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宝白水底唐氏始祖唐子超--南宋隐臣

山客

<p class="ql-block">唐子超(1164——1244年),字希陞,南宋隐臣,民国《全县志》指出他是“宋时宦全州遂卜居于”白宝,清代唐氏族谱记载他是“宋理宗时选登仕藉授中宪大夫以荐举任广南观察使”,所以唐子超是南宋隐臣无疑。他生于江西吉水,年轻时为司马司务,驻豫章南昌府,后奉令征运财赋、皇粮和贡品,因“湘江翻船”和“道州被抢”,遂归隐全州白宝迎马山。唐子超拓荒白宝,开发都庞岭,创建古梧洞(原为晓梅村迎马山老住宅,后延伸为从白缅村、桐福、白水底、桐木岗、梅莲斜皮山至晓梅村迎马山老宅场整个一条洞,统称为古梧洞),迁建慈恩寺(唐子超将其迁建于白宝古梧洞即晓梅村山场迎马山老宅场旁),沟通湘桂官道,缔造了全州最古老、最奇崛的山乡文明。他是全州恩乡的人文始祖,是白宝文明的奠基人和肇创者,白宝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唐子超,比东山早两三百年。</p> <p class="ql-block">  慈恩打赏,德高寿长。希陞公唐子超活了八十岁,逝世于1244年农历二月十五。</p><p class="ql-block"> 希陞公被安葬在自己选择的本山山场白宝晓梅村迎马山老宅场旁的大脉岗山腰上(此山系都庞岭余脉北段黄花岭部分),那里土质金黄,纯洁无暇,色彩夺目,据说是黄花岭上难得的风水宝地。墓前视野开阔,俯视大地。背靠如椅山峦,峦顶生得巨石一座,状如犀牛,在仰望明月,向天祷告,似有所语,神态逼真。因此,希陞公埋葬之处就叫“犀牛望月”。</p><p class="ql-block"> 入土当夜,一颗流星划过天空,照亮了黄花大岭,随即消失在东北方向。洮阳人们见证了这一奇观,都说大人之魂已随神仙而去,除非后人为文明添薪之光照亮夜空,他才重返湘江,巡视人间。</p> <p class="ql-block">  注释:唐子超出任广南观察使,是皇帝派往广南的外任官,是实衔,其职责是巡察辖境,稽考簿籍,举劾官吏,落实朝廷的“荒政”和“养恤”制度,并确保财赋上供。那么广南具体在哪里呢?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军)、县三级。997年,宋太宗将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西路治所在桂州(桂林)。今日广东大部分属广南东路,而广南西路包括今广西全境,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广东”“广西”之称由此而来。所以,广南观察使唐子超当时巡察的地区就是今天的广东、广西和海南。放到今天,这三省省长都要向他汇报工作,不然大家都没法向皇帝交差。到此,我们大概知道他的官有多大了。</p> <p class="ql-block">广南观察使唐子超</p><p class="ql-block">——全州岳湾潭为南宋皇船沉没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唐子超(1164——1244年),字希陞,南宋年间授中宪大夫,出任宋理宗广南观察使,因皇家大事搁浅洮阳,遂落户全州恩乡古梧洞迎马山,是为楚粤一带的唐姓始祖。</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近日,拜读我县名贤名作《寻觅先贤》《全州历史名人传记》,家乡一大批刚正不阿、呼之欲出的历史人物迎面而来,让我充分地领略到全州文明的巍峨与奇崛。作者是蒋钦挥和宾恩信先生,其功其德无法估量,实乃学子福音,一册在手,精华尽有。</p><p class="ql-block">“先祖有美而不知,不明也;知而不传,不仁也。”唐代大臣李翺的这句话曾激励着蒋先生劈荆斩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追寻先贤们的缪斯之地。今天也唤起了我遥远的记忆,我要说说我的祖先——广南观察使唐子超。他八百年前就隐居全州白宝,他的故事见证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蕴含着无奈、悲伤与美丽的维度。‍</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人人都有祖宗。对祖宗,有的人感兴趣,有的人不感兴趣;有的人不知道,有的人不想知道。我对祖宗感兴趣吗?必须的。因为这是文明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 我叫唐专恒,来自白宝晓梅村,是唐子超第二十六代孙。根据唐家世谱和北宋宰相吕蒙正为其作的序言,可以确定我们这一支的唐家祖先始于唐叔虞。