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爱琴海的名字很美,爱琴海的风光更美。中国南方人说话“爱琴”与“爱情”同音,所以,我从小就对爱琴海好奇。当在德国举行的2008德鲁巴展会结束后,我如愿以偿飞到了向往已久的爱琴海边城市雅典。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这群天女散花般的爱琴海岛,曾经孕育了不朽的神话与史诗,诞生了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她神奇的建筑艺术和不同凡响的自然风光,充满神秘色彩的美丽岛屿,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缅怀历史学之父和哲学家鼻祖,漫步古希腊建筑艺术的殿堂卫城,仿佛走在智慧与艺术的峰巅;投身爱琴海的怀抱,品赏大自然的杰作,蓝色的大海和白色的建筑,让你悟出希腊蓝白相间的国旗内涵,激起无限畅想。</p> <p class="ql-block"> 史学家与历史同在</p> <p class="ql-block"> 从德国慕尼黑到希腊雅典,是夜间摸着黑飞过来的,又摸着黑住进宾馆,小住半宿,翌日出游,整个世界都变了,到处都是一片白。德国那绿色的草场,墨色的森林,灰黑色房子凝重的色彩不见了。眼前的城市三面环山,一面傍海,整个地貌是伸向爱琴海中的一个半岛。在市内游览看不到海,只见城市大理石房屋建筑群中,间或冒出多座荆棘丛生没有多少树木覆盖的灰白色的石头山,让人感到一片荒凉和冷漠。在欧洲,希腊的确不算富裕,然而希腊的历史文明却是相当富有的。拥有5000多年建城历史的雅典,是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古代雅典被誉为“西方文明的摇篮”,是奥运会的发源地。雅典人对艺术、哲学、法律、科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雅典是以希腊传说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名字命名的。在这座智慧的城市,让人领略了历史与哲学、建筑与艺术的深邃。</p> <p class="ql-block">希腊国家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 在前往卫城参观途中,大巴车路过国会大厦旁的希腊国家图书馆,图书馆门前矗立了一座白色大理石雕像。我问导游雕像是谁?导游说:“是第一个写希腊历史的人。”“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我脱口而出,搞历史的人怎能不知道这位写历史上第一部具有世界性的通史著作《历史》的作者。</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43年春季,雅典人在意大利南部的塔林敦湾沿岸,建立了图里翁城邦,希罗多德跟随雅典移民到了那里,开始了《历史》的写作。希罗多德从官府档案文献、史诗、石刻碑铭和当时多种著作中,获取了很多资料,更多的是利用他亲身游历和实地调查采访所获得的大量资料。在希罗多德之前,历史事件大都以诗歌体的神话和传说的方式流传下来,史实寓于其中依稀可见。希罗多德是以散文体写作的鼻祖,是他最早把纷纭的历史事件缀成连贯的历史著作。《历史》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叙述了黑海北岸的西徐亚人、希腊城邦及波斯帝国的历史、地理、民族和风俗习惯,并记述了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第二部分,主要记述希波战争的经过和结果,从小亚细亚各希腊城邦举行反对波斯的起义,一直到公元前478年希腊人占领塞斯托斯城为止。后来又有人把全书分成九卷,还根据当时的惯例,用古希腊神话中掌管文学和艺术的九位缪斯女神的名字给各卷命名,所以这部书有时又被称作《缪斯书》,也曾被称作《希腊波斯战争史》。《历史》内容丰富,非常生动地叙述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等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事件、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名胜古迹等,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生活图景,宛如古代社会一部小型“百科全书”。</p><p class="ql-block"> 《历史》是西方史学上的第一座丰碑,为西方历史编纂学“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历史》这部著作很注意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记叙分析,肯定雅典之所以获胜,是因为它实行民主政治,每个人都尽心竭力为自由而战,从而亮出民主政治的旗帜。《历史》第一次喊出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借波斯人之口说:“人民的统治的优点首先就在于它的最美好的名声,那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历史》重视古代东方的文明和它对希腊的影响。