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序言:本“美篇”初拟后又阅读了一些宝贵资料;如蒋介石是如何当上校长的,孙中山签署的校长任命令。</p><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东征与第二次东征的有关资料</p><p class="ql-block">又如陈赓在第二次东征中救过蒋介石的命,蒋称陈赓就是代表“黄埔精神”</p><p class="ql-block">蒋先云,陈赓等为“黄埔三杰”等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p><p class="ql-block">把一些图片很小的文字放大,变成可读性。在编写过程中是一种探索,学习的过程,很有感触!是一段革命历史的记叙,令人深深怀念的一段历史!了解这段历史后对孙中山先生,廖仲恺先生,程潜,周恩来,蒋先云,陈赓,左权等革命先辈,为挽救中国于危亡当中,为国为民而奋斗,对这些革命先辈,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而在1955年解放军授衔时十大元帅里,就有五位在黄埔军校工作或学习过!</p><p class="ql-block">他们是: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林彪等5人都曾是黄埔军校的教官和学生。</p><p class="ql-block">故本美篇”也可算是黄埔军校的一部简史!一篇纪念文章,值得永久珍藏!</p><p class="ql-block">最后,作为附件将“黄埔三杰”之一的</p><p class="ql-block">贺衷寒的简历也附上了。使记载更加全面。</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28日与北京友人一起参观了中国“革命摇篮”黄埔陆军军官学校。</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陆军军官学校是1924年孙中山创办的一所新型的军事政治学校,是孙中山联俄政策和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重要成果。军校虽多次易名,因校址初设于黄埔长洲岛,故通称"黄埔军校"。军校吸取苏联红军的建军经验,实行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强化军事政治训练,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成为国共两党的将帅摇篮,在中国近代政治史和军事史上有着深远影响和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1924年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4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和“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简称黄埔军校。</p><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曾致词:“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p><p class="ql-block">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决议建立军官学校选址于广州黄埔。关于校长人选,最初决定为程潜,而以蒋介石、李济深为副校长。但是蒋介石不愿在程潜之下,跑到上海消极对抗。并派张静江找孙中山说情,孙中山才在5月3日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在此过程中,蒋介石曾辞去军校筹备委员长一职。</p> <p class="ql-block">校长任命令。</p><p class="ql-block">…孙文</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名中正,黄埔军校的第一任校长。</p> <p class="ql-block">校长办公室之会议室。</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校训。</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与马林,越飞。</p><p class="ql-block">1921年12月孙中山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抔在桂林秘密会谈,促使孙中山作出改组国民党,与共产国际合作创办革命军官学校的决定。</p><p class="ql-block">1923年苏俄全权代表越飞在上海与孙中山秘密会谈。1月26日《孙文越飞宣》发表,公开确定国民党的“联俄”政策!</p> <p class="ql-block">廖仲恺与黄埔军校的关系</p><p class="ql-block">廖仲恺与黄埔军校的关系密切,他是黄埔军校的首任党代表,并在该校的建立和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廖仲恺不仅负责为军校筹款,还奠定了黄埔军校初期的政治方向,创立了一系列政治组织和制度,并组织了军校初期的政治训练及第一次东征期间的政治工作。他被誉为黄埔军校的“慈母”和“党军师褓”,对黄埔军校的影响深远,确立了其不可动摇的地位。廖仲恺的贡献不仅限于黄埔军校,他还是国民党左派的旗帜,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政治活动家,为革命党人的经费奔走,致力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宣传。他的逝世被视为革命的一大损失,毛泽东曾评价他为“为黄埔立了政治教育的模范”。</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时的程潜</p><p class="ql-block">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是蒋介石生平最大的转折点。