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俄罗斯是一个有着浓厚艺术氛围的国度,风格独特的俄罗斯美术在世界美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2023年7月2日,我们来到俄罗斯美术圣殿——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参观,这里也是了解和欣赏俄罗斯著名画家及其作品的重要窗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路过一座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建筑外围栅栏上的宣传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又路过一座红色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路过金色相框喷泉,再往右拐就到画廊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画廊院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院子中央是画廊奠基人巴维尔·米哈伊洛维奇·特列季亚科夫的塑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画廊的正面建筑由著名的俄罗斯画家维克多·瓦斯涅佐夫(1848-1926)设计,大门上方的装饰,是莫斯科的旧城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国立特列季亚科夫画廊,是俄罗斯10-20世纪造型艺术的国家博物馆,也是俄罗斯全国规模最大的艺术博物馆。1856年5月22日,俄罗斯商人巴维尔·特列季亚科夫购买了一幅名为《与芬兰走私者的冲突》的油画,开始了他的绘画收藏。这一天也被视为特列季亚科夫画廊的诞生日。1874年画廊向公众开放,1892年特列季亚科夫将全部藏品无偿捐赠给莫斯科市政府,1918年列宁签署法令将该馆收归国有,原鲁缅采夫等博物馆及许多私人的收藏品皆并入该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百余年间画廊几经扩建,不断充实,目前藏品近14万件,包括4万余件17、18世纪的俄国圣像画,18、19世纪俄国著名画家的作品以及苏联时期画家的作品,是俄罗斯最伟大的艺术收藏馆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画廊内陈设的特列季亚科夫塑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该画廊共收藏10万余件俄罗斯美术作品(绘画、雕塑、版画等),现有62间展室中共展出4000多幅俄罗斯油画精品及其它艺术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展品按年代大致分为以下几部分:十一至十七世纪俄罗斯古代绘画艺术(主要为珍稀的古俄罗斯圣像及圣像画,包括十四世纪俄圣像画家鲁布寥夫的作品);十八世纪及十九世纪上半叶的美术作品(主要代表画家为季普林斯基、伊万诺夫、布留洛夫等);十九世纪下半叶油画作品收藏完整、精品众多,是画廊精华所在,包括俄著名批判现实主义画家克拉姆斯科伊、列宾、苏里科夫、别洛夫的主要作品及著名风景画家希施金、列维坦、艾伊瓦佐夫斯基的不少传世名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巴·卡·拉斯特列里雕像作品《不知名的肖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塔拉卡诺娃公爵小姐》,是康斯坦丁·弗拉维茨基1864年的作品。这是特列季亚科夫为画廊购入的首批作品之一。它描绘了公爵小姐因冒充伊丽莎白女皇的女儿,被囚禁在彼得保罗要塞,最终死于洪水。画面中可见洪水来袭,老鼠乱窜逃生,塔拉卡诺娃倚墙站在床上,神情绝望的情景。这幅画是康斯坦丁·弗拉维茨基最著名的作品,他因此被冠以“历史画教授”的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维什尼亚科夫(1699-1761)作品《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女皇像》,作于1743年。伊丽莎白是俄罗斯帝国皇帝(1741年12月6日至1762年1月5日在位),彼得大帝的第三个女儿。作者的许多作品已经失传,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这幅女皇像。维什尼亚科夫对人物外貌及心理的细腻刻画使得这些作品成为18世纪中期俄罗斯美术的代表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画像》,作者费·安·莫勒尔是波罗的海沿海的德国人后裔,父亲在俄国军队服役,任海军少将。作者本人曾是美术学院的旁听生,后留学意大利。