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p> 上篇说了美丽的西班牙,下篇来说说同样美丽的葡萄牙与摩洛哥。</p><p> 2024年1月18日至30日,来了一次西班牙、葡萄牙、摩洛哥之旅。两牙地处欧洲西南角的伊比利亚半岛,与地处非洲西北部的摩洛哥只隔着一条直布罗陀海峡。所以这是一次两洲一峡三国游。<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们的线路是: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萨拉戈萨、马德里、托莱多、梅里达——葡萄里斯本、塔里法——西班牙的塞维利亚、龙达、塔里法——摩洛哥的丹吉尔、舍夫沙万、拉巴特、卡萨布兰卡——巴塞罗那。</p><div> 也就是在行程安排中,葡萄牙只去了一个里斯本。是插在西班牙的行程中的。摩洛哥则是安排在整个行程的末段。</div><p></p></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1—葡萄牙首都里斯本</i></b></h1> <h3><p> 1月23日,我们离开西班牙的梅里达,到达葡萄牙首都里斯本。<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里斯本,位于特茹河河口,西濒大西洋,是典型的海洋城市。<br></p><p> 15世纪初,葡萄牙人在恩里克王子的带领下,首先发起了大规模的航海探险。之后,葡萄牙通过新航路,垄断了欧洲对东亚、南亚的贸易,很快从一个西欧最边缘的弹丸小国一跃而成为海上强国。里斯本也在那个时代成为欧洲最兴盛的港口城市之一。所以,这座城市至今以大航海为骄傲,其旅游景点也大多与航海相关。</p></h3> <h3><p> 贝伦塔,是十六世纪为纪念在大航海时代开辟了印度新航线的葡萄牙航海家达迦马而修建。起初用作防御工事,后来又曾经用作海关、电报站、灯塔等。</p><p> 500多年来,贝伦塔一直静静扼守在特茹河入海口,已经成为葡萄牙的地标式建筑,甚至成为葡萄牙的象征。在葡萄牙航海者的心中,贝伦塔就是“家”的标志。他们的远航从这里出发。返回时,远远看到贝伦塔,就知道回到家了。</p><p> 贝伦塔端庄而典雅,外立面让我感觉像是一幅年代久远的中国书法。</p><p> 1983年贝伦塔被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p></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贝伦塔</h5> <h3> 航海发现纪念碑,也叫恩里克纪念碑,更是向大航海先驱的致敬。<br> 葡萄牙这么一个小国,却开启了大航海时代,有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其中恩里克王子肯定是一个重要的助推。恩里克王子极具雄才大略,无心王权,却热爱航海。他潜心研究航海技术,设立航海学校,资助奖励航海事业。还聚集了一群科学家,改进中国的指南针,把数学、天文学的理论应用于航海……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大国崛起》中如此评述:恩里克最大的贡献在于航海自他之后成为了一项有计划有组织,系统部署的国家事项。</h3><h3> 恩里克没有认真地出过海,却作为一位伟大的航海家而彪炳史册。</h3><h3> 1960年,为纪念他逝世500周年而建起这座纪念碑。碑的外型犹如一艘驶向大西洋的帆船,恩里克王子立于船头,身后追随的是众航海先驱。纪念碑正面的碑文写着“献给恩里克和发现海上之路的英雄”。<br> 这个纪念碑气势不凡,与贝伦塔一样,成为葡萄牙的象征。</h3> <h3><p> 罗卡角,与非洲南部的好望角、智利南部的合恩角并称为“世界三大海角”,曾被网民评为"全球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p><p> 罗卡角是一处探入大西洋的狭窄悬崖,位于欧洲大陆,也是整个欧亚大陆的最西端,因此也被称为“欧洲之角”。</p><p> 在罗卡角的山崖上,绿草茵茵,鲜花遍地。在这里人们建了一座灯塔和一个面向大西洋的嵌有大大十字架的天主教碑。石碑质朴,却以葡萄牙语写着一句让人感觉气度不凡的话——陆止于此、海始于斯。这是被称为“葡萄牙之魂”的著名诗人卡蒙斯的诗句。</p></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罗卡角的的灯塔</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陆止于此、海始于斯</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陆止于此、海始于斯</h5> <h3> 站在罗卡角,看惊涛拍岸,望无际大海,想像着当年的葡萄牙人怀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对财富的向往而前赴后继,这需要怎样的勇气?