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

西游记

<p class="ql-block">(一)鲤城区西街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一千多年来,这条古街区犹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链,将泉州唐宋以来众多绚丽多彩的文物胜迹和古街古民居以及附于其间的名贤逸事、民间传说一一贯穿起来。除了开元寺、东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钟楼、近现代洋楼外,还保留着大量风姿独特的古大厝,古色古香的木楼群,简直是一个活的建筑博物馆,既蕴含着古城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诉说着古城革故鼎新的百年沧桑巨变。</p> <p class="ql-block">泉州西街,最东边是钟楼,最西边是城西路,这是泉州市区保存下来最完整的古街区。2014年,泉州西街被福建省列为全省首批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央视春晚《记住乡愁》走进西街,使更多的人认识到那淡淡的乡愁早已融入到了西街。</p><p class="ql-block">泉州共有三座钟楼,其中两座都是现代建造,只有位于西街的泉州钟楼,陪伴了一代泉州人的成长。它<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古城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泉州城市重要的交通建筑之一。这是一座见证了泉州近百年历史的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泉州钟楼</p><p class="ql-block">位于泉州中山路与东、西街交叉口,1934年开始建设,次年完工。钟楼高13.8米,由留英设计师设计,具有欧洲风格。钟楼上部安有四面用玻璃罩着的圆形时钟和一个风向标,中部像一楼阁,四面开窗。底层置一圆形基台,台上四柱支撑。整座建筑物没有雄伟气势,也没有雕梁画栋,更没有金碧辉煌。但胜在结构简洁、线条明朗,像泉州城一样,独一无二。</p> <p class="ql-block">西街美食,既有中原菜的风骨,又有当年“东方第一大港”的气韵。泉州,这座昔日辉煌的城市,站在世界的海口,以极大的包容迎来送往,并转化出自己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从清晨到日暮,街头上演的是在地原住民的鲜活日常,摊开来是一幅幅具象的小城美好生活图景。</p> <p class="ql-block">沿街铺开的店铺,既相互交融彼此对话,又不拘一格各自生长。据不完全统计,两侧大大小小的店铺至少有七八十家,数量位居前三的业态分别为生活便民小店、古早味美食和各式小酒馆。</p> <p class="ql-block">翠妈妈古早味传统小吃</p><p class="ql-block">57岁阿姨开的古早味小店,在网红店云集的西街低调营业了14年。店里卖的小吃全都整齐地排列在门口,闽南传统古早味都能在这里找到。</p> <p class="ql-block">小花楼老闽南特色菜</p><p class="ql-block">店里既有小炒、特色小吃,也有甜品等着你。</p> <p class="ql-block">光明之城小酒馆</p><p class="ql-block">夜灯氛围拉满,各有各的调性。音乐、电影、美酒、小食,或在一层或上至天台,三五成群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微醺消遣。</p> <p class="ql-block">安海土笋冻</p><p class="ql-block">土笋冻是以星虫为原料的特色小吃,色泽晶莹剔透,看起来就像一颗颗水晶般的小珠子。而它的口感更是让人难以忘怀,柔韧而有弹性,吃起来既有嚼劲,又不失细腻。</p> <p class="ql-block">正宗施哥小吃一一面线糊</p><p class="ql-block">面线糊选用原料粉质细腻,口感滑爽,能很好地吸收汤料的味道。然后搭配上虾、蚝、淡菜等海产品熬制高汤,鲜美无比,营养丰富。面线糊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美味的口感,更在于它所蕴含的闽南地方风味。</p> <p class="ql-block">台湾绵绵冰</p><p class="ql-block">绵绵冰是一种台湾小吃,特点是口感松化。它可以搭配百香果、水蜜桃、奇异果、草莓等组成水果系列绵绵冰;搭配芝麻、花生等组合香浓系列绵绵冰;搭配牛奶、抹茶、香芋等组成清香系列绵绵冰。</p><p class="ql-block">制作绵绵冰,可以使用刨冰机或者碎冰机。