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雨夜随笔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前一天,一个细雨霏霏的傍晚。应邀来到外滩东一美术馆,参加法领馆组织的《致敬蒙田-林栋甫绘画展》观摩活动。</p> <p class="ql-block">  阴冷潮湿,寒风凛冽,外滩依然美丽。</p> <p class="ql-block">  原亚细亚大楼老建筑,内庭气势轩昂。</p> <p class="ql-block">  参观者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  展厅进门处醒目标记。</p> <p class="ql-block">  宣传画上,林栋甫先生在凝视自己的画作~《米歇尔·德·蒙田》。</p> <p class="ql-block">  林栋甫是一位著名公众人物,电视节目主持人、影视演员、配音演员。然而,成为画家是他幼年时的梦想。作为普通家庭出生的“绅士”,丰富的阅历,日积月累的思想内涵,促使他在中晚年拿起画笔,追寻自己的理想。(本幅照片采自“妙侃文艺生活”。)</p> <p class="ql-block">  进入展厅,第一单元是“致敬”。首先展示的是三幅先贤的大幅油画。</p><p class="ql-block"> 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法国思想家、作家、怀疑论者。阅历广博,思路开阔,著有《随笔集》,在浮躁和肤浅的社会里,犹如一股清泉,闪耀着充满智慧的哲学思想,成为许多法国“正直人的枕边书”。</p> <p class="ql-block">  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前399),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古希腊三贤之一。</p> <p class="ql-block">  小卢修斯·阿内乌斯·塞内卡(约公元前4~65年),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悲剧作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三幅人物画,笔触深沉,精雕细镂,大气磅礴,尤其是人物眼睛,炯炯有神中透露出深邃、犀利、智慧,似乎还带有一丝忧郁。雕塑般的面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很显然,栋甫先生是在向这些大师们致敬。</p> <p class="ql-block">  转到下一个展厅,一幅题为《背影》的油画赫然入目:一个长者微微前倾的背影,头戴旧礼帽,身着带有褶皱的西服,那双粗壮的大手格外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  我发现在同一展厅,有好几幅类似题材的油画。栋甫先生对“背影”情有独钟?他想表达什么意思?</p><p class="ql-block"> 一个背负行囊步履蹒跚的旅人。</p> <p class="ql-block">  一个在荒原孤独的背影。</p> <p class="ql-block">  《罗伯特·约翰逊在十字路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p><p class="ql-block"> 背影,是时光的烙印,刻在岁月里,也刻在骨子里。</p><p class="ql-block"> 渐行渐远的背影,是岁月中一道靓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那一抹背影,如同秋风落叶,带着一份忧伤和决绝,让人无法忘怀。</p><p class="ql-block"> 背影在落日余晖中显得孤独而坚定,守护着一份默默的执着…</p><p class="ql-block"> 微微前倾的背影,也许是“望其项背”的意思,栋甫先生谦恭地向先哲表示敬意。</p><p class="ql-block"> 背影似乎又是在对生命、对人生的一种思考,人生旅途不乏艰辛和苦难、孤独和忧伤,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背影画的也许就是栋甫先生自己。在采访中,他说:“我就是孤独的,我只能和自己交朋友”。据说,在栋甫先生的枕边放着先哲的书,他与先哲进行灵魂的对话,从而升华自己的精神世界。(本幅照片采自“妙侃文艺生活”。)</p> <p class="ql-block">  展厅中有不少钢笔画,用单一色彩的线条描绘的场景人物,也许更能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p><p class="ql-block"> 《树下的台阶》</p> <p class="ql-block">  《小船》</p> <p class="ql-block">  《僻静》</p> <p class="ql-block">  《搁浅的船》</p> <p class="ql-block">  《水上的云》</p> <p class="ql-block">  《皱》</p> <p class="ql-block">  《裂》</p> <p class="ql-block">  《海边的女人》</p> <p class="ql-block">  《多瑙河边的小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些画透露出深旷、僻静、幽远、孤寂的意境,一种“孤独”的美。