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学习解读《弟子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知行合一

<p class="ql-block">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出自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弟子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释:讲到信,我们看“信”这个字,人、言构成信,人讲话一定要真实,不真实别人就不信。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频繁的、最容易沟通的是言语,最容易表达的还是是言语;言语如果不能建立在互信这种基础上面,人与人的交往就可以说是非常的虚伪、非常的虚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以这句话也告诉我们:为人父母我们要从小教育自己的孩子:从小做人就要懂得诚实,守信;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是信任。诚信乃做人之更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诈与妄,奚可焉”。这个“诈”就是欺骗,“妄”就是不真实的语言,不诚实、不老实的语言。“奚可焉”,“奚”是怎么可以的意思,怎么可以做?“可焉”,可以做。说谎话,胡讲乱讲怎么可以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也要特别提醒我们家长:有很多家长非常相信自己的小孩,小小年纪肯定不会说谎话。在过去,父母可以这样认为,很有道理,很正确。可是我们晓得,现在环境大不如前,有一些孩子他很聪明,他从电视上、从电影里头学到了很多绝活,欺骗的绝活。老师有时也会被学生欺骗,譬如说作业,回到家里跟母亲说作业放在学校,或者说今天没有作业。去到学校以后,就骗老师说昨天家里有事情,所以作业来不及写;昨天因为家里有重要人物来,所以我们就陪他吃饭,做什么什么,谎话一大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凡出言,信为先”。凡是讲话,我们首先一定要注意到:讲出来的话是不是真话。所以所讲出来的话,要以诚信为第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诈与妄,奚可焉”。欺骗或花言巧语之类的伎俩,绝不能去做。</p> <p class="ql-block">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p><p class="ql-block">开口说话,都应该首先讲究信用,欺诈与妄语,这怎么可以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解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在告诉世人,应该如何说话,说话的关键在于讲信用,对自己说出来的话负责任。努力去实践、去履行自己的诺言,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尽力去做到。如果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做到,就不要随意夸下海口,更不能使用花言巧语来欺骗对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果说话不讲究信用,渐渐地在社会上就无法立足。凡是在说话的时候,都应该保持诚信的态度,不能有任何的虚伪和隐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是否能够遵守自己的诺言,一定程度上,决定他在社会上能否有良好的发展。如果不守信,总是在找借口来掩饰自己的失信于人,那样只会让自己的名声越来越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商鞅在变法之初,为了能够取信于民,让百姓相信自己,他想出了一个不错的办法。他在国都的南门那里竖立起一根足有三丈高的木杆,并当众宣布说,如果有人能够把它扛到北门,他就赏赐给那个人黄金十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然而,就是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却直到下午都没有人去做。商鞅便下令将赏金增加到五十两黄金。直到这时,终于有人上前愿意试一试。商鞅很高兴,在那个人将木杆扛到北门后,他马上当众将五十两黄金赏赐给了那个人。人们看到这个名叫商鞅的人,是一个说到做到、不欺诈于人的人,于是在他日后推行政策时,才都积极响应起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诚信在商鞅变法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周朝的时候,也同样有一个故事,成了信守承诺的代表,一直为后代人所传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吴国有一位公子名唤季札。有一天,他奉命出使鲁国,在路上恰好碰到了徐国的国君。这位国君对于季札身上的佩剑十分喜欢,只是碍于面子,并没有当面求取。而季札是何等聪明之人,又怎么看不出这位国君的心中所想?虽然他因为出使他国之事无法马上交出佩剑以赠之,但他却在心里暗暗决定,要将这把宝剑送给这位国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于是,在处理完正事之后,他又特意去了徐国。然而此时,他却听说这位徐国的国君已经不幸去世。季札便到了徐国国君的陵寝处,将自己的佩剑交出,并挂在陵墓外面的树枝上。他说:“虽然您已经去世了,但是我曾经在心中已经答应要将这把剑送给您,无论您是否在世,我都应该信守诺言,将这把宝剑送给您。”说完之后,他便离开了。这就是有名的“季札挂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故人尚且诚实守信,所以作为现代人,我们更应该讲诚信,无论是和朋友相交,还是在商场谈判,只要许下了承诺,就应该努力去遵守,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被人尊敬的人。</p> <p class="ql-block">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只要说出口的话就相当于做出了承诺,一定要去做到。不能做到的不要说出来。“信”是一个“人”加上一个“言”,代表人说出来的话就是信用。如果不讲信用,则没资格当人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讲信用不分对象,不论对方的年龄,身份地位,只要把话说出来的,就要负责到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魏文侯是战国时期的魏国开国君主。有一天,魏文侯和管理森林的小官约定次日一起去打猎。次日魏文侯宴请文武百官,君臣开怀畅饮。