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 游</p><p class="ql-block">寻根问祖赴洪洞,</p><p class="ql-block">苏三凄诉玉堂春,</p><p class="ql-block">灵石奇铁天上降,</p><p class="ql-block">王家城堡缀山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瞻仰领袖游交城</p><p class="ql-block">吕梁英雄铸华陵</p><p class="ql-block">清徐花灯玲瑯秀</p><p class="ql-block">五百里路喜返程。</p><p class="ql-block">“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的歌谣一阵阵响起,真不知道自己祖先生活在什么地方,心中想象也许能够在大槐树找到根。</p> <p class="ql-block">古大槐树又叫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临汾洪洞县西北2公里的贾村。“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指的就是这里。</p> <p class="ql-block">明朝建立之初,由于天灾人祸人口锐减,而山西未经战乱,人口稠密,河南河北山东的总人口不及山西的一半。从洪武初年到永乐十五年,五十多年内共有十八次大规模的迁徙,把山西人分散到十八省五百县,他们就是从这里出发的。</p> <p class="ql-block">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汾河生态区”和“根祖文化广场”五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p> <p class="ql-block">从展览的交通工具和拖家带口迁栖的实物场景看到,明朝为了巩固统治的经济基础,朱元璋实行移民屯田,奖励垦荒的民屯、军屯、商屯之制,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迁徙长达五十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移民历史和文化,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移民条律是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姓同宗不能同迁一地,于是有人改姓,有人半路逃跑,但被抓回的有的割耳朵有的用刀划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祭祖堂是洪洞大槐树的传统祭祀场所,也是寻根祭祖的重要场所。这里有许多寻根祭祖的文物和资料,如族谱、家谱、祭祖用品等,每一个都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和传统习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移民纪念馆:移民纪念馆是洪洞大槐树的核心景点之一,也是了解中国移民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这里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资料,如移民文物、移民档案、移民照片等,每一个都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移民的艰辛历程和奋斗精神,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坚韧不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由于大部分的山西人不愿离乡背井,官兵担心百姓逃跑,就在每个人的小脚趾甲上刻了一刀作为标记,所以相传小脚趾甲两半的,都是山西人的后代。你,看看自己的小脚趾甲,是不是两半?</p> <p class="ql-block">民俗村是洪洞大槐树的文化体验区,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这里有许多传统民俗表演和体验项目,如传统手工艺、传统美食、传统娱乐等,每一个都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在这里,你可以亲身参与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体验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槐树园规模庞大,里面人群涌动。进门是一面“根”字大照壁,一尊古朴大石碑,镌着“大槐树”的隶书大字,碑后砖石垒砌的花坛里一棵大树,通体黑褐,身段雄壮,枝桠摩天,天庭大神般迎风傲立。这就是千万迁民后裔朝思暮想的大槐树,几百年的故园梦中那株披霜沐风、召唤游子的大槐树。</p><p class="ql-block">细读碑文,才知道此槐树已非彼槐树了。第一代汉槐,明朝正统八年枯死,被洪水冲没。后来老树根上冒出第二代小槐,活了两百来年,清代顺治二年毁于雷击。次年长出第三代槐树来,树形遒劲如龙,枝干疏朗俊秀,颇有祖树的神态。令人惊喜的是,根部又生出第四代小槐,俊枝秀逸,绿叶茂盛。</p> <p class="ql-block">迁民在迁徙途中双手被捆,有的人需要大小便,就要让官兵把捆绑的手给解开,这样以后“解手”就成了上厕所的别称。还有就是有人走路总是“背手”,也是从大槐树移民演义出来的,说的是迁民在迁途中,双手总是被绑在身后面,这样就形成了习惯,很多人认老乡,靠这一点就可以判断出来。后人整理的迁民史里,还有很多内涵丰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移民纪念地,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移民运动,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通过参观移民纪念馆、祭祖堂和民俗村等景点,你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移民历史和文化、祭祀文化和传统习俗等方面的知识,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苏三监狱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仅有的一座明代形制的监狱,也是现存最早的监狱。苏三监狱因北京名妓苏三(玉堂春)蒙冤落难囚禁于此及戏剧《玉堂春》的流传而闻名遐迩。