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东莒南砖疃村是我的故乡。</p><p class="ql-block">据查证,我们陈家祖上始居于河南濮阳,宋代受朝廷宋仁宗策令,陈家这个十五代不分家的大家族被分别迁往各地,其中三个亲兄弟和两个堂兄弟带着家人迁移到了江苏连云港一带居住。并于洪武元年因避战乱来到了山东临沂等地,我们祖上这一支移居到了莒南县的陈家埠屯,从此扎根于此,开枝散叶。</p><p class="ql-block">爷爷陈学仁在年幼时过寄给了砖疃村的陈家,虽然都姓陈,但此陈非那陈,并不是一个族群。因那里是我父亲的出生地,从此,砖疃村成为了我们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都已退休闲赋在家的兄弟姐妹几家为了寻根祭祖,北上南下汇聚莒南,开启了故乡之行。</p><p class="ql-block">这次故乡之行一是回老家上坟祭祖,二是寻访父亲和母亲在抗日战争期间工作战斗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到达莒南的当天,我们一行游玩了莒南县城十字路镇,故名思义,早年的县城大概就是横竖两条街吧,所以得之此名。</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县城大了许多,但与我们居住的浙江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觉得各方面还是差了些。</p> <p class="ql-block">一路走来,看到街面摆摊买卖的热热热闹,熙熙攘攘,各种吃穿用的商品应有尽有。</p> <p class="ql-block">萍姐在1969年“全国山河一片红”那个年代去了内蒙生产建设兵团,七年后转回父亲的家乡插队,不久被招工到县副食品公司工作。萍姐有心寻找当年曾经工作过的烟糖门市部。40多年过去了,街面变化也挺大。经多方打听,仔细辨认,虽然己换了经营行当,面目全非,她还是找到了当年的工作门店。</p> <p class="ql-block">不过没关系,萍姐高高兴兴的照相打卡,毕竟这是自已几十年前生活经历过程中的一个节点。</p> <p class="ql-block">翌日,我们兴致勃勃地前往砖疃村,虽然兄弟姐妹中有曾来过老家的,也有第一次来的,大家心里都很激动和兴奋。</p><p class="ql-block">故乡,我们来了!</p> <p class="ql-block">北方的村庄都很大,村民都是聚居一起,砖疃村也是一样,但走进村里,我觉的与2010年冬和姐姐姐夫来时的面貌没有什么比较大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到来,老家的亲戚和本家的族人们事先得知消息,都十分高兴,除了在村里居住的,还有在县城,以及临沂市的都纷纷赶来相聚。许多都是第一次见面,毕竟都是砖疃村老陈家的后人啊。</p> <p class="ql-block">大伙儿一起合影留念,相聚甚欢。</p> <p class="ql-block">由于说是在祖坟地里上坟祭祖不便照相,所以也没留下照片。</p><p class="ql-block">这次我们一行祭拜了曾祖父陈本(老爷爷)和陈刚、陈廷等兄弟三人、爷爷陈学仁和奶奶芦氏及一些亲人,了却了我们大家多年来的心愿。</p><p class="ql-block">老家砖疃村一听名字就是出砖瓦的地方,所以老爷爷陈本是个烧窑师傅。子承父业,相传下来,爷爷和父亲当年也都是窑工出身。</p> <p class="ql-block">父亲从小被爷爷带到砖瓦窑干活,先从在窑厂给窑工们做饭开始,到后来制砖做瓦,一直到参加革命前都是干的这个活计。</p><p class="ql-block">1937年“七.七事变”,全国掀起抗日高潮,当年秋天,父亲和同村的十几位年轻人投身了抗日战争的洪流之中。</p><p class="ql-block">1939年6月,父亲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砖疃村组建了第一个党的地下支部,父亲担任党支部书记。同年11月,父亲参与组建了道口乡党支部,担任了乡党支部宣传委员,同时拉起了一支几十人的抗日武装队伍,1940年1月因前任书记在战斗中牺牲,父亲接任了道口乡党支部书记一职,同年7月,转任道口、沟头、水磨三乡联合办事处特委书记,冯干三同志调来任办事处主任。1940年9月,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上级决定撤销联合办事处建制,父亲奉命调任八区任区委书记,他的战友冯干三同志则调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战斗相依久,初别意怆然"。在一起战斗、工作的那段时间里,他们早夕相处、默契配合、并肩作战,使他俩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意。分别之际,两人依依不舍。谁知这一分别竟成了永别。</p><p class="ql-block">1941年12月,冯干三同志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为掩护千余名群众安全转移,他率领抗日军民用步枪、手榴弹、大刀、土炮同1500余名武装到牙齿的日军苦战数天,消灭鬼子120多人,而冯干三同志和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旅五团的147名干部战士及部分参战民众也英勇牺牲。