将冰块磨成细沙状,然后加入糖浆和各种配料即可。&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街串巷叫卖的麦牙糖、杏仁糕</p><p class="ql-block">麦芽糖</p><p class="ql-block">又名饴糖,俗称麦芽糖膏,著名的闽台美食之一。它即可作为食品加工原材料,如酒、醋、糖果、酱色、糕饼、蜜果等,而且还是一味地道的、重要的中药材,汉代张仲景处方的大小建中汤、黄芪汤都以麦芽糖作为主药,有助消化和滋补的功能。在中医史上,用麦芽糖的处方很多,一般丸药除蜜丸外,大都用麦芽糖稀和为丸。麦芽糖不仅具有健胃开脾、润肺止咳、滋养强壮功效,而且还是婴幼儿、妇女坐月子、老弱病残者的营养滋补品,且由于其清香可口、营养丰富,更是成了民间众人喜爱的理想健康食品之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杏仁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把</span>黄油、鸡蛋、白砂糖、牛奶、面粉、杏仁等混合,搅拌至完全融合,最后,将其倒入模具中,放入烤箱烤制。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作用。</p> <p class="ql-block">泉港浮粿</p><p class="ql-block">“浮粿”,又称“普粿”、“普甲”、“炸糕”,是泉州泉港特色风味小吃(泉港即原惠安北部地区,系属福建省泉州市,位于湄洲湾南岸)。</p><p class="ql-block">泉港浮粿皮薄而酥脆,内劲弹而不黏。那刚炸出来的浮粿,用筷子掰开,里面有香喷喷的海蛎和鲜嫩的瘦肉,美味至极,让你品赏美味后齿颊留香。它是以地瓜粉包裹瘦肉、海蛎、红萝卜、高丽菜,南瓜丝等油炸而成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还有以米粉代替地瓜粉的炸法,口感完全不一样,但也被人所喜爱着。浮粿,是由闽南音译而来。在闽南语中,“浮”的音是油炸的意思。可能译成普通话时,也的确是考虑到浮粿虽是油炸而来,但当它炸熟之后,便会浮在油上这个原因吧。“粿”在闽南话中是糕点的意思,这也是为什么浮粿亦称“闽南炸糕”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泉州肉粽</p><p class="ql-block">泉州的肉粽是属于整个春夏秋冬的,并不囿于端午的时令。</p><p class="ql-block">肉粽里裹着卤蛋、虾米、香菇、瘦肉、三层肉,还有干贝、海参、鲍鱼等加料可选,再淋上秘制花生酱与甜辣酱,捧在一斗糯米之间的,是山与海的咸鲜风味。配上一小碗热腾腾的肉燕或是虾仁羹,正好开启是日份的优哉游哉。</p> <p class="ql-block">台湾大肠包小肠</p><p class="ql-block">大肠包小肠是一道台湾知名小吃,在当地它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它一般是由糯米肠和香肠组成,通常都是通过碳烤后,将体积较大的糯米肠切开,放上酱料和小料后,再夹住香肠。</p><p class="ql-block">它的做法和美国热狗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口味更佳,炭火烧烤后的糯米肠外皮微酥,内陷的米粒饱满软糯,吃的时候既有肉肠的香,又有小料的鲜,满口肉汁四溢,很是好吃。</p> <p class="ql-block">吴氏手工麻糍</p><p class="ql-block">吴氏麻糍从糯米团子的制作到麻糍的包裹,每一步都是纯手工做的。</p><p class="ql-block">每一个麻糍都是现包,糯米团子扯开,裹上芝麻粉和五谷杂粮,收口包紧,在花生粉里滚上一圈,一个香喷喷的麻糍就成了。</p> <p class="ql-block">做好的麻糍,细尝一口,绵软清爽又充满Q劲,糯米的清香混合着芝麻、花生的浓香在口中搅动着已沉沦的味蕾。</p> <p class="ql-block">幽深的小巷</p><p class="ql-block">如今,这里依然保留着老城区的生活样貌,两侧延展开的巷子构成了饱满的古城肌理,街中有巷,巷中有巷。</p> <p class="ql-block">卖货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裴巷.<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小西埕</span></p><p class="ql-block">位于鲤城区西街的小西埕,其前身是开元街道模具厂,因厂区内独有一个约1000㎡的大埕,故项目名称为“小西埕”。</p><p class="ql-block">如今的小西埕依托西街,在不足两米宽的巷子里,融合了旅宿、生活、艺文的文艺聚集地,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地方。