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魅力古镇之首:和顺

拯救地心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和顺古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市西南部,是云南省著名的侨乡,也是茶马古道和西南丝绸之路重镇。长期以来,中原汉文化、边地少数民族文化、南亚东南亚文化在和顺交汇融合,呈现出和谐、包容的社会图景。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大批明清古建筑群、90多年历史的乡村图书馆,也是哲学家艾思奇的故乡。古镇独特的历史文化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和顺顺和牌坊建于2001年,是和顺标志性建筑。中国人都喜欢和、顺两个字,和与顺不论如何组合,都让人向往,让人琢磨。这里巧妙地用了回文的修辞手法将和顺两字构成和顺顺和的组合,寄托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对人们的美好祝愿。牌坊背面“仁里”二字是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才子,曾担任腾越道尹的赵藩所书,意为和顺是讲究传统文化的仁义道德之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六百多年来,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诏文化、边地文化在和顺古镇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使和顺成为云南省四个典型的生态文化村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一直想了解腾冲和顺古镇,就想知道这座明清古镇是如何免遭战火完好保存至今的。1942年5月,近三百名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腾冲城(后增至7000人),至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实施腾冲反攻战,至9月14日收复,沦陷两年零四个月的腾冲经过血战已夷为平地,百姓死伤过半,远征军伤亡军官千余人,士兵一万七千多人,国军中将军长寸性奇阵亡,战斗之悲壮可想而之。而仅距县城4公里的和顺古镇确免遭战火破坏,这是个谜。为此,我走访了当地老者:和顺古镇免遭日军破坏得力于古镇两个人,一个医生刘某,为日军军官治病疗伤两年多,与日军步兵第148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交情深厚;一个商人李某,为日军在腾冲的生活物资供应提供保障。基于这两个人与日军高级军官的交情,加之和顺人在东南亚华侨多,影响大,藏重康美大佐承诺,日军不准进入和顺镇,直至最后六千余人被全歼腾冲城,也没踏进和顺半步,战后二人不知去向,是功是过和顺人已不愿谈论。(网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和顺古镇依山傍水、环山而建,绵延数里,聚落着寺院、道观、祠堂和众多小巷,还有100多幢清代宅院,建筑中西合璧,既有徽派建筑的婉约,又有西式建筑的明朗,兼有东南亚风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和顺古镇中的牌坊是旧时代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和顺历史上有12座牌坊,建于清末民初,后毁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2002年之后,陆续得到恢复。和顺牌坊分为百岁坊、文化坊、节孝坊三类。双虹桥老桥头的“文治光昌”牌坊为文化坊,双虹桥新桥头的“冰清玉洁”牌坊为节孝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雨洲亭是纪念益群中学首任校长、曾任云南大学副校长的寸树声先生而建。寸树声,字雨洲,腾冲县人民政府首任县长,历任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云南省委主委等职,是云南著名的教育家。亭中“雨洲亭”石碑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题写。雨洲亭荷池边的道路,称秋农路,以益群中学第二任校长李祖华(字秋农)命名,表现了和顺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秋农路,进入和顺迎面的石板路,为纪念益群中学第二任校长李祖华(字秋农)先生而命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人民文学出版社腾冲创作基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中国农业银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重修阳温登乡水利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水利碑述记内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双虹桥老桥始建于明代嘉靖初年,相传为桥头老爷寸玉率众建修,清光绪十年(1884)重修;双虹桥新桥建于1921年,两桥形如双虹卧波,故名双虹桥。两桥造型精美,桥畔绿柳成荫、红莲映日,村妇捣衣之声不绝;桥下鹅鸭戏水,鱼翔浅底,一派江南水乡的恬美风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和顺前辈出国“走夷方”,时刻挂念家中的亲人。为了家乡妇女洗衣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从清光绪年间开始,逐步沿河修建6座形态各异的洗衣亭,是和顺最独特、最温柔的公益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古镇最靓丽的风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洗衣亭的顶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与江南的古镇不同,和顺古镇是建在山坡上的,因此,它的街道是由大量的上坡和下坡串连而成。因为这几天一直居住在古镇,对于每天穿梭的、狭窄的街道就有了许些的熟悉和亲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街面也是色彩缤纷,充满了清新和活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和顺的宗祠文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寸氏宗祠,寸氏是和顺古镇最大的家族,宗祠也是最早修建的,由当时族长寸光远于1805年筹建。宗祠内有许多精美的木雕、石刻和壁画,展示了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每年清明节在海外的子孙都会回到和顺参加寸氏宗族清明祭典,看生活在四面八方寸氏后人聚集一堂,也看到了中国宗族和传统文化是如何在生活中延续并产生着影响多从商。