他以这一职位为跳板,跃向权力的巅峰。然而,关于黄埔军校校长人选,并不是一开始就确定为蒋介石。</p><p class="ql-block">程潜建议成立教导团</p><p class="ql-block">陈炯明兵变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人意识到以往策动地方军队进行革命的严重危害。1923年2月,孙中山返回广州,重建陆海军大本营,如何在苏俄帮助下建立一所强有力的军事学校便提上了议程。</p><p class="ql-block">大本营军政部长程潜针对内部军事干部训练匮乏的问题向孙中山建议,成立中央陆军教导团,作为培养军队骨干之用,并获得批准。该教导团是为了将新式军队训练基本方法推广至中国国民党所能控制部队中,训练方法及内容以军事队列训练和战斗进攻防御实操为主,学员数量较少,只有两个学兵连三百余人,训练六个月后派遣回原部队。教导团虽达到了培养军事干部,加强军事力量的目的,但强化党权、以党建军的理念未得以贯彻。</p><p class="ql-block">1923年8月,孙中山派出蒋介石、张太雷等四人组成的博士代表团赴苏考察。考察期间,蒋介石对苏联红军的认知更加深入具体,“回国之后要使军队能为人民求自由幸福打仗,能为党实行三民主义打仗,非用俄国赤卫军这种编制不可”。代表团回国后,在苏俄的全力推动下,1924年1月,孙中山下令成立军校筹备委员会,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黄埔军校正式进入全面筹建阶段。</p><p class="ql-block">最初蒋介石只是副校长</p><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虽进入全面筹建阶段,但关于黄埔军校校长人选,并不是一开始就确定为蒋介石。据由桂军讲武堂转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学习的覃异之回忆:孙中山先生除亲自兼任军校总理外,关于校长的人选,最初决定为程潜,而以蒋介石、李济深为副校长。</p><p class="ql-block">但蒋介石不愿在程潜之下,就离开广州,跑到上海。这时张静江、戴季陶等出来替他撑腰,张还亲自跑到广州找孙中山先生说情。孙中山先生这才改派蒋介石为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兼黄埔军校校长</p> <p class="ql-block">黄埔岁月。</p> <p class="ql-block">黄埔岁月</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培养革命军人、挽救中国的危亡,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洲岛创办了黄埔军校。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军校迅速发展成为体制健全、组织严密、规模庞大的综合性军事院校。1924至1930年间,军校在长洲岛共举办了7期,毕业学生约1.2万人。军校学生作为革命的生力军,在平定商团、统一广东、北伐诸役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声威远播,成为了广东革命政府的坚实后盾。</p> <p class="ql-block">黄埔创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捕创校</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继续高举民主革命的旗帜,进行了反袁、护法和北伐战争,但都因各派军阀的阻挠和破坏而失败。正当孙中山在失败中徘徊,探索革命新道路之际,苏联和中国共产党伸出援手,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和创办军官学校。1924年6月16日,陆军军官学校在广州东郊黄埔长洲岛上正式成立。</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与李济深,邓演达</p><p class="ql-block">周恩来军校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对于黄埔军校的筹建及政治工作极为重视。应军校总理孙中山和党代表廖仲恺的邀请,先后派出许多共产党员参加了这些工作。在创建初始,担任政治部副主任的共产党员张申府,极力推荐正在德国留学的周恩来出任军校政治部主任,得到孙中山和廖仲恺的首肯。1924年9月,周恩来从欧洲归国到达广州,初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兼宣传部长,随即被派往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主讲《政治经济学》。11月,周恩来出任军校第三任政治部主任。前两任为戴季陶和邵元冲,他们都是国民党员。</p> <p class="ql-block">仼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的周恩来。</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学生军第一次东征:</p><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东征指的是1925年1月广东革命政府发起的一场战役。</p><p class="ql-block">1925年1月7日,乘孙中山北上病重之机,粤系军阀陈炯明在英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率领3万兵力进攻广州。15日,广东革命政府发布《东征宣言》,组成东征联军10万人,于2月初分三路讨伐陈炯明。东征开始后,担任左翼和中路作战任务的杨希闵、刘震寰部都按兵不动,右翼由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为骨干、新装备起来的黄埔军校学生军和两个教导团3000人成为东征主力。这支军队先后攻下淡水、海丰,于3月占领潮汕地区。不料部队回师到棉湖时陷入敌军重围之中。连长、共产党员曹石泉和曹渊、许继慎等率部奋力作战,击溃陈炯明军主力林虎部,扭转了战局。营党代表章琰在战斗中牺牲。由于共产党员冲锋陷阵、勇猛杀敌,东征军被东江人民称誉为“为民众而牺牲之先锋队”。