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重磅!重磅!!重磅!!!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中国天才小提琴演奏家李传韵2024年2月28日傍晚在其个人的微信公众号上对全世界宣布,他即将与他的未婚妻贺蕾丝小姐举行婚礼!</span></p> <p class="ql-block">不久前,我参加了一次音乐会,音乐会的主题是民族交响乐经典作品《梁祝》,于是,我又一次沉浸在那凄美的旋律之中。当大屏幕上播放出著名小提琴家李传韵演奏的“逼嫁抗婚”章节时,那高亢激越、自由奔放的心灵撞击,连续精准、急速剧烈的高音震颤,悬瀑飞流般的磅礴抒情,令我心痴神迷,久久不能平息。作为青岛本土诞生的音乐之子,李传韵祖孙四代人历经百年的音乐追求与奉献,在我脑海里一一浮现。半个多世纪以前,一个偶然的机缘,我认识了李传韵的奶奶王重生老师。那年我十六岁,初中毕业后就失学了。经亲友保荐,我在青岛市北区宁波路房管所做了一名电工学徒。有一次我随师傅到阳信路4号院更换年久失修的民用电线路,大约用了一周的时间。记忆中那是一座德式建筑,四层楼,有一个大院子,院里种了花树,花丛中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上几级石阶走进二楼(一楼是半地下室),左手进门是两间连通的房间,正中相对摆放着两架钢琴,这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中年妇女——这所住宅的房主。其时,楼上已经“交公”,早已搬入了许多住户,房主家只保留了二楼的几间住室。她在家里办学,教授钢琴,大家都称她“王老师”。工作之余,我很愿意坐在椅子上听王老师弹琴,美妙的琴声在王老师指尖流淌,我年轻的心便沉醉了。闲暇的时候,王老师也愿意和我聊天,她指着隔壁房间正在看书的大儿子和我说:“你看你多好,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我叫这孩子愁死了,高中毕业待在家里,街道上总是来动员他下乡!”</p> <p class="ql-block">图1 20世纪30年代末,王重生(左)与妹妹王复生在美国玛丽·曼斯学院(Mary Manse College)学习钢琴</p> <p class="ql-block">图2 20世纪40年代初,王重生在青岛文德女中(新中国成立后为青岛八中)担任钢琴教师时拍摄的照片 谁知没过一年,我终于没能忍受失学带来的耻辱,支边去了遥远的青海。再后来,在“文革”动乱的年代,听家住阳信路的战友在家信中说,王重生老师的大儿子因“叛国”嫌疑身陷囹圄。得知这个消息我心情很沉重,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一个想出国探亲的青年学生还未踏上旅程就被安上了“投敌”的罪名,如今看来何其荒诞!而当年身处青海蛮荒之地的我自有一种“物伤其类”的愤懑之感。后来,我在青海成家落户。偶然得知,妻子在青岛的家竟与王重生老师的居所一墙之隔。妻子家住龙山路33号,王重生老师结婚后从阳信路娘家迁出,搬进了龙山路43号一座欧式小楼,这是她母亲送给她的结婚礼物。王老师在这座楼里住了十余年,开办了钢琴家教,养育了二子二女。我妻子幼时经常去她家里玩,王老师弹琴,教孩子们唱歌跳舞。直到房子1956年被充公,成为迎宾馆警卫部队的营房,当时充公这座私人住宅没有任何法律依据,只是因为“迎宾馆的安全需要”(龙山路43号小楼就坐落在青岛迎宾馆正门旁边)。为此,王老师精神受刺激,重病缠身,迁延了好多年。无奈,王老师一家只好又搬回了阳信路母亲家。时光荏苒,我从青海返城后,先是在青岛十一中教书,校园就在阳信路王重生老师家西侧,每当我从阳信路4号门前走过,总会想起王老师,想到当年蒙冤入狱的王老师的长子李厚仁兄长。数年后,我调到青岛日报社《青岛画报》编辑部做编辑,为了报道青岛音乐事业的发展,时隔三十年,我再次走进阳信路4号,见到了久未谋面的王重生老师。她的头发已经花白,瘦弱的身躯微微佝偻,但神采依旧,目光深邃,衣着朴素淡雅,蕴蓄着温和与隽永,让我感到她虽然饱经沧桑,但精神世界却异常丰富而强大。那一天,我与王老师进行了一次敞开心扉的交谈。