</p><p class="ql-block"> 唐叔虞,姓姬,名虞,陕西岐山人。他的亲哥是周成王姬诵,父亲是周武王姬发,爷爷是周文王姬昌,奶奶是太姒。唐叔虞的母亲叫邑姜,被封为周武王妃、王后,她是齐太公吕尚即姜子牙之女,今山西太原的晋祠供奉的就是唐叔虞和邑姜。周成王在镇压唐国叛乱后,改封自己的弟弟叔虞为唐侯,叔虞亦称唐叔虞,子孙遂以唐为氏。</p><p class="ql-block">如此说来,我们本不姓唐,而是姓姬。我们唐家跟姜子牙,姜尚吕氏一脉,有血缘关系。</p><p class="ql-block">唐叔虞在封地“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政绩斐然, 成为晋国和三晋文化的创始人。唐叔虞逝世后,其子燮继位,迁居晋水之旁,改国号为晋,是为晋侯燮。天下唐姓的郡望主要有晋阳、鲁国、北海、晋昌等,我们这一脉唐子超上下历代祖宗都以晋昌为郡。</p><p class="ql-block">西周以来,我唐家祖先从山西一路南迁,散居九州,无论风云如何曲折变幻,唐家世谱一直被历代贤达保存,宋真宗时期重修一次,并请北宋名相吕蒙正作序,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唐氏重修世谱序</p><p class="ql-block">予与唐君讳拱者,有同寅之好,每爱其志气轩昂、襟期磊浇,飘然不群,惟以忠君爱国为念,自知忠义如此,天岂无所报哉。一日,者偕其子介来予前而请曰:吾年已老,吾子尚幼,晋图卷帙编辑宜详。兹今幸遇圣天子盛治,而不能彰祖宗之德,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乎!愿借一言,为吾姓子孙光也。予考唐氏派,自周唐候叔虞传至靖公,变姬姓唐,传至汉中郎将蒙,蒙传至今,班班可考,又何待予言而始彰哉。然予于此而豫为唐氏卜也。今夫域内有两大,曰君曰亲;生人有至情,惟忠惟孝。唐君忠孝兼尽,故其子介品格不凡,资禀独绝,将来为国之桢干,为皇家之栋梁,必扬名于天不以贫贱富贵易心。乃知任漳州,玉洁冰清。财易取而怜民膏脂,家虽贫而耿介,下,表彰于皇朝,大昌超宗拔祖乎。唐者知于此子可操卷而必也。斯盖天之厚予报唐君也。予知唐子固凤毛济美,国器掌珠,遂以侄子之妻,谅不弃予侄之寒微而左愿也。幸唐君乐予言而然之,则同寅之好,姻娅之谊,与唐氏之晋图而并传千古矣。</p><p class="ql-block">大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太子太师莱国公</p><p class="ql-block">吕蒙正谨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此后,唐家的读书人都以吕蒙正为楷模,对此篇序言倒背如流,一喜二贺三鞭策。少年唐子超自然也不例外。他出生于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吉水隋朝建县,是庐陵文化的的发源地之一,历来文风鼎盛,自古就是“文章节义之邦,人文渊源之地”, 南宋诗人杨万里,《鹤林玉露》作者罗大经,剖心名臣杨邦乂,抗金名将杨再兴,民族英雄文天祥均出自吉水。得文明醇化,唐子超诵读着圣功先生的道德文章,金榜题名,之后经过考课、磨勘、改官、荐举、叙迁、差遣等复杂的晋升环节,于“宋理宗时任广南观察使”。</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观察使究竟是一种什么官,官有多大?这大概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p><p class="ql-block">观察使,全称为观察处置使,是唐代后期出现的地方军政长官,握有监察地方官吏的大权。宋代以节度使和观察使合称“两使”,前者的地位高于后者。但节度使是军职,一般不管政事,地区主官是观察使,一些不重要的地区不置节度使,只以观察使领本区政务。观察使分为两种,即遥郡和正任。遥郡是指未赴本州上任者,是虚衔,虽带某州之名,但并不履某州之任。正任则是赴本州上任者,是实衔。</p><p class="ql-block">唐子超出任广南观察使,是皇帝派往广南的外任官,是实衔,其职责是巡察辖境,稽考簿籍,举劾官吏,落实朝廷的“荒政”和“养恤”制度,并确保财赋上供。那么广南具体在哪里呢?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军)、县三级。997年,宋太宗将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西路治所在桂州(桂林)。今日广东大部分属广南东路,而广南西路包括今广西全境,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广东”“广西”之称由此而来。