4月,东征军控制东江地区,取得第一次东征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次东征</p><p class="ql-block">发生时间</p><p class="ql-block">1925年(民国十四年)10月至11月</p><p class="ql-block">地点</p><p class="ql-block">广东</p><p class="ql-block">参战方</p><p class="ql-block">广东国民政府军,军阀陈炯明残部</p><p class="ql-block">结果</p><p class="ql-block">陈炯明残部战败</p><p class="ql-block">战役双方将领</p><p class="ql-block">东征军组织领导者及将领</p><p class="ql-block">蒋介石,广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黄埔军校校长,东征军总指挥。</p><p class="ql-block">周恩来,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东征军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汪精卫,国民政府主席委员、军委会主席、东征军党代表。</p><p class="ql-block">胡汉民,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军委会委员。</p><p class="ql-block">何应钦,第一纵队纵队长,东征军中路指挥。</p><p class="ql-block">李济深,第二纵队纵队长,右路指挥。</p><p class="ql-block">程潜,第三纵队纵队长,左路指挥。第一次东征5月20号时被任命为东江讨贼总指挥</p><p class="ql-block">刘尧宸,第四团团长。在进攻惠州时不幸中弹阵亡。</p><p class="ql-block">陈炯明的“救粤军”将领</p><p class="ql-block">陈炯明,救粤军总司令</p><p class="ql-block">刘志陆,救粤军总指挥。</p><p class="ql-block">李易标,前敌总指挥。</p><p class="ql-block">洪兆麟,指挥。</p><p class="ql-block">叶举,指挥。</p><p class="ql-block">林虎,东路总指挥,第一军军长</p><p class="ql-block">洪兆麟,东路军副总指挥</p><p class="ql-block">刘志陆,第二军军长</p><p class="ql-block">李易标,第四军军长</p><p class="ql-block">谢文炳,左路指挥。</p><p class="ql-block">王定华,中路指挥。</p><p class="ql-block">林烈,右路指挥。</p><p class="ql-block">战役背景</p><p class="ql-block">1925年9月,原已被打败的广东军阀陈炯明残部,乘东征军主力回师广州,平叛杨希闵、刘震寰叛乱之机,再次叛乱,重占潮州、汕头;盘踞广东东南部的军阀邓本殷也与其配合,企图向广州进攻。广州国民政府为彻底消灭广东省的军阀势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遂决定进行第二次东征。</p><p class="ql-block">战役经过与影响</p><p class="ql-block">东征军辖第1、第2、第3纵队,由总指挥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率领,向东江地区陈炯明残部发动进攻。</p><p class="ql-block">1925年10月14日,东征军在省港大罢工工人、东江农民的配合下攻占惠州,尔后,兵分三路,向东江腹地继续进攻。11月4日,东征军收复潮州、汕头,28日后,又攻占五华、兴宁、梅州市梅县区、大埔,乘胜追击残部,直至闽边永定一带。至此,陈炯明残部流窜于闽赣边,再也无力袭扰东江。</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国民革命军另一部又先后消灭了邓本殷在高州、雷州及海南岛的部队,使广东革命根据地基本趋于统一,为国民革命军举行反对北洋军阀的北伐,奠定了较为可靠的后方基地。</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东征国民革命军</p><p class="ql-block">第一师帅长:何应钦</p><p class="ql-block">党代表:周恩来</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时期的陈赓!</p><p class="ql-block">陈赓曾救过蒋介石的命!蒋介石说过:“什么是黄埔精神,陈赓就是黄埔精神”!</p><p class="ql-block">…1924年10月,随军参加第二次东征作战。10月27日下午,东征军指挥部到达羊高圩,此地距华阳约20余里,忽然接到前方谭曙卿派通信兵送来的急报,称第3师被敌军(林虎的部队)包围于距华阳10余里的塘湖地区,形势危急。蒋介石闻讯,急忙赶到前线督战,并令陈赓向谭曙卿传令:凡退却者,不论官兵,一律军法从事。但是,在敌人的强大冲击下,第3师已守不住阵地,官兵开始向后溃退。看到林虎的部队已经迫近,陈赓一面指挥对追兵进行阻击,一面背起蒋介石撤退。陈赓一口气跑出好几里,到达河边后,连忙找到一条船,把蒋介石安顿在船舱里,飞速划到河对岸,一直退到了羊高圩附近,才在一片凹地里潜藏起来。叛军虽然打了一个胜仗,但发现东征军总指挥部在其后,以为东征军大队人马就在附近,加之东西南三面都有东征军部队,所以不敢穷追深入,便携着战利品向安流方向退去。天黑后,陈赓前去侦察道路,恰遇闻讯前来接应的古大存。古大存立即组织力量护送蒋介石到东征军总指挥部。安顿下来后,蒋介石马上将第3师溃散的部队加以整顿,并组织反击。他写了一封信,命陈赓火速交给何应钦。第二天正午,陈赓找到何应钦,报告华阳方面第3师失利的情况。陈赓救蒋背蒋脱离险境一事,一时间传遍了东征军和黄埔军校。陈赓为此闻名遐迩,得到蒋介石的特别器重。蒋介石曾经在黄埔军校向师生训话时说道:“什么是黄埔精神?陈赓就是黄埔精神。”</p> <p class="ql-block">蒋先云入校后,就和陈赓、李之龙等同志负责学生会的工作。