《历史》中记载埃及的太阳历比希腊的历法准确;希腊字母是从腓尼基人那里学来的;希腊人使用的日晷最早是由巴比伦人发明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历史》的文学价值很高,被认为是西方第一部著名的散文作品。作者采用了一种在东方文学中常见的结构形式,即在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环环相扣,变化无穷,具有迷人的魅力。他还很善于刻画人物,他笔下的国王、大臣、政治家、学者、士兵等等,大多性格鲜明,形象生动。也不可否认,由于时代的局限,《历史》许多地方还带有天命论和宿命论色彩,也夹杂了许多不足为据的神话传说和无稽之谈,但是,他首创了历史著作的体裁,并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为考古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的研究做出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p><p class="ql-block"> 希罗多德是为了逃避无法忍受的流言蜚语,逃到图里翁写《历史》这部著作的。可惜,《历史》并没有最终完稿,公元前425年,作者离开了人间。可幸,5年后,《历史》又得以出版问世。这部著作不仅被世人所称颂,作者也被誉为“历史学之父”,而且被塑像矗立在国家图书馆门前,这一举措足以让所有从事历史工作的人感到自豪,写历史者也成为名垂千秋的历史。在异国他乡,在希罗多德的国度,我遥想东方自己的国度,自己民族的伟大史学家司马迁,他有着比希罗多德更为无法忍受的经历,他的《史记》是中国史学上的一座丰碑,我们国家图书馆门前能否也矗立一座他的雕像呢?</p><p class="ql-block"> 希罗多德、司马迁,是两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学之父”,他们都是用生命书写历史,都有着史学家相同的境遇:生前寂寞,死后光荣。思绪回到21世纪文明时代,当今的史学工作者们如何看待史学工作?要学习“历史学之父”的精神,要发扬优良的“通史家风”,恪守史家职业道德,写出超越当代秉笔直书的历史,写出无愧于前人和后人经世致用的历史,只有这样,才不愧为是一名史学工作者。在出入雅典的三天时间里,大约有五六次出行都经过希腊国家图书馆,每每我都翘首遥望希罗多德的雕像,虔诚地向其行注目礼,心中涌起无限畅想:历史是公正的,史学家与历史同在!</p> <p class="ql-block"> 哲学家的灵魂永生</p> <p class="ql-block"> 在来欧洲的十几天前,我为全省修志培训班学员讲课,提到了“希腊三贤”师生之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师承关系。无疑,这是出国前夕心灵向往的流露,到雅典一定看看著名景点苏格拉底监狱。所以,在雅典我们第一站就前往卫城旁的苏格拉底监狱。</p> <p class="ql-block">苏格拉底监狱</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关于苏格拉底的故事,人们也许并不陌生。苏格拉底(前470年~前399年),与希罗多德是同时代的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也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苏格拉底的一生并不轰轰烈烈。出身于雅典城不远的一个石匠兼雕刻匠家庭,自幼随父学艺,后来,当过兵,曾经三次参战。大约在40岁因游说出了名,并进入五百人议事会。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他的新神,败坏青年”的罪名被判死罪,关进监狱,这就是苏格拉底监狱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我所知道的苏格拉底是学生时代哲学老师介绍的形象,说苏格拉底内心很美,而外表且很丑,鼻梁扁平,嘴唇肥厚,眼睛凸出,春夏秋冬都披着一件旧斗篷,赤足而行,甚至在冰天雪地里也不穿鞋,安于清贫,不求名利。之所以能记住,其形象和性格有点像中国孔子和庄子,其思想和教学的方法也有某些相似之处。苏格拉底本身没有留下什么著作,他的思想也像孔子《论语》一样,是与学生的谈话记录。苏格拉底说:“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后人将其教学法命名为“苏格拉底方法”,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比如几个学生问:“人生是什么?”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一片苹果树林,要求大家从树林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挑选一只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苹果,不许走回头路,不许选择两次。在穿过苹果林的过程中,学生们认真细致地挑选自己认为最好的苹果。