所以,广南观察使唐子超当时巡察的地区就是今天的广东、广西和海南。放到今天,这三省省长都要向他汇报工作,不然大家都没法向皇帝交差。到此,我们大概知道他的官有多大了。</p><p class="ql-block">当时新皇即位,君临天下,面对虎视眈眈的前金后蒙,理宗皇帝想挽救危局,着各路官员上供财赋,以确保庞大的兵力开销和财政支出。然而,唐子超六十有余,早已历尽沧桑:南宋偏安江左,向金朝割地、赔款、纳贡,俯首称臣,丧权辱国,后又改称侄皇帝,南宋皇帝要尊金朝皇帝为叔。奸臣当道,皇帝昏庸,前有岳飞、岳云、张宪等战将被害被贬,后有杨万里、辛弃疾、陆游等精英相继离世,放眼南宋疆土,能征善战、调度有方的帅才少之又少,南宋政权已病入膏亡,危如累卵。要挽大宋江山,只有远离朝廷,才能另辟蹊径。</p><p class="ql-block">这几年蒙新皇恩宠,唐大人不是在广南,就是在去广南的路上,临安、广州、桂州三点一线,水陆兼进,押送财赋、皇粮和贡品,长年累月,风雨无阻,对广南风土民情了如指掌。何不就地取材:“洮阳兵险,楚尾越头,练虎贲三千,挥甲士五万,和可领南荒固本保邦,战能击北贼雪仇复宇。”唐子超力主将洮阳(全州)建成军政重镇,但他奏报朝廷的活国方略石沉大海,无人理会。旅程漫漫,他常伫立船头,吟起那首流行江南六十年的诗:“天意诚难测,人言果有不?便令江汉竭,未厌虎狼求。独下伤时泪,谁陈活国谋。……余生偷岁月,无处避风尘。……懦夫忧国泪,欲忍已沾巾。……”失望之下,奔波之苦,四十多岁的他深感精力难支,而且上有老母,下有妻小,隐退之心愈加浓厚。但这谈何容易,没有皇帝的恩准,赴汤蹈火也要尽忠不误。</p><p class="ql-block">心有念念,天来回响。上天最终以残酷的方式将广南观察使唐子超留在了全州。</p><p class="ql-block">那是一个秋天,一支满载物资的皇家船队从桂林驶入湘江全州段。雨过天晴,江面风平浪静,水里却暗流汹涌,头船放松了警惕,行至岳湾潭拐弯处时,忽然陷入旋涡。来不及躲避,数船倾覆,唐子超和他的坐骑同时落水,幸亏侍卫救护,唐抓住马尾巴奋游上岸,逃过一劫。但财物沉没,多人溺亡,跟随多年的贴身侍卫也葬身水底,损失惨重。知会当地郡守,处置沉船事故之后,唐子超退意已决。他拟就奏折,叙己无能,指挥失当,无过他人,今年老体衰,伤病叠加,千山万水,无法面跪陛下,恳求就地生养,遥候皇上降罪。之后,便命令剩下的船只继续前进,回朝廷复命。</p><p class="ql-block">出了这么大的事故,唐子超自知官做到头了,这他早已放下,忐忑不安的是不知皇上如何治罪。所幸“理宗无君人之才,而犹有君人之度”,念他劳苦功高,情有可原,便未置一词,未加追责。于是,唐子超骑着那匹老马,朝人迹罕至的深山走去,到达白宝迎马山时,坐骑已疲惫不堪,他抱着马的脖子说:“畜生唉,你跟着我也造孽了……你走不动,我也不走了,要死就死在一起吧!”于是,他在此安家立户,成为楚粤一带唐氏始祖。</p><p class="ql-block">值得一说的是,岳湾潭翻船,以及唐子超到达迎马山的悲叹之声,是代代相传来的,绝非我的杜撰与想象,且后者跟家谱上的记载是全然不同的。谱书上说他“宋理宗时任广南观察使,嗣因守制回籍,路经洮阳,遍观斯郡山水清奇,遂有地灵人杰之想”,而迁移到此。对此,我相信他之前游历过这一带,至于说他看到这里风水好而搬来安家,我是不相信的,那等于贬低他老人家的智商与品味,等于把无奈悲惨的事情描绘得那么幸福美满。所以,在祖传和谱书之间,对关键信息,对深层次的原因,我常相信前者。谱书经过文人打磨和润色,对一些不幸的事情要么蜻蜓点水一晃而过,要么一笔不提任其湮没史海,这是国人的一大陋习。</p><p class="ql-block">毫无疑问,全州岳湾潭就成了广南观察使唐子超的“滑铁卢”。岳湾潭,湘江之曲流,地势低陷,忽然拐弯,暗流汹涌,自古就是水患多发地。皇船倾覆之后,唐子超无数次徘徊在岳湾潭,并与当地郡守和乡绅贤达在龙山上筹建阁楼凉亭,以补地势,镇水患,引瑞气,振文运。我们现在看到的龙山“镇湘塔”是清嘉庆三年由全州知州温之诚主持重修的,而他恰好与唐子超同乡,都来自江西。说来也巧,自从龙山上修建了阁楼凉亭后,岳潭湾的水患减少,科举文运提升。当阁楼年久失修破落之后,文运又随之衰落。当重建“镇湘塔”之后,全县的中举人数又呈激增之势,这从《全州志》上记载的数据可以看出。这也说明“镇湘塔”是风水塔,跟妙明塔是有区别的,后者是佛塔。</p><p class="ql-block">八百年过去了,岳湾潭的水底下,应该还散沉着南宋广南地区的金银财宝。随着打捞技术的进步,相信有一天能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既然唐家始祖有如此稀奇的历史,为何等到今天才书写这位隐藏在全州历史上的非凡人物?在祖宗十八代里,我曾为鼻祖唐甲巍立传,他是大清乾隆太学生,功名虽微,但气节超拔,是为文、为官、为民之楷模。