<br> 回来后才知道每位到罗卡角的旅客可以花5欧元买到一份证书。证书上会有罗卡角的地理位置图和葡萄牙国徽,还印着“某某驾临欧洲大陆最西端”的字样。唉,导游怎么不告诉我们呢?</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崖脚下,浪花被拍成碎玉</h5> <h3> 从罗卡角回到城区,逛了逛被称为葡萄牙的“香榭丽舍大道”的自由大道。这是条繁华的商业街,街上酒店商店林立,石砌步行道上用地砖镶嵌出漂亮的花纹。<br></h3> 一条1200米的自由大道上,有4个广场。每个广场都立有纪念碑,都有历史,都有讲究。<div> 自由大道中部的光复广场是为了纪念1640年葡萄牙结束西班牙60年的统治并重新独立而建,广场中的方尖碑既为光复纪念碑。</div><div> 自由大道尽头,特茹河畔,有一个商业广场,又叫宫殿广场,广场中有若昂一世雕像。广场曾经是葡萄牙王宫所在地。后来王宫毁于地震。当时的统治者若昂一世下令将那里改建成了商业中心。十五世纪,恩里克王子就是在他父亲若昂一世的支持和鼓励下,才得以进行他的航海事业。<div> 据说里斯本全城遍布各式纪念塔纪念碑。这其实很好,增加了城市文化气息,又提醒着人们不忘历史。相形之下,我们的城市太缺少这些东西。</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光复广场上的光复纪念碑</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商业广场(又名宫殿广场)上的若昂一世骑马雕像</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商业广场(又名宫殿广场)上的凯旋门</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自由大道上的街头艺人</h5> 在里斯本的的街道上,能时常看到有轨电车。这有轨电车应该还是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现在还有有轨电车的城市好像已经不多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里斯本的有轨电车</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里斯本的有轨电车</h5> <h3> 来到特茹河入海口,暮色已经开始降临。<br> 站在特茹河畔,能看到对岸的一座石碑,似乎就是罗卡角的那座。</h3><h3> 远处河面上的是著名的“4月24日大桥”。这座大桥在1966年通车时曾是欧洲最长的桥,也是世界第三长悬索桥。由建设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的公司建造,所以外形与金门大桥很是相像。这桥原来不叫这个名,后来为了纪念发生于1974年4月25日的"康乃馨革命"才改用了这怪名字。"康乃馨革命"是一次推翻军政府的政变。参加政变的军人为了表示不愿意使用暴力,就在枪口插上一支康乃馨。如此温馨的政变,居然也成功了。</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暮色中的特茹河</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暮色中的特茹河</h5> 里斯本最有名的美食当属蛋挞,而里斯本的百年老店贝伦蛋挞店是全世界最早,也最好的蛋挞店。<div> 相传蛋挞的起源跟修道院有关。1834年,葡萄牙政府一度关闭了所有修道院。著名的热罗尼莫斯修道院的修女为了生存,尝试制作甜品出售,就创造出了蛋挞。3年后,贝伦蛋挞店在热罗尼莫斯修道院附近正式开业。从那时起,这家店就一直沿袭着古老秘方制作独门蛋挞。</div><div> 午餐后,导游请我们吃贝伦蛋挞店的蛋挞。还真是好吃,外皮烤得恰到好处,味道妙不可言。<div> 晚餐安排了鳕雪餐,算是大大餐。但只记住了它的咸,太咸。唉,两广人倾向清淡的口味,似乎已经成为我们欣赏美食的障碍。</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热罗尼莫斯修道院</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百年老店贝伦蛋挞店</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贝伦蛋挞店的蛋挞</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里斯本特色鳕雪餐</h5> 1月24日 离开葡萄牙的里斯本,又回到西班牙。