在学校期间,他不仅自己孜孜不倦地学习革命理论,研读古今兵法,而且积极宣扬共产主义,组织同学阅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入门》《向导》等革命书籍。学习期满,他留在军校,任政治部秘书,在周恩来(担任军校政治部主任)身边作宣传工作。</p> <p class="ql-block">黄埔三杰</p><p class="ql-block">蒋先云</p><p class="ql-block">陈赓</p><p class="ql-block">贺衷寒</p><p class="ql-block">当时,黄埔一期学生在校的学习和训练,采用政治与军事并重,理论与实际结合,实行边学习边打仗的快速培训方法。在开学不久,一期学生就走出课堂,参加平定商团的战斗。蒋先云凭其大智大勇,在战斗中赢得师生们的一致好评。根据学习成绩、社交能力和战斗中的表现,师生们将一期学员中的佼佼者蒋先云、陈赓、贺衷寒并称为"黄埔三杰",蒋先云名列"三杰"之首。</p> <p class="ql-block">蒋先云</p> <p class="ql-block">蒋先云,湖南新田人,中共党员。1927年5月28日展开的临颍战役,是北伐军自广州出师以来战斗较激烈、伤亡较多的一次战役,也是彻底击溃河南奉军的一战。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曾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秘书,时任第十一军第二十六师第七十七团团长兼党代表的蒋先云在此战中牺牲。图为蒋先云。</p> <p class="ql-block">蒋先云</p><p class="ql-block">蒋先云是黄埔军校史上的第一学霸,他从入学开始直到毕业考试,囊括了所有科目成绩的第一名,不仅创造了黄埔军校史上一项后无来者的奇迹,且在中外军校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且与陈赓、贺衷寒并称黄埔三杰,据周恩来回忆,蒋介石也把蒋先云视为自己最得意的学生。蒋先云也因而成为了唯一获得毛泽东与蒋介石共同赏识的学子。</p><p class="ql-block">一九二七年五月二十八日,蒋先云率领的部队,在河南临颖与奉军激战,他亲临火线,跨马挥刀,奋勇杀敌,先后两次负伤。但是,他坚持不下火线,顽强指挥战斗,不幸又第三次负伤,由于流血过多而壮烈牺牲。终年二十五岁。蒋云先死后被追赠中将军衔,蒋先云文采出众所以有“蒋先云的笔”这一说法,但是实际上蒋先云是个全才,当时的黄埔一期生中他是最让人瞩目的,蒋先云死后国、共双方都对其评价很高,张发奎就撰文称:“此种健儿,天下能有几人? ”周恩来同志在武昌主持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党的机关刊物《向导》周报发表的悼词对蒋先云同志做了高度评价,悼词邪道:“先云同志是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战士,他死于国民革命战争中,……他的死不但足矣表示无产阶级战士能勇敢忠诚的为革命牺牲,而且使一般革命党人都应该以他为模范。</p><p class="ql-block">他临阵时负伤三仆三起,仍追敌不稍退,这是何等的革命勇将。他死,是革命之大损失,我们不但要追悼他,而且要继续他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烽火连天家国情﹣﹣左权家书</p><p class="ql-block">左权,湖南醴陵人,中共党员,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八路军副参谋长,1942年5月在山西省辽县战斗中牺牲。在烽火岁月中,他辗转战场,给母亲、妻子写去了一封封朴素而深沉的家书,记载了一个儿子、丈夫和父亲对家庭的眷恋,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还有誓死奔赴国难的决心。</p><p class="ql-block">1940年8月,左权与夫人刘志兰及女儿左太北在山西武乡县砖壁村八路军总</p><p class="ql-block">部合影。</p> <p class="ql-block">左权…第一期毕业生。八路军副参谋长。</p> <p class="ql-block">左权</p><p class="ql-block">左权1905年出生于湖南醴陵县,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十分贫苦的家庭,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读书的机会。当他到县城中上中学之后,逐渐接触到《新青年》等一些进步书籍,接触到共产主义的进步思想,这对他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因此在看到国家陷入一片水深火热当中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参军,成为了黄埔军校1期的学生。</p><p class="ql-block">左权在黄埔军校中学习的时候,各项成绩就十分优秀。他很早就能够将《孙子兵法》熟记于心,因此在同学间的威信极高,学校中的老师对其也是极其关注。</p><p class="ql-block">所以他刚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就在陈赓的介绍下加入了共产党,接受过进步思想的他一直将共产党的理念视为自己的信仰,并且这个理念一直贯穿他将近20年的政治生涯。</p><p class="ql-block">1925年2月,左权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他先是带领部队讨伐了军阀杨希闵和刘振寰,又阻挡了陈炯明的“东征”路程。他的一系列战果都得到了党内高度的认可。</p><p class="ql-block">随后,为了让左权接受更加先进的思想,周总理委派他到苏联进行学习。这也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p><p class="ql-block">左权在苏联留学期间,也一直秉承着自己的原则,为人刚正不阿,做事一丝不苟,学习上也像在黄埔军校一样,十分刻苦认真。因此他在同学间都十分有威望。