他在罗马与果戈理有交往,1840年初,莫勒尔为果戈理画成这幅著名的油画肖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伊万·阿基莫维奇(1754-1814)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哈伊尔·叶夫列莫夫作品《签署婚约》,作于1777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展厅内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一幅著名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立法肖像》,作者是德米特里·列维斯基(1735-1822)。女皇扮成女立法者立于法律女神神庙中,请注意,女皇手指着祭坛上燃烧的罂粟花(代表梦),表示为人民可以牺牲自己的安宁幸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放大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列维斯基作品《阿·杰米托夫像 》,作于1773年,画中人是当时一位著名的艺术赞助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安德罗波夫作品《彼得三世像》,俄罗斯帝国皇帝(1762年1月5日至1762年7月9日在位),彼得大帝的外孙,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的丈夫。他生性懦弱怪癖,从小在德国长大,终生不会说俄语,也不把自己当俄国人,而是把俄国当时的敌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奉为偶像。将自己德国家族的利益置于俄罗斯国家利益之上,引起俄罗斯僧侣、贵族和军人阶层的不满,被妻子政变废黜而死。如此之人却偏偏对自己的相貌十二万分得意,他要求画家为他作画时,必须严格按照他的样子,甚至连服饰的细节都不能改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彼得三世像》局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身穿军团长制服的《保罗一世像》,楚史金作于1797年。保罗一世是彼得三世和叶卡捷琳娜女皇唯一的儿子,彼得大帝重外孙,在母亲去世后继承王位,但他只在位五年(1796年11月17日至1801年3月23日),便死于俄罗斯宫廷的永恒游戏——宫廷阴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保罗一世像》局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卡斯罗夫斯基的雕像作品《带箭头的阿穆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诗人普希金肖像》,是画家O.A.吉普连斯基(1782-1836)的作品。俄罗斯绘画作品中有很多名人的肖像画,其中以这幅普希金肖像画尤其著名。这幅肖像画曾受到普希金本人的肯定,他曾对作者说:“看着这幅画像就好像在看镜中的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波兰国王斯托凡·巴托里围攻普斯科夫城》,卡尔·巴甫洛维奇·布留洛夫(1799-1852)作于1839年。布留洛夫是俄国19世纪上半叶学院派的代表大师,优秀的历史画家、肖像画家,也是最早蜚声国际的俄罗斯画家。故事情节取自俄罗斯历史,表现了立窝尼亚战争(1558-1583年)中的一个片段。浪漫主义画家布留洛夫很独特地将战争看做全人类的悲剧而非鼓励的英雄之间的斗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骑马的女子》,布留洛夫作于1832年。作者曾在意大利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这幅画是受好友尤·巴·萨莫伊洛娃夫人的委托绘制的。画中人物是姐妹俩,也是其好友的养女。布留洛夫沿用意大利传统风格,以风俗画样式来描绘人物肖像,探求运用人物所处的环境来烘托画中人物性格与生活风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骑马的女子》局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拔士巴》,布留洛夫作于1832年,情节取自《旧约·列王纪下》。拔士巴是大卫王的统帅乌利亚之妻。大卫在拔士巴沐浴时看见了她,下令派乌利亚上前线送死,然后将拔士巴占为己有。为此大卫得到了惩罚,他的头生子出生七天后死去。画作的主题是阳光下裸露的身体,女主角的面容留在阴影中,但是她的侧身却从下方被照亮,从而创造了鲜活肉体的感觉,画布上四处散布着色彩的反光。黑仆的皮肤突出了大理石的洁白,并为画作带来些微色情意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玛·阿·贝克和女儿像》,布留洛夫作于1840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齐若夫雕塑作品《倒霉的农民》,火灾之后,农民所剩的只有儿子和自己的一件衬衫。他坐在火灾后的废墟上,陷入了沉思,双膝之间坐着他的儿子。儿子用小手推着父亲,想唤醒陷入麻木状态的父亲。作者因这件作品于1878年巴黎世界展览会上获得金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基督显圣》,是亚历山大·伊万诺夫的作品,构思于1832年他倾注毕生精力创作这幅画作,先后用了20年时间才得以完成。