</p> <p class="ql-block">  第二单元蓝调爵士。从听蓝调爵士、喜欢蓝调爵士到开酒吧欣赏传播蓝调爵士,再到画蓝调爵士…蓝调爵士已经融入到栋甫先生的骨髓和灵魂。</p><p class="ql-block"> 查了网上资料,蓝调音乐起源于非洲裔美国黑人社区,最初与奴隶制度和劳动歌曲有关,通常以悲伤、忧郁或沉思的情绪为特点,以慢节奏和简单和铉为基调。而爵士乐则在蓝调的基础上更加多样化,包含快节奏、复杂和弦和即兴表演。接受人群从底层逐渐波及上流社会,成为一种流行时尚。</p><p class="ql-block"> 《密西西比·约翰·赫特,蓝调传奇》</p> <p class="ql-block">  《巴德·鲍威尔,爵士传奇》</p> <p class="ql-block">  《迈尔斯·戴维斯,爵士传奇》</p> <p class="ql-block">  《詹姆斯·托马斯,蓝调传奇》</p> <p class="ql-block">《约翰·埃斯蒂斯,蓝调传奇》</p> <p class="ql-block">《B·B·金,蓝调传奇》</p> <p class="ql-block">  栋甫先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用画笔讴歌了这些音乐先驱。画中人物的眼神与形象,透露出一种深沉、原始、粗犷与孤独,与《背影》中那双历经磨砺的劳动者之手,似乎有一种深深的情结连接着:那是一双既会干农活又会弹吉他的手,那是一双呼唤自由又富含音乐天赋的手。</p><p class="ql-block"> 在《四月的巴黎》一文中,栋甫先生说:“多少回我梦见我与他们在一起”,“是的,我画了你们。既然你们帮我找回了我的灵魂,我就用这个魂来画你们”。栋甫先生与蓝调爵士音乐先驱们的灵魂是相通的。</p> <p class="ql-block">  第三单元山景。</p><p class="ql-block"> 栋甫先生也喜欢画山。在欧洲旅行期间,他痴迷于阿尔卑斯山,尤其喜欢到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他画的山有其鲜明的个性,蓝色的主基调,彰显了山的险峻、突兀和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  险峻。</p> <p class="ql-block">  深旷。</p> <p class="ql-block">  仙境。</p> <p class="ql-block">  挺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幅幅气势磅礴的山景画,仿佛在书写栋甫先生不断攀登艺术高峰的胸臆,抑或在表达“高山仰止”,对先哲的敬佩。</p> <p class="ql-block">第四单元人物。</p><p class="ql-block"> 栋甫先生的人物画可以说惟妙惟肖,特别是眼神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p><p class="ql-block"> 《非洲女人》</p> <p class="ql-block">  《非洲男人》</p> <p class="ql-block">  《长者头像》</p> <p class="ql-block">  《戴鼻环的印第安人》</p> <p class="ql-block">  《吸烟的男人》</p> <p class="ql-block">  其实,人物画像贯穿整个展厅。林栋甫被认为是业余画家,却比职业画家更投入、更用心、更痴迷,从人物画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p><p class="ql-block"> 展会结尾处,陈丹青写了一段话:“他为什么迷恋蓝调与黑人歌手?他为什么钟情于荒芒的群山?他为什么偏爱用钢笔画风景?为什么,大上海熟悉的林栋甫崇敬蒙田?这次,瞧着他的蒙田大肖像,我缓缓发现,那张脸不就是栋甫自己吗?”</p> <p class="ql-block">  步出展厅,已经入夜,淅淅沥沥的雨依然下个不停。外滩车水马龙,灯火阑珊。雨中,行人的背影匆匆而过…</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笔者与北京留法校友会参观者聆听法领馆Nina小姐介绍。(本幅照片采自“北京留法校友会”。)</p> <p class="ql-block">  感谢法领馆的Nina小姐和法语学校的蒋老师,使我有了一次观摩学习的机会,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谢谢观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编撰:2024.2.29</p><p class="ql-block"> 摄影:2024.2.2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