一直没有写希陞公唐子超,除了史料匮乏,历史久远,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对他有“意见”:由于他落户草莽,远离江湖,与世隔绝,直接导致了后代子孙的闭塞与落后,八百年来没有出现过几个杰出的人物。而与此同时,他的老家吉水却人才辈出,名扬四海。</p><p class="ql-block">站在痛苦之外,点评受苦的人是很容易的。为公正起见,应换位思考。唐子超出了事,卜居深山,主要是想远离官场,好比生病的想远离医院,打仗的想远离战场一样,这乃人之常情。再说,伴君如伴虎,官场是非多,皇帝哪一天无聊了旧事重提,或是某位政敌突然参你一本,无论如何都很麻烦。另外,唐、吕两家自古以来就有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吕氏政治集团在两宋王朝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从宋宁宗时期起受打了政敌打压,唐子超是受大臣举荐、皇帝批准才能出任广南观察使,所以远离官场不仅是为自己,也是为了避免给举荐人带去麻烦。</p><p class="ql-block">其实当时卜居深山,建屋安家,耗资甚巨,比居住城市成本更高。好在南宋政府实行高薪养廉,官员俸禄优厚,想必希陞公有一笔积蓄放在他的妻子粟氏老太君手里,又或是粟氏娘家本身也比较富有,能得到支援。对于粟氏,清光绪三年纂修的《晋昌郡唐氏四房族谱》记载是:“妣粟氏,系宝府全美公之女。”宝府究竟在哪里?大多数人说是恩乡白宝岭,也有人说在江西老家,而我认为我们的“粟氏”老太君应该是洮阳人,即今天全州的,或是全州与湖南、资源、灌阳交界之处的人,就近搬到白宝迎马山罢了。</p><p class="ql-block">“粟氏”出自白宝岭可能性太小,当时那是蛮荒之地,荒无人烟,再说她的年龄只比希陞公小三岁,怎么可能在白宝岭发生交集呢。“粟氏”来自江西的可能性也小,因为江西老家唐子超还有一位原配,且本地官员不能在本土任职是朝廷的惯例,无法撑起爱的温床。合理的推测是,唐子超在年轻时候就在洮阳一带做过知州或郡守之类的官,那时就认识了“宝府”,而跟“粟氏”结下秦晋之美。之后他长期在两广地区任职,因熟知广南政务,有丰富的为官阅历,才被大臣举荐,被皇帝采信,最终出任广南观察使。</p><p class="ql-block">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即“粟氏”来自我们都没有猜想到的地方。“粟氏”老太君的出身已难以考究了,除非哪一天有新的发现。</p><p class="ql-block">我们有理由相信,希陞公选择迎马山主要是基于安全考虑。首先,离全州县城,离“滑铁卢”岳湾潭,约20公里,容易说清自己只是隐退,而非逃避和藏匿,官府有事要找他不难,这样可以让朝廷放心。其次,虽说只有二十公里,但都是崎岖的山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深山大岭他若不想见人也很容易,这样可以远离官场。再次,洮阳一带,应该有他的旧部和同僚,他对这个地方放心。第四,楚粤两地,唐姓较多,有事也容易得到照应,古人移民安家一定会考虑这点。</p><p class="ql-block">所以,吾族始祖希陞公唐子超,当时拖家带口,落户草莽实属无奈之举。我对他不能苛求,收回对他老人家的“意见”,接受他对我们的无限保佑。</p> <p class="ql-block">  道县古称道州,有着2200多年的建制史,一直是县府、州府所在地。在秦赢政二十六年(前221),设营浦县,唐时为州,宋时为郡,元时设路,明、清时设府。自唐贞观11年改营州为道州,“道州”的称谓便一直沿袭,直至民国初年才改为“道县”。</p><p class="ql-block">熊尚、蒋嵩、何坚、吴必达等先贤土生土长的道州名杰,其政绩业绩,辉映史册,光照后人,流芳百世;元结、阳城、寇准为官道州,政绩卓著、青史留名。元结山水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受“李杜”评价颇高,对柳宗元启沃良多;刘禹锡、柳宗元、徐霞客等涉足道州,各有吟咏,后世传唱;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苏轼、苏辙、陆游、杨万里、朱熹、鲁迅等人的著述里,也多有关于道州的描述和咏叹。两千年道州古郡,名人荟萃,其开创的道德文章,惊羡世人。</p><p class="ql-block"> 唐子超押运官银、贡品“道州被抢”。</p><p class="ql-block">话说唐子超走水路押运粮草、官银、贡品等在全州岳湾塘沉船,损失惨重!</p><p class="ql-block">第二年又从两广征集一大批粮草、官银、贡品。这次他吸取上次教训,不再走水路,而是改走陆路押运京城。可押运到湖南道州?