它可以让更多人走近古城,爱上古城,同时让古城散发出青春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身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足两米宽的</span>小西埕,恍惚间会觉得自己在穿越时空,斑驳墙面的一砖一石,隐约可以看到旧时光的影子,内心不由得会感叹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小西埕是一个充满了文化底蕴的地方,且这儿充满了浪漫的气息。神秘的紫色灯束、创意的墙面涂鸦、富有意义的句子和粉色的物体。</p> <p class="ql-block">汉服馆</p> <p class="ql-block">“泉州,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白岩松。</p><p class="ql-block">这句话被设置成了网红文字墙,但凡来泉州的游客,都要去此墙打卡拍照。</p> <p class="ql-block">小西埕许愿廊</p> <p class="ql-block">小西埕,真的非常小。如果纯粹看风景,可能两三分钟就能全部看完,甚至会觉得不过如此。但当你沉浸于祝福心愿牌之林时,你的思维会随之起伏跌宕~~</p> <p class="ql-block">(二)鲤城区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位于鲤城区,是一条南北走向的传统商业街,它北起爱国路、模范巷口,南抵新桥(顺济桥)头,南北贯穿整个古城区,横向宽度为10米-12米,全长2495米,他是泉州古城“三片一线”保护的重要地段,是中国仅有的、保存最完整、最长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海丝文化在这里交融,东西合璧在这里辉映。他是泉州从古代向现代转折过渡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p><p class="ql-block">2001年,泉州中山路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p><p class="ql-block">2010年,中山路被评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的缘起</p><p class="ql-block">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盛唐。据《泉州城(中山路南大街)志》记载,唐代久视元年(700年),泉州鲤城置武荣州,唐代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自建城之初起,泉州城的中心地带逐渐形成了一条南大街。</p><p class="ql-block">几百年后的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年),此时的泉州贸易繁盛,已成为东方第一大港,由于拓城的需要,“坊市空间”的南大街自崇阳门、镇南门延伸至德济门,升级为“街市空间”,这时的南大街已经“可容十四匹马齐驱”。</p><p class="ql-block">直到民国年间的1923年,南大街大改造,延伸至顺济桥。1924年,南北大街全线贯通。1925年孙中山先生去世后,全国各城市的主要街道统一命名为“中山路”。泉州南北大街改为“中山路”。为纪念这一伟人。</p> <p class="ql-block">“东西双古塔,南北一长街。”这是1960年董必武来泉州时留下的诗句,其中,“南北一条街”指的就是中山路。与伫立近千年的东西塔一样,中山路也是泉州的地标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沿街廊柱式骑楼既有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p> <p class="ql-block">自建成以来,中山路一直是泉州人气最足的商圈。20世纪50年代初,泉州市百货公司的成立,带动了百货商场商圈的崛起。</p> <p class="ql-block">彼时,泉州名气大、上规模的百货业、图书文具业、照相业、甘味业、药业、金融业、制花业、电影业大多汇集在这条街上。黄同益绸缎纱庄、上海宝华鞋行、林万昌籍铺、南华泰洋货、广隆昌绸庄、董宝发华伦、健生新药房、上海大华书店、罗克照相馆、西方国工艺铺、大上海理发室……这些留存下来的“老字号”旧匾额,见证了中山路的繁华商业史。</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中山路,整个街区文化主题和地域特色鲜明,具备旅游休闲、文化体验和公共服务等功能,融合观光、餐饮、娱乐、演艺、非遗展示、地方老字号、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意、购物、住宿、休闲等业态,能够满足游客和本地居民游览、休闲等需求,是夜购物、夜美食、夜休闲、夜旅游、夜娱乐、夜健身等多样业态的集聚区。