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五大名旦之首-常香玉纪念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先生百年诞辰

天水一摄千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人民芝术家——常香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常香玉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搜集 整理:李振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编 辑:天水一摄千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出身艺人家庭的她,1932年随父张福仙搭班学戏,拜翟燕身、周海水为师并随义父姓改名为常香玉。初学小生、须生、武丑,后专演旦角。幼功深厚。1933年登台,主演6部《西厢》,名满开封。原唱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合豫东调、祥符调等,并吸收曲剧、坠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一些唱腔,别创新腔。1938年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而潜心钻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说白的改革。1938年赴陕甘演出。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最高奖荣誉奖。1994年6月荣获“亚洲最佳艺人终身成就艺术奖”。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她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分会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是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span></p> <p class="ql-block">她在艺术上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同时把风格不同的各种豫剧唱腔——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等,融会于豫西调中,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被誉为“豫剧皇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多彩多姿,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破洪州》、《桃花庵》、《秦雪梅》、《杜十娘》、《游龟山》、《五世请缨》、《人欢马叫》、《柳河湾》、《红灯记》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豫剧唱腔艺术源远流长、形式多样、派别纷呈、风格迥异,特别是现代更是人才济济,名家辈出,遍布全国。其中影响较大、流传较广、印象较深、最受群众喜爱的当首推常香玉的唱腔艺术。无论是唱腔的创作方法、还是唱腔的演唱方法,可以说在豫剧唱腔音乐发展史上都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发挥着承前启后的特殊作用,而且在豫剧唱腔艺术的当代命运和未来发展中更为弥足珍贵。常香玉不愧为豫剧艺术史上的一代宗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表演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豫剧唱腔旋律作家。她在豫剧唱腔发展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对豫剧唱腔的创制和拓展;二是把豫剧唱腔的演唱方法引上专业化和科学化的道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常香玉对豫剧唱腔的创制和拓展,并非是独辟蹊径的标新立异,另起炉灶的崭新样式,而是结合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对前辈们的唱腔艺术进行全面继承和融会贯通,是在此基础上的高格调追求――赋予豫剧传统唱腔以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戏曲音乐是世界音乐史上极为特殊的音乐现象。既有严谨的结构方法和表现体制,也有独特的美学原则和基本特征,其中,继承与发展就是一例,它既是创作原则,又是创作规律。毫不夸大的讲,戏曲音乐创作的成败,无一不与它有直接关系。没有继承,就会失去观众,像无源之水;没有发展,必然脱离时代,像静止的的文物;只有恰当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使戏曲音乐健康的发展。常香玉正是在这种明确的思想指导下从事豫剧唱腔创作的。仔细分析常香玉创制的唱腔,会发现不仅韵味纯正、风格鲜明、形象突出,而且素材丰富、手法独特、唱调新颖。