画中所描绘的是约旦河岸发生的情景。犹太预言家宣称人类的救世主即将到来,因此许多犹太人在约旦河边聚集,期盼着救世主的降临,正在布道的约翰向等得不耐烦的犹太人宣布传说中的救世主已经到来,这时人们的眼睛都相继转向约翰指引的方向,有的喜悦,有的怀疑,有的观望,有的迫不及待地要去迎接,画面右侧那个卷头巾的阿拉伯人,以憎恶的目光看望约翰,据说就是这个人要求处死约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班牙乞丐女孩》,索罗金作于1852年 。这幅画生动描述了一个乞讨的西班牙女孩形象。孩子脚上穿着早已露出了脚趾的破鞋,站在一个大户人家门口乞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沃伦佐娃公爵夫人肖像画》,查良卡(1818-1870)作于 1851年,是19世纪俄罗斯著名肖像画家。画中贵妇绯红的双颊、宁静的眼神、优雅的姿势及白色裙子细腻的褶痕等等,刻画入微,宛如真人坐在镜框之中,栩栩如生,身着的裙子画得质感极佳,将沙的轻盈透明,绸缎的光泽表现得淋漓尽致。强调出人物身上所拥有的上流社会气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沃伦佐娃公爵夫人肖像画》局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伊万诺夫的名作《太阳神阿波罗和雅辛托斯(风信子)》,作者描绘了在雄伟而安静的大自然环境中的阿波罗和他的朋友,唱歌的许阿铿托斯和吹芦笛的库帕里索斯。三人彼此连接为经典的三角形。具体表达了高尚的、感性的和动人天真的不同情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布金列夫1862年作品《不相称的婚姻》,一看就知道,这是个“老夫娶少妻”的故事,反映的是19世纪中叶女性在社会中地位的主题。神圣的教堂与庄严的神父都默许了这一不协调的婚姻。这幅画所表现的是画家自己的亲身经历,画中的新娘正是画家的未婚妻,他为失去未婚妻而痛心疾首,一直到死都难以忘怀这次沉重打击。有意思的是,画家将自己也画入到参加婚礼的宾客中——站在新娘身后那位双手抱在胸前的男傧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套车》作于1866年,作者瓦西里·格里戈利耶维奇·佩洛夫是最早以社会问题为体裁的画家之一,这幅画刚完成就被特列季亚科夫买下了。《三套车》描绘的是三个幼小的工匠子弟为了生存,在严寒的冰雪中送水的场景,揭露了当时的童工问题。在色调处理上,整个画面处于灰褐色,周围的雪也是昏暗和污浊的。画家用这种色调营造出压抑和绝望的气氛,冰冷的街道沉闷而死寂。作品名“三套车”更是直击灵魂,三个瘦弱不堪的孩子被称为三匹马,其中的寓意不言而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套车》局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佩洛夫作品《送葬》,作于1865年。这幅作品取材于俄国著名诗人涅克拉索夫的长诗《严寒-通红的鼻子》。作品表现的是家里的男劳力死了,被装入棺材送往墓地的情形。寒冷的雪原上,死者的妻子、两个孩子和一只忠实的狗为他送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佩洛夫作品《伪君子尼基塔》,作于1881年。佩洛夫俄罗斯著名画家,风俗画派的创始人之一,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者。他以辛辣的讽刺,揭露了社会上不道德的、假仁假义的行为现象,他的绘画题材广泛多样,反映了1816年农奴制改革后的俄国社会面貌。 作品描绘的是,1682年7月索菲亚女皇(彼得大帝姐姐)执政时期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进行的一场宗教辩论情景。之后尼基塔和支持者被下令处决。画面人物性格处境各异,栩栩如生。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佩洛夫作品《复活节乡村宗教游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佩洛夫完成于1871年的名作《休息中的猎人》,这幅作品的特点就是三个猎人的表情各异,而且非常生动有趣 。左边的猎人显然爱吹牛,正添油加醋地描述某个狩猎的惊险情节,右边的显然是个新手,听得津津有味,而中间的挠着耳朵,对吹牛者的话表现出不屑嘲讽的神情,可见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猎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休息中的猎人》局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白嘴鸦飞来了》,是萨弗拉索夫41岁时创作的,这幅画是他的创作巅峰,是俄国风景画的里程碑。这幅画常被称为俄罗斯民族风景画的象征,呈现的是俄罗斯的景色——歪歪扭扭的小白桦、乡村木屋、教堂及其向后展开的无垠远方。