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重要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益顺

<p class="ql-block">  什么是"自我教育",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权威性的结论,但从学术资料以及网络上所获得的信息,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自我教育"是一种自我总结与自我反思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根据自身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由被动到主动、自发到自觉、由依赖到独立的吸收内化和践行外化、最终达到自我提高的实践活动,并让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p><p class="ql-block"> 最早明确提出“自我教育”这个概念的名人有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和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马克·吐温曾说过:自我教育是唯一的教育方式。苏霍姆林斯基在总结他一生教育经验后得出一个结论:“只有能激励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正如以埃德加·富尔为首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于1972年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的那样:“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关于自我教育的话题,真正引起社会热议的是近期“郦波教授评说《曾国藩家训》”的节目,其中他讲述了曾国藩的自我教育的故事。自此之后,“自我教育”这一概念开始得到社会上越来越多人的关注。</p><p class="ql-block"> 现有的学术研究以及网络上的文章多从自省自律的角度述评曾国藩的自我教育的现象,给人一种传统道德教育的印象。笔者认为应当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方能把“自我教育”讲清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曾国藩的自我教育之路 </p><p class="ql-block"> 大概宣传一项政策或者一个理论须先从一个故事讲起。据说,曾国藩小时候资质一般。在他14岁那年(即道光五年)的一个冬夜,他正在背诵《岳阳楼记》,这时候有个小偷潜入到他的家里准备偷东西。因为有人还没睡觉,所以这个小偷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就在房梁上等待。可曾国藩老是记不住这篇文章。后来小偷等急了,就从房梁上跳下来,对着曾国藩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还告诉他:你这么笨,还背什么书!说完扬长而去。(故事情节来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是不是“笨”,史料无从考证。有人引用梁启超的评价说他“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但曾国藩自己的自我评价则是:“少时天分不甚低,厥后日与庸鄙者处,全无所闻,窍被茅塞久矣。及乙未到京后,始有志学诗古文并作字之法,亦洎无良友。”⑴如此看来,他是缺乏名师良友的指点,不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以至于找不到读书的窍门。那个年代又没有补习机构,想要提高学习成绩,也只有自我教育这条路了。</p><p class="ql-block"> 中国科学院著名心理学家张梅玲指出:一个比较好的教育应该包括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的教育,通过认识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以及管理自己的工作、兴趣和情绪,达到自我教育,从而实现个人成长和追求幸福的人生⑵。在此,笔者借用她的观点作为分析框架来探讨曾国藩的自我教育之路。</p> <p class="ql-block">(一)曾国藩的自我认识</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首先做到的就是自我认识,正如他的自我评价所说的,他自己的天分并不低,只是缺乏指导,导致长久不能开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需要进行积极的反省反思和对成败做归因。</p><p class="ql-block">1,反省、反思与反刍。</p><p class="ql-block"> 反省是指回想自己的思想行为,检查其中的错误。反思是指将自我客观化作为对象进行思考⑶;自我客观化是指站在别人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它与历史化(从发展和变化的角度来对待自己)一起构成人的反思能力⑷。而反刍是指当事人总是固定在事情的一个方面和同一水平上重复思考⑸;例如:某人总是指责某某人过去破坏了他的好事,却不懂得从其他角度或者从当时的环境条件去探究事情的真相;又如,有人在改革大潮中错过了国家发展的红利,看到别人的发展总是懊悔不已,每每慨叹当年不下海,或者当年不趁房子非常便宜时买多一两套,却从不反思当年自己的经济状况、工作环境以及认知的局限。这就是缺乏反思的能力。而曾国潘最可贵之处就是他的反思、反省的能力。 “近日省察自己短处,每日怠玩时多,治事时少。看书作字,治私事时多;察人看稿,治公事时少。……本无知人察吏之才,而又度外置之。对京察褒嘉之语,殊有愧矣。”⑹,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发现他既反省了自己的行为,又能从别人的角度来看自己。他的书房墙上挂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只问耕耘”的立志箴言,能从圣贤与禽兽等多个角度来反躬自省,鞭策自己。在他的家训与日记里,很多都是反省、反思自己为人处事的内容。“余近年默省之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 曾为泽儿言之, 宜转告与鸿儿”⑺, 曾国藩“经常以八德自勉, 有一事与之不符, 他就要痛骂自己。他时时检查自己的不足之处, 时时自省改过。他终生坚持写日记, 就是为了时时检查自己的不足之处, 时时自省改过。此外, 他怕有自己检查不到之处, 经常让朋友、幕僚和亲人们看自己的日记, 让大家给他提意见, 进行‘师友夹持’”⑻。郦波教授是这样评价曾国潘的:“一个有勇气的人不是面对敌人,是面对自己。敢于面对自己,才是真正的勇敢。能把自己的错误一点点记下来,然后每天看,触目惊心,就可以改正自己。”⑼。</p> <p class="ql-block">2,对成败的归因。</p><p class="ql-block"> 归因理论最初是由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58年提出,它假定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韦纳以此为基础对学生的学业成败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韦纳的归因理论提出,人在解释成败时的主要原因有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并从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3个维度分析了原因的结构⑽。分析的结果是,能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既是不稳定因素,亦非人为可控。人能够自主控制且能持之以恒的因素只有自我的努力,是属于积极的内归因。有人遭遇失败或挫折时,习惯归咎于外在的因素,如外部的压力、运气不佳、抑或是任务难度太大了。但曾国潘常常是做积极的内归因。尽管归因理论是20世纪的心理学知识,但一百多年甚至更早期的人已经懂得这一方法,只是没有做专门的研究而已。