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我们一直在路上 —— 四年级八班寒假读书活动

若雨

<p class="ql-block">  “读书,我们一直在路上!”这是我们四年级八班的读书口号。也是我们班从一年级就一直在践行的事情,这个寒假,我们继续有条不紊地进行了读书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初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寒假期间的阅读活动,我们分为两个部分,前期是积极倡导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让家长帮助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进行阅读,如童话、寓言、成语故事、优秀诗词等,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用镜头记录下孩子们读书的样子吧!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或读,或思,或写,用心的去感受书中内容,汲取知识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二、再阅读,共读一本书</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阅读的中后期,我们积极响应号召,共同阅读语文读书吧里的《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本由苏联科普作家米·伊林所著的科普书籍,最初出版于1929年。这本书以其独特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和现象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并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例子,以文学的手法将科学知识呈现给读者。</p><p class="ql-block"> 《十万个为什么》的内容涵盖了宇宙、生活、人体、科技、军事、历史、地理等多个领域,旨在向读者普及相关科学知识。</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的语言诗意、比喻生动,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帮助开阔视野、增长知识。</p><p class="ql-block"> 所以这本书真的是开卷有益,或者说益处甚多!!非常适合孩子们阅读!</p> <p class="ql-block">三、读书有法,不流于形式。</p><p class="ql-block"> 不同于一二年级的读书,现在我们不再仅仅只停留在读上,我们还沿用了我们三年级时的阅读四步法:</p><p class="ql-block">1.初读,了解文章大致内容。</p><p class="ql-block">2.再读,做批注。</p><p class="ql-block">3.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p><p class="ql-block">4.感悟文章主旨,致用实际生活。</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在读中,也慢慢有了自己的思考,并将其付诸于笔端。</p> <p class="ql-block">  四、谈收获,做展示</p><p class="ql-block"> 看,我们阅读后,还针对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些文章做了读书笔记。</p><p class="ql-block"> 老师还用心的给我们每一位同学的笔记,标注上了名字呢!她说是想给我们的阅读以仪式感,以纪念,看到我们的成果,我们可高兴了呢!</p> <p class="ql-block">  除了读书笔记,我们还做了手抄报呢!不仅仅写,还有画,以此来展示我们的阅读收获。</p> <p class="ql-block">五、读背结合,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 我们寒假阅读活动,不再仅仅满足于读和写,还扩大到了背诵古诗词,尤其是我们的校本课程《爱上经典》的背诵,也成为了我们寒假的活动。</p><p class="ql-block"> 大家积极参加背诵活动,争做古诗背诵“小达人”。</p> <p class="ql-block">  在完成古诗背诵的基础上,我们还倡导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背诵小古文。</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们班有些孩子,还安排了小古文的背诵。</p><p class="ql-block"> 你瞧,下面就是一位背诵小古文的同学。</p> <p class="ql-block">六、“书是甜的”</p><p class="ql-block"> 开学后,班级内的“阅读达人”们,还获得了老师分发的积分卡和奖品。</p><p class="ql-block"> 奖励不是目的,奖励是为了更好的激励!</p><p class="ql-block"> “书是甜的”,孩子们不仅获得了书中知识的香甜,还获得了奖励,获得了鼓励,获得了认可,获得了赞扬,真的感到了书的“甜”。</p> <p class="ql-block">  经过整个寒假的阅读,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相信在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我们四年级八班的孩子们会一直走在读书的路上……</p>

阅读

我们

背诵

读书

寒假

孩子

本书

八班

四年级

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