尽管大地还在沉睡,积雪还没溶尽,可是万物已经苏醒,白嘴鸦最先感到春天已降临这深沉的大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涅瓦河上的雪橇》, 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博戈柳博夫作于1854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展厅一隅的少女与鸽子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镇馆之宝——《无名女郎》,被认为是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1837-1887)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世界美术史上肖像画杰作!克拉姆斯科伊是巡回展览画派的创始人和精神领袖,列宾的老师。这幅作品于1871年11月21日俄罗斯美术家巡回展览协会在彼得堡举办第一次画展上展出。这女郎是谁?至今是一个谜,作者在信件和日记中从未曾交代过主角的身份。有人说这是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宁娜,也有人说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娜斯塔西娅。到底是谁?无人知晓。画中描绘了一位年轻女子乘坐一辆敞篷马车,沿涅瓦大街行驶,途经阿尼奇科夫宫。她身穿饰有毛皮和丝带的外套,头戴有羽毛的天鹅绒帽子,高贵而时尚,庄严而神秘,仿佛又有些忧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无名女郎》局部,在众多的画作中,只有这幅是最为熟悉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克拉姆斯柯依作品《月夜》,作于1880年。月光洒在大地上,透过林木缝隙又散落在美丽姑娘的身上,使她显得格外皎洁明亮,这诗一般的境界令人陶醉,令人神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弗鲁贝尔作品《梦幻公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松林的早晨》,伊凡·诺维奇·希施金(1832-1898)作于1889年,是19世纪俄国巡回展览画派中风景画的又一个代表。清晨,松林在阳光中苏醒,画面正中间,一棵断裂的大松树上,三只小黑熊在母熊的带领下在嬉戏玩耍,憨态可掬,为宁静的松林增添了生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松林的早晨》局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希施金作品《橡树林的雨》,作于1891年。画家描绘了橡树林中细雨的情景,地下汪着泥泞,泥水中还有倒影,空气中飘着蒙蒙的雨意,若隐若现,令远景显得模糊、空蒙、远淡、飘逸,增加了空间感,使画面一下通透起来。那条泥路弯弯曲曲通向远方,画家的朋友萨维茨基照例又在画面上给添加了几个人,一对夫妻打着伞,前面还有一位猎人扛着枪。行进的路和行进的人把观众的视线引向画面的深不可测之处,让人不知雨雾深深深几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希施金1867年作品《砍伐树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勇士》,维克多·米哈伊洛维奇·瓦斯涅佐夫的代表作,富有传奇色彩的描绘俄罗斯古代勇士的系列作品,作于1898年。作者专注于神话和历史题材,他和伊凡·克拉姆斯科伊是很好的朋友。收藏家特列季亚科夫收藏他们两人和其他人的作品,建立了“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而这个画廊正是瓦斯涅佐夫设计的。这幅画作描绘的是中世纪俄罗斯三个英雄人物尼基季奇、穆洛梅茨和波波维奇。他们骑着不同颜色的战马,各具雄姿,气度非凡,充分体现出俄罗斯民族不可战胜的英雄本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勇士》局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瓦斯涅佐夫作品《伊戈尔·斯维亚托斯拉维奇与波洛维茨人血战之后》。伊戈尔通常被称为“勇士伊戈尔”,他是古罗斯的基辅公国的创建者和大公。据编年史记载:他与波洛维茨人的多次战争中获胜,仅有一次战败,最后战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瓦斯涅佐夫作品《沙皇伊凡雷帝》,把16世纪沙皇的狐疑、暴躁、威严的性格刻画得精细入微,是俄国绘画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瓦斯涅佐夫作品《骑着灰狼的伊凡王子》,是创作于1889 年的一幅现实主义布面油画。擅长描绘民间故事的瓦斯涅佐夫在这件富有幻想的作品中,抒发了自己鲜明的思想感情,表现出对不幸者的同情,对邪恶的仇视,对光明和正义的歌颂。王子带着美丽的公主奔向光明,永远脱离黑暗。画面以深重密林作背景突出明亮的人物,画中人驾驭着灰狼由右向左奔驰,极富运动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骑着灰狼的伊凡王子》局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阿廖努什卡》,这幅画是作者瓦斯涅佐夫33岁时在第九届巡回画展上展出的。