“耳之短处,在言语欠纯讷,举止欠端重,看书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峥嵘,若能从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功,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自而精进而不觉。”在看到自己的不足时,曾国藩的总结就是自己还不够努力,还须继续下功夫。心理学界有句名言:改变别人先从改变自己开始。要求别人与环境作改变,等待他人来迁就自己,企盼能让环境来适应自己,或者怨天尤人,往往都是徒劳无功。而改变自己是当下就能决定的,且可以立即行动起来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只要自己想努力,没人能够阻止你。“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蓄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⑿。在曾国藩看来,任何人只要能够持续努力,终会获得很好的回报。“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想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⒀,大概这世上只有努力最省力,怪这怪那,想走捷径,最终可能一事无成。</p> <p class="ql-block">(二)曾国藩的自我管理</p><p class="ql-block"> 自我教育的另一个要素就是自我管理。这方面要归功于曾家的家风与家教。由曾国藩的太祖爷爷开始就立下了“勤俭立身、耕读保家”的家规,无论是立身还是管理家庭,都以勤俭为本。其次,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提倡“八字”家规和“三不信”,即以“早、扫、考、书、蔬、鱼、猪”为主要内容的“八字家规”。“昔吾祖兴冈公最讲求治家之法:第一起早;第二打扫洁净;第三诚修祭祀;第四善待亲族邻里,凡亲族邻里来家,无不恭敬款接,有急必周济之,有讼必排解之,有喜必庆贺之,有疾必问,有丧必吊。此四事之外,于读书、种菜等事尤为刻刻留心。故余近写家信,常常提及书、蔬、鱼、猪四端者,盖祖父相传之家法也。”⒁“三不信”是指医药、地仙和巫僧。家规家训不仅是用于教育子孙后代,同时也是用来约束自己的。曾家长辈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他们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为子孙后代竖立榜样,使得优良的家风可以代代传承。曾国藩在其家训中提到:“吾家累世以来,孝弟勤俭。辅臣公以上吾不及见,竟希公,兴冈公皆未明即起,竟日无片刻暇逸,竟希公少时在陈氏宗祠读书,正月上学,辅臣公给钱一百,为零用之需,五月归时,仅用去一文,尚余九十九文还其父,其俭如此,星冈公当孙入翰林之后,犹亲自种菜收粪。吾父竹亭公之勤俭,则尔等所及见也。”⒂一个人生长在这么优秀的家庭,怎么能不成材呢?曾国藩说,“余近亦黎明即起,思有绍先人之家风。”⒃“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若子弟不贤不才,虽多积银积钱积谷积产积衣积书,总是枉然。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性,四分由于家教”⒄,正是从小的耳濡目染,使曾国藩养成为了自我管理的好习惯,使他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悟到了成功的决窍,从而能够刻苦读书,坚持早起,以“慎独”自律,勤于反省以修身养性,“既戒恼怒,又知节啬,”⒅最终造就了他的高尚品格。即使后来身居高位,也能保持低调、谦虚的为人,并始终保持自我教育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曾国藩能够长期坚持对自我的教育,使他终于从读书中得到了智慧,获取了常人所不能知道的秘密——“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须立志改变,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即丹也。”⒆这等于说,读书既可以能令人开窍,也可以改变命运;所谓一窍通,窍窍通,读书不再是难事,“知有所谓经学者、经济者,有所谓躬行实践者,始知范、韩可学而至也,马迁、韩愈亦可学而至也,程、朱亦可学而至也。”⒇从此之后,他的人生一路开挂,读书当官两不误,最终成就了“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美名。</p> <p class="ql-block">二,曾国藩的自我教育之路对现代教育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一般幼儿园的小朋友或者小学生一旦得到老师与家长的表扬,就会增加学习的积极性,这是人们读书的最初动机,因此很多老师、家长都会善用表扬和奖励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班级中,有些同学英语口语能力特别出色,有些画画特别捧,有些弹钢琴已经获得了十级,等等。学生一旦掌握了某些能力,就会得到老师的重视,甚至周围同学们的漾慕。于是,掌握某种能力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动机。也有同学希望通过读书成为科学家、公务员或者企业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别人的尊重。也有同学一开始只是为了以上某种动机而读书,后来对读书本身产生了兴趣,使读书成为终身的爱好,成为一种内在的动力。也就是说,除了读书或者学习本身,以上的其他三种都是外在动力。</p><p class="ql-block"> 从曾家的家规来看,一开始,读书的动机是为了“保家”,是一种外在动力。外在动力容易影响人的学习态度,一旦得不到表扬和奖励、考试成绩不佳、追求的学习目标遭遇挫折或者失败,就会表现失望甚至沮丧的情绪,学生往往容易产生消极外归因判断,学习上倍感压力,怨东怨西,逐渐丧失信心,开始对读书和学习产生厌倦。只有把外在的动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以掌握知识本身为目的,才能认识到读书的真正意义,从而端正读书的态度,并能养成开放的思维、积极向上的精气神。而这种认识的转变,对于曾家人来说,整整经历了四代人的努力。据说,有一次,曾国藩进京赶考落榜,回家途中向父亲的朋友借了100两银子买了一套《二十三史》,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啊!曾国藩的父亲知道,非但没有指责他,还而希望他不要忘记买书的初衷,鼓励他细心研读。由此说明曾家有优良家风的传承,只要是有关读书的事情,就会得到全力的支持。因此,曾国藩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性,四分由于家教。”(21)曾国藩参加科举考试,前后考了七次,到了21岁才以倒数第二的成绩考中秀才,23岁中举,27岁殿试,位列三甲42名。与同时代的优秀人才相比,这样的成绩不能算出色,但也使他认识到,读书首先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其次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变得智慧。“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22)曾国藩清醒地认识到,读书首先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但也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已;而读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变化气质”,也就是到达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境界。真到了这种境地,谋生已不成问题,要不要富贵也可以自由选择,但曾国藩还是选择了不要,所以他提出:“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23)因为他已经体验到,富贵只不过是读书的附加值,如果一味追求富贵而忽视读书、不进行自我教育,那么富贵终究是留不住。