等大家来到苹果林的另一端,苏格拉底已经在那里等候他们了。他笑着问学生:“你们挑到了自己最满意的果子吗?”“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刚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苹果,但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果林尽头时,才发现第一次看到的那个就是最大最好的”。另一个接着说:“我和他恰好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一个我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后来我又发现了更好的。所以,我有点后悔。”“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也不约而同地请求。苏格拉底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这个故事的模式在苏格拉底传说中反复出现过,比如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婚姻?他都是用类似的方式去启发学生。其中的哲理用现代话说就是人生无彩排,天天都是现场直播。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我们只能做三件事:郑重的选择,争取不留下遗憾;如果遗憾了,就理智的面对它,然后争取改变;假若也不能改变,就勇敢地接受,不要后悔,继续朝前走。</p><p class="ql-block"> 来雅典之前,在一些书画资料中想象苏格拉底监狱应该是个较大的人工建筑,应该是参观者络绎不绝的名胜景点。来到雅典之后才发现,这个监狱是天然岩石中凿出的三个石洞,没有任何人工建筑和设施,也没多少游客光顾,监狱前是空旷坡地,连道路都是未经铺设的土路。在这个空寂的监狱前,导游给我们介绍苏格拉底殉难经过。当时雅典法律规定,处死犯人的方法是赐以毒酒一杯,但在处死前关押的一个月中,法庭允许犯人的亲友探监。因此有许多青年人天天去监狱探望苏格拉底,聆听大师谈哲学和人生。在即将处死的那天晚上,苏格拉底衣衫褴褛,散发赤足,把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打发走,而自己去同他的学生克利托等谈论灵魂永生的问题。学生们无奈地说“我们多么不希望你这样被不公正地处死”。哲学家没有想不开的事,反问:“难道你们希望我公正地被处死?”他对死看得如此轻松,哲人认为死是通向天堂的必由之路。一会儿狱卒送来鸩酒,苏格拉底镇定自若,面不改色,接过鸩酒一饮而尽,便悠然躺了下去,并嘱咐身边的学生:“克利托,我们曾向克雷皮乌斯借过一只公鸡,请你不要忘记付钱给他。”说完,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合上了眼,安静地离开了人世。</p><p class="ql-block"> 哲人最后一句遗言,实现了他“美自身”、“正义自身”,“美德即知识”的理想。苏格拉底追求灵魂永生,看着这简陋的监狱,除了那三扇铁门是后人换上的之外,剩下的就是永恒不变的岩石,就是这岩石铭记着苏格拉底的名字不被人遗忘。2002年的10月,欧洲30个参与国以及一些高校和学术、学生组织参与了“苏格拉底——伊拉斯漠(欧洲大学生社会流动行动计划)”学生突破一百万人的纪念庆典,谁能享受如此殊荣?惟有苏格拉底。</p><p class="ql-block"> “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哲人追随心中的神而去,两千多年过去了,全世界人们心中抹不去他的名字――苏格拉底,因为他是辩证法的发明者,是运</p> <p class="ql-block"> 艺术家的生命是作品</p> <p class="ql-block">卫城露天剧场</p> <p class="ql-block"> 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为:“文明、神话、宗教在希腊兴盛了一千多年。阿克罗波利斯包含四个古希腊艺术最大的杰作——巴特农神庙、通廊、厄瑞克修姆庙和雅典娜胜利神庙——被认为是世界传统观念的象征。”这就是我们前往参观的目的地雅典卫城。</p><p class="ql-block"> 卫城是指建在高处城邦国家的都城,用于守卫。内部建有宫殿、神庙、粮库、卫兵住所与水源。平时作为公共集会的场所,战时则发挥堡垒作用,成为居高临下的作战指挥中心。雅典卫城建于公元前447年,坐落在雅典城中央一个不大的孤立的山冈上,山冈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山顶石灰石裸露,大致平坦,高于四周平地70~80米。东西长约280米,南北最宽处130米。卫城现存的最重要遗迹有巴特农神庙(即雅典娜神殿)、阿迪库斯露天剧场、尼基胜利女神庙、厄里希翁神殿、卫城博物馆、宙斯神殿等,都是白色大理石建筑。</p><p class="ql-block"> 巴特农神庙位于山顶偏南处,是为保护智慧女神雅典娜而建的住所,建筑9年封顶,后又用6年完成雕刻。巴特农原意为贞女,是雅典娜的别名。