她所以能够把各种不同素材和技法兼收并蓄、有机融合、为我所用、自出机杼,也在于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俯瞰事物,洞察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例如豫西调和豫东调两大流派,虽然弦法、调式、唱法、表演等都各具特色,也都拥有各自的观众,但由于门户之见,各据一方互不往来,这就必然会给他们的艺术创造带来一定的局限,特别是在唱腔的表现力上更为明显――深沉、浑厚、悲壮、缠绵有余,而激昂、粗犷、挺拔、明朗不足;豫东调则是高亢、奔放、挺拔、粗犷有余,而深沉、浑厚、悲壮、缠绵不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豫西调虽然在表现战争的疮痍,人民的疾苦等方面较能适应,但在表现人民群众的欢乐情绪和反抗精神等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难以适应。常香玉正是敏锐地洞察到了豫西调唱腔在时代性方面的不足,才大胆而无顾忌地冲破了门户之见,顶住了习惯保守势力的压力,承受着豫剧叛徒新圣人等骂名,敢于在她原宗的豫西调流派中吸收豫东调等流派的素材和技法,并成功地创制出了诸如《红娘》、《白蛇传》、《花木兰》等一大批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剧目,不仅把豫剧唱腔推上了一个新阶段,而且开创了20世纪30年代豫西调和豫东调两大声腔合流的新局面,形成了豫剧一代新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常香玉对豫剧唱腔的创制和拓展,绝非只限于豫西调和豫东调两大派系的合流上,她的目光已远远超过了这个范围。可以说凡能为她所用的素材和技法,都能融进她的唱腔创作之中。例如《花木兰》中“自那日才改扮乔装男子”唱段里用的河南曲剧的音调;《白蛇传·断桥》中“恨上来骂法海不如禽兽”唱段里用的河北梆子的音调;《拷红》中“尊姑娘稳坐在绣楼以上”唱段里用的京韵大鼓的音调;《李双双》中“我盼你早回来同叙家常”唱段里用的歌曲五哥放羊的音调;豫剧清唱《攻关》中用的劳动号子音调;等等。就连唱腔中运用的各种笑声,也是受了苏联歌剧演员的启发揉进自己唱腔中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常香玉在豫剧唱腔创制上的贡献,还表现于对板式的灵活运用和发展上。众所周知,豫剧传统板式在没有专业作曲家介入的20世纪30年代,是比较凝固的,点滴改动都要付出艰巨的代价。而常香玉凭借她紧跟时代的思想和锐意改革的精神,敢于向传统挑战,她不再是机械的套用传统板式,而是根据人物感情的需要,灵活地运用传统板式达到艺术表现的目的。如《大祭桩》中“恼恨爹爹心不正”的唱段很难把【二八板】和【流水板】截然分开,已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再如该剧“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唱段中的一大段夹白:“哭一声我的婆母,再叫一声婆母娘,孩儿行至三岔路口,你不问青红皂白,手持大棍,就是这样的责打,孩儿我实实地屈,婆母娘纵然将将孩儿打死,孩儿我也不敢说屈。”如果单从作曲的角度考虑,则是很谱写的,常香玉则很巧妙且富创造性地运用似白非白、似唱非唱、唱白相间的艺术手法将这段极难处理的唱词处理得入情入理、丝丝入扣,达到了百听不厌的艺术境界,传唱不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似韵白像吟唱的形式也是一种板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常香玉对豫剧唱腔创制的另一贡献是发展了豫剧清唱这种演出形式,也或豫剧清唱并非始于常香玉,但因常香玉的长期艺术实践和不懈探索,创造性的发展和推动了这种艺术形式,使之更为普及,几乎为国内歌舞团所保留。特别是粉碎“四人帮”后,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像她为郭沫若的词谱曲的《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为叶剑英词谱曲的《攻关》,还有《怀念毛主席》、《哭总理》、《继续长征歌》、《八十年代春来早》、《正月十五闹花灯》、《责任制是俺的聚宝盆》、《学春娥比着干》、《百年梦圆·贺香港回归》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艺术珍品。可以说常香玉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音乐素材的吸收运用,都时有上乘之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概而言之,常香玉对豫剧唱腔的创制,不是简单的取人之长和机械相加,而是有机融化,化他为我,意在出新,适应时代。她创制的唱腔之所以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传唱度高,就在于它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达到了纳百川而后成大海的出神入化的境界。可以说,常香玉创制的唱腔对豫剧声腔来说是个质的飞跃,是豫剧唱腔艺术进入成熟期的主要标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常香玉对豫剧演唱艺术的贡献,主要表现于她创立了豫剧演唱的新方法――混声唱法(即真假声混合唱法,或曰头腔、口咽腔、胸腔联合唱法)。这种唱法的出现,为豫剧的演唱艺术开辟了新的途径,是豫剧传统唱法中单纯地运用真声(如豫西调的传统唱法)或假声(如豫东调的传统唱法)的唱法逐渐的趋于统一,从而大大扩展了豫剧演唱艺术的音域,丰富了豫剧演唱艺术的色彩,统一了豫剧真假声结合的音型,提高了豫剧演唱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使传统的豫剧演唱艺术向专业化和科学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里所谓专业化和科学化,即指摆脱了民间那种自然唱法,并开始研究方法、讲究音色、考究技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正因为常香玉的这种治艺精神,加之几十年如一日的反复锤炼,从而获得了丰富的音色宽广的音域、纯净的音质、正确的运气方法、宏大的发声共鸣、精巧的吐字技术和娴熟的润腔手段。