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纪实周建生的美篇丨

郴州纪实周建生

<p class="ql-block">一张记录湖南的老照片</p><p class="ql-block">让他们穿越三十年后重逢。</p> <p class="ql-block">周建生,湖北武汉人,现居湖南郴州市,独立摄影师。曾多次在《人民日报》《人民攝影》《大众摄影》 发表作品。36年来他默默地记录了郴州的每一寸土地,其251幅老照片被郴州市城建档案馆永久收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十年前,周建生与段三月的偶遇定格在底片上,凝住了旧时代的单纯和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十年后,镜头里的她变成了和蔼的妇人,按下快门的年轻小伙也蓄起了长发,穿越一代人的重逢,会发生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三十年前●纯真年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建生本是湖北人。1972年,湖南省衡阳市冶金机械厂为完成支授“三线(城市)”的任务,将某位干部调到郴州工作。这位干部就是周建生的父亲,时年20岁的周建生也随着全家迁到了郴州。</p><p class="ql-block">1980年,周建生的工资是34元5角。而一台海鸥120双镜头4B相机要卖124 元。周建生决定找同事借钱。</p><p class="ql-block">周建生好不容易借齐了124块钱,结果被柜台的服务员告知,相机不能单卖,必须搭配20个胶卷才能卖。周建生拍了拍胸门:“哎。还得去借钱!</p><p class="ql-block">就这样。他拥有了人生的第一台相机。从此,郴州的城市街道,裕后街、燕泉间、郴江河、东风广场、北湖公园等等,被他永远定格在胶片上。</p><p class="ql-block">这一年冬天,周建生站在人民东路上,郴州市政府的对面,看着长长一串客远大巴排成队从眼前驶过,不由自主地举起了他的相机。</p><p class="ql-block">画面定格的瞬间,一位穿西装、留短发的女士正骑着自行车从他的镜头前掠过。</p><p class="ql-block">段三月出生在郴州市资兴县的一个小镇上,是家里最小的女儿,到她初中毕业时。父母年事已高。为了不给家里增添负担,她放弃了读高中的机会,选择去工作。1977年段三月在郴州市北湖区公安局出入境管理科做内勤。做一些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写报告的工作。</p><p class="ql-block">郴州靠近广东,有很多人铤而走险偷渡香港。段三月所在的出入境管理科经常要为这类案子拍摄图片资料,因此,出于工作的需要,她也用公家的相机学会了拍照,冲洗照片。</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拍照是一项奢侈的消费,大家都没几张自己的照片,包括当时的公安局局长。</p><p class="ql-block">“我没有用公家的胶卷为自己拍过一张照片”。段三月说,那个时候的人的理念不同,都比较廉沽。公家的胶卷就放在柜子里面,人人都拿得到,但没有人拿它为自己拍过照。</p><p class="ql-block">她家住在市一中附近,每天骑15分钟的自行车去上班。自行车是单位上给她配的。当时拥有自行车的人还很少,她骑在路上感觉很洋气,很多人用佩服的眼神看她。</p><p class="ql-block">在段三月看來,那是纯真的年代。那时的人,没有任何矫揉造作,没有出门打扮的习惯,也没有朝钱看的想法。</p><p class="ql-block">比如她自己。虽然只是一名小小的公务员,但总是一心扑在做不完的工作上,经常要加班,却从来没想过要求加工资,反而是感觉非常充实、愉快。</p><p class="ql-block">2.三十年后.世事变迁</p><p class="ql-block">三十年过去了.周建生仍在坚持他的纪实摄影,用他的话说:摄影是我的信念,我一辈子别的事也不会做,就只会玩摄影。摄影成了他毕生的追求。</p><p class="ql-block">环境污染、拆迁问题、老百姓的民生,周建生拍的都是长期关注的项目,需要他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1995 年,他终于辞职掉了工作,开始专心拍照。