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自强不息,人文日新。厚德载物,取义怀仁。清华大学寒假期间开放对外参观,故于前几日前往一游。清华大学已经有100 多年的历史。清华大学前身是始建于 1911年的清华学堂,当时是由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后,由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 年设立大学;1928 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p><p class="ql-block">二校门。清华大学的地标性建筑。清华最早的主校门,始建于1909年,也是清华园内最具代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被公认为是清华大学的象征。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楣上刻的“清华园”是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p> <p class="ql-block">“清华学堂”是清华大学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是一个两层的德国古典式建筑,它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这就是清华历史的开端。1912年10月17日,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唐国安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1925年清华在此设立了“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 、赵元任,都曾在这里授课。</p> <p class="ql-block">校园中心地带镌刻有"行胜于言"的日晷,清华大学的学子们以实际行动建立起的精神丰碑,为历代后继者蕴育优良校风,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进步事业立德立功立言。</p> <p class="ql-block">清华校训“<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自强不息,厚德载物”</span>是清华大学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支柱,它代表了清华人对学问和人生的追求。校训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行胜于言”强调了自立自强、不断进取、注重品德修养和行动实践的重要性。这些品质和精神对于现代社会和个人成长至关重要。</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礼堂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位于清华大学中部,与二校门隔大草坪相望,始建于1917年9月,1920年3月落成,与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一起构成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大礼堂融合希腊式与罗马式建筑风格,坐席900多个,是当时中国大学中最大的礼堂兼讲堂。</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主楼。</p> <p class="ql-block">“近春园”。这里曾是皇家园林。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内所有房屋基本上都化为灰烬,沦为荒岛。</p><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名篇朱自清教授撰写的散文《荷塘月色》描写的花园。1927年仲夏时分朱自清感于事变,夜不能寐,走出家门来到这一带散步,突然来了灵感,以其精妙的构思和生花之笔在这里写下了名文《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字佩弦,江苏东海人,生前是清华大学的中文系教授,他的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字秀丽著称于世,其中《荷塘月色》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自清亭”位于清华大学工字厅东墙外的土山上,原名“迤东亭”,是清代皇家园林熙春园(后改称清华园)留下的一座亭。1978年,为了纪念中国近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先生逝世30周年,亭子被改名为“自清亭”。</p> <p class="ql-block">近春园遗物——建筑拱卷。“圆明园”于1860年10月被英法侵略军焚毁。近春国未被毁,但后因残破被拆而荒废。这是遗址中搜集到的唯一完整遗物。原为建筑拱券,虽经两百多年的风雨剥离,仍保持着当年的风采。仅此一物,即可见当年园中的丰姿胜景,也不禁使人们记忆起“近春园”蒙受灾难屈辱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清华园”原是清代皇家园林。清华大学是建在清华园里的学校。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园,工字厅以西部分称近春园,以东称清华园,清华园赐五皇子奕誴,近春园赐四皇子奕詝,俗称为“四爷园”。近春园园志上写着:“水木清华,为一时之繁囿胜地。”咸丰登基之后,将东边的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现存清华园门匾是清代咸丰皇帝所赐。</p> <p class="ql-block">工字厅,暂时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与工字厅西院一巷之隔的古月堂,门前两只白色石狮与最具特色的垂花门至今保存完好。1932年的春天,钱钟书与杨绛在这扇门前初见,一场倚门回首的相遇、一生相濡以沫的深情。梁启超、朱自清等都曾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水木清华,风光尽览。门旁名联所镌:“槛外山光, 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 都非凡境。窗中云影, 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 ,洵是仙居。”</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老馆。杨绛曾说最爱清华图书馆,季羡林也曾说不会忘记图书馆,钱钟书曾在这里读书,曹禺曾在这里创作,朱自清曾在这里担任馆长。清华大学图书馆是一代又一代清华英才心中的精神圣地。</p> <p class="ql-block">闻一多的雕像:清华大学大礼堂西侧有一座红褐色花岗岩雕像,象征着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和文化传统。雕像中的闻一多目光深邃,凝视远方,他的名字和名言镌刻在他的身后黑色大理石墙上:“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这座雕像不仅体现了闻一多个人的成就,也成为了清华校园文化的象征。如今我们最为熟悉的是闻一多现代诗词——“七子之歌”。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p> <p class="ql-block">闻一多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文坛巨子,更是一位爱憎分明的民主战士,他终其一生都在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奋斗不息。闻一多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在校学习、工作达10年之久。