地时,遇到一大批衣着破烂不堪,似叫化子打扮的贫苦老百姓,</p> <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隐居迎马山时,唐子超的生活尚未安定。两个弟弟唐希晚、唐希华,收到书信之后,陪着他们的老嫂子急冲冲从江西吉水赶来,原来他俩刚料理完老母亲的后事,一直打听不到大哥的消息。</p><p class="ql-block">他们是来兴师问罪的,老母亲病危时哭肿了双眼,想见大儿子一面而终不可得,生不甘心,死不瞑目。兄弟相见,抱头痛哭,大弟唐希晚长途奔波,积劳成疾,当夜就一病不起,没几日便气绝身亡。希陞公悲痛万分,为弟风光大葬,仍无法抚慰丧亲之痛。谱书云:“希晚公,第二十四郎,妣卿氏,合葬白水底田中心。”如今坟墓还在,去年有村民在坟前动土,遭到留守老人的斥责和阻止。</p><p class="ql-block"> 再说三弟唐希华,他后来“迁居恭城县,妣李氏”。我想这应该是他们商量的结果,按惯例兄弟两家常分开居住,一旦遭遇灾难可以确保祖宗血脉的延续。也许,我们还可以猜想,唐子超之前可能在恭城做过官,或是坐镇静江府时巡察过恭城,那里有他的旧部和同僚,他才放心让弟弟搬去居住。从此,兄弟相距约200公里。至于唐子超的原配夫人,谱书上没有记载,流传的故事是:她在迎马山没住多久,因为家长里短,一气之下便带着自己的儿子走了。她老人家究竟走到哪里去了?尚未找到答案。我想,当她离去的那一刻,唐子超这位大宋王朝培养出来的国家精英,早已老泪纵横,他有足够的文才写下几首动人的诗篇,只可惜没有保存下来而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尔后,唐子超率领家人于迎马山“建四十八条栋梁之庄”,“创置户山周围二十五处,育四房立三宅,长三两房宅于桐木岗,二房宅于莲花村,四房宅于白水底”。希陞公的晚年生活是安定的,他渐渐老去,肯定有很多感想。</p><p class="ql-block">但蹊跷的是,他没留下诗词文章,没留下笔墨石刻,也没留下遗嘱,甚至连人生简历也省略了。这是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按理说,大宋文人,经科举晋升的文官,个个都是饱学之士,才气蓬勃,书法、诗词、文章无不精通,正常情况之下不可能不留下一点笔墨石刻。在我看来,答案其实很简单,正是“岳湾潭事故”过于惨痛,所以他不愿意记忆自己的为官之路。皇帝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并不意味着他能原谅自己,他隐居迎马山就是为了获得救赎——想忘记世界,也想世界忘记自己。</p><p class="ql-block">古稀之年,他的思亲之情愈加强烈,常梦到骑着马去恭城看三弟,可是“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他无法抚慰对慈母的愧疚之心:生未尽孝,死未尽哀。“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他比唐朝的陈去疾更痛心,连母亲的坟墓都不可见。每逢清明节,他就爬上黄花岭,朝着吉水方向叩头流泪——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p><p class="ql-block">事实上,唐子超再也没回到吉水。但慈母的善心深刻地塑造着他的人生。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湘山寺内外鳏寡孤独成群,他就带着家人“乐善好施”,“殊难罄述”。有一天,他听说城西古刹“慈恩寺”倒塌了,便连忙赶去察看。“慈恩”的意思正是慈母的恩情,“慈恩寺”倒塌不正昭示着母亲的恩情没有报答吗?于是,他于1234年独力迁建了“慈恩寺”。对此,清光绪三年版《晋昌郡唐氏四房族谱》记载如下:</p><p class="ql-block">“古刹名曰慈恩寺,原在城西二里,日就倾圮,公于宋端平解元元年徙建于本里洞內,捐金匕材,独力建修,后世感公盛德,雕塑公像于寺中,招养住持供奉香火固已自昔为昭于今为烈者也,聊志一端善举,俾后世积厚流光,方兴未艾云。”</p> <p class="ql-block">迁建慈恩寺背景</p><p class="ql-block">(唐子超先将其迁建于白宝晓梅村迎马山古梧洞遗迹,其后辈转迁于古梧洞延伸至桐木岗。)唐子超创建的古梧洞先期为晓梅村迎马山场,年老时又将梅莲白棉村至桐福、白水底、桐木岗、至晓梅迎马山老宅场一条洞统称为古梧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州慈恩寺,原在城西盘石脚西侧,唐咸通二年 (861)建,旧名“兴乐”,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改额。