王重生,1919年生于济南,十岁时随父母迁居青岛。</p> <p class="ql-block">路小学)参加中华基督教会礼拜唱诗班活动。1952年,她因家庭负担太重(母亲和儿女需要照顾)、身体欠佳而辞去公职。操持家务之余,她开办了钢琴家教班,谁知这一教,就是半个多世纪,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青岛的音乐教育事业。半个多世纪里,王重生将美国汤普森(John Thompson)钢琴教材译成中文,传播到国内。继而一点一滴,一曲一章,逐年累月,筑起了王重生钢琴教育的体系。她先后教过两千多名琴童,为中国最高音乐学府,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音乐学院输送了大批钢琴人才,时至今日,他们仍活跃在国内外音乐舞台上,推动中外音乐事业的繁荣发展。如王并臻(山东艺术学院)、陆润强(山东艺术学院)、周美玉(中央音乐学院)、王绍麟(中央音乐学院)、夏关玲(天津歌舞剧院)、邓秋云(西安音乐学院)、苏瑞卿(青岛市歌舞剧院)等人都早已成为国内音乐高等学府著名教授,他们是王重生老师教出的第一代琴童;“文革”时期王重生偷偷教出的琴童应该算是第二代,可惜他们没有继续深造的机会;而逄勃、王洵、沈佳音、林青、陈宁等人在王重生老师的培养指导下先后考入中国高等音乐学府,继而出国深造,均已在国内外钢琴界赢得声誉,他们可算是第三代琴童。而第四代、第五代……王老师的音乐子弟如雨后春笋蓬勃于青岛乃至全国,几十年来,她的弟子考入音乐学院的竟达百人之多!作家刘远举在《学琴生涯》一书中写下了这样的感悟:“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未必一定是专家教授们,而往往是那些懂音乐懂教育懂孩子心理有一定素养的普通老师。这些人大都名不见经传,但在他们手中却培养出一批尖子、神童。”刘远举这番话是对当年中央音乐学院附小打破“九周岁以上”的录取年龄限制,破格招收了两名七周岁琴童而抒发的感想。后面,他又这样写道:“这两名神童既非出在拥有第一流音乐专家……的北京,也非出在……名家荟萃的中国钢琴发祥地上海,而是出在山东的青岛。……当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科主任凌远风尘仆仆奔往青岛,目睹了青岛的幼儿钢琴教育时,她惊叹至极。”这一段描述充分肯定了王重生等青岛籍教师所开展的幼儿钢琴教育在全国的影响和地位。王重生一生为青岛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是青岛音乐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 </p> <p class="ql-block">图4 1972年,王重生夫妇和母亲孟冰仙在北京与从美国来华探亲、分别二十五年的妹妹王复生相聚</p><p class="ql-block">即便是在“文革”中,王重生也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和传播。她被造反派污蔑为“用钢琴发电报的帝国主义特务”,遭受批斗。她家的钢琴被夺走,琴谱被烧毁。在一次探望深陷冤狱儿子的途中,她遭遇车祸,被撞断了锁骨和五根肋骨……但一俟伤情好转,她又偷偷在家里教起了前来求艺的琴童。王老师的温和慈爱,让琴童们一走进琴室原本忐忑的心很快安静下来;王老师授艺的严谨认真,使每一个琴童不能有半分懈怠。孩子们都尊敬地喊她“老祖宗”。写到这里,我恍然看见:岁月如流水,无数个朝晖夕阴,琴童们牵着家长的手,络绎不绝地走进阳信路4号街门。而后,琴童们的身影渐渐拉长,拉长,汇成了雄壮的队伍,钢琴声轰然作响,音乐的天风浩浩荡荡……弟子英才辈出,王重生老师是可以欣慰的,当然,最让王老师欣慰的是,她的培养和熏陶造就了乐坛奇才——孙子李传韵。王重生老师膝下二子二女,长子李厚仁和女儿李厚礼、李厚信均得母亲真传,弹得一手好钢琴,唯有次子李厚义独辟蹊径,恋上了小提琴。厚义幼年习琴,八岁得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高毅老师(退休前为武汉音乐学院教授)赏识,推荐进入天津音乐学院附小学习小提琴,后入天音附中、天津音乐学院深造。