</p> <p class="ql-block">兴师北伐</p><p class="ql-block">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为北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先遣队自广东、广西出师北伐。黄埔</p><p class="ql-block">军校已经毕业的前四期学生,分别编入北伐军的各种部队,从中路、东路参加北伐战争;第五期的部分入伍生也参加了北伐。黄埔军校的教官、学生为打败北洋军阀,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谢晋元团长,在上海四行仓库抵抗日军。</p><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26日,上海前线的中国军队撤退,第88师第524团副团长谢晋元(广东蕉岭人,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坚守闸北,他率领所部在四行仓库孤军作战四昼夜,给日军沉重打击,成功掩护了部队撤退。图为谢晋元(中坐者)与战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军挍毕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升官发财请往他处,</p><p class="ql-block">贪生怕死勿入斯门。</p><p class="ql-block">…横批:革命者来!</p> <p class="ql-block">编后记:</p><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重要产物和重要见证。周恩来、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陈赓、恽代英、熊雄、蒋先云、左权等著名共产党人都曾在此留下足迹。中国共产党人对办好黄埔军校、创建革命军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其中在黄埔军校开创的政治教育模式,对中国军队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熠熠将星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天空。共和国大批将帅从这所“将帅的摇篮”走出,无数黄埔革命军人以青春和生命谱写的动人诗篇,更在红色家书的传诵里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江水悠悠,岁月留声,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黄埔精神”,流淌在黄埔岛的血脉之中,继续守望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附:1955年解放军授衔时将帅中的黄埔军校有关将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出身于黄埔军校的解放军猛将排行榜</span></p><p class="ql-block">1955年9月27日,北京中南海,金风送爽的收获季节,人民共和国为久经沙场、功勋卓著的将军们,举行隆重的授衔典礼。人们早已熟悉共和国将帅的名字,却并不熟悉在这些熠熠生辉的将帅之星中,竟然有那么多人出自同一所军事学校,这就是黄埔军校。</p><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由国共两党共同创办,这也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军校中有着堂堂阵容。出身于黄埔的中国共产党人,后来有的成为中国共产党著名的政治家、理论家、外交家,更多的成为将帅之星。在共和国10大元帅里,就有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林彪等5人曾是黄埔军校的教官和学生;在10位大将里,就有陈赓、罗瑞卿、许光达3位毕业于黄埔军校;而曾经在黄埔军校学习过的上将有8人、中将有9人、少将有11人。这也就是说,仅在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的开国将帅中,就有36人直接受过黄埔精神的熏陶。他们是:</p><p class="ql-block">1924年任教授部副主任的叶剑英元帅(5人)</p><p class="ql-block">叶剑英,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总参谋长。</p><p class="ql-block">聂荣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中央军委副主席。</p><p class="ql-block">陈毅,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部文书,中央军委副主席。</p><p class="ql-block">徐向前,黄埔第1期,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p><p class="ql-block">林彪,黄埔第4期,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p><p class="ql-block">大将(3人)</p><p class="ql-block">陈赓,黄埔第1期,国防部副部长。</p><p class="ql-block">罗瑞卿,武汉分校,中央军委秘书长。</p><p class="ql-block">许光达,黄埔第5期,国防部副部长。</p><p class="ql-block">上将(8人)</p><p class="ql-block">陈奇涵,黄埔政治大队长,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p><p class="ql-block">陈明仁,黄埔第1期,四野第21兵团司令员。</p><p class="ql-block">周士第,黄埔第1期,防空军司令员。</p><p class="ql-block">宋时轮,黄埔第5期,军事科学院院长。</p><p class="ql-block">杨至成,黄埔第5期,军事科学院副院长。