</p> <p class="ql-block">苏三原名周玉洁,又叫顾立春,河北省广平府曲周县人(今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人)。五岁时父母双亡,后被拐卖到北京苏淮妓院,遂改姓为苏,起名苏三,“玉堂春”是她的花名。</p><p class="ql-block">苏三天生丽质,聪慧好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南京原礼部(吏部)尚书的公子王景隆(王金龙)上京赶考时与其结识。苏三和王景隆传奇般的恩怨和爱情故事被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写成《玉堂春落难逢夫》广为流传。据传苏三,六岁时父母双亡,后被拐卖到北京苏淮妓院,遂改姓为苏。她到妓院前已有二妓,故取名三儿,“玉堂春”是她的花名。官宦子弟王景隆冶游相遇苏三,一见钟情,过从甚密。苏三要王景隆发奋上进,誓言不再从人。王景隆离京归里,虽对苏三不能释然,但奋志读书,二次进京应试,考中第八名进士。在王景隆返家之际,苏三被鸨儿以一千二百两银子的身价,卖给山西洪洞马贩子沈燕林为妾。沈燕林长期经商在外,其妻皮氏与邻里赵昂私通。沈燕林带苏三回到洪洞,皮氏顿生歹心,与赵昂合谋毒死沈燕林,诬陷苏三。初审时洪洞县衙将皮氏与苏三收监。赵昂从皮氏家中拿出一千余两银子行贿。知县王氏贪赃枉法,对苏三严刑逼供,苏三受刑不过,只得忍屈画押,被判死刑,监于死牢中,皮氏却逍遥法外。正当苏三在洪洞死牢含冤负屈之际,适值王景隆升任山西巡按。王景隆在此前虽风闻苏三被卖到洪洞,但未知真情,故到任伊始先急巡平阳府,得知苏三已犯死罪,便密访洪洞县,探知苏三冤狱案情,即令火速押解苏三案件全部人员至太原。王景隆为避亲审惹嫌,遂托刘推官代为审理。刘氏公正判决,苏三奇冤得以昭雪。苏三有幸,传奇般同王景隆团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死囚牢双门双墙,门上画有狴犴,狴犴是龙的儿子,长得却象老虎,因此人们误称为“虎头牢”,大约是因为龙生九子,子子不同,狴犴专门掌管刑狱,大门只有一米六高,所有进入死囚牢的人都要在狴犴像前低头,显示对法律的敬畏。左面就是当年关押苏三的牢房,里面有苏三的塑像。院的中央还有当年苏三坐监时洗衣的水井和石槽,井口留有一道道绳索磨下的印记,井口只有半尺多宽,这是为了防止死囚投井自杀。</p><p class="ql-block">据说,右面的高墙里灌装的都是流沙,如果犯人想要挖墙越狱,流沙便会从挖开的小口中源源不断地流来,使其难以挖通围墙</p> <p class="ql-block">穿过隧道前往灵石城</p> <p class="ql-block"> “灵石”因石而名,因石而灵。这是一个神奇的天外来客,这是一个动听的历史故事,是作为灵石人引以自豪的一段永久佳话。当我们驻足灵石县文化艺术中心广场天石呈瑞园,一股强大的力量由内而发,此刻的心情是凝重的,难以平静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相传,“灵石”本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一块黑色炼石,女娲因怕被共工盗走,便将它抛进晋阳湖中。据县邑记载,隋开皇十年(590年),文帝从长安出发北巡太原,行至雀鼠谷时,因谷狭路窄,帝辇难行,便命羽林军傍汾开道,不想从河道里挖出一块巨石,它“似铁非铁,似石非石,观之色苍,敲之声铮”,据说石上还有“大道永吉”四个字,文帝以为祥瑞,便割介休郡西南置县,定名灵石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灵石,是一块铁陨石,被誉为中国第二大陨石。经省地质矿产局高级工程师刘凯先生取样化验,重达6.8吨,硬度5.5-6,比重5.3,有磁性,主要成分为铁(Fe),含量达96.17%,其余还有镍(Ni)、钛(Ti)、锰(Mn)、锌(Zn)等,含量均不达1%。现露出地面部分高1.6米,底部直径1.5米,体积约2.4立方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千四百多年来,灵石人民将此石视为镇县之宝,为很好的保护“灵石”,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85年在原吕祖庙原址兴建“灵石园”。并于1985年、1989年先后修建古朴典雅的“灵石八角亭”、仿古建筑碑廊、展览室、兴建了“灵石园”门楼,园内进行了整体绿化硬化。2008年,为了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县委、县政府决定兴建文化艺术中心,同时改建灵石亭,扩建灵石园。新建灵石亭以青铜材质为主体,由五根抽象的锻压着传统纹饰的天神形立柱,托起雕刻有艺术化天象的穹形顶,使“灵石”与天呼应,透出神我永恒的气息。灵石亭四周以台阶、绿篱和水系、涌泉围衬,平添了庄重与灵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民因它不同寻常的来历和外形而将它奉为神石,对它顶礼膜拜,希望它能够“镇水灾,捍城垣”,保佑灵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之,过往骚客,地方胥吏,士农工商,善男信女,或吟咏歌赋,或顶礼膜拜,尊崇之至,莫之过也。</p><p class="ql-block">“灵石”傲然挺立!“灵石”坚韧不拔!“灵石”神韵永放光芒!</p> <p class="ql-block">灵石县静升镇的王家大院。倚山就势、由西向东,从低至高,逐渐招展修建的"三巷四堡五祠堂",</p><p class="ql-block">这样庞大而雄奇建筑群,历经明清两朝300多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灵石静升山坡境,</p><p class="ql-block">谁人霸气嵌“寅宾”</p><p class="ql-block">悠蹬王家卵石路</p><p class="ql-block">阔气照壁掩门庭。</p><p class="ql-block">灵石静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先祖王实于元朝皇庆年间迁至静升村后,自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与家资渐大渐厚,声名渐高。</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现实游览主体分为高家崖(东院)和红门堡(西院)两大建筑群。高家崖建筑群,由王氏十七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修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面积达19572平方米。