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洲】古巴印象之五——古巴重要人物之印象

文心学社

<p class="ql-block">第五辑:古巴重要人物之印象</p> <p class="ql-block">1.海明威</p><p class="ql-block">说到古巴的重要人物,就不能不提到美国作家海明威。</p> <p class="ql-block">▼海明威头像——文心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海明威,美国人,古巴记者和作家,全名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也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1939年至1960年间,海明威定居在古巴哈瓦那东南15公里处的“瞭望庄园”(即比希亚庄园Finca la Vigia,现在是海明威博物馆。我们在哈瓦那停留时间很短,没能去成这个海明威故居,有点遗憾),并称自己为“普通的古巴人”。期间创作了闻名于世的代表作《老人与海》,并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来,他回到美国并于1961年7月2日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用双管猎枪自杀,以最自我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海明威在书房——文心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海明威在哈瓦那时,常去一家名为“五分钱小酒馆”(1942年开业)的地方,酒馆里的莫吉托鸡尾酒是海明威的最爱。他常常一口气喝上两大杯的莫吉托,也被称为“Pa Pa Double”(老爹的双份酒)。现在这家酒馆已经成为著名的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五分钱酒馆大门(文心摄):</p> <p class="ql-block">▼五分钱酒馆门外墙上满是世界各地游客们的签名(文心摄):</p> <p class="ql-block">▼五分钱酒馆正门上也满是游客们的签名(文心摄):</p> <p class="ql-block">进到酒馆里,我看到里面有两层,楼下的空间大约有十个平方米。四周墙壁上挂满照片,有海明威和卡斯特罗的亲密合影,有海明威的亲笔信,还有各国名人的照片以及一些标本等。在吧台后面墙壁上,挂着海明威亲手书写并署名的一段话:“我的莫吉托酒在五分钱酒馆,我的代基里酒在小佛罗里达(My Mojito in La Bodeguita del Medio.My Daiquiri in El Floridita.)”在酒馆内外的墙壁上,到处都是游客的签名,流露出人们对这位大文豪的仰慕之情。</p> <p class="ql-block">▼海明威亲手书写的一段话(文心翻拍):</p> <p class="ql-block">▼酒馆内墙上有一张海明威与卡斯特罗的合影(文心摄):</p> <p class="ql-block">▼酒馆内墙上张贴着与海明威有关的图片等(文心摄):</p> <p class="ql-block">▼酒馆内游客如织(文心摄):</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还看到游客如织,一杯五分钱的莫吉托现在已经卖到20美元,如此宰客竟然还供不应求。海明威在这里喝过酒,竟然留下源源不断的财富。</p><p class="ql-block">美古断交后,海明威是唯一被允许进入古巴的美国人。20世纪50年代,海明威还把自己的诺贝尔文学奖奖章捐给了古巴人民(现保存在圣地亚哥的一家银行里)。</p> <p class="ql-block">▼海明威钓鱼照——文心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20世纪30年代,海明威曾在一家名为“两个世界饭店”(Hotel Ambos Mundos。修建于1923年)511号房间居住了7年。这7年间,无论海明威去任何地方,饭店始终都为他保留着这个房间,成为他个人专属的固定套房。海明威当年就是在这个房间里写出了《丧钟为谁而鸣》。现在,两个世界旅馆也成了游客们的必到之处,511房间也已经改为海明威纪念展示室。因此匆匆赶路,我们并没有上去511房间参观,又是一个小小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海明威曾经住过的酒店(文心摄):</p> <p class="ql-block">▼海明威在写作——文心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2.切·格瓦拉</p> <p class="ql-block">在古巴,切·格瓦拉(Ernesto·Che·Guevara)是个神奇的存在。他的影响力甚至超过古巴最高领导人菲尔德·卡斯特罗。</p> <p class="ql-block">▼无处不在的格瓦拉画像(文心摄):</p> <p class="ql-block">▼哈瓦那市中心广场(文心摄):</p> <p class="ql-block">▼广场政府大楼上面的格瓦拉标志性头像(文心摄):</p> <p class="ql-block">切·格瓦拉1928年6月14日生于阿根廷,曾经是一名医生,喜欢写作,后来成为游击队队长、军事理论家。参加古巴革命后,成为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古巴革命胜利后,他又成为古巴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担任过古巴国家银行总裁和工业部长,曾经到过中国,见过毛泽东主席。