在游历了西班牙的塞维利亚、龙达之后,我们到达塔里法,从塔里法登上渡轮,穿过直布罗陀海峡。一个来小时,我们就看到了摩洛哥的海岸线。然后很快就从西班牙到达了摩洛哥,从欧洲进入了非洲。有关出入境手续都是在渡轮上办的。<br><div> 即将到达摩洛哥时,已近黄昏。于是得以在轮渡上遥望夕阳晕染下的美丽大海及美丽海岸线。</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游轮上遥望葡萄牙,遥望非洲</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b>2—海港城市</b></i><b><i>丹吉尔</i></b></h1> <h3> 丹吉尔,摩洛哥的重要海港城市。<br> 丹吉尔港口正处于大西洋与地中海的分界线,左边大西洋,右边地中海。 丹吉尔港所濒临的直布罗陀海峡就是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的唯一通道,同时也是欧洲与非洲的天然分界线。所以自古以来,东进地中海和西出大西洋的船只,都要从丹吉尔经过或停泊,大西洋东岸南来北往的船只,也要在这里调整航向。同时,因为是欧洲非洲的交界点,丹吉尔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br> 丹吉尔的这种交汇特性在著名的卡斯巴大灯塔表现得尤为明显。建于17世纪的卡斯巴大灯塔面对辽阔浩茫的海洋,向西看,大西洋波澜壮阔;朝东望,地中海柔媚静谧。</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晨的卡斯巴大灯塔</h5> 非洲之洞也是与海有关,又极具独特性的一处景观。它就在海边,由千百年来海浪冲击岩石而自然形成。之所以叫“非洲之洞”,是因为这个石洞临海一面的洞口竟酷似非洲地图。这个洞就因此成为了到丹吉尔旅游必去的打卡点。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非洲之洞临海一面的洞口(团友作品)</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非洲之洞洞口与非洲地图的比对</h5> <h3> 非洲之洞外面,就是美丽海岸,浩瀚大海。海浪拍打岸边岩石,发出阵阵涛声。</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团友作品)</h5> 丹吉尔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所以城市建筑风格深受西班牙风格的影响。同时,作为伊斯兰教信徒众多的城市,许多地方又带有伊斯兰风。据说丹吉尔的老城,白色的房子顺着山势建造得层层叠叠,十分美丽。可惜没得认真看。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3—蓝色小镇舍夫沙万</i></b><b></b></h1> 蓝色小镇舍夫沙万,那真是大名鼎鼎。世界上有三个最漂亮的蓝色小镇——希腊的圣托里尼,印度的焦特布尔,还有一个就是舍夫沙万。<div> 舍夫沙万是一个精致的山城,始建于1471年。这里临近地中海,空气清新。远离都市繁华,所以又有安静的小巷,淳朴的民风。这里的人们相信蓝色是天堂的颜色,所以大多数民宅门口、阶梯和墙壁都被涂绘成清新的蓝色。整个小镇像不像天堂且不论,但确实仿似童话世界般梦幻。</div> <h3> 舍夫沙万小镇依山而建,有上百条长短小巷,房屋高高低低上,道路弯弯绕绕。这就让那些基本上都是方方正正、造型简单的建筑得以错落有致。而且,纵横交错的小巷,也给游客提供了许多柳暗花明的意外。走着走着,不经意间一侧目,或许就会发现旁边的一条小巷又是一景。</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团友作品)</h5> <h3><p> 当然,舍夫沙万这所以让众人趋之若鹜,关键因素还是她的蓝色。这个蓝色太重要了,如果没有蓝色,舍夫沙万顶多也就是一个有些特点有点风情的山间小镇。但有了蓝色,舍夫沙万便成了网红打卡地。这事说复杂也不复杂,就是刷一层蓝色,似乎什么人都能做到。但世界这么大,为什么就只有3个最漂亮的蓝色小镇?这要想得到,还要做得到。</p><p> 这里的居民似乎就是天生的画家,他们利用自己栖身的房屋作画,利用自己日日行走的街巷作画。舍夫沙万人的色彩感很好,那蓝色深深浅浅,都蓝得很舒服很漂亮。