等到了要打猎,宴请即将结束时,天又下起大雨。魏文侯决定结束宴请前去赴约。左右官员建议:“今天您刚喝了酒,天又下雨,可以改日再去吗?”魏文侯说:“我既然约好了今日去打猎,怎么能言而无信、不去赴约呢?无论是对待下属,还是对任何人,失信都是很不尊重人的事情,也有损自己的信誉。”于是,他冒雨欣然前往。见微知著。战国初期,魏文侯之所以能将魏国领导成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之所以能受到各国的普遍敬重,仅从守信这件小事,也能看出其可贵的为人之道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光武帝时期,有一叫郭伋的人,曾经做官到太中大夫。他做并州牧时,到任不久巡行部属,到西河郡美稷县,有几百儿童在道旁拜迎。说:“听说使君来到,很高兴,所以来欢迎。”郭伋辞让致谢。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送到城郭外,问:“使君哪一天能回来?”郭伋叫别驾从事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巡视回来,比原定日期早一天。郭伋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等到预定时期才进城。郭伋就是这样说到做到,受到了人们的尊敬。连汉光武帝也称赞他“贤良太守信之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反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人讲信是为了不违背道义。今人不一样,今人讲信用是因为有法律条文,怕因为失信而被处罚;或者因为有利可图,怕失信了以后失去大客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皆为利往”如果对方没什么权势,给不了自己什么利益,法律和规章制度管不了的时候,就可以完全不必讲信用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春秋的时候没有公开的法律条文,但那时候却涌现出一大批有德行,有信义的君子。在那个时代,即使因为天子无道,而天下大乱。每十个家庭,就能找到一位非常忠信的人。而我们现在法律一年比一年完善,却几乎难以再找到讲信用的人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法律的存在,会让很多人选择不再重视道德的提升。所以说在今天我们要做一个君子,不管有没有法律,都要重视诚信,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可以思考,我们最容易失信的对象是谁?往往是自己身边的人。对老板对客户很少失信,但对父母,对配偶却常常失信。这其实就是颠倒了。讲信用一定是无条件地讲。所以应该从对自己身边的人讲信用开始。这样才是真正的信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然有时候我们也要懂得变通。出于善意的谎言,特别是为维护正义公理而说的谎言,是被允许的。举个例子,一个猎人正在追捕一只兔子,兔子向南边跑去了,猎人过来问路人:兔子往哪个方向跑了?路人回答说,往北边跑了。这是善意的谎言。即保全了兔子的生命,又避免了猎人因杀生而造下罪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又比如,两个人因为一个东西坏了,都指责对方弄坏的。这时候第三个人说谎说:“对不起,是我弄坏的。”这时候,指责对方的两个人也不好意思说什么了,矛盾也被化解了。所以古人强调“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假如父亲偷了别人的东西,那么宁愿承认是自己偷的,也尽量不要告发自己的父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信”有大信也有小信。当难以两全的时候。固执于小信而失去了大信也是错误的。孔夫子曾经路过蒲地,蒲地的人背叛了卫国,怕夫子去卫国,于是就把夫子围困在了蒲地。这一围困,激怒了公良孺,上去就跟蒲地人拼命。蒲地的人也有点怕,就和夫子谈判说,只要不去卫国就可以离开。夫子说可以。结果夫子刚一离开蒲地,就让自己的车队前往卫国。这时候子贡有些疑惑了,说:“夫子我们这样是背弃承诺啊!”夫子回答说:“我们是被人要挟的情况下迫不得已许下的诺言,神灵是不会听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言而有信”要看什么场合,看跟什么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对付小人,我们一定要学会韬光养晦,行稳致远。千万不能心存侥幸,引火自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告诉我们:言语要三思而后行,这不是胆小怕事,反而是对人的诚敬;应承人家之前要衡量自己实际能力再作决定,说出了就要做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俗话也说“三思而后行”,“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对于那些自己没有把握的,最好是不要轻易许诺。“欠下的诺言就是欠下的债”。以免自己的能力有限无法做到,反而耽搁别人的事情,这样才是对他人负责,才算诚实守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诈与妄,奚可焉”是教育我们跟君子相处一定要说真话,不要花言巧语去骗人,这是为人之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然有的时候,人做不到诚信并不是因为故意要去说欺骗别人的话,是因为什么呢?“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是因为我们当时没有认真地思考条件成不成熟,就很轻易地答应了别人。结果答应了别人之后,才发现这件事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或者时间不够或者精力不足,不能够很好地完成,这样就很难实现诺言,也就失信于人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反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言”。总的这句话用来提醒我们世人:“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祸从口出”,守口就是守心。守心就是修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生平我们更要多与君子为伍,敬君子远小人。要多读圣贤书,多听圣贤教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句话特别提醒我世人: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信用,遵守承诺。欺骗或花言巧语之类的伎俩,绝不能去做。做人不能轻易的对别人做承诺,尤其是男子汉大丈,一言九鼎,一口唾沫一口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