最后,他成为拉丁美洲最著名的革命者和颇有影响力的国际政治家。据说,在古巴政府任职期间,他和卡斯特罗存在不同政见,于是1965年舍弃了在古巴的高官和权位,先后投身于非洲刚果和南美洲玻利维亚的革命斗争。1967年10月8日,格瓦拉在玻利维亚开展游击战时被俘,9日被杀害。</p> <p class="ql-block">▼刻有格瓦拉头像的工艺品(文心摄):</p> <p class="ql-block">切·格瓦拉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决反对利己主义和官僚主义。担任高官也是生活朴素节俭,从不去夜总会和电影院,更不愿意享受任何特权,一生都在用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道德观作为自己理想的追求。正如美国作家杰伊·坎特1977年写的《切·格瓦拉之死》一书中所说:“他有着无穷的正直……在这种正直面前,我们所有人都有可能被冰冻”,他是“我们时代最富有魅力的伟大男人”。因此,古巴人民对切·格瓦拉充满一种宗教式的个人崇拜。他的头像无处不在,他的传说无处不有。切·格瓦拉已经成为古巴民众公认的一个符号,成为献身精神的楷模,是古巴革命的道德支柱。</p> <p class="ql-block">▼绘有格瓦拉头像的皮制工艺品(文心摄):</p> <p class="ql-block">去古巴前,为了了解古巴历史,我阅读了切·格瓦拉的《古巴革命战争回忆录》;从古巴回来之后,我又阅读了他的《摩托日记:拉丁美洲游记》(记述了他在1951年12月起,历时8个月、行程8000里,和好友艾伯托一起骑上1939年产的诺顿500摩托车,沿着安第斯山脉穿越整个南美洲,经阿根廷、智利、秘鲁、哥伦比亚,最后到达委内瑞拉的一路所见所闻。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旅游日记)。从他的著作中,我能感受到一种激情、乐观、热烈、勇敢和智慧的人格魅力。</p> <p class="ql-block">▼格瓦拉头像是艺术绘画中最常见的人物形象(文心摄):</p> <p class="ql-block">▼印在T恤衫上的格瓦拉头像(文心摄):</p> <p class="ql-block">▼居民住宅里面的格瓦拉头像(文心摄):</p> <p class="ql-block">▼特色车牌工艺品上面的格瓦拉画像(文心摄):</p> <p class="ql-block">3.菲尔德·卡斯特罗</p> <p class="ql-block">菲德尔·卡斯特罗(Fidel Castro)。1926年8月13日出生于古巴东部的比兰镇,是古巴共和国、古巴共产党和古巴革命武装力量的主要缔造者,古巴革命后第一任最高领导人,被誉为“古巴国父”。2016年11月25日逝世,享年90岁。</p> <p class="ql-block">▼卡斯特罗标准像(文心摄):</p> <p class="ql-block">说起菲德尔·卡斯特罗,熟悉的人们总会想起他那满脸的络腮胡须和那一成不变的橄榄绿服装。其实,最令人敬佩的是他那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和对抗美国的铮铮骨气。他以一己之力,与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对抗了半个多世纪,让十一任美国总统备受折磨却无可奈何,曾被暗杀638次仍然充满活力。</p> <p class="ql-block">▼文心下载自《卡斯特罗时代》一书的插图:</p> <p class="ql-block">▼卡斯特罗在演讲——文心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在与美国抗争的过程中,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仅举一二:</p><p class="ql-block">例如“古巴导弹危机”。1959年1月1日,32岁菲德尔·卡斯特罗率领人民推翻了巴蒂斯塔独裁政权,13日成立了古巴共和国。起初和美国关系还比较友好。到6月份,美国政府对古巴新政权产生不满。1961年1月5日,美国突然宣布同古巴断交。同时,开始对古巴进行经济制裁,企图通过卡断经济命脉来逼迫古巴就范。随后1961年4月的“猪湾事件”,进一步导致两国关系恶化。被逼入绝境的卡斯特罗很聪明地向苏联寻求援助,而当时的苏联出于同美国争夺霸权的需要,也想在拉丁美洲找一个立足点。1962年,苏联政府批准了赫鲁晓夫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的计划并和古巴达成秘密协议。随后卡斯特罗安排了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的具体工作。未料在1962年8月,美国发现了苏联设在古巴的导弹发射场。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非常恼怒,感到一种严重威胁。于是在1962年10月22日晚宣布武装封锁古巴,采取海上“隔离等措施”,载有核弹头的美国轰炸机进入古巴周围的上空,整个古巴像个铁桶似地被团团围住,全球美军进入战备状态,一场全球性的核战争即将爆发。后来,经过美苏两国首脑秘密协商,达成协议。11月苏联撤走部署在古巴的全部导弹,美国则从古巴撤走全部轰炸机并宣布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古巴导弹危机”。