当时山东省滨海区参政会在壮士们的牺牲地一一渊子崖东岭立的纪念碑至今仍然耸立着,碑文写道:云天苍苍,沭水泱泱,烈士之风,山高水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0年10月,父亲奉调前往沂蒙山区的抗大一分校建国大队第六期参加为期8个月的学习。并于1941年5月提前结束回去参加“反扫荡”斗争。</p><p class="ql-block">父亲返回滨海区(军区)五地委(五分区)担任莒南大店区委书记。</p> <p class="ql-block">大店区的庄氏庄园从1941年3月至1945年9月,八路军115师司令部、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曾长期驻扎这里,这里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政权——山东省政府的所在地。罗荣恒、陈光、肖华和黎玉等领导同志都在这里工作战斗过,当时这里是领导山东全面抗日战争的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2年3月,父亲离任了大店区委书记一职,被调任为宣文、汀水两个区的区委书记兼区长。</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兴致勃勃的参观着,也回忆着父亲当年在这里的战斗情景。</p> <p class="ql-block">“ 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鲁南峰影嵯峨甚,残月扁舟入画图”,陈毅元帅这首《过微山湖》诗句让我的一股亲切感从心底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微山湖,是父亲和母亲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同时也是我母亲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 1944年8月,父亲在中共山东分局参加学习和整风运动后,即被上级赋于一项重要任命,他奉命只身一人从原山东滨海区(军区)五地委(分区)调往鲁中南区(军区)二地委(分区)的微山湖畔,交给他的任务是:重建抗日政权,开展敌后斗争。</p><p class="ql-block">10月,父亲越过敌人重重封锁线,辗转来到了微山湖,接任了中共沛(县)滕(县)临(城)边区书记职务。交接过程中,父亲仅仅接收了两枝驳壳枪,其他什么都没有,一切从头开始。父亲在微山湖地区,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夜以继日的战斗,打开了工作局面,在那里度过了抗战的最后时光,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才调离了微山湖。</p><p class="ql-block">父亲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或是后来的解放战争中也是这样被频繁的调动,他就像是一个救火队员,哪里危急需要,组织上就把他派向哪里应急,以至于从滨海区(军区)跨区域调往鲁中南区(军区),但无论到哪里,父亲都对党的事业兢兢业业,在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中,完成党交给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母亲的故乡是微山湖畔的临城县(现为枣庄市薛城区)近郊的古井村。姥爷是火车司机,因工作调动,后搬去了山东淄博市(张店)居住,1944年秋,母亲在临城县家乡参加了抗日工作,1945年5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母亲识几个字,就在村公所担任文书、妇救会主任,后任乡联防委员和区妇女干事。</p> <p class="ql-block">登上微山岛,我们参观了铁道游击队纪念园。</p> <p class="ql-block">看着馆内的实物陈列和一幅幅图片介绍,我们兄弟姐妹们深深怀念着父亲和铁道游击队大队长刘洪、政委郑惕叔叔一起战斗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在微山岛铁道游击队纪念碑下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微山湖畔的韩庄,是父亲当年工作辖区。1944年冬天的一个清晨,天刚朦朦亮,父亲带着通信员在韩庄附近突然遭遇了日军的扫荡队伍,短暂交火后,父亲和通信员分头撤离。他被包围在了韩庄,韩庄一位清早出门拾粪的大爷偶遇了父亲,见是一个八路,就把他带回家里隐藏了起来,经韩大爷一家三口的掩护,鬼子挨家挨户也没搜到,等鬼子队伍撤离后,父亲了解到韩大爷的儿子是我们八路军队伍里的一位排长。微山湖的乡亲就这样掩护了父亲。</p> <p class="ql-block">父亲生前也曾多次提起这件事情,上世纪六十年代也曾去信,感谢韩家感谢当年的救命之恩。