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知马六甲,一是上中学时的地理课本,教材上说马六甲海峡是世界最繁忙的通航海峡,马六甲城正是在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峡中央位置。二是郁达夫先生的散文《马六甲游记》,郁先生写道“马六甲名字的由来,据说是十四世纪中叶,当新加坡的马来人,被外人所侵略,首长斯干达夏率领群众避至此地,忽树荫下,偶问旁人以此树何名,人以‘马六甲’对,于是这地方的名字,就从此定下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马来西亚是自由行,去到马六甲是2024年的1月底,国内正是冬天,而马六甲天很热,清晨气温就在二十四、五度。大概还在早上缘故,路上行人很少。我们订的酒店在英雄广场边上,从Central Station 搭17路巴士进城,白晃晃的阳光、街边长长的骑楼和时不时出现的繁体汉字,总让人觉得马六甲不是一个地名,而是一段时光。</p><p class="ql-block"> 安顿好行李,便去了荷兰广场。其实中国人知道马六甲,那是自明朝郑和开始。郁达夫先生在他散文里有记叙,“从宋代的中国册籍里,并未发现马六甲这一地名的记载。到了明朝,三宝公郑和下南洋的前后,马六甲就在中国书籍上渐渐知名了。在十六世纪初年,葡萄牙人第奥义·洛泊斯特率领五艘海船到此通商,当为马六甲和西欧交通的开始时期。一五一一年,马六甲被葡萄牙人征服以后,南洋群岛就成了葡萄牙人独占的市场。其后荷兰继起,一六四一年,马六甲便归入了荷兰人的掌握;现在所遗留的马六甲的史迹,以荷兰人的建筑物及墓碑为最多,实在是荷兰人在这里曾有过一百多年繁荣的历史的缘故。一七九五年,马六甲管辖权移归了英国。一八一五年,因维也纳条约的结果,旧地复归荷兰,等一八二四年的伦敦会议以后,英国终以苏门答腊和荷兰换回了这马六甲的治权。”</p><p class="ql-block"> 关于马六甲的这一段历史,简叙起来,郁先生也不过数百字的光景,可是这中间的杀伐流血,以及当地土著居民被殖民苦难,又有谁能够仔细说得尽哩?</p> <p class="ql-block"> 荷兰广场不大,因四周建筑带明显荷兰风格著名。中间是座娇小玲珑的喷水池,不远处是花坛,广场上最有名建筑是钟楼、教堂和总督府,总督府改建成了历史博物馆,进去得购门票,20马币一位。广场的背后是一条条小马路,两边是一幢幢火红色的小洋楼。广场上的建筑和小洋房看得出是经过维修粉刷的,但不知道广场的红色是不是忠实于历史的原貌,也不清楚荷兰人为什么喜欢这种火红色调?</p> <p class="ql-block"> 广场前是马六甲河,曲折的马六甲河水流经众多的桥梁穿城而过,马六甲城因河而增添了几多美丽。马六甲河把这座城市切割成了两半,一半是以鸡场街为代表的融合了中华文明和马来文化的老城区,一半以圣地亚哥城堡中心的西方化市中心。我们决定沿着马六甲河往海边走。河滨步道边,仍然能看见当年荷兰人占领马六甲之后为加固防守而修筑的堡垒,垛牒处一门门铁炮被游人抚摸得光亮,炮口向着河道,用意分明是防着本地土著人袭击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越离开市区,马六甲河越来越宽,游人也越来越少。在河流的入海口是一大片沙土,可是被铁丝网围起来不让靠近,沙土上有一些低矮的红树林和一群白色的鹭鸟,天阴下来,海水不蓝也不美,河水与海水没有很大的落差,流速似乎平缓。</p> <p class="ql-block"> 走回荷兰广场,前去是一条典雅,长着高大绿树马路,路边可见一幢幢或大或小各异的欧式古建筑,脚下的石格、方砖是西洋风尚,墙壁上的图案、文字缀满欧洲色彩,满眼都是西洋人的痕迹。隐藏在街头巷尾每个精致的小小细节,仿佛在向你述说着三个世纪以前西风东渐的历史,似乎空气中散发的也是往日的气味。西洋的痕迹浓得化不开,走着看着,仿佛双脚踏在欧洲的版图之上。圣地亚哥古堡是这里的中心,1511年,葡萄牙人围绕圣保罗山建起了圣地亚哥城堡,南洋群岛就成了葡萄牙人独占的市场。历经火与血洗礼,城堡已毁圮,单只能看到颓垣残垒,仅剩下一座城门残留,是现今在亚洲遗存的最古老欧式建筑,恁凭感觉去想象当日的壮丽堂皇。在马六甲的古迹中,圣地亚哥城门不是一个能忽略的景点,但看见这个被称为没有墙的城门时可能会让你哑然失笑:城门旁边是一排排等候着接客的三轮车。被打扮得花枝招展,充满少女心和童心的凯蒂猫粉色系三轮车和汗淋淋、黑皮肤的中年大叔真的是够违和!</p> <p class="ql-block"> 穿城门经过曲曲折折的小路登高前行,就到了圣保罗教堂遗址。教堂经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已经衰微破败,早已没有了屋顶,缕空的屋顶外就是蓝天。