而今,寸家二十万子孙分布于世界各地,大多从商。每到清明时都会归根祭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寸氏家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刘氏宗祠建于清代咸丰五年(1856年),至今已近150年,宗祠正前方是半月形荷塘,塘上筑双孔石桥通达月台,月台上建精美的牌楼式大门。进入祠堂后,依次建有厅、厢房和正殿,正殿是供奉刘氏始祖之所,有刘氏三祖遗训碑。设宗祠文化馆,展现和顺宗祠文化“和”与“活”的特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李氏宗祠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占地4000余平方米,规模宏大,所处地势高峻,视野宽阔,环境清幽,内有民国元老谭延恺、李根源题写的楹联。和顺李氏家族上曾产生了云南都督蔡锷的秘书长李曰垓、哲学家艾思奇(李生萱)等一批文化名人。李曰垓是艾思奇的父亲,云南辛亥重九起义元老,出任云南护国军秘书长。著名的讨伐袁世凯称帝的《讨袁檄文》就出自他的笔端,被国学大师章太炎称为"天南一支笔”,后曾任滇西第一殖边督办,政绩斐然,并有诗文传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百岁坊是为年登高寿同时德高望重的老人而立的,和顺历史上有三座,均毁于文革时期,现在水碓李氏宗祠下是为水碓李德贵的妻子百岁所立,石牌坊上有云南省长唐继尧题字“天姥峰高”四个大字,百岁坊是和顺人长寿的象征,也是和顺一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元龙阁原为观音殿,清朝乾隆二十七年,乡人又在殿前兴建楼阁,取名元龙阁,后经历年修葺,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道观。元龙阁前面为碧波荡漾,水体澄澈的龙潭,背后名木古树郁郁葱葱。由山门、龙王殿、三官殿、魁星阁、观音殿等组成,构思奇巧,结构紧凑,背靠青山,面临绿水,宛若人间仙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艾思奇纪念馆位于和顺古镇东北部,是艾思奇的父亲李曰垓于1918年修建的(李曰垓是辛亥革命的元老,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纪念馆前临元龙幽潭,后枕凤山,地势高旷,环境优美。是一幢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的四合院楼房。大门口悬有“艾思奇纪念馆”匾额,院内建筑精巧,串楼通栏,点缀西式小品阳台,正房前厅有一石砌圆形拱门,青藤缠缆,古朴秀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艾思奇(1910年3月2日-1966年3月22日),云南腾冲人,原名李生萱,蒙古族,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历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中国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10年3月诞生在和顺水碓村,两岁就随父在外,先后在香港、昆明、南京等地读书,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奔赴延安。艾思奇是影响广泛的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一生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哲学著作,特别是《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两本书,曾引导无数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长期以来都是高等院校的哲学教科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从纪念馆一旁的小路上山,约300米处为艾思奇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艾思齐墓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古镇稍远处的千手观音古树,由五棵古樟树组成,沿一直线而列,似千支手臂向四周展开,神似传说中的千手观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水上印象位于和顺古镇陷河,陷河是以生物多样性为特征的湿地。陷河是和顺三合河的主要源头,有着良好的生态系统,动植物资源丰富。据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对和顺湿地的考察,在此分布的植物共有187种,鸟类58种, 哺乳动物21种,爬行动物14种,两栖动物9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和顺小巷沿和顺古镇三合河而建,由近万平米的古建筑组成,其中包括清末腾越总兵张松林的老宅。与和顺湿地、田园、荷塘毗邻,小巷中的大马帮博物馆,用3000件文物和近百幅老照片展示西南丝绸古道的历史、大马帮生活场景、滇商辉煌的历史,和顺人“走夷方”的生活方式。小巷中翡翠大王家乡让你体验“玉出腾越、运自和顺”的翡翠文化。在这里你还可以看到古法造纸、木雕等多项民间手工艺展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清朝从一品大员振威将军、腾越总兵张松林老宅的和顺总兵府,建于光绪末年,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酒店与和顺湿地毗邻,远眺是青山沃野的田园秀色,近看是野鸭白鹭翻飞的湿地风光。杨柳荷塘、浣衣村姑、顽童凫水、牛马群行,水乡美景尽收眼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古镇的新元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我去过无数古镇,和顺古镇文化底蕴最深厚,和顺图书馆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于1924年由华侨集资兴办,为中国传统的楼房建筑,前置花园,美观素雅,图书馆中藏书万余册,其中尤以许多古籍最为珍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80年,纳入公共图书馆建制。现有藏书11万余册,分藏古籍、民国、中华再造善本、现代等书库,典藏文献图书较为丰富。内有胡适、熊庆来、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和顺图书馆被誉为中国乡村最大的图书馆,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和顺古镇是一个融合了多元文化、有着丰富历史底蕴和自然景观的旅游胜地。如果你想探寻西南侨乡的魅力,抑或对历史文化感兴趣,更想对自然风光有所追求,那么和顺古镇绝对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地方。</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