事重提上纲上线</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十年,也称文革浩劫十年。虽已过去多年成历史,只有经历过那艰难岁月的人才知道哪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诸如“一打三反”、“打击5•16份子”、“清理阶级队伍”、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每个运动都要来一次整党、建党活动。运动一来,百姓全民皆兵。对付地、富、反、坏、右,另加所谓的“二十一种人”(系指伪政人员)为对象。强权政治下,这些人只得忍受批判斗争肉体惩罚。</p><p class="ql-block"> 我父旧时任过两年保长,文革前历次运动已明确有结论、任伪职期间无大害于民。可文革进入“清理阶级队伍”阶段时,我地一些心素不正的家伙和文化大革命的先进人物大喊大叫,别有用心的向上反映,四处造谣生事,说我父是“国民党员,还是国民党的区分部书记”等,非要列入清理对象、将其送往公社学习班,搞倒搞嗅我们一家人,甚至还有个别恶人扬言要毁我前程。</p><p class="ql-block"> 岁月无情人有情,哪知父去学习班半天就放回家,撑管学习班的人讲“已调查清楚,不是国民党员,更不是国民党区分部书记。”这一折事说明,整你害你的人都是熟人,有时还有可能是你的亲人或知心朋友。</p><p class="ql-block"> 谁说岁月无情?天若有情天易老,时间是最有情的,它能洗刷一切,证明一切,它能还原真象,还原历史。</p><p class="ql-block"> 3、两次招工给我的警醒</p><p class="ql-block"> 1970年春,重庆港务局,112厂等到壁专招退伍军人,并条件放得很宽进厂务工,招收人数多。两次招工对我来说都是有缘无份。一次是港务局来璧山招工150人,,工种搬运工。大路籍战友陈天金,当年在大路邮电支局守总机(接线费),他消息灵通准确,他托人通知我、若愿去港务局当工人,请速面见。我们面见后,他告之港务局招工正在进行中,你如愿去,我同你一道去面见我堂兄(他堂兄当年是大路区革委会主任),有80%的成功率。通过细聊,搬运工人又苦又累,下苦力的工我不做。第二次是重庆西南铝加工厂(原112厂),来璧招收400人,招收半途不知什么原因停止,待几月后重启。招工结束后公社官员告诉我:初招工时有我名额,重启招工时,负责人以政历不清弃名。闻悉此事,为搞清楚某官员之说法,我找了位与本次负责招工者较好关系人旁敲侧击询问,结论是我自高自大,不尊敬他。大意失荆州,我后悔了十年。</p><p class="ql-block"> 4、谣言泛传 伤我婚姻</p><p class="ql-block">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华夏之古训,也是青年男女必经之事。从部队回到农村一年之后,参工无缘,只得安家于农村,在父母的催促和亲人的助力下,经人介绍认识了邻近的良家女荣璧文,双方交往半年余,男女双方父母都赞同这桩婚姻,并于1970年秋领取了结婚证。正当双方筹备结婚事宜之时,因谣言戛然而止。</p><p class="ql-block"> 缘由为1971年初,重庆人交公司在璧山招收了一批退伍兵汽车驾驶员、我内兄及我家所在的村、邻村的范某、陈某同时招入,集中学习闲谈中提到我时,范、陈二人便添油加醋说我父亲当过伪保长,又是国民党党员,国民党的区分部书记等。我内兄听闻后回家便把其父母和家人大骂了一顿,从劝其妹离婚处理。婚姻矛盾发生时,我父亲任伪职和是否参加国民党之事.已由当年清理阶级队伍专案组的同志调查清楚,任保长两年,其它什么都不是。为了缓解矛盾升级,我陪同女方及家人两次去公社,调解离婚。在公社负责人的解释调解下,矛盾得以缓和。谣言之泛传引发的矛盾,一时难以化解,冷落一段时间后,在双方亲戚及朋友的观和下,双方尤其是我方(男方为主)对此,明确表态结婚后永不提及因误传或恶传发生的纠纷,言归于和。我们于1971年8月结婚。五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一家人幸福美满,从未提及此事。</p><p class="ql-block"> 谣传讹言,伤及婚姻,不怪传言人,也不怪听言人。只怪文革浩劫给予的灾难,也是己生不逢时,命运差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二节 抛弃幻想 扎根农村</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提出“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人民学习解放軍。”学大寨运动,自1969年起已达高峰期。各地组织农村基层干部去山西晋中市昔阳县大寨大队学习。</p><p class="ql-block"> 1968年冬,我还在当兵时就听父来信说,堂兄江治荣以队长的身份前往大赛参观学习。