也开始了没有稳定收入的窘迫日子。每天一大早,周建生从家里出门,哪一趟公交车先来就上哪一趟。坐到拍摄点下车,然后在附近寻找拍摄的素材。中午再坐公交车回來,下午在家里整理照片。“因为同时拍摄好几个专题, 所以我坐哪一趟公交车都可以拍。”他说。</p><p class="ql-block">周建生既不求名也不逐利,只对摄影本身感兴趣,从不主动投稿或参展。只有少量的照片发表或参赛获奖,那都是因为别人喜欢他的作品,向他邀约稿的。这些年来有限的经济收入即来自于此。</p><p class="ql-block">三十年过去了,那个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公务员段三月早已经退休。</p><p class="ql-block">如今,她每天做做家务,看看书,上上网,也像闲人马大姐似的曾管社会上的事,劲头十足地做些关于脱发、白发现象的研究,或是按打市长热线反映老百姓的困难、政府工作的疏忽。</p><p class="ql-block">3.今时今地、欣喜重逢</p><p class="ql-block">去年4月的时候,段三月的一位朋友在微信上給她发来一张黑白照片,问她:“这个骑自行车的人不是你吗? ”</p><p class="ql-block">照片上面的人正是她本人,她认得那件西装,是她去长沙的警官学院进修前后买的,她也认得西装里面那一件只露出领子的白毛衣,那是她亲手织的。她还认得这个地方,郴州市人民东路。老市政府门前。她每天上下班都要骑车经过这里。</p><p class="ql-block">转发照片的朋友告诉她。照片是从郴州日报策划的一个“郴州30年变迁”的专题里面看到的。一定是当年某位记者站在路边拍下了它,而她正好骑车从那里经过----</p><p class="ql-block">段三月对儿子说:“我好喜欢这张照片, 拍得非常真实,非常有生活。我年轻时没拍过什么照片,这张照片对我来说弥足珍贵,我想把它放大,洗出来。</p><p class="ql-block">儿子告诉她,照片经过多次转发,已经被压缩得很小了,必须找到作者拿到原片,洗出来效果才好。</p><p class="ql-block">茫茫人海,到哪里去找?段三月辗转打听,才联系上策划这个专题的报社的一位姓钟的主任,钟主任也不知道照片的作者是谁,但他答应帮她寻找。直到今年5月份,段三月回到郴州后,再一次打电话迫问,事情才有了进展。钟主任把周建生的电话给了她。</p><p class="ql-block">相机早已换成数码相机,但那么多年拍下的底片,周建生全部用文件袋装着标上年份保存起来了。有十几箱之多。他找到那张底片,通过扫描转成数码文件,再放大打印出来。他们約好6月3日上午10点在照片里的老地点见面。</p><p class="ql-block">电话那头“她很激助,我也很激动”周建生说。</p><p class="ql-block">关于电话里的内容,段三月讲述得详细一些:“周记者, 你有一张照片,拍的是30年前的郴州,上面有一个骑自行车的女的,那个人就是我。</p><p class="ql-block">“我因为年轻的时候没照过什么相,这张照片对我来说弥足珍贵,你能不能再洗张放大出来,我想跟你买”。周记者也很高兴,“说可以的,不用买,我送给你。”我觉得白拿人家东西也不好嘛。就说那我给你夫人买条裙子吧,他说不用不用....</p><p class="ql-block">段三月还是去买了一条格子裙,带去送给了周建生。见面那天,他们两个都是单独去的。段三月对周建生的印象是“书卷气比较浓,留着长发,搞艺术的样子”。</p><p class="ql-block">他们见面寒暄了几句,在照片里的那个老地方合影留念,然后又去附近的茶楼喝了茶。</p><p class="ql-block">谈了一会儿天,发现两人的年纪只相差一岁。就追忆了一些他们年轻时候的事情,聊了聊这座他们共同生活的城市,以及属于那个年代的一些共同的回忆。</p><p class="ql-block">但是那张照片,那条裙子,应该会让他们再回想起这次见面,回想起命运那奇妙的安排,回想起其他许多事情。</p> <p class="ql-block">三十年前,周建生与段三月的偶遇定格在底片上,凝住了旧时代的单纯和美好。</p> <p class="ql-block">关于电话里的内容,段三月讲述得详细一些:“周记者, 你有一张照片,拍的是30年前的郴州,上面有一个骑自行车的女的,那个人就是我。</p> <p class="ql-block">他们见面寒暄了几句,在照片里的那个老地方合影留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