巴特农神庙是希腊全盛时期建筑与雕刻的主要代表,有“希腊国宝”之称,也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神庙呈长方形,长60米,宽30米,全部用晶莹洁白的大理石砌成。四周共有46根直径2米的大理石廊柱,高30米。庙墙上方有92块大理石浮雕镶板,把石柱连接起来,浮雕板雕刻着许多神话故事,其中神像和珍禽异兽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在巴特农神庙里,原来供奉着一尊高达12米的雅典娜女神的雕像。神像是站立着,长矛靠在肩上,盾牌放在身边,右手托着一个黄金和象牙雕的胜利之神;黄金制造的头盔、胸甲,袍服色泽华贵沉稳,象牙雕刻的脸孔、手脚、臂膀显出柔美的色调,宝石镶嵌的眼睛炯炯发亮。这座由古希腊最伟大的雕刻家菲迪亚斯精心制作的艺术珍品,在公元146年被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掳走,在海上失落了。现在人们只能根据古罗马时代的小型仿制品想象她的英姿。神庙几经天灾人祸,历尽人间沧桑。公元393年它被改作基督教堂。1458年,土耳其人占领雅典后将神庙改为清真寺。1687年,威尼斯人与土耳其人作战时,炮火击中了神庙内的一个火药库,炸毁了神庙的中部。1801~1803年,英国贵族埃尔金勋爵将大部分残留的雕刻运走,损失最为严重。许多原属神庙的古物,现在散落在不列颠博物馆、卢浮宫、哥本哈根等地。19世纪下半叶,曾对神庙进行过部分修复,但已无法恢复原貌,现仅留有一座石柱林立的外壳。看到这些残垣断壁,不由想到我们中国的圆明园。我们的造访,正赶上又一次全面大修,山门和巴特农神殿都被钢铁脚手架缠绕着,让我们无法细致地目睹这圆锥多槽的多立克式建筑艺术。唯有一点印象不可磨灭,神庙46根石柱,高低粗细不同,直立的角度不同,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产生视觉倾斜,奥妙就在于神庙使用了“视觉矫正”建筑艺术。</p> <p class="ql-block">帕特农神庙</p> <p class="ql-block"> 据有关资料介绍,巴特农神庙使用的“视觉矫正”加工,使本来是直线的部分略呈曲线或内倾,因而看起来更有弹力,更觉生动。这类矫正多达10处之多。如四边基石的直线就略作矫正,中央比两端略高,看起来反而更接近直线,避免了纯粹直线所带来的生硬和呆板。相应地,檐部也作了细微调整。在柱子的排列上,也并非全都垂直并列,东西两面各8根柱子中,只有中央两根真正垂直于地面,其余都向中央略微倾斜;边角的柱子与邻近的柱子之间的距离比中央两柱子之间的距离要小,柱身也更加粗壮。这样处理的原因是,边角柱处于外部的明亮背景,而其余柱子的背景是较暗的墙壁,人的视觉习惯会把尺寸相同的柱子在暗背景上看得较粗,亮处则较细,视觉矫正就是要反其道而行,把亮处的柱子加粗,看起来就一致了。同样,内廊的柱子较细,凹槽却更多。山墙也不是绝对垂直,而是略微内倾,以免站在地面的观察者有立墙外倾之感。装饰浮雕与雕像则向外倾斜,以方便观众欣赏。艺术家、设计者和工匠们通过精微矫正,使神庙收到出神入化的效果,创造出古希腊杰出艺术的奇迹,故被称为是古代七大奇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艾力费郎祠堂</p> <p class="ql-block"> 卫城之上还有一座最值得欣赏的建筑,即艾力费郎祠堂,位于巴特农神殿北侧,最吸引人之处是石殿的柱子,设计成少女托柱石像,支撑着殿顶,宛似女神,造型栩栩如生,神态极为优美。导游介绍,这少女的服饰给后世的服装设计师们以很大的启发,六位断臂少女站立的姿态,被认为是当今模特在T型台走猫步的原型。是的,少女们像维纳斯一样没有手臂,但不感觉到是残缺,也不忍心说她是残缺美,尤其在我的心中,她们的形象是完美无缺的:面目端庄,体态丰腴,长裙迤地,一只腿直立,一只腿膝盖微微前伸,脚尖轻点地面,左边三位出左脚,右边三位出右脚,就像刚刚从音乐声中迈着猫步走出,走到前台一个闪身,来了个动中有静韵味十足的亮相。游客们纷纷与这两千五百多年前的“猫步”女神合影。在这里,你不得不佩服,希腊不愧为是文明古国,菲迪亚斯的雕塑艺术水准是登峰造极的!你不得不惊叹,真正的艺术是有生命的,艺术家的生命是作品,作品延伸了艺术家的生命,女神虽然站立在这里,而她们的猫步携着整个卫城的建筑艺术,走出希腊,走出欧洲,走向全世界;迈过昨天,迈过今天,迈向未来!</p><p class="ql-block"> 卫城是希腊的国宝,也是世界珍贵文化遗产,这里的一切都是蕴含着高雅的艺术和厚重的历史,哪怕随手拾起一块石头,它都是几千年的文物。因此,到这里游览,希腊就有一位“导游”陪同着,目的是监视游客不带走一块石头。来希腊之后,导游向我们传授希腊语简单的会话,其中最实用又最好学的就是“你好”。希腊语发音很有趣,只用将2003年中国爆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英文简称“SARS”(萨斯)加个雅典的“雅”字就行了。当我们从建筑艺术殿堂中走出,下了山门,我情不自禁地对着山下雅典城市喊了句:“雅典,雅萨斯!”本意是说“雅典,你好!”用中文理解就有点好笑,像在说“雅典,雅非典”。陪同我们这个团队的希腊女“导游”以为我是向她打招呼,笑容可掬地连声说道:“雅萨斯!雅萨斯!(你好!你好!)”</p> <p class="ql-block">待续《爱琴海蓝白畅想曲》(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