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城散记26:纯儒循吏陈知府

颍右集

<p class="ql-block">陈星聚,字耀堂,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二月十六日子时生于河南省临颍县陈村(亦称“孝台村”),曾祖陈璞,祖父陈肃雍,父亲陈锡畴,大伯镜,叔父箕畴。</p><p class="ql-block">陈星聚堂兄弟八人,星聚排行老四;亲兄弟三人,星聚为长,次弟星文,三弟星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道光十六年(1836年),陈星聚考中秀才,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中举,之后屡试不第,后因协办团练数百,从总兵田在田剿捻有功,于咸丰十年(1860年)蒙临颍知县查以谦举荐,河南巡抚保奏,到吏部参加铨序后获知县之职,同治三年(1864年)实任福建顺昌,任内兴利除弊,政绩颇多。</p><p class="ql-block">2008年,顺昌县郑坊乡发现陈星聚手书的“极婺双辉”四字牌匾,字体粗犷厚重,字形张弛有度,颇见书法功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盛传陈星聚的伯乐为同是举人出身又都晚年得志的左宗棠,但左公1863年才升任闽浙总督,且主要打击的太平军,和河南名不见经传的陈星聚似乎缺乏见面机会。</p><p class="ql-block">说到伯乐,1862年入豫襄办军务,1871年再任闽浙总督、不久又兼署福州将军和福建巡抚的李鹤年倒是和陈星聚有诸多交集。</p><p class="ql-block">同治六年(1867年),陈星聚署理建安县事,调解械斗,兴办私塾;同治七年(1868年)10月接任闽县,清理冤狱,修整炮台;同治八年(1869年)再任仙游县,教化百姓,筹饷陕甘;同治十年(1871年)7月调任古田县,莅事精明,存心慈嵦。</p><p class="ql-block">同治十二年(1873年)四月初九,陈星聚于吏部领凭,五月二日到省,二十二日奉藩宪札饬渡海赴任台湾淡水抚民同知,八月二十九日接印视事实任(具体时间有争议,也有1872年11月之说)。</p><p class="ql-block">光绪元年(1875年)台北设府,淡水厅也升格为淡水县,淡水同知一职裁撤,陈星聚转任中路抚民理番同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光绪四年(1878年)6月得闽浙总督何璟力荐,代理辖淡水、新竹、宜兰三县和基隆厅,占台湾四分之一地域的台北知府,光绪七年(1881年)补授实任。</p><p class="ql-block">任内营建台北府城、兴建学校、赈寡恤贫、整饬吏治,关注农业、兴修水利,革除陋规、缉贼捕盗,为台北治理费尽心力。</p><p class="ql-block">光绪七年(1881年),陈星聚在督办台湾防务的福建巡抚岑毓英和台湾兵备道兼提督学政刘璈的支持下亲历亲为的规划兴建台北府城。</p><p class="ql-block">光绪十年(1884年)11月,共耗资白银42万两的台北府城顺利竣工,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依风水而建的石城杰作。</p><p class="ql-block">异常重视教育的陈知府,在光绪六年(1880年)就将台北考棚扩建为“登瀛书院”,并亲自担任管理,不拘一格的选拔师资力量,还用兴建台北府城的余款和剩料在南门内建造了文武二庙,之后每年都在文庙举行被台北士人极为看重的盛大祭典,习俗一直延续至今,陈知府也由此成为台北百年祭孔习俗的源起人。</p><p class="ql-block">而面对光绪十年(1884年)10月的法国侵略,陈星聚招募丁壮的积极备战,亲上城楼的日夜巡逻,并在形势最危急的时候,做好了与家人玉石俱焚的最坏打算,终于协助刘铭传取得了“台北守卫战”的最终惨胜。</p><p class="ql-block">陈星聚虽不懂军事但爱国心切,曾在法军遭受瘟疫的有利状况下鼓动刘铭传的麾下干将曹志忠奋勇出击,虽然最终失利,但作为文官却人不畏死的决心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光绪十一年(1885年)夏,陈知府忧劳成疾导致背疽发作,卧床不起后于六月二十二卯时浩然长逝,终年六十九岁。</p><p class="ql-block">台北士人闻讯大恸,不但积极募修“陈公祠”,还年年追祀祭奠;清廷为彰其德,追封其为三品道台,“御赐祭葬如例”。</p><p class="ql-block">陈知府去世后,由其部属及家人抚榇,将其遗体辗转数千里运回故里,安葬于陈村北的老家祖茔。</p><p class="ql-block">在外为官二十二载的陈知府,对家乡人民十分关爱,如《临颍县志》载:“光绪三年大饥,道馑相望,星聚捐谷千石,又赈本乡数百石”。</p><p class="ql-block">正因如此,家乡人民亲切称呼他为“陈官”,再因在台北为官,又追封为“道台”,本地就在1912年将陈村改为“台陈”,并取代当地之前的核心王曲村,成为现镇政府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历任台北知府,第一任是府衙设在竹堑而从未去过台北的林达泉,任职七个月便一病不起。</p><p class="ql-block">第二任是福建巡抚丁日昌荐举的向焘,府衙暂设鸡笼,任职后两月卒于任上。</p><p class="ql-block">第三任是台湾知府兼台北府知府的赵均,府治在台南,也未去过台北,因丁母忧很快去职。</p><p class="ql-block">第四任就是陈知府,任职七年……</p><p class="ql-block">因前几任或在任时间过短,或为兼任,而在习惯上以在任时间最长且政绩最为卓著的陈知府为第一任台北知府。</p><p class="ql-block">洁己爱民、实心任事的陈公,因政绩优良而数次“会荐卓异”,更得福建督抚沈文萧、王文蕙二公大力奖曜为“纯儒循吏”,成为天下官员们的楷模。</p><p class="ql-block">纯儒: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p><p class="ql-block">循吏:最早见于《史记·循吏列传》,即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良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陈公墓园始建于1885年,1889年落成,建国前尚保存完好,且被乡邻们四季祭祀的奉若神明,但在1958年及1966年的“特别年代”两度遭到严重破坏,墓园几乎荡然无存,陈知府也在“清官危害论”的极端氛围中清誉扫地。</p><p class="ql-block">直到八十年代,基于陈知府在台湾的巨大影响力,河南省委提出了“把陈星聚纪念馆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平台、弘扬中原文化的载体、推动旅游发展的景观”的构想,在陈星聚墓园基础上规划建设了陈星聚纪念馆。</p><p class="ql-block">纪念馆修建了牌坊、正门、掖门、西配殿、石桥、飨堂、浮雕画、木雕楹联、题词碑廊、青史林,特别复制了陈星聚修筑台北城墙时镶嵌在北门的“岩疆锁钥”石匾并增添了台北历史文化展室,真实再现了陈星聚伟大的一生。</p><p class="ql-block">2009年3月31日,占地两公顷陈星聚纪念馆举行了隆重的落成暨开馆典礼,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在讲话中盛赞了陈星聚的功绩,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出席庆典并为纪念馆题辞:“德泽台北,保家卫国,亲民至善,河南之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律·题纯儒循吏陈星聚</p><p class="ql-block"> 诗/云松逸人</p><p class="ql-block">从来历练铸英魂,海阔天空逆旅身。</p><p class="ql-block">性格温良思北国,岩疆锁钥泽东滨。</p><p class="ql-block">鞠躬不愧幽兰质,社稷尤需大义臣。</p><p class="ql-block">尽孝全忠垂两岸,春风化雨仰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贾永甫,1972年生于临颍县杜曲镇贾徐王村,累居颍右,世代务农。自幼顽劣,文凭初中。弱冠而贾,闲暇笔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