不管是表现高亢、激越、奔放之情,还是抒发细腻、柔美、典雅之意;不管是高低起伏还是轻重缓急抑或抑扬顿挫;等等,都显得明晰远达驾轻就熟,处处给人以字真、腔正、声圆、形美的艺术享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常香玉的演唱艺术,不仅获得了各个阶层的欢迎和豫剧界的广泛承认,更得到了我国声乐界的的普遍赞誉。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50年代起至2004年,先后有一百多个艺术表演团体和艺术院校派人来学习常香玉的演唱艺术。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张权曾在题为《向民间声乐艺术学习的初步体会》一文中说过:“民间艺人的歌唱艺术的高度成就可以河南梆子演员常香玉为例,她不但在发声方面,在气息上声音的技术与艺术结合上(强弱的控制,语言的亲切,感情的饱满等)都运用自如,而且有着足够的、宽广的音域,高低音自然地结合,统一而无裂痕……因而她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是非常鲜明的,而且有高度的感染力。这种演唱方法是科学的正确的十分可贵的,值得豫剧艺术工作者要学习和发扬的。著名音乐家舒模早在1954年发表的《学习民族声乐遗产的一些问题》中说过:“河南梆子艺人常香玉,她的音域是那样宽阔,音质浑厚有力,尤其在真假声的混用上,甚至使人找不到它们是交接在哪一个音上。”这些肯定的文章自然会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豫剧混声唱法的理解和认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豫剧唱腔表演的美学旨趣看,陈素真的“俏丽、挺拔”中透视的,是对演唱内容之“感情”的抒发;崔兰田的“低回、缠绵”中所蕴含的则是对演唱内容的“韵味”化的把握;马金凤的“清脆、明亮”中所流露的则是对表达内容的“气度”展露;阎立品的“甜润、娟秀”中所表现的则是对作品内容“深度”的揭示。各据一方、各有观众、各富特色、各有千秋。她们的唱法多出自某一个声区,并都创立了各自的风格,获得了突出的成就。而常香玉则集其大成,将各种唱法优点熔于一炉,统一混用,在审美意味上能够依据具体的内容赋予其各种不同的艺术特色。这不仅说明了常香玉的戏路宽广,也显示了常香玉的艺术功力,更显露出了常香玉的创造才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常香玉对豫剧唱腔艺术的贡献,还在于她最大限度地丰富了豫剧演唱艺术的形象性和色彩性,她通过运用声音的化妆技巧,能够在一出戏里,甚至一段唱腔里塑造出几个不同性别、不同行当、不同性格的艺术形象。如《花木兰》中,既能通过口腔、鼻腔、头腔的自如衔接和以“小管”儿为主的演唱技法,把花木兰的那种温柔、善良、贤淑、勤劳的闺门女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又能采用扩展咽腔、口腔、可变共鸣腔体,突出口腔、咽腔、头腔,以“中管”为主,使声音变得浑厚、激越、挺拔,从而塑造了一位戎马疆场、英武豪壮的武生形象,再如她在《拷红》中能形象逼真的模仿出崔夫人(老旦)和张君瑞(小生)的声音形象,甚至活泼调皮的嬉笑声、病入膏肓的呻吟、声唉声叹气的怨恨声、痛断肝肠的哭泣声,也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能将突快、突慢、渐快、渐慢、突强、突弱、渐强、渐弱等表情手段用来塑造各种不同命运、不同性格、不同岁数、不同性别的艺术形象,并最大限度地赢得了尽可能多的受众,受到了内行外行的最广泛的赞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仔细分析常派唱腔,将会发现段段充满了生活气息,曲曲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时时包含着传统的底蕴,刻刻闪耀着创造的火花。常香玉完全将自己苦与难的身世、倔与犟的性格;血与泪艺术经历、抗和争的生命体悟;民族的危难、国家的兴亡深深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使其演出的剧目或清唱,均是发自肺腑,感同身受。如果没有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忠贞不渝,她就很难创制出《白蛇传》和《大祭桩》;如果没有对战争的切肤之痛和颠沛之苦,她也不可能创作好《打土地》和《花木兰》;没有文革十年浩劫的压抑磨难,就没有《于无声处》的惊雷和《粉碎四人帮》的大快人心;没有乱世流离和躬逢盛世的恍若隔世之感,更不会有《怀念毛主席》《哭总理》《继续长征歌》,这恐怕是常派艺术历久弥新传唱不衰的重要原因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常香玉以兼收并蓄的艺术修养和锐意改革的胆量所标示的继承和发展,其在豫剧唱腔艺术史上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式的历史地位与她的唱腔艺术流行一个甲子的艺术地位,充分说明了常香玉所走的艺术道路,是她本人的天赋条件与豫剧艺术的结合,是她本人的不懈求索与其所处的时代的结合。