</p><p class="ql-block"> 江治荣队长从大寨返回后,一段时期,凡公社召开会议,必请他去讲学习大寨精神,改田改土,与天斗与地斗,向穷山恶水要粮食。宣传鼓励他人学习,自己肯定得先学先干,按那年代的口头语“活学活用,立干见影,忠不忠看行动"。江治云队长发动社员群众在1969年春冬农闲时对本队的坡尖坡、石谷子等地进行改造;将坡下的两块干田高处取土降平为一块田;所取的土,靠人工肩挑上坡垫地,用去两个月时间、改成良土3亩,当年种上玉米,喜获丰收。公社领导获悉,大会小会宣传,组织各村、社干部参观学习,并向区(当年设有县辖区),县汇报。改土初见成效,激发了群众社员的改田改土的信心。利用农忙间隙和农闲时侯机,加班加点改,连春节都给三日休息时间,夜以继日地改田改土社员的艰辛劳动为生产队荣获了荣誉。</p><p class="ql-block"> 1971年春,璧山县革命委员会将蒲元公社五大队三队和正兴公社奋发七队树为璧山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p><p class="ql-block"> 1、初显文笔,便获领导赏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用时方知学识少,读书写字一生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身居乡村无人问,一纸简文远近名。</p><p class="ql-block"> 1971年3月14日,原璧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永禄在公社副社长卢朝富的陪间下来队,书写队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的材料,并驻本队江宗智家。住下后陈副部长向生产队找一名能写材料的人协助他,队长便将我推荐。见面后寒宣一阵,留下了我与陈部长二人,陈部长向我倒出了苦水“文革中是批斗打倒对像,时常挨批斗,现仍属监督改造对象,未解放出来。先进事迹材料由你主笔,我代为修改”。我考虑后答了他的要求。表示我刚从部队退伍还乡,文字功底有基础,人熟地悉。队里的大凡小事基本了解……。并答应他三天后来取材料,他临走时给了我几份有关介绍大寨的旧时的报纸和原粮食局驾驶员邓茂贞评省劳模的先进个人材料一份。接受任务后,回家便执笔书写,那知提笔难了,真是用时方知学识好少,答应的事必做,而且要做好。我凭着爱写作、善思考,强记忆、套用时代经典文言,理顺层次,从地理位置、穷山恶水、水源奇缺,土地浅薄,分布在九旁十三垭上。改田改土土,学习大寨精神边学边干,立竿见影,已改成型的田地种植粮食已结硕果,写到今后长远规划目标…….。三天预约时间到,陈、卢二人到改,我拿出已写好的材料料稿纸交二位领导审阅,给出的评语:材料适势,内容简明、事例真实、应用数据准确,发展前景表述新异、目标明晰。</p><p class="ql-block"> 2、我是怎样当上会计员的。生产队会计员工作,当年我是不乐意接任,原由有二,回乡近两年目睹了诸多因记帐有误,个别社员闻事就骂爹骂娘,骂祖宗,二是接任会计,若遇参工因任会计,而放弃良机,得不偿失。其实要少遭或不遭骂很好办,工作上细心,反复核准清算、便数据真实,准确无误是可以做到的。若做了会计工作,遇机会而调不出,就更无语。</p><p class="ql-block"> 终因公社大队领导做工作,我因书写材料在公社内获得了“能说会写”的名称,若不接下会计工作那就叫骄傲了,要扎根农村只有接住。在上级的举荐和社员群众的选举,我于1971年3月接任了生产队会计。</p><p class="ql-block"> 财务工作是每个核算单位或社会组织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任队会计后,工作上认真负责,虚心学习,不懂就问。接任会计的第一年决算时因四舍五入,难了我一天一夜,原由每种粮食都有小数点后一位或两位小数,以有几十户人,年分配来粮食几万斤、各种品种,折价计算四含五入后,绝对与总粮金额不相稳合怎么办?大人会计给出的答案“多收、少减”全公益金科目进行。 本应作会计工作八年、万般无奈又代会计一年。接任会计工作一干就八年,八年中才抬头望路,低调做人,熬更守夜。以为本队杜员服务为宗旨,学懂弄通农村财务知识、规则,秉公执正应收尽收,应付慎付,两颗柿花杏售卖收入0.10元、收记入帐。精打细算,做到了帐帐清楚、帐实帐币相符,群众满意,领导赞誉,因财务工作业绩突出、于1975年被县评为为先进人。接任会计工作前的预料的事,在八年后发生了。1979年3月公社企业办公室缺一名会计,公社定我调去。但生产队长不许。通过公社、大队干部做生产队长的思想工作、我当着公社、大队、生产队干部、承诺。“生产队会计我仍兼任、工作比以前做得更好;若有书写材彬的事。义不容辞免费加班将写”。生产队长才挥泪放行。