这是一幅以俄罗斯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富有诗意的绘画作品,描绘了一个农村贫苦少女的形象。瓦斯涅佐夫是俄罗斯著名画家和建筑师,他是以历史题材、民间传说、浪漫主义倾向和象征主义为基础的“新俄罗斯风格”的创始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阿廖努什卡》局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作品《托尔斯泰肖像》,画上的托尔斯泰正处于读书间隙的一个瞬间,他的目光直视远方,表现了集中思维的神态。这是一个强壮而高尚的男子汉,一个带着贵族风度的伯爵,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作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列宾,俄国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上半期最伟大的画家,他以其无比丰富的创作和卓越的表现技巧,把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发展到高峰。列宾是一位全能的绘画大师,他不仅是肖像画家,而且是最杰出的风俗画家、历史画家,他以写实的艺术手法直接描绘革命者题材,塑造了一群革命家和觉醒了的大众形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列宾作品《男爵夫人瓦尔瓦拉·伊万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蜻蜓》,这是列宾在圣彼得堡郊区避暑地所画。画中的女孩是艺术家列宾的女儿维拉,描绘了儿童天真烂漫的本质,他们畅快,无忧无虑,充满稚气和喜悦。正如列宾在给特列季亚科夫的一封信中写道:“阳光下的女孩应该叫‘蜻蜓’:无论是从色彩,还是从动态,姿势方面看都符合这个名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列宾作品《亚历山大三世大帝在莫斯科彼得罗夫宫接见州长们》,画框上有各州的徽章。正中的双头鹰徽章后来成为俄罗斯帝国的徽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伊凡雷帝杀子》,列宾作于1885年。伊凡四世是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一任沙皇,他的铁腕政治又为他留下了“恐怖的伊凡”这一称号,即伊凡雷帝。他曾在争吵中用杖击中了长子的头部,致其意外身亡。列宾描绘的就是这一场景:沙皇抱着血流如注的儿子,惊恐地瞪着双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伊凡雷帝杀子》局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列宾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女贵族莫罗佐娃》,这幅作品是巡回展览画派的代表画家瓦西里·伊万诺维奇·苏里科夫(1848-1916年)的里程碑式的代表作。这幅大型多人物画作描绘了俄国17世纪教会分裂的主题。沙皇支持的尼康宗教改革引起了旧礼仪派的抵抗,画中的莫罗佐娃是真实人物,她是旧礼仪派的忠实信徒,1671年遭到沙皇下令逮捕,最后死于被幽禁的修道院中。画中描绘的是莫罗佐娃被押解途经莫斯科大街时的情景,她半倚在一辆简陋稻草雪橇上,高举戴着铁链的右手,做着双指记号。在近景处特别典型地描绘了两位虔诚的追随者,一位老妪和一个乞丐。他们心目中的莫洛卓娃无比崇高神圣。那个乞丐举两个手指与莫洛卓娃对应(新教用三指划十字,旧教用两指,这手势表明坚持旧教习俗决心)。画家为了体现雪橇在画中飞奔而过,就在雪橇边画一男孩,他的飞跑姿态立刻使雪橇飞驰起来。在画中苏里柯夫以冷峻的色调,表现了一种普遍意义的英雄性格,而不仅只是事件本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苏里科夫创作的大型历史画《近卫军临刑前的早晨》、《缅希柯夫在别留佐夫镇》、《女贵族莫洛卓娃》被称为历史画的“三部曲”,是展现俄国社会变革的宏阔史诗与经典画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女贵族莫罗佐娃》局部。这幅画表现出苏里科夫伟大的历史画家的气质。画中几乎找不出概念化的人物形象,也没有两个人是相同的表情。好奇的,害怕的,惋惜的,嘲笑的,讥讽的,关怀的,惊恐的和看热闹的等等,画中人各尽其态。这幅画的人物塑造的成功远远超过画中莫洛卓娃本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苏里科夫的代表作《近卫军临刑的早晨》,作于1879年。描写了17世纪俄国历史上的一件真事。1698年正当彼得大帝出访西欧时,对其政策心怀不满的一批近卫军官兵发动兵变。彼得大帝得知后仓促回国,立即残酷地镇压了这次兵变,并对参与兵变的近卫军官兵处以绞刑。