宋端平元年(1234),南宋隐臣唐子超将其迁建于白宝古梧洞桐木岗。唐子超迁建慈恩寺的原因有三:一原慈恩寺日就倾圮,二将佛教为善、至仁、至慈的精髓融于白宝岭,三追念慈母的恩情。</p><p class="ql-block">慈恩,即慈悲的恩惠。慈指慈悲,恩指恩惠。慈恩表示上对下的慈悲和恩惠,其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佛教传说。说的是某位佛教高僧,慈悲为怀,利济众生,他的慈悲和善良感动世人,终成传奇。慈恩作为寺名,可追溯到隋开皇九年(589)建立的西安慈恩寺。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太子李治为追念其母文德皇后扩建寺院,更名为大慈恩寺。所以,大慈恩寺是唐高宗即皇帝位前为母亲建的一所愿寺。从此,慈恩有寺,无数追念母亲的人去慈恩寺烧香拜佛,捐金献物,恩布天下。</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南宋唐子超是慈恩寺的忠实拥趸者。他生于江西吉水,年轻时为司马司务,驻豫章南昌府,后奉令征运财赋、皇粮和贡品,因“湘江翻船”和“道州被抢”,遂归隐全州白宝迎马山。古稀之年,他的思亲之情愈加强烈,常梦到骑马东归,可是“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他无法抚慰对慈母的愧疚之心:生未尽孝,死未尽哀。“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他比唐朝的陈去疾更痛心,连母亲的坟墓都不可见。每逢清明节,他就爬上白宝岭,朝着吉水方向叩头流泪——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唐子超再也没回到吉水。但慈母的善心深刻地塑造着他的人生。他“乐善好施”,事迹无数,“殊难罄述”。机缘巧合,宋端平元年即1234年的一天,唐子超听说城西古刹“慈恩寺”倒塌了,便连忙赶去察看。“慈恩”的意思正是慈母的恩情,“慈恩寺”倒塌不正昭示着母亲的恩情没有报答吗?于是,他独力将慈恩寺迁建于白宝桐木岗。</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对唐子超与慈恩寺的关系,清光绪三年版白宝《唐氏四房族谱》记述如下:“古刹名曰慈恩寺,原在城西二里,日就倾圮,公于宋端平解元元年徙建于本里洞內,捐金匕材,独力建修,后世感公盛德,雕塑公像于寺中,招养住持供奉香火固已自昔为昭于今为烈者也,聊志一端善举,俾后世积厚流光,方兴未艾云。” 民国《全县志》载:“慈恩寺在城东十五里,恩乡桐木岗村北,清光绪末倒塌,柱础犹存。”</p><p class="ql-block">驳“孤证不立”说</p><p class="ql-block">唐子超是慈恩寺的迁建者,多数人是认可的。诚如桂堂君指出:“这条族谱记载,如无其他有力证据推翻,是可以认可的。唐时县西有慈恩寺,宋时倾圮,然后徙建于‘本里洞內’,且遗迹尚存,逻辑通顺。”</p> <p class="ql-block">唐子超(1164——1244年),字希陞,南宋隐臣,民国《全县志》指出他是“宋时宦全州遂卜居于”白宝,清代唐氏族谱记载他是“宋理宗时选登仕藉授中宪大夫以荐举任广南观察使”,所以唐子超是南宋隐臣无疑。他生于江西吉水,年轻时为司马司务,驻豫章南昌府,后奉令征运财赋、皇粮和贡品,因“湘江翻船”和“道州被抢”,遂归隐全州白宝迎马山。唐子超拓荒白宝,开发都庞岭,创建古梧洞,迁建慈恩寺,沟通湘桂官道,缔造了全州最古老、最奇崛的山乡文明。他是全州恩乡的人文始祖,是白宝文明的奠基人和肇创者,白宝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唐子超,比东山早两三百年。</p><p class="ql-block">迁建背景</p><p class="ql-block">全州慈恩寺,原在城西盘石脚西侧,唐咸通二年 (861)建,旧名“兴乐”,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改额。宋端平元年(1234),南宋隐臣唐子超将其迁建于白宝古梧洞桐木岗。唐子超迁建慈恩寺的原因有三:一原慈恩寺日就倾圮,二将佛教为善、至仁、至慈的精髓融于白宝岭,三追念慈母的恩情。</p><p class="ql-block">慈恩,即慈悲的恩惠。慈指慈悲,恩指恩惠。慈恩表示上对下的慈悲和恩惠,其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佛教传说。说的是某位佛教高僧,慈悲为怀,利济众生,他的慈悲和善良感动世人,终成传奇。慈恩作为寺名,可追溯到隋开皇九年(589)建立的西安慈恩寺。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太子李治为追念其母文德皇后扩建寺院,更名为大慈恩寺。