故去公社工作后又代了一年的生产队会计工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三节 学大寨先进典型</p><p class="ql-block"> 我在农村十年中、学得多、见得多、听得多、说得多、做得多的是农业学大寨的工作和话语。世上什么东西最精彩,或许是真实的故事,那就让我摒弃传统,以书写事迹的方式来讲一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农业学大寨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历经近十年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发生在我身边的先进典型事迹。说起梯子岩松林岗,前有抗战国立艺木志科学校,迁址于此办学誉史;后有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被原永川地区树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先进单位百面红旗单位。也曾是璧山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梯子岩生产队,梯子岩上红旗飘,而远近闻名。</p><p class="ql-block"> 典型的源起和发展:1968年秋后、苦大仇深、大字不识,很会说话。十二岁就下地犁田耕地,是一个能苦作种地的一把好手。时任蒲元公社五大队三队人称梯子岩生产队队长江治荣受公社举荐,成为随璧山县首批赴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大寨大队参观学习的代表,他从大寨大队参观学习回来、公社,大队逢会必请他讲“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千里万担一亩田,清石板上创高产的先进事迹。</p><p class="ql-block"> 只说不干是懦夫,能于、实干、敢干才是英雄。他学用了文革时期最能激发人敢作敢为的一句话“中不中,看行动”作座佑铭。去了一趟大寨,总得干出点成绩来,让世人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 朝思暮想后,他发动社员群众研讨,提出了“因地制宜,学大寨的自力更生、艰苦奋头,在土地上做文章,向荒地荒坡要粮”的口号,并作了三年规划目标,每年改地5-10亩。说干就干,1969年秋后,他带领全生产队100多名社员,杂草从生的坡尖坡用荒石砌坎。将坡下岚垭田三梯田降为一块田,又取土挑运坡上无土地,将其土质增厚,一冬达春改士4亩,春上种上玉米黄豆、红苕(间种)亩产高达800斤,增产40%以上。</p><p class="ql-block"> 尝到改田改土能增产粮食的甜头后。次年又将梯子岩松林岗、乱石坡及周边荒地,利用抗战时所掘防空洞的片石垒成坎,形成梯土,将坎下S型田近四亩改造成一型(块)田、取士运上山垫成梯土,经秋收后、冬闲、开春至农忙一段闲时间改成田地10亩,种稻、种玉米。间种红苕、黄豆,改造后的田增产20%、土增产50%,亩产达850斤。两年改田改土初见成效。改成良田18亩,改成良土(早地)6亩(新增旱地4亩),共计24亩。</p><p class="ql-block"> 首创佳绩,便引来了上级区、公社领导的重视,并组织公社内和相邻的大队、生产队干部、社员代表来队参观学习。公社大会小会宣传,梯子岩生产队活学活用大寨精神取得住绩。因此,1971年夏获县农业学大寨冼进典型,争创了永川地区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被树为县“农业学大寨的红旗生产队”殊荣,干部获得了名誉,社员增收了粮食,于公于私好处多,受益良多。</p><p class="ql-block"> 获益后的干部、社员策划了一个更大的改田改土项目﹣﹣大寨田。生产队位于寨子坡院子左则坎下长150米,宽 70米,内有成型田23型 6亩,均为水田、干田、零星土坎,将其改成一块大田,干部、社员酝酿了很久一致共认,命名为“大寨田”。1975年秋后开工建造,开工至结束历时三年。耗工70000工日,挖运士石方近8万立方,用石材600立方(田坎),片石300立方。砌做了长60米、高15米的坝坎。工程高峰期公社组织了数次机关干部,在校师生到此参加义务劳动、支援改田工程挖运土石方,本队社员昼夜加班,时常是上工时间12小时/日,三年春节仅放假三天,改田社员风里来,雨里去,三九严寒从不畏惧……。终在1977年夏完成竣工。梯子岩生产队农业学大寨改田改土,自1969年秋后至1978年冬,历时十年,每年改田改土用时都在100-120天。先后改造了坡尖坡、寨子坡、胡家坡、松林岗、磨盘坡等十多处地,新增耕地40亩,每年可净增粮食4000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