</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教育越来越内卷,很多家庭都知道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因而倾其所有,全力投入子女的教育,这大概是培养人才的必经之路。一百多年前的曾家,也曾倾其全家所有,历经四代人的努力,才培养出一位名留青史的人才。曾家一开始也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而培养后代读书,立下“耕读保家”的家规。然而不管是现代人抑或是古代人,任何人不管抱着什么目的读书,都要经历过读书的苦——“光景似箭,冉冉又过十年。念德业之不进,愧位名之久窃。此后当于‘勤俭谨信’四字之外,加以‘忍’字、‘浑’字,痛自箴砭”(24);然后再一点一滴地积累学问,一步一步地开窍,这其中须有强大的毅力来支撑——“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25)学海无涯,须要有“坚卓之志”,才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只有经历过读书的大苦,才能发现读书的大奥秘!大概只有发现读书的真正意义之后,才知道为何“富贵于我如浮云”。</p><p class="ql-block"> 所以,学习曾国藩的自我教育之路,让我们知道读书既能谋生、改变命运,又能变化气质。要做到这几点,就要先立志、立德、立言,还要持之以恒、坚持终身的自我教育。目前,社会上对自我教育的关注仅仅是由郦波教授借曾国藩的名人效应所带动起来的,还需要更多的人来推动,尤其需要教育工作者与广大的学生共同来践行。2011年1月,温家宝总理就《对我国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批示中指出:自我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 是选择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的重要途径。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 “自我教育”的理念, 在教育改革上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参考文献:</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⑴《曾国藩家书》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⑵自我教育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张梅玲说.2022年11月28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⑶许又新著,《神经症》 第2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216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⑷许又新著,《神经症》 第2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286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⑸许又新著,《神经症》 第2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216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⑹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40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⑺曾国藩.曾国藩家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164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⑻黄力.曾国藩对毛泽东早期思想的影响[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9年02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⑼郦波.《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册)》,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7年版,第109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⑽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3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4(2020.1重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⑾曾国藩:《曾国藩家训》,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71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⑿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修订版·家书之二[M].长沙:岳麓书社,2011:1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⒀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修订版·家书之一[M].长沙:岳麓书社,2011:319.</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⒁曾国藩:《曾国藩家训》,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35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⒂曾国藩:《曾国藩家训》,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06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⒃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453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⒄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9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⒅曾国藩:《曾国藩家训》,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33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⒆曾国藩:《曾国藩家训》,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73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⒇《曾国藩家书》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1)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9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2)《曾国藩家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3)《曾国藩全集.家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4)曾国藩文集选读——求阙斋日记类钞卷中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5)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修订版·家书之一[M].长沙:岳麓书社,2011:88.</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