所以,大慈恩寺是唐高宗即皇帝位前为母亲建的一所愿寺。从此,慈恩有寺,无数追念母亲的人去慈恩寺烧香拜佛,捐金献物,恩布天下。</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南宋唐子超是慈恩寺的忠实拥趸者。他生于江西吉水,年轻时为司马司务,驻豫章南昌府,后奉令征运财赋、皇粮和贡品,因“湘江翻船”和“道州被抢”,遂归隐全州白宝迎马山。古稀之年,他的思亲之情愈加强烈,常梦到骑马东归,可是“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他无法抚慰对慈母的愧疚之心:生未尽孝,死未尽哀。“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他比唐朝的陈去疾更痛心,连母亲的坟墓都不可见。每逢清明节,他就爬上白宝岭,朝着吉水方向叩头流泪——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唐子超再也没回到吉水。但慈母的善心深刻地塑造着他的人生。他“乐善好施”,事迹无数,“殊难罄述”。机缘巧合,宋端平元年即1234年的一天,唐子超听说城西古刹“慈恩寺”倒塌了,便连忙赶去察看。“慈恩”的意思正是慈母的恩情,“慈恩寺”倒塌不正昭示着母亲的恩情没有报答吗?于是,他独力将慈恩寺迁建于白宝桐木岗。</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对唐子超与慈恩寺的关系,清光绪三年版白宝《唐氏四房族谱》记述如下:“古刹名曰慈恩寺,原在城西二里,日就倾圮,公于宋端平解元元年徙建于本里洞內,捐金匕材,独力建修,后世感公盛德,雕塑公像于寺中,招养住持供奉香火固已自昔为昭于今为烈者也,聊志一端善举,俾后世积厚流光,方兴未艾云。” 民国《全县志》载:“慈恩寺在城东十五里,恩乡桐木岗村北,清光绪末倒塌,柱础犹存。”</p><p class="ql-block">驳“孤证不立”说</p><p class="ql-block">唐子超是慈恩寺的迁建者,多数人是认可的。诚如桂堂君指出:“这条族谱记载,如无其他有力证据推翻,是可以认可的。唐时县西有慈恩寺,宋时倾圮,然后徙建于‘本里洞內’,且遗迹尚存,逻辑通顺。”</p><p class="ql-block">有人认可,自然就有人不认可。不认可的情形有两大类,一类是完全否定,认为根本没有唐子超迁建慈恩寺这回事。这样的人,不是真正的学者,也没有知识分子的风骨,更没有发表过高品质的人文评论。这种为了否定而否定的情形,纯粹属于人性使然,见不得别人好,并为难他人。这里没有贬义,无所谓好坏,不过是和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天赋的性质而已。我可能会与之辩论,但不作期待。</p><p class="ql-block">另一类认为族谱的内容不一定是信史,除了族谱没有其他史料证明唐子超迁建了慈恩寺,所以是孤证,根据“孤证不立”原则,不予采信。这种观点是望文生义的典范,是辩证思维的障碍,看起来专业高端,实是深陷误区,好言难劝。“孤证不立”主要适用于史料证明史实,与史料的真实性无关。孤证不立绝不是说只有一个史料不能证明历史事件,而是说假设只有一个史料证明一个史实存在,而有两个以上史料证明这个史实不存在,那么适用“孤证不立”说这个历史事件不存在。但是如果没有其他的史料证明该史实不存在,那么只有一个证明史实存在的史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用孤证不立加以否定,这是史料实证素养的内在要求。伪史论者把很多证据充分的历史结论用孤证不立加以否定,这也是一种造谣式证伪,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孤证不立是用史料证明史实的思路,不能用来否定史料的真实性,更不能把单个史料认定为孤证而加以否定。清光绪三年版《唐氏四房族谱》关于唐子超迁建慈恩寺的记载,独一无二,说明这个记载宝贵,跟孤证不立没有关系,更不能说明族谱记载不真实、不可信。我们不能脱离民国县志、脱离历史事件和历史时空谈孤证。</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由于县志的记载是信史,且记载时间晚于清代族谱,我们只要把县志记载作为逻辑推理的起点,并结合遗址地点去印证族谱内容,逻辑环节就通顺流畅。根据县志,慈恩寺坐落在桐木岗村北,与族谱中“徙建于本里洞內”的关键记载相吻合。慈恩寺于清光绪末倒塌,民国县志修撰时柱础犹存。今实地勘察,遗址仍在,位于桐木岗村北,本地人称之为“寺边”,且此名历史久远。又查得,该遗址所在地从古至今均为桐木岗村所有,而且方圆数里无其他寺庙遗址。至此,县志和族谱上的关键证据对接成功,毫无破绽。