</p><p class="ql-block">张宗逊,黄埔第5期,总参军训部长,总后勤部部长。</p><p class="ql-block">郭天民,黄埔第6期,训练总监部副部长。</p><p class="ql-block">陈伯钧,武汉分校,高等军事学院院长。</p><p class="ql-block">中将(9人)</p><p class="ql-block">阎揆要,黄埔第1期,军事科学院副院长。</p><p class="ql-block">常乾坤,黄埔第3期,空军副司令员。</p><p class="ql-block">倪志亮,黄埔第4期,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p><p class="ql-block">唐天际,黄埔第4期,总后勤部副部长。</p><p class="ql-block">郭化若,黄埔第4期,军事科学院副院长。</p><p class="ql-block">王诤,黄埔第6期,副总参谋长。</p><p class="ql-block">谭希林,黄埔第6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p><p class="ql-block">曾泽生,黄埔军校高级班,第50军军长。</p><p class="ql-block">彭明治,黄埔军士教导队,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p><p class="ql-block">少将(11人)</p><p class="ql-block">袁也烈,黄埔军校政治部干事,海军副参谋长。</p><p class="ql-block">徐介藩,黄埔第3期,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p><p class="ql-block">方之中,黄埔第4期,天津警备区司令员。</p><p class="ql-block">洪水,黄埔第4期,训练总监部条令局副局长。</p><p class="ql-block">李逸民,黄埔第4期,总政治部文化部长。</p><p class="ql-block">曹广化,黄埔第4期,军事检察院检察长。</p><p class="ql-block">白天(魏巍),黄埔第4期,炮兵技术学校校长。</p><p class="ql-block">廖运周,黄埔第5期,高级炮兵学校校长。</p><p class="ql-block">周文在,黄埔第5期,福州军区副政委。</p><p class="ql-block">张开荆,黄埔第5期,沈阳军区副参谋长。</p><p class="ql-block">朱家璧,黄埔军校第8期,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p><p class="ql-block">人民解放军中一些早期黄埔生,凭资历本来是可以授中将以上军衔,但只授予了少将军衔,这里面虽然有种种原因,但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红军时期的经历,或革命经历不完整,而影响了他们的职务和军衔的晋升。</p><p class="ql-block">在革命斗争中建立了光辉业绩的黄埔军校著名共产党人,还有在1955年授衔前已经牺牲或未授予军衔的军职以上师生53人,他们是:</p><p class="ql-block">周恩来,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p><p class="ql-block">熊雄,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代理主任。</p><p class="ql-block">鲁易,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红3军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周士第上将罗瑞卿大将1955年国庆节在天安门城楼上</p><p class="ql-block">恽代英,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教官,南昌起义军总指挥部政治部代理主任。</p><p class="ql-block">雷经天,黄埔军校政治部宣传科长,三野两广纵队政委。</p><p class="ql-block">徐成章,黄埔特别官佐,琼崖工农革命军东路军总指挥。</p><p class="ql-block">杨林,黄埔学生队长,红1方面军参谋长。</p><p class="ql-block">胡公冕,黄埔卫兵长,红13军军长。</p><p class="ql-block">李之龙,黄埔第1期,海军局代局长兼中山舰舰长。</p><p class="ql-block">李汉藩,黄埔第1期,湖南省委军委书记。</p><p class="ql-block">许继慎,黄埔第1期,红1军军长。</p><p class="ql-block">黄敖,黄埔第1期,红4军参谋长。</p><p class="ql-block">董朗,黄埔第1期,红4军参谋长。</p><p class="ql-block">彭干臣,黄埔第1期,红10军参谋长。</p><p class="ql-block">蔡升熙,黄埔第1期,红25军军长</p><p class="ql-block">冯达飞,黄埔第1期,湘赣军区参谋长。</p><p class="ql-block">孙德清,黄埔第1期,红2军团参谋长。</p><p class="ql-block">刘畴西,黄埔第1期,红10军团军团长。</p><p class="ql-block">左权,黄埔第1期,八路军副参谋长。</p><p class="ql-block">宣侠父,黄埔第1期,八路军高级参议。</p><p class="ql-block">袁仲贤,黄埔第1期,三野第8兵团政委。</p><p class="ql-block">周逸群,黄埔第2期,红2军团政委。</p><p class="ql-block">熊受暄,黄埔第3期,红1军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肖人鹄,黄埔第3期,红5军军长。</p><p class="ql-block">吴光浩,黄埔第3期,红11军军长。</p><p class="ql-block">朱云卿,黄埔第3期,红1方面军参谋长。