大学阶段,李厚义与同校学长施光南相识相知,结下了深厚友谊。这段友谊对李厚义音乐造诣的提升有很大帮助,施光南是中国音乐界的翘楚,他的点拨,加深了李厚义对许多经典名曲的理解。20世纪60年代初,施光南暑期来青岛度假,就住在李厚义阳信路的家里。那段日子,王重生老师每天都与施光南、李厚义等一起谈论音乐,合琴,一起编曲,一起唱歌,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王重生和施光南成了忘年之交。后来,施光南每次来青岛,都要去看望王重生老师。可惜施光南先生英年早逝,是中国音乐界的重大损失。</p> <p class="ql-block">图5 20世纪70年代,李厚义与母亲王重生在青岛阳信路家中合琴</p><p class="ql-block">李厚义在天津音乐学院攻读时就展现出他在小提琴领域内的卓越才能,被誉为“小提琴王子”,是学院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河北省歌舞剧院,担任首席小提琴兼乐队指挥。1986年,厚义一家迁居香港,他以音乐为终身事业,成为一名优秀的小提琴教师。李厚义在天津音乐学院上学时,每逢暑假回到青岛,总会有许多学习小提琴的孩童登门求教,王重生老师就为他们用钢琴伴奏,这对小提琴练习节奏、表达感情等方面有很好的帮助。著名小提琴家吕思清小时候就常来王老师家练琴。1980年4月30日,李厚义在青岛喜得贵子,起名“传韵”,就是寄希望他把家族的百年音乐之缘继承和发扬下去。李传韵带着神圣的音乐使命降生人间。</p> <p class="ql-block">图6 少年李传韵与父亲李厚义在一起</p><p class="ql-block">幼年的传韵就有极强的乐感,于是父亲李厚义决定在他三岁时就开始教他学习小提琴。1985年,李传韵五岁,父亲带他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少儿小提琴比赛。赛场上,李传韵演奏的《西班牙交响曲》给评委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场评委中有一位小提琴大师、享誉国际乐坛的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教授当场收李传韵为入门弟子。从此,传韵追随林教授左右,亲聆指导,这对他琴艺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及至父母迁居香港,传韵进入叶氏小提琴中心深造,得到叶惠康博士的器重,多次带领他参加国际巡演,使他得到锻炼。叶先生还慷慨资助他每周往返香港、北京跟随林教授学琴的全部费用,小传韵的琴艺得以快速提升。1991年,李传韵十一岁,在波兰“第五届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中,战胜了来自四十三个国家的选手,荣获少年组冠军,被评委们誉为“天才神童”。1996年,林耀基教授亲自送李传韵到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学院给了他全额奖学金,并请著名小提琴教授多茜尔·迪蕾女士和伊扎克·帕尔曼担任他的老师。受到世界顶级音乐殿堂艺术氛围的熏陶和名师手把手的指导,李传韵的小提琴演奏技艺日臻成熟,获得了许多国际小提琴比赛的大奖。他经常应邀与世界各国著名交响乐团合作演出,逐渐成为享誉全球的青年小提琴演奏家。 </p> <p class="ql-block">图7 晚年的王重生老师在教琴</p><p class="ql-block">如今,王重生老师早已仙逝,她的子女均已届古稀之年,他们完全继承了母亲的衣钵,仍在不知疲倦地继续进行着儿童音乐教育工作。王重生老师未竟的事业将被发扬光大,她们一家四代人共同奏响的美妙的音乐旋律会永远传扬在青岛的海天之间。 (本文在写作中参考了《缅怀钢琴教育家王重生》一书,在照片收集过程中得到王重生之女李厚信老师的帮助,谨致谢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