唯一的差异就是,族谱的记载更丰富、更生动、更优美、更有人情味。故“孤证不立”一说,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不能成立,唐子超是慈恩寺的迁建者无疑。</p><p class="ql-block">另外,多维印证是历史研究的辩证方法,利用它完全能说明慈恩寺的迁建者就是唐子超。</p><p class="ql-block">历史学既是人学,也是环境学。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无论多么遥远,都是历史人物在特定的环境里起作用。结合历史背景,深刻理解人物,是精准解读历史事件的重要法宝。慈恩寺在白宝桐木岗有县志记载,也有族谱记载,遗址仍存,古村、人种稳健延续八百年,这四大指征如众星捧月,相互衬托,莫要分割。古梧洞桐木岗的始祖和领主正是南宋唐子超,这是历史事实。古代,古梧洞都是唐子超的,包括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和每一寸浅水,就连山里飞的鸟都是他的,未经允许外人不得进去砍柴打猎。慈恩寺所在地正在村边,没有唐子超的准许,谁能在那里长年累月地打地基建寺庙呢?那不是找架打、吃官司吗?大宋律法保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古代私家山林都有家丁看护,外人入侵即拔刀抵御,除了领主还有谁能在那里建得了慈恩寺呢?只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就能衡量当时的人和事了。</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我们再用反向思维的方法进行论证。假设慈恩寺的迁建者不是唐子超,而是另有其人。那这人是谁呢?建一座庙至少要两三年,如果是官家迁建,官史上必留下记录。无论是谁所建,就算购买了地皮,处在唐家山村地盘的包围中,迁建者肯定要以多种途径宣示主权,肯定会留下口传和记载,但这些都没有出现,古梧洞只知道唐子超迁建了慈恩寺。如果是他人所建,且特意不留名,那一定是圣贤所为。圣贤以天下苍生为念,一心学佛求道,看淡名利和身后事,便把迁建者的名渡给了供奉他的唐氏,这种情况也是有可能的。既如此,则恭敬不如从命,按圣贤之意,按道法自然,唐子超为慈恩寺的迁建者成立。</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唐子超迁建慈恩寺,县志是基石,它载明了慈恩寺坐落方位,即白宝桐木岗北;族谱是佐证,它回答了慈恩寺的来历、迁建人和迁建情况;遗址是实证,与县志所载的地点完全吻合;古村是依存,它承载着八百年沧桑岁月,铭记着这片土地的领主南宋唐子超。县志、族谱、遗址、古村始祖,环环相扣,莫要分割,多重印证,唐子超为慈恩寺的迁建者无疑。</p><p class="ql-block">再论族谱</p><p class="ql-block">对族谱,懂的人已经懂了,不懂的还是没有懂。</p><p class="ql-block">县志专家蒋椆媛教授指出:“县志是官史,族谱是家史。有些人认为家史不可靠。整理民国版县志,发现官史弄错的不少,家史是重要的参考。不靠谱的家史当然也有,我曾亲见。但世家家史认真的不少,甚至实事求是到直言族恶也不避讳。”可见整理、重印全县志,离不开旧谱,这是不争的事实。</p><p class="ql-block">县文史专家陶启兄先生说:“我参阅了县内大约20多姓族的家乘,并主持和参与7个姓族的家乘续修,有6族是在老谱基础上续修的……旧谱史料不可全盘否定,特别是地名、文物、讼案的真实性应有九成以上。”所以,对清唐氏旧谱所记载的慈恩寺和迁建情况不可忽视,以免走向历史虚无主义。</p><p class="ql-block">文明不该让文明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清唐氏族谱对慈恩寺、学湾塘的记载填补了县志记载的空白,完全可以将两者联系起来进行学术认定。如果连这个问题都视而不见,避而远之,只能说明我们喜欢做简单的题,吃软和的饭,我们的学识和勇气还不足以支撑我们洞见历史的烟尘和灯塔。</p><p class="ql-block">慈恩之光,普照桂北。世济之美,郁为大望。</p> <p class="ql-block">唐子超第二十一代孙晓梅村唐树达清朝皇授登仕郎</p> <p class="ql-block">  金军又发动两路大军进攻宋朝,最终于公元1127年攻破汴京,俘虏了徽钦二帝,之后完颜晟下令废黜徽、钦二帝,并拥立张邦昌为帝,改国号大楚。</p><p class="ql-block"> 南宋的时间起止点是1127年至1279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