</p><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入口,就在东堡门,门楼坡坎处高耸,只好仰视。自圆拱门沿石板拾而上,院门几尊高大照壁令人愕然,院前栓马石、旗杆石、石狮,足见主人家排场与讲究。</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承袭西周时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即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起居功能俱全。高家崖建筑群大小院落共有35座,房屋342间,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皆为三进四合院。每院除有祭祖堂和两厢绣楼外,又都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上下左右相通的门多达65道。</p> <p class="ql-block">从“柏树院”入内,是曲径通幽之三进四合院:有正院、偏院、套院、穿心院、跨院,分别是堂屋、客厅、厢房、绣楼、过厅、书院、厨房。有趣的是,院内有甬道、幽径、护栏、高墙、露台,且与相邻的三进四合院连接。</p> <p class="ql-block">主院西南角,由两座花园式庭院组成的偏院,想必是主人闲时会友或娱乐之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院内雕艺精湛的砖、木、石三雕装饰品,题材繁多、内容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高家崖建筑群先进入的是四品官员老大家的宅院,门口有狮子滚绣球——好事连连。四品官员,是因为给朝廷赞助24匹战马,所赐予。</p><p class="ql-block">见识一下大院内的石雕“麒麟送子”、“五子登科”及木雕和砖雕吧,寓意深厚,就一个字:美!</p> <p class="ql-block">古人云“富不过三代”,王氏300余载竟传承9代,极为特殊也,其经历与奥秘在于:务农经商,再由商入官,以官护商。</p><p class="ql-block">晋商“红顶商人”的传说,清康、乾、嘉,王氏家族受朝廷封官二品至五品达42人,朝廷授、封、赠各种大夫达101人。乃十足的“红顶商人”之家。这样的家族,才有资格和能力修建此状若“民间故宫”之大院。</p> <p class="ql-block">高家崖建筑群,所有建筑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建造,院内雕艺精湛的砖、木、石三雕装饰品,题材繁多、内容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高家崖大院转悠,对王氏晋商之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们精明、执着,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是一种精神霸气,而以物质形态彰显出来的,则是一座光宗耀祖的宏大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山西的紫禁城”,“王家归来不看院”,这些都是对山西王家大院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华国锋的老家交城县,位于山西中部的小县城,距离太原有51公里,虽说历史悠久,又是吕梁的东大门,但是交城的财政收入来源很是单一,就依靠着大型焦煤企业,每年的财政收入也有个几亿,在2010年的时候,交城县的财政收入达到了10亿。</p><p class="ql-block">不过,从整体上来看,单一的财政收入实在是不完善,抗风险的压力忒小了。因此,当地政府就把目光瞄向了卦山,这座历史悠久的山,位于交城县西北,距离县城约有三公里的路程。</p><p class="ql-block">卦山地势奇特,风景独秀,开发成一处风景区,对于交城而言是很有好处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华国锋陵园的整体设计,参考的是南京的中山陵,依据山势而建,坐北朝南,大有居高临下俯瞰交城之势。从山脚往上而行,总共会经过365级台阶,象征着一年的365天,这些台阶都是用花岗岩建造而成。</p><p class="ql-block">在台阶的两侧,则是白玉栏杆。</p><p class="ql-block">台阶的两侧都栽种着松柏,都是当初修建的时候栽种的,漫山的松柏,显得葱郁浓浓,绿意盎然。</p><p class="ql-block">这365级台阶的格局也是颇有意义,每32级为一组,往上爬的时候,会经过四个作为缓冲的平台,这四个平台也意味着一年四季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华陵的东面不远处,有一座古庙,名曰“文昌宫”。这座古庙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也是充满了历史的味道,在这古庙内,种植了40棵古柏,据说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了。</p><p class="ql-block">华陵落成之后,这里成了不少附近市民早晚锻炼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整个陵墓的设置都有着属于自身的特殊含义,从正面看墓,是“H”形,这“H”是“华”和“回”两个字的拼音首个字母。而那装有华老骨灰的石鼎高度5.5米,整体的含义就是:华老是55岁担任的主席职务,病逝后终于落叶归根,“回”到了家乡。</p> <p class="ql-block">回想2009年开始动工修建华陵的时候,那会对工程的预算就已达到了一千多万,这个数目对于交城这个小县城而言,是一笔很大的资金。当时,交城的政府领导班子也是顶着很大压力的,毕竟这一千多万完全得自个掏腰包,没有向中央申请拨款。</p><p class="ql-block">2009年,交城制作的一本宣传画册《情满交山》里,开篇语就有一条醒目的标题:咬定发展主题,建设伟人故里。</p> <p class="ql-block">投资了1200万的资金,建造的不单单只是华陵一个项目,而是整个卦山森林公园项目,这个森林公园项目,包括了:华国锋陵墓、英雄广场、纪念馆、文物博物馆这四个主体工程在内。</p> <p class="ql-block">旅游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能感受到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让我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满足。体验到了生命的多彩和多姿,更加珍惜每一个当下,也更加期待未来的精彩。</p>