从中可以看到卡斯特罗不畏强权,巧妙利用国际关系展示古巴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猪湾全景(文心摄):</p> <p class="ql-block">▼猪湾战役坦克纪念模型(文心摄):</p> <p class="ql-block">▼猪湾战役纪念碑(文心摄):</p> <p class="ql-block">▼美苏导弹危机——文心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再如哈瓦那著名的“旗杆方阵”。美国和古巴断交后,曾在哈瓦那设立“美国利益代表处”。2006年2月,当时的小布什政府在利益代表处五楼的玻璃窗上安装了一块电子屏,用来播放各式各样的反古标语。卡斯特罗则有力回击,下令在代表处门前竖立了138座旗杆(死于美国恐怖活动的古巴遇难者人数),挂上清一色的黑旗(后来大多是挂满古巴国旗),来遮挡电子屏的显示内容,这就是哈瓦那很著名的“旗杆方阵”。</p> <p class="ql-block">▼旗杆方阵——文心下载自《卡斯特罗时代》一书的插图:</p> <p class="ql-block">▼卡斯特罗当年就是乘坐这艘游艇从墨西哥回到古巴领导革命的(文心摄):</p> <p class="ql-block">还有“马列尔港偷渡事件”。美古断交后,为了诱使古巴人离开古巴,瓦解卡斯特罗政府的人才资源,美国1966年出台了《古巴调整法案》,其中规定:“凡是到达美国并停留一年以上的古巴人就能获得美国永久居留权。”短短四年时间前往美国的古巴移民多达27万人,很多都是采取偷渡的方式进入美国的,其中包括大量医生、工程师和教师等高学历人才。面对这种情况,卡斯特罗将计就计放走了15万古巴人,很多都是古巴的罪犯、流氓、精神病患者和妓女(即“马列尔港偷渡事件”),直接导致迈阿密的犯罪高潮持续了两年多,监狱人满为患。同时,应对日常的古巴偷渡客也牵涉美国海岸警卫队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最终,到了克林顿政府,被迫对《古巴调整法案》进行修订,将古巴非法移民分成了“干湿”两类,(俗称“干湿脚政策”,即拦在海里为“湿脚”,必须遣返;上了陆地为“干脚”,可以移民),而不再是一揽子全包。然而这项一改再改的移民法案除了诱惑更多古巴人冒险偷渡外,并没有解决更多的问题。所以,卡斯特罗的确很让美国政府头痛。不过,在卡斯特罗去世时,美国白宫虽然没有派人出席,也发布了一个声明:“历史会记住和评价卡斯特罗对世界的深刻影响。”倒也比较公正客观。</p> <p class="ql-block">▼哈瓦那街景建筑(文心摄):</p> <p class="ql-block">▼哈瓦那街景建筑(文心摄):</p> <p class="ql-block">卡斯特罗对中国十分友好。为回报中国対古巴长期慷慨无私的支持,他曾决定免费接受中国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学生来古巴学习医学。从2006年到2016年间,一共接受了中国留学生3417人(原计划5000人),承担所有学生在古巴学习期间的所有费用(其待遇之好可以阅读《卡斯特罗时代:中国大使亲历纪实》一书第六章)。据导游讲,其中有一部分留学生自愿留在了古巴,目前生活条件非常优越,已经成为古巴最先富裕起来的一批人。</p> <p class="ql-block">▼《卡斯特罗时代》一书作者夫妇与卡斯特罗合影——文心下载自《卡斯特罗时代》一书的插图:</p> <p class="ql-block">▼《卡斯特罗时代》一书作者与中国在古巴的留学生合影——文心下载自《卡斯特罗时代》一书的插图:</p> <p class="ql-block">▼卡斯特罗颁发给参与中国汶川地震救援医务人员的证书——文心下载自《卡斯特罗时代》一书的插图:</p> <p class="ql-block">阅读中国驻古巴前大使赵荣宪、杨国军著《卡斯特罗时代:中国大使亲历纪实》回忆录中,你可以看到一个充满激情、活泼健谈;勇敢战斗、顽强拼搏;铮铮铁骨、不畏强权且极具智慧的老人形象。他一生为古巴出生入死,也享尽权力巅峰,却又是坚决反对个人崇拜。在古巴几乎看不到卡斯特罗的画像,而格瓦拉的画像却到处都是。尽管政见不同,卡斯特罗还是非常鼓励人们悼念格瓦拉。</p> <p class="ql-block">▼《卡斯特罗时代》一书作者与卡斯特罗合影——文心下载自《卡斯特罗时代》一书的插图:</p> <p class="ql-block">▼哈瓦那街头绝无仅有的卡斯特罗画像(文心摄):</p> <p class="ql-block">除去以上几个著名人物之外,古巴还有一位历史上倍受崇敬的历史人物——何塞·马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何塞·马蒂</span>全名为何塞·胡利安·马蒂·佩雷斯(西班牙语:José Julián Martí Pérez),出生于1853年1月28日,去世于1895年5月19日。他是古巴卓越的诗人、杰出的民族英雄和伟大的思想家。马蒂在古巴、拉美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是拉美现代主义文学的开路先锋。卡斯特罗受他的思想影响很大。</p> <p class="ql-block">▼哈瓦那马赛.何蒂广场(文心摄):</p> <p class="ql-block">▼哈瓦那旧城里的马赛.何蒂雕像(文心摄):</p> <p class="ql-block">▼巴拉德罗市中心公园的马赛.何蒂雕像(文心摄):</p> <p class="ql-block">古巴,一个独特现象而又充满故事的岛国;古巴,一个集萃英雄人物和浪漫情怀的国度;古巴,一个让我心灵深刻触动并久久记忆难忘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有故事的古巴,你一定会发展起来的。有机会我还会再来看望你。</p><p class="ql-block">(全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