</p><p class="ql-block">段德昌,黄埔第4期,红6军军长。</p><p class="ql-block">李天柱,黄埔第4期,红8军军长。</p><p class="ql-block">伍中豪,黄埔第4期,红12军军长。</p><p class="ql-block">何昆,黄埔第4期,红14军军长。</p><p class="ql-block">李鸣珂,黄埔第4期,四川省委军委书记。</p><p class="ql-block">刘志丹,黄埔第4期,红15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p><p class="ql-block">曾中生,黄埔第4期,红4方面军参谋长。</p><p class="ql-block">王世英,黄埔第4期,中央军委敌工部部长。</p><p class="ql-block">袁国平,黄埔第4期,新四军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李运昌,黄埔第4期,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副司令员。</p><p class="ql-block">赵尚志,黄埔第4期,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军长。</p><p class="ql-block">潘中汝,黄埔第5期,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总指挥。</p><p class="ql-block">陶铸,黄埔第5期,广州军区政委。</p><p class="ql-block">黄公略,黄埔高级班,红3军军长。</p><p class="ql-block">李青云,武汉分校军事教官,红15军军长。</p><p class="ql-block">项英,武汉分校政治教官,新四军副军长。</p><p class="ql-block">张国焘,武汉分校政治教官,中革军委副主席兼红军总政委。</p><p class="ql-block">李富春,武汉分校政治教官,四野副政委。</p><p class="ql-block">王良,武汉分校,红4军军长。</p><p class="ql-block">李超时,武汉分校,红14军政委。</p><p class="ql-block">徐彦刚,武汉分校,红1军团参谋长。</p><p class="ql-block">邓萍,武汉分校,红3军团参谋长。</p><p class="ql-block">刘型,武汉分校,东北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张友清,武汉分校,八路军总部秘书长。</p><p class="ql-block">程子华,武汉分校,四野第13兵团司令员。</p><p class="ql-block">夏曦,长沙分校政治部主任,红6军团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经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有36位军事家是中国革命战争最终取得辉煌胜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这个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方志敏、刘志丹等组成的英名方阵里,可看到有16人曾经在黄埔军校留下过青春的足迹,他们是:毛泽东、周恩来、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林彪、陈赓、罗瑞卿、许光达、许继慎、蔡升熙、段德昌、左权、黄公略、刘志丹。文章摘自《中国黄埔军校》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作者:陈宇,来源:央视网</p> <p class="ql-block">题外语:</p><p class="ql-block">我从北京来的亲友对我照顾很周到,在进军校前又返回军校管理处给我借来轮椅,本想让我坐轮椅参观(我今年87岁,走路确是不利索了),我第一次坐轮椅,但觉得不踏实,心里不舒坦,不想在革命先烈们面前坐着轮椅!革命先烈们浴血奋斗,受伤流血奋勇向前冲!我不好意思在他们面前坐轮椅!但推着轮椅走路,确实轻松多了!感谢友人细致的照顾!我会永远记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附件:“美篇”对“黄埔三杰”中的蒋先云,陈赓都作了介绍,现将贺衷寒简历作附件附上。</p><p class="ql-block">贺衷寒:黄埔三杰之一,早年意气奋发,晚年被陈赓称为“神棍”?微光映照古今2022-01-04 11:03关注孙中山先生一手创办的黄埔军校,在国民大革命期间成为了国共两党合作的象征,是民国年间的中华第一军校。黄埔军校为两党培养出了大批的军事人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中,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对我国的军事发展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在黄埔军校的多届招生中,质量最高的一届是第一届,其中著名的“黄埔三杰”就是出自第一期学子。“黄埔三杰”分别是陈赓、蒋先云、贺衷寒三人,三人在学校的成绩虽然都平分秋色,但当他们毕业之后的路却有天差地别。陈赓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蒋先云虽说不如陈赓,但也是在北伐战争中光荣牺牲的,是一名烈士。唯独贺衷寒是在一片骂声中,落下了人生的帷幕。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1899年贺衷寒出生于湖南岳阳,在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和陈赓同窗,贺衷寒虽然身材矮小,但心中却有大志。有一次他在洞庭湖游玩时,了解到秦始皇当年在君山的壮举,于是便给自己起了一个“君山”的称号,也因此受到了其他黄埔学员的调侃。贺衷寒出生名门望族,在启蒙教育上要比大部分黄埔学生好,在他刚刚学会读书念字的时候,父亲便把曾中过清朝皇榜的老师请来,一对一辅导贺衷寒学习国学知识,再加上贺衷寒也非常努力用功,所以像四书五经、史记之类的读物,他早就是烂读于心。