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到吴起镇

锦瑟幽心

<p class="ql-block">  “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六盘山上红旗展,势如破竹扫敌骑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这是《长征组歌》第七部分《到吴起镇》,歌曲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中央红军在长征中经理了千难万险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的场景。这座曾为红军长征提供落脚点的历史名镇——吴起镇,就是我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  我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从小,就听说很多关于吴起大将弃儒学兵的故事,关于长征的感人故事:1935年的那场著名的"切尾巴"战役,更是让吴起镇声名远播。</p> <p class="ql-block">  在那座为纪念胜利而改名的胜利山上,两棵并排而立的杜梨树,挺立茂盛,恍惚间,90年前那场激烈的战斗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喊杀声尤在耳边,胜券在握的毛主席坐在行军床上,一手按着作战图,一双睿智的目光注视远方……战斗在伟人的运筹帷幄中取得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第一场胜仗,在陕北的山峁沟壑间切断了长征途中一直甩不掉的“尾巴”。捷报传来,毛主席挥毫赋诗赠予骁勇善战、威武不屈的彭大将军“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几天后,“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吴起成为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和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的出发点,那场热闹欢腾的盛大场面,只是想想就令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p> <p class="ql-block">  时光穿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这片热土上的有志之士纷纷投身革命,抛洒热血,我的曾祖父就是其中一名,小时候父亲常常说起曾祖父的故事,曾祖父跟着小舅子刘志丹闹革命,最后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名字永久的隽刻在烈士陵园里的英雄纪念碑上,他的革命精神也长留在后辈人的心中,更是成为烈士后代的子孙们最大的荣光!</p> <p class="ql-block">  村里的一位大爷爷也是老红军,在我还是孩童时候,他常给我“讲红军的故事,讲打仗的故事”回忆起那段光辉岁月,大爷爷就会滔滔不绝,精神矍铄,双目炯炯有神,故事里有毛主席、刘志丹、彭德怀(进驻吴起时就住在我家河对面的彭沟门),现在被人们传颂的《半碗炒鸡蛋》的口述者就是我的大爷爷,而故事里那位重伤的红军团长最终没有吃上有妈妈的味道的炒鸡蛋的故事我早在孩提时代就听说过了。现在故事里的人和讲故事的人都已作古,但是他们的故事和故事里的精神却随岁月流传给后世,祖祖辈辈,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已经成为历史,当年那场战争的硝烟早已消散,但是巍巍胜利山不会忘记,滚滚洛河水不会忘记,生活在这片红色传承的热土上的吴起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没有忘记那些在这块土地上牺牲的革命先烈。长征精神在这里生根发芽,传承弘扬,红色基因渗入血液,进入心扉,激励吴起人民以更大的热情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行走在这座小城,人人都能信口拈来几个革命故事,处处都有革命历史的影子。长征公园、毛主席旧居、烈士陵园、切尾巴战役遗址、遵义会议遗址,仍在继续诉说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那段不平凡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吴起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繁华喧嚣,人们徜徉在春光里,感受着小城宜居宜游的新面貌与村民们富裕富足的幸福感,美女帅哥个个时尚潮流,激情饱满,老人们坐在公园里晒晒太阳,看报纸,尽享儿孙绕膝的晚年生活,宽展的马路延申向美景如画的乡村,炊烟袅袅的农家、迎风而来的柴火饭菜的香味儿……,慢节奏的环境下过着比城市人更舒坦、更富足的生活。电商、微商、快递公司,新型职业在小城应运而生;农家乐、土特产、民宿等红色旅游产业脱颖而出;产业园、科技园、乡村振兴,昔日共产党领导革命的“战场”,今天吴起人民奋进前行的“阵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处处激情的场景,用一砖一瓦、一挥一锹重温革命先烈们的艰苦岁月,用一步一行、一帮一扶书写吴起人的昂扬风貌,是“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生活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的吴起人,不忘革命传承,勤劳勇敢,奋力“走好自己的长征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