但四周的山墙却依然围合挺立,用大块的石头砌成,好象掺杂了一种矿物质,经岁月的侵蚀发出点点铁锈红色,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空荡荡的教堂内部还可以看到沿着墙壁摆放的的一些石碑,刻着我们看不懂的葡萄牙文字,教堂也是葡萄牙人修的。这似乎是我看到过的最残破的一座教堂,这种残缺美会让人产生许多震撼和思古情结,而穿越门洞看得见外面马六甲新城区的高楼大厦,画风突变,这一刻我忽然有了些恍惚感慨,这一门之隔仿佛寓意着两重世界。</p> <p class="ql-block"> 午后的的斜阳慵懒地映射在断墙残壁上,时光静好。一对新人在拍婚纱照,背景就是那座演示着旧日风情的教堂,他们也许不知道这里曾经是刀光剑影、烽火连天。教堂是马六甲城的至高点,称“马六甲的观景台”不为过。透过树丛放眼望去南面是蓝色的大海,自然是大名鼎鼎的马六甲海峡,近在咫尺;看向东面是繁华热闹的新城区;而西面就是以“鸡场街”为主的老城区,望到北面则是绵延的山峦。这就是马六甲,它将历史的残缺美、现代化的壮观美、大自然的风光美结合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 从圣保罗山上下来,去河对岸的鸡场街晚餐。鸡场街实际是闽南语“街场街”谐音,意在形容其为繁忙的街道,而闽南语的“街场”与“鸡场”同音,因此渐渐将它演变称为鸡场街,而我原以这里是饲养鸡畜的地方。鸡场街有三百多年历史,是条“唐人街”,临近过年,街口立起了高大牌坊,搭着彩台,摆着花坛,扎起一条巨大虬龙凌空飞舞,龙嘴时不时还喷水。街道不很宽,市井长巷、生活画卷,商贾汇集、众生百相,去了才发现,鸡场街是一种记忆,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人间烟火,沿街可见许多结合中式南洋建筑风格的老屋旧楼林立,有住着的人家、有开门的商户,间有华人同乡会馆甚至寺庙,是活态的“古董”,都有了百年以上历史。</p><p class="ql-block"> 老街上多着经营“娘惹”菜的馆子。</p> <p class="ql-block"> 峇峇娘惹,是在大马的土生华人,可溯源自明朝从福建或广东潮汕迁来,娘惹通常指女性,男性则被称为峇峇。峇峇和娘惹虽然从出生起就远离了中国本土,但他们却很好地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注重孝道、讲究长幼有序,在文化习惯上保留着很深的故土烙印。不过,因为娘惹和峇峇生活的环境和中国内地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渐渐的他们也会受生活地影响,浸染了岁月风霜,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娘惹文化,在吃和穿上体现的尤为强烈。</p> <p class="ql-block"> 有了百多年历史的娘惹菜,写满了马六甲河畔的悲悲喜喜,融入了太多马来元素,不是咖喱就是胡椒,不是酸就是甜,就连饮品也是这股味 ,没到马六甲,自是心中念想无数;吃过“娘惹”菜,仅有风骚牵强之感。</p> <p class="ql-block"> 天色已晚,我们回去酒店,再次从马六甲河边走过。河流也已经被塑造成了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沿途的河岸一片灯光璀璨,古老的建筑物被灯光照亮,散发出迷人的光芒。桥上灯光灿烂,反射在河面上,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桥下的水面倒映着桥上的灯光和周围的建筑,宛如似水墨画般的艳丽,让人陶醉。袖珍的码头时有游客起落,游船驶过,激起浪花,坐在岸边咖啡馆和小酒馆酌上一杯的人们便随之欢呼。</p> <p class="ql-block"> 我们特意从歪斜得如同国内古镇街巷模样的一条旧街巷绕过去,到青云亭外去驻足了一会。一同过去有一对上海情侣,他们不明白青云亭是什么建筑,其实青云亭是明末遗民不愿寄身满清翼羽下,逃来南洋所建造的当地最古老的一所纪念意义公共建筑物,是客居他乡的汉人对中原故土的留恋和怀念。青云亭建筑古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在不太明亮的路灯底下走过、看着,简直使人感觉到不像是在大马异邦的样子,恰如郁达夫先生说的“马六甲实在是名副其实的一座古城,尤其是从我们中国人看来。”</p> <p class="ql-block"> 到了酒店, 站在十八楼阳台俯瞰马六甲老城,灯光勾勒出建筑的轮廓,历史的沧桑感在夜空下更加显现。</p> <p class="ql-block">(感谢您拔冗阅读!我们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旅行了两天,本文是对第一天历程的记叙,第二天的历程会继续发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