</p></h3> <h3><p> 舍夫沙万小镇的居民看起来并非大富大贵,那些房子也就是普通人家的住所,许多地方还显得粗糙简陋,甚至地面并不干净,空中电线乱拉乱搭。但有了漂亮的蓝色,就一蓝遮“百丑”。何况往细处找,也还能找到不少美丽。比如那些门窗的设计,墙角的花草……那些细节的把控,还是很让人称道的。</p><div> 说明一下,由于不忍心让这个美丽的蓝色小镇脏乱,我花了些功夫把图片中的乱搭的电线批掉,并尽量减少地上的污迹。为了美丽,就粉饰一下现实吧。</div></h3> <h3> 这里的居民淳朴亲切,总是友善地与你打招呼,上点年纪的身着很有伊斯兰风的长袍,自成风景。而且,这里的人种,属于眉目清晰,五官立体这一款的,很养眼。</h3> 摩洛哥是一个伊斯兰国家,舍夫沙万处处洋溢着浓郁的阿拉伯风情。当我们游走于蓝色之中,不时会有祷告声从清真寺传出,让这个小镇更具韵味。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4—摩洛哥首都拉巴特</i></b></h1> 拉巴特,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自1912年以来,一直是摩洛哥首都,是摩洛哥的政治、文化中心。但摩洛哥另有卡萨布兰卡充当经济首都,还有一个叫“非斯”的城市充当一个什么首都。这种多首都制,似乎也有他的合理性。不致于把所有的压力都丢给一个城市。<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邻近欧洲,决定了摩洛哥时常被西方国家觊觎、侵占的命运。如进入20世纪以来,西班牙,法国等都曾经把摩洛哥的领土分而食之,直至1956年法国与西班牙承认摩洛哥独立,1957年8月,摩洛哥才定国名并正式独立。所以这个穆斯林国家有许多地方还留有殖民化痕迹,有许多地方展示出不同文化的冲突与交融。<div> 拉巴特由萨勒旧城和拉巴特新城组成,构成了阿拉伯穆斯林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对话。走进这个城市,感觉是有点大城气派,但肯定无法与我国的大城相比。</div><div> 在拉巴特看了几个景点。</div> <h3> 一是建于1875年的摩洛哥皇家宫殿拉巴特王宫。</h3><h3> 王宫占地很大,但远远望去,也看不出什么名堂,应该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宫殿建筑。门口有穿各色军装的军人守卫,据说是因为哈桑二世曾经遭遇过卫队政变的事件,所以此后王宫由多个军种联合保卫,应该是海、陆、空三军加上皇家卫队。但那些卫兵感觉站姿懒散,一般在这种地方值守的卫兵不是都必须站得笔直的吗?据说皇宫内目前只住着一位公主。是因为这个吗,山中无老虎?</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拉巴特王宫大门</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拉巴特王宫大门的卫兵</h5> <h1></h1><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二是哈</span>桑清真寺遗址和哈桑塔。</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这是一个命运多舛的清真寺。1195年开始动工,但4年后曼苏尔国王去世后,这项耗资巨大的工程也就停工了。原来规划80米高的哈桑塔,也只建了一半。这还没完。500多年后,里斯本大地震波及拉巴特。这个半拉子工程又再垮塌,只剩下312根高矮不一的大石柱及40米高的半截哈桑塔静静地矗立,向人们述说着自己的悲催境遇。</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如果这座清真寺建成了,会是北非最大的清真寺。</h3> 哈桑清真寺遗址旁边是穆罕默德五世陵寝,所以这个景区的入口安排有骑兵卫士。守王宫的卫兵懒懒散散,守陵寝的卫兵倒是骑着高头大马,手持长矛、威风凛凛。 <h3><p> 拉巴特另一个值得一看的景点是乌达亚城堡。</p><p> 乌达亚城堡建于公元9世纪,距今已有1000多年。城堡建在海角上,起初是统治摩洛哥的阿尔摩哈德人的军事要塞。在之后的漫长的岁月里,城堡对于守护疆土曾经发挥重要作用。</p><p> 如今,城堡的大部分城墙和主殿等已不复存在,但城门、瞭望岗楼还屹立如故。那古朴厚重的城门还能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 </p></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乌达亚城堡</h5> <h3> 乌达亚宫城堡里曾经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世界。