1946年7月11日,著名社会教育家、民盟早期领导人李公朴惨遭杀害,闻一多处境极端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参加了7月15日为挚友李公朴举行的追悼会,并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会后,他在返家途中,遭国民党特务毒杀,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年仅47岁。</p> <p class="ql-block">位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东侧的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塑像。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大国学导师都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学者,当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正是由于拥有他们,创办两年后,其声望就超过了早于它创立的同类学校,并且,清华国学院由此开始,建立了中国学术独立的传统。被后人赞誉是“通儒”,即国学的建立开拓者,并且融会贯通。</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杰出民主国士。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革命家、新法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字词发明家和书法家、百科全书式人物。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p> <p class="ql-block">清华国学院四大国学导师塑像后各自遗留书法碑文。其中梁启超在清华的一次演讲摘录,是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出处。</p> <p class="ql-block">赵元任(1892-1982.2.25)汉族,字宣仲,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1910年为游美学务处第2批留学生,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19年任康奈尔大学物理讲师。1920年回国任清华学校心理学及物理教授。1921年再入哈佛大学研习语音学,继而任哈佛大学哲学系讲师、中文系教授。1925年6月应聘到清华国学院任导师,指导范围为"现代方言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等。1929年6月底国学研究院结束后,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被称作语言天才,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方言之父,研究通晓60多种方言。</p> <p class="ql-block">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中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p><p class="ql-block">重要成就: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而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p><p class="ql-block">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上时,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但也因此被后来的共产党激进派所唾弃,在主流文化之外。</p> <p class="ql-block">陈寅恪。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著名诗人陈三立之子,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之孙。其祖父、父亲因参与“戊戌变法”被清廷罢黜,其父被赐予“永不录用”四字,故陈寅恪在国内的前途渺茫,陈寅恪12岁起先后到日本、美国、欧洲留学达近20年之久。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但是留学数年的陈寅恪从不要学位证书。是四大导师中一位"三无"教授,"无声望、无学位、无著作",在这中间显得格格不入。然而他的加入,却是得到了梁启超的倾力推荐,甚至所有著作不如陈寅恪寥寥百字有价值。这其中或许有过誉的成分,但是不可否认,陈寅恪的确是一个十分有学问的大师。</p> <p class="ql-block">照澜院。旧时清华大学教授的住所。据说陈寅恪曾在照澜院2号小院居住。</p><p class="ql-block">陈寅恪在1920年代倡导,为人治学当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1953年已决定其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在他1953年12月1日的《对科学院的答复》里,提出就任所长的两个条件。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并说:"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当局,刘公是党的最高负责人。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看法。”</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照澜院已成为热闹非凡清华文创院。</p> <p class="ql-block">让孩子们考上清华、北大、协和医科大学可算是考中了状元,跳入龙门是莘莘学子们的美好愿望,但更应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如今我们的的教育改革重点是德才兼备,腹有诗书气自华。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p> <p class="ql-block">王国维纪念碑。陈寅恪撰写了碑文。</p> <p class="ql-block">陈寅恪为王国维撰写的碑文大多是文言文,大意如下:“学者的使命在于摆脱世俗观念的束缚,以追求真理。如果思想上不自由,那么宁愿选择死亡。这种精神是自古以来仁人志士所共同追求的,不是普通人能够理解的。王国维先生以自己的死来展现他追求独立和自由的意志,这并不是为了个人的恩怨或某个王朝的兴衰。在此,我们立下这块石碑,以此来表达我们对先生的怀念,并彰显他作为哲学家的非凡气节。尽管先生的著作有时可能不为人所理解,他的学说有时可能受到质疑,但他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将永远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p><p class="ql-block">陈寅恪表示其坚持的学术思想写在王国维纪念碑铭中。“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大师已去,风范犹存。</p> <p class="ql-block">新清华学堂。</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校史馆,暂时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校史馆前展览宣传栏。</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因时间关系,待以后参观。</p> <p class="ql-block">本篇部分文字、图片来自清华大学介绍和网络,在此一并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