这次我们去韩庄,一是去看看曾救了父亲的地方,二是也想着能否打听到韩大爷家的后人是否还居住韩庄,能够去拜访一下。</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了韩庄多方打听没有结果,毕竟这已经是80年前的事了,最后在一位热心老乡的帮助下,领着我们找到了一位90岁的韩姓老大爷,那个时候他才十岁,依稀记得那位八路军的排长,其他的也说不清楚了,他说:后来他住在枣庄,吃国家饭去了。</p> <p class="ql-block">母亲的故乡在临城县郊的古井村。这次我们专程前往去看看母亲的出生处。但凭借导航到了那里以后,我们大失所望。原因是旧村改造,在两年前这里的村民都已迁走,古井村成了一片工地。无奈,我们在古井村改建的门楼前合影打卡留念,也算是来过母亲的故乡了。</p> <p class="ql-block">“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车站和铁道线上,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当耳边响起这首歌曲,就将我们拉到了峰火硝烟的抗日战场。</p><p class="ql-block">在枣庄,我们兄妹一行参观了位于枣庄的“铁道游击队纪念馆”,望着高高耸立的纪念碑,看着纪念馆内父亲生前时常提起的一位位熟悉的名字,使我们心中油然而生的泛起了一股股激情。</p> <p class="ql-block">铁道游击队在抗日战争中,常年在父亲的“地盘”上驻扎和活动,父亲与铁道游击队的刘金山大队长和郑惕政委交往甚密,以至于父亲还是郑惕叔叔的“红娘”,他与母亲的战友刘衍蓉阿姨结婚,还是父亲做的大媒。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铁道游击队两任大队长牺牲了一位,先后六任政委牺牲了三位,还有许多在作战中英勇牺牲的战士,这不由的让我们对这些抗日英雄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在纪念馆一旁铁道游击队大队长刘金山叔叔的墓前,我们祭奠了父亲的生前战友,向刘金山叔叔行了三鞠躬致礼。</p> <p class="ql-block">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铁道游击队的精神必将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父亲和母亲在微山湖一直坚持到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p><p class="ql-block">1946年夏,国民党撕碎重庆国共两党“和谈协议”,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微山湖地区的部队和机关按照“和谈协议”撤到了黄河以北,母亲也跟随部队撤离了。父亲则按照上级命令率队坚持原地打游击掩护。随着一次次的激烈战斗,后来父亲突出敌军重围也撤到了黄河以北的德州。</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父亲被任命担任了山东解放军渤海军区后勤司令部巡视组长。</p><p class="ql-block">此时,解放战争我军的全面反攻开始拉开了序幕。</p> <p class="ql-block">这次山东故乡行,我们顺访了台儿庄古城,台儿庄位于京杭大运河的中心点,坐落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和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带。古城肇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繁荣于明清,有“天下第一庄”之称(清乾隆赐)。在1938年抗战时期,中日两军在台儿庄大战,中国军队完胜,但古城也化为一片废墟。2008年4月8日,在纪念台儿庄大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启动台儿庄古城重建工作。2010年5月1日,台儿庄正式开城。2013年8月5日,古城重建项目全面竣工。古城占地2平方公里,有8大景区和29个景点,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有“中国最美水乡”之誉。</p><p class="ql-block"> 台儿庄古城与波兰首都华沙同属世界上仅有的两座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炮火毁坏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重建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我们兄弟姐妹这趟故乡之行,让我们心情激动,感慨万千,在故乡的这段旅程时光,就如潺潺溪流,淌过心间,留下的是温暖与眷恋,这是一次心灵的归巢,让我们身在异乡寻到了根、来到了祖辈的栖息之所。父母亲的故土已融入了我们的心绪之中,如果有机会,我们还会再来,再续上这无尽的乡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