概而言之,时代的产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获奖记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2年,获得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最高奖荣誉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7年,获得中国艺术节(中南)荣誉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9年,获得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4年6月,荣获“亚洲最佳艺人终身成就艺术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4年7月,国务院决定追授已故豫剧大师常香玉“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曾获评“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人物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没有常老师,就没有豫剧的今天,老一代艺术家让豫剧走向了全国。当年常老师是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省剧协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今天我接下了这个接力棒、扛起了这个大旗,我能力有限,水平有限,但我有决心和信心让豫剧走向世界。”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说,他将与广大戏曲工作者一起,以常香玉为榜样,学习她对艺术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艺术品格;学习她德艺双馨、无私奉献的品质和崇高精神,为繁荣和发展我省戏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常香玉大师开创的豫剧常派艺术是镌刻着时代气息与人格力量的丰碑,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和巨大的精神财富,必将永远彪炳日月、流芳千秋。-戏曲导演罗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贾廷聚说:“常香玉大师是一代豫剧宗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常老师这辈子不容易,道路坎坷。但是在艺术上,她是真正达到了顶峰,听她的唱腔是一种享受,一字一句都能送到观众耳朵里去。这种唱腔艺术值得年轻人很好地继承学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宏恩:大师在艺术上很虚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纪60年代,任宏恩和常香玉大师合作演出《人欢马叫》,常大师对艺术和对身边人的态度都让任宏恩印象深刻。“常大师是学传统戏出身的,《人欢马叫》是现代戏,中间有不小的差别。对于现代戏怎么演,常大师经常揣摩,也经常和大家一起聊。我那时候20多岁,演的是配角,但是她特别平易近人。排练过程中,一个动作、一个台步、一句台词,她都反复琢磨,这样试试看那样试试看。她经常说,‘宏恩,有啥你就说,我不对的地方你就讲’,很虚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现在的年轻人太浮躁,太看重钱,一些人华而不实,还没啥成绩,就动辄称自己是艺术家。常大师非常简朴、谦虚,不管在舞台上还是私下做人,都是表里如一,诚诚恳恳,精益求精,所以才会受到那么多人喜欢。年轻人应该继承老艺术家们的精神,向群众学习、向生活学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朱超伦:她心里想的只有戏和群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戏曲音乐家朱超伦回忆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常大师对下岗职工的关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有一年,常大师拿到了1万块钱的奖金。那时候,对一般人来说1万块钱是个天文数字。但是常老师当场把钱全部捐给了一个下岗职工组织。她对弱势群体的这种关注,与人为善的这种善意,不是常人能够做到的。”朱超伦回忆,甚至在病重时期,常香玉大师还拖着病体,到北京慰问参加奥运会场馆建设的工人。“她心里想的只有戏和群众,没有她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柳兰芳:大师出去演出经常自己带馒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柳兰芳曾接受过常香玉大师的指导,获益匪浅。“记得当时是出去巡演,她晚上登台演出,白天上午就亲自教我吐字、行腔,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我看她唱戏,不管舞台大小、人多少,都一点不打折扣,吐字非常清楚,不打字幕都能听清;并且每场演《大祭桩》都是眼含热泪,从第一天哭到最后一天。我就问她,她说,‘兰芳啊,咱不能欺骗观众。观众排队来买票,我不演好,良心上过不去;只有咱感动了,观众才会感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4年2月28日编辑发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