</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中山路上人也少了起来,静悄悄的街道上仿佛有时光匆匆而逝,白天街区的繁华喧嚣让此时的静谧显得既梦幻又缥缈,如同两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熊蜀记重庆小面</p><p class="ql-block">小面是重庆面条的统称,面用的是“水叶子”碱面,有韧性,入口利索。佐料、汤头各家不同,手法不一,但口味都难逃离香、鲜、麻、辣。</p> <p class="ql-block">大上海理发厅</p><p class="ql-block">位于中山中路368 —370号。在上个世纪40年代前就存在了的一家老上海风格理发厅,重新装修过后依然保留了最原始的手艺和旧上海风格。老师傅们还可以拿着一根火钳烫出摩登复古的“大波浪”发型。</p><p class="ql-block">走上二楼,另有乾坤,是一家咖啡酒馆,花砖、绿墙、老风扇、黑胶唱片机.....耳边似乎也响起了吴侬软语,华灯初上时,会有一种旁边就是百乐门的错觉。</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泉南堂</p><p class="ql-block">位于中山中路374号。早在1863年,英国长老会牧师杜嘉德由泉州安海登陆,进入泉州城,在南门外桥尾街一带传教。两年后,1865年,杜嘉德牧师在泉州南街新花山(即中山路清代靖海侯施琅的私塾旧址)设立教会;1866年,教会在南街新花山设布道所;1867年,泉南堂成立,当时称为“泉州南街礼拜堂”,当年的中山路还被称为“南街”,“泉州南街”,这也是如今“泉南堂”的“泉南”二字的来历。</p><p class="ql-block">基督教泉南堂历经多次重建。最早为砖木结构,后改为钢筋水泥结构。1935年,高兰庭牧师主持扩建为四层骑楼式教堂,后教堂遭日军轰炸后经历重修;1948年开始重修,加建了钟楼,安放铜钟,此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知去向。</p><p class="ql-block">历经百年沧桑的旧教堂于2002年拆除重建, 2004年开始使用,当时为福建省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教堂。&nbsp;</p> <p class="ql-block">新华书店</p><p class="ql-block">位于中山中路192-1号和192号的新华书店,是一栋中山路上少见的4层楼,大楼建成于1975年,临街的上面两层没有设置门窗,整面墙上写着“新华书店”和中文拼音,显得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中山路的新华书店深刻影响着泉州人的生活,从1956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几十年时间里,泉州读书人的精神食粮,几乎都来自新华书店。</p> <p class="ql-block">正骨文化馆</p><p class="ql-block">位于中山路花巷口,此处是泉州市正骨医院1955年建院所在址。</p><p class="ql-block">馆内以“医武结合”“秘技良药”“守正创新”为三大主题,结合自身中医药文化特色优势,通过文字、图片、影像、铜像、老物件、古书籍等多种表现形式,重现“老正骨”的昔日面貌,系统呈现了南少林泉州正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特色文化和技术,进一步推广展示正骨自制药及道地药材,传承发扬泉州正骨中医特色。</p><p class="ql-block">文化馆一楼还建设了“正骨国医堂”,设置道地药材展区、自制药展区、名医馆,二、三楼设置诊疗区及中草药文化园。</p> <p class="ql-block">十八弯巷</p><p class="ql-block">位于中山中路340号。这条巷子最出名的就是它颇似迷宫的道路,巷口连接中山路,巷尾连接玉犀巷,短短的巷子总共要拐九个弯才能穿过整条巷,很有趣。</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式的商业楼</p> <p class="ql-block">旁边的小巷静悄悄</p> <p class="ql-block">骑楼老街已华灯初上</p> <p class="ql-block">各式题材的灰塑,立体感强,造型层次丰富,手法简洁,线条粗劲,色彩丰富,体现浓厚的闽南民间装饰风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