古堡的街巷里,路面铺着碎石。房舍低矮,墙壁刷成蓝白两色。偶尔会有街灯、铁窗一类小物件显示一种西班牙风格。城堡中间有一花园,粗粗一看,似乎多有奇花异草。</h3> <h3> 乌达亚城堡面临大西洋,右侧是拉巴特的母亲河布里格里格河。站在城堡上感受大西洋吹来的海风,俯瞰海滨浴场的游人,再看看布里格里河上的船帆,望望远处的城市,让人心旷神怡。</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b>5—闻名已久的卡萨布兰卡</b></i></h1> 1月28日黄昏时到达卡萨布兰卡。<div> 卡萨布兰卡,位于摩洛哥西部大西洋沿岸,是摩洛哥最大的港口城市。</div><div> 卡萨布兰卡,一个很早以前就熟知的名字。那部1942年上映的由英格利.褒曼主演的电影《卡萨布兰卡》,一部不朽经典,使卡萨布兰卡闻名于世,也让我牢牢记住了卡萨布兰卡这个很有诗意的地名。 </div><div> 由于卡萨布兰卡特殊的地理位置,二战时期,不少欧洲人为逃避战火,来到卡萨布兰卡,希望能够从这里取道里斯本,前往美洲。《卡萨布兰卡》的故事就与这一历史背景有关。</div> 在卡萨布兰卡,我们逛了因为鸽子众多又被称为鸽子广场的穆罕默德五世广场。这个广场是这座城市现代化的象征。市政府、市议会厅、市法院、邮局、银行等都在周边。 我们在一个雅致的花园遥望曾经的卡萨布兰卡主教座堂。1956年摩洛哥独立,西方殖民统治结束,这个天主教教堂便改为了文化中心。<br data-filtered="filtered">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经的卡萨布兰卡主教座堂</h5> <h3> 我们还到海边观赏了哈桑二世清真寺的外观。这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座直接建在海上的大清真寺。哈桑二世国王在位30多年,勤政爱民,深得民心。国王认为这一切都归功于真主的指引,因此决定要修建一座大清真寺,以感谢真主。之所以建在海上,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自海上来。另一种说法说是因为哈桑二世曾经在梦里接获安拉的真言“真主的宝座应建在水上”。<br> 清真寺1987年动工,人们移沙填海,经过5年的施工,将这个海上清真寺建成。<span style="color: inherit;">整个清真寺可同时容纳10万人祈祷,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排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清真寺之后。<br></span> 让我郁闷的是,换了几个角度拍哈桑二世清真寺,始终做不到宣礼塔垂直,而清真寺的主体水平。也不知是为什么。</h3> 中午吃了摩洛哥名为“塔吉锅”的特色餐,用小沙锅燉得软烂的牛肉,好吃。<div> 塔吉锅实际上是一种锅具,用陶土制成。明显特点是有一个高而尖的锅盖。因为透气不透水,加上三角圆锥的造型使得蒸气循环上升,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丧失。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营养。</div> 卡萨布兰卡,多少人慕名而来,但不知是否会如我一般有点失望?干净整洁的街道两旁遍植美丽的椰枣树,碧蓝的海、碧蓝的天与洁白的建筑构成清新美丽的图画……每一处都很赏心悦目,应该还是不错的。但以旅游价值论,感觉还是欠缺了一些打动人心、让人惊艳的东西。当然,这也许是因为对这样一个曾经发生过浪漫故事的地方预期太高。但无论如何,也是去过了。<br> 离开卡萨布兰卡,飞回巴塞罗那,再飞回深圳。风情两洲三国,浪漫两牙一摩之旅就结束了。<div> 这一行程所走过的地方,基本上都有厚重的历史,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光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城市就有好几个。同时,由于是两洲三国游,得以在欧洲与非洲的交界处感受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与冲突,感觉不错。<div> 回到深圳,先吃了一碗米粉,然后在广州南站、南宁东站继续吃米粉。3碗米粉打发了1月30日的一日三餐。还是我们的米粉好吃呀。</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