由于年少时曾读过梁启超先生所著的爱国书籍,深受书中人物的影响,爱国的萌芽在年幼的贺衷寒心中萌发。优越的家境和教育,使得贺衷寒一开始就领先其他学生,很快贺衷寒就受到了学校和老师的嘉奖,甚至被人评为与陈赓、蒋先云齐名的三杰之一。和陈赓的武力高、蒋先云的字写得好不同,贺衷寒成为三杰之一的原因,是因为他有一张能言善辩的嘴。同时贺衷寒还是一个非常擅于思考的人,他能通过一件事明白许多道理,但有时候选择远比能力重要,过于激进的选择使他走入了深渊。贺衷寒早年是比较热衷于共产主义的,甚至还曾加入过我党的青年团,但后来因为一个人的出现,使得他离开了共产主义的怀抱。当时贺衷寒和张国焘同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深造,在一场苏联召开的会议中,张国焘代表中国出席会议。了解张国焘的人都知道,他不甘站在别人后面,做什么事都喜欢争第一,团队活动中也喜欢把自己放在领导地位。这种做法引起了贺衷寒的不快,贺衷寒心想大家都是来莫斯科学习的,没有谁比谁高一等的说法,在我面前摆谱你还不够格。有一次,张国焘又在党内会议上显摆自己的功劳,说如果不是他的与苏联沟通,就你们这些人根本不可能来苏联,既然你们是在我的帮助下来到苏联的,那你们就应该听从我的领导,否则就将不服从他的人,统统开除送回国内。其他人都深造张国焘的性格,所以纷纷一笑并没有和他计较,但贺衷寒可不会惯着他,贺衷寒立马反驳说,他们都是组织上安排过来的,没有地位高低之分,在没有犯错的前提下,张国焘并没有开除任何人的权利。随后贺衷寒指着张国焘的鼻子说,如果他不想当这个负责人,那自己可以代劳,或者从其他同志中再选一个。这一番话可把张国焘气得不轻,他立马跳了起来,让贺衷寒滚出会议室。贺衷寒也被张国焘激怒,两人越骂越起劲,贺衷寒最后甚至想上去揍张国焘,但所幸被其他同事拉开了。也因此,张国焘对贺衷寒怀恨在心,回国之后就立马告了贺衷寒一状,导致贺衷寒被组织开除。黄埔三杰这样的人才,就被张国焘给赶走了。但其实,张国焘的事只是贺衷寒改投门庭的导火索,前面就说了贺衷寒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自然是能看清当时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形势,相比于财力武力处在弱势的共产党,他自然是更为倾向于国民党,如果没有这件事,贺衷寒也将在不久之后投奔国民党。当时黄埔军校中,两党人士的关系势如水火,虽然没有爆发矛盾冲突,但彼此都戒备着对方。一次贺衷寒因为工作上的事,来到了蒋介石的办公室中,并看到了一本花名册,花名册上对黄埔军校中已知的共产党员做了特别标注,并在后面写了四个字“不能带兵”。在得知校长对共产党不待见后,贺衷寒立马动起了歪心思,一度挑唆国民党学生攻击共产党,使得共产党的日子在黄埔军校并不好过。蒋介石看贺衷寒能未卜先知,深得自己的心意,所以看他也越发的顺眼。但蒋介石对贺衷寒并没有完全放心,一次蒋介石派贺衷寒去部队当党代表,贺衷寒在收到消息后大喜过望,以为蒋介石开始放军权给他了,觉得自己大展宏图的时候要到了,于是便立马收拾了衣物到蒋介石面前报道。但让贺衷寒没想到的是,蒋介石见到他后满脸阴沉,对贺衷寒说他此行过去,只是做好政治方面的工作,不能让共产党鼓动军队,至于军事上的事情与他没有任何关系,仍旧是由部队的最高长官全权负责。贺衷寒在听到这句话后,立马就像是霜打的茄子焉了。但军令如山纵使有千般不愿,贺衷寒也只能走马上任。贺衷寒作为黄埔三杰,他的军事能力是值得肯定的,而蒋介石之所以一直不让他掌管军权,是因为之前发生的一件事。在国民党东征时期,贺衷寒已经从学校毕业,在蒋介石身边当参谋,主要帮助蒋介石处理公务,算得上是老蒋的亲信了。一次贺衷寒在给蒋介石传递机密文件的时候,把自己的写的一封密保夹在中间,呈给蒋介石观看。密保讲述了汪精卫和李之龙,趁蒋介石不在,肆意地在黄埔军校搞势力扩张。蒋介石随即就根据密保提供的证据,对汪精卫进行了批评打击,狠狠地赢了自己的政敌一把。但事情过后,蒋介石却对贺衷寒的做法很不感冒。因为贺衷寒不仅越权行事,而且他揣摩心思的手段,让蒋介石感到了害怕。此时的蒋介石就像曹操,而贺衷寒就像杨修,杨修因为过度揣摩曹操心思丢了性命,贺衷寒虽然没有被蒋介石打入冷宫,但也逐渐变的不受待见。作为一个出色的领袖,蒋介石自然不怕手下野心,有句话说得好,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蒋介石对有能力的人,从来就不吝啬奖赏。但唯独不喜欢过于聪明的人,这或许是所有掌权者的通病吧。后来蒋介石为了保证自己在黄埔军校的话语权,找来了贺衷寒、戴笠以及其他两个心腹,组建了一个复兴社的组织。由贺衷寒担任中央干事,帮蒋介石管理复兴社的大小事务,但贺衷寒却再次做了一件让蒋介石不喜的事。贺衷寒在复兴社搞小派系,把自己的亲信安插在其中,使得蒋介石对他尤为不快。但碍于用人之际,所以并没有过多责备贺衷寒,贺衷寒看蒋介石没有多说,因此也就没有放在心上。但他不知道的是,在后来这会成为自己下野的导火索。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张学良带人扣押,国民党内部也乱成了一锅粥,所有人都是各怀鬼胎。蒋介石的亲信就在想着如何救他出来,而政敌何应钦就在想着如何刺激张学良,让他把蒋介石永远地留在西安。蒋介石的妻子宋美龄则坚决反对武装解救,因为这可能会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而就在这时,贺衷寒自以为翻身的时机到了,于是积极联系了何应钦,用自己在复兴社的影响力,极力促成武装解救蒋介石的事,最终复兴社全体通过了贺衷寒的提议。同时贺衷寒还带头拥护何应钦,当国民党临时三军总司令,并且还将复兴社的成员名单,交给了何应钦以博取信任。要知道这是蒋介石的家底,平时根本不给何应钦插足的机会,如今竟被贺衷寒卖给了何应钦。原本贺衷寒打好了如意算盘,不管蒋介石能不能回来,自己都有好处。但让他想不到的是,张学良自己主动把蒋介石放回来了,这使得贺衷寒的计划被打乱。蒋介石回来后得知消息,虽然没有把贺衷寒给处理了,但也是指着他的鼻子痛骂了一顿。并免去了他所有职务,随便用一个名头,把送去欧洲考察。经过这件事后,贺衷寒直接被老蒋打入冷宫,虽然后来贺衷寒也跟随老蒋去了台湾,但却一直受到老蒋的监视。晚年更是一度陷入疯癫状态,时常对着蒋介石的照片跪拜,陈赓在得知后讽刺贺衷寒成了神棍。1972年贺衷寒在台湾去世,享年73岁。贺衷寒一辈子机关算尽,到头来终究也是一场空。</p> <p class="ql-block">2024.02.29.初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