作品以宏大的场面,生动地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画面的背景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墙外和华西里伯拉仁诺大教堂的天球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苏里科夫曾是巡回展览画派的重要一员,他以现实主义的绘画技法绘制宏达的场面著称,他借古讽今,以历史事件隐射当时沙皇对人民和反对派的无情镇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局部。身穿海蓝色军装的彼得大帝骑在高头大马上,亲自监督处决“谋反”的近卫军。他的背后是整齐森严的行刑队和一排绞刑架,他的左边是一群外国使节和他的宠臣。占据画面前景的是动乱的人群,一些农民装束的近卫军家属围绕在六个身穿白色衣服手持蜡烛即将临刑的近卫军身旁,他们悲痛地哭泣着。表现了宁死不屈的俄罗斯民族的坚强性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伊萨克·伊里奇·列维坦(1860-1900年)作品《金色的秋天》,这是他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看似平常的俄罗斯风景——小溪,草地,白桦丛,焕发出无穷的魅力:金秋的白桦闪烁着柔柔的光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小溪静静地流淌,宛如蓝宝石一般透彻。整个画面洋溢着浓浓的乡土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列维坦是俄国杰出的写生画家,现实主义风景画大师,巡回展览画派的成员之一。列维坦的作品极富诗意,深刻而真实地表现了俄罗斯大自然的特点与多方面的优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永恒的安宁之上》,列维坦作于1894年,这幅画被认为是“最俄罗斯”的绘画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韦列夏金作于1872年的《撒马尔罕》。韦列夏金(1842-1904),是一位军事画家,旅行家,政论家,他的一生历经风险,画过许多动人的战争场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贫困,也记录下许多鲜为人知的各国人民的生活与习俗,他的创作在其有生之年就已享誉全世界。但是画家从未参加过任何艺术家联合会,也没有参加过任何集体画展,拒绝任何官方的职务和荣誉。1874年,皇家艺术学院(现列宾美院)授予韦列夏金“教授”这一崇高的头衔,画家也抗议式地拒绝了,并在公开信中表示,任何头衔和奖赏在艺术领域都是不需要的。他唯一十分珍视的勋章是因在撒马尔罕城堡防御战中的勇敢而获得的军官乔治十字勋章。韦列夏金参加过突厥斯坦战争(1867-1870),俄土战争(1877-1878年),俄罗斯和日本的战争(1904年)。他认为,只有亲眼看到战争,体验寒冷和饥饿,经受负伤或者死亡的危险,才可能创作出描写真实战争场面的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撒马尔罕》局部,撒马尔罕曾做过赫赫有名的帖木儿帝国的都城。画面中描绘的是,当地的伊斯兰部族武装刚打赢一场战斗,勇士们在清真寺前的广场上庆祝胜利凯旋,一排插在地上的长竿顶端悬挂着敌人的头颅示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韦列夏金作于1872年的《帖木儿之门》,画中的那扇大门足有两米多高,上面布满了各种各样复杂而又美观的纹饰,极尽奢华。门边站着两个卫士,他们都蒙着头,身着突厥式的长袍,手持长矛,腰挎弯刀,背着弓箭和盾牌,可谓是全副武装。两个卫士都望着那扇大门,仿佛正在等候着门后的主人出来。门后的主人确实不同一般,他便是一代枭雄帖木儿(1336-1405)。他是中亚河中地区的突厥贵族,从1370年开始历经三十多年的征服战争,建立了一个都城为撒马尔罕,领土东起德里、西至大马士革、南抵波斯湾、北到咸海的大帝国,当时周围各个国家无一能够迎其锋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韦列夏金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苦难教徒季米特里·索卢尹斯基》,作者安德烈·鲁布廖夫(1360-1430)。鲁布廖夫是俄罗斯中央集权形成时期莫斯科公国著名的圣像画家,莫斯科近郊安德罗尼科夫修道院的修道士。他的名字已成为古俄罗斯艺术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鲁布廖夫基督教圣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用中文给我们讲解的解说员,谢谢你的讲解,让我们对作品有了初步了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艺术是不分国界的,我们畅游在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艺术圣殿中,深深叹服艺术家们所描绘出的精美、丰富